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晏嵘  道路四通八达,产业生机勃勃,环境干净整洁……仲春时节,行走在雁江的广袤乡间,一幅产业兴旺、乡村美丽、村民富裕的美好图景呈现在眼前。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资阳市雁江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首要的民生工程,坚持政策不断档、力量不减弱、监测不松懈,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宜居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增效等重点工作,全区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伍隍镇铺子村聚居点。握稳“接力棒”跑出幸福美好新生活  2022年,雁江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精准实施衔接政策,不断擦亮民生福祉底色,让农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交通出行更方便。接续推进农村道路品质提升“五年行动”,全区农村公里程达到3700多公里,100%的乡镇和行政村通水泥路。“出门就是水泥路,送娃娃上学和上街更方便了!”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保和镇四方碑村村民董雪纲高兴不已。  家门口就业增收入。全区11个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初具规模,丹山现代粮油产业园区成功创建省三星级农业产业园区。产业的发展,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除了土地租金和入股分红,还可以务工挣钱。”一份土地三份收入,让祥符镇团碑村村民方玉华乐得合不拢嘴。  教育资助全过程。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五位一体”帮扶资助体系,确保应助尽助、应免尽免,累计发放各类资助资金7000余万元。有了教育资助,保和镇红堰村学生李成(化名)顺利读完高中,并成功办理生源地贷款,2022年秋季学期如愿走进西南科技大学。  医疗健康有保障。强化基本医保普惠、大病保险倾斜、医疗救助兜底等政策落实,增强农村低收入人群和重病患者抗风险能力。“每个月药费要几千元,在医院直接就报销了。”东峰镇金盆村村民李女士儿子患慢性髓性白血病,有了政策保障,家庭负担大大减轻。  饮水安全再提升。建成丰裕、伍隍、中和三大片区水厂,加快实施全域供水项目,20个试点村和城东自来水厂启动建设。“自来水通了,热水器也安上了,日子就和城镇一个样!”用上了自来水,伍隍镇印合村村民杨昌洪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乡村环境再改善。统筹推进“美丽场镇”建设三年攻坚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2%以上,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河水清亮了,又修了休闲广场和健身步道,巴适得很!”对场镇的变化,小院镇场镇居民朱禹忠赞不绝口。  2022年,雁江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2706元,口袋鼓起来了,广大农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越来越足:衣食住行全面升级,从“吃饱吃好”到“营养健康”,从“保暖御寒”到“美观舒适”,从“有住的”迈向“住得好”。如今,一幅交通畅、产业旺、乡村美、农民富的幸福画卷铺展在雁江大地上。保和镇马蹄湾高标准农田。绘好新蓝图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雁江区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高品质农业开发区,擘画了雁江乡村振兴工作新蓝图 。2023年雁江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强耕地保护、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三件大事”,强化园区建设、科技支撑、市场导向,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雁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方法。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雁江锚定农业现代化目标,坚持以产业为引领,加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步伐。  1月31日,成都大胃王稻渔种业有限公司设施化渔业及稻田青虾项目签约,项目全部建设投产后,青虾、鲈鱼、高质量水稻等预计可实现年产值6700万元。  2月1日,正大凤凰种猪场建设项目签约,将修建存栏6000头能繁母猪的种猪场,投产后每年能提供断奶小猪15万头以上,将进一步提升雁江的生猪产能。  2月16日,石岭镇土桥村鲈鱼-稻虾套养项目签约即动工,将建设集品种选育、亲本繁殖、优质苗种培育于一体的现代化水产苗种车间,预计年产值可实现500万余元。  ……在一个个农业产业项目相继落地的同时,雁江聚焦粮食生产这一“国之大者”,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2023年将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5万亩,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4.9万亩,完成种植园地分类优化改造1.99万亩;持续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9.5万亩以上,扩种油菜2.6万亩以上;全力打造马蹄湾粮经复合示范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63.7万亩以上、产量52.5万吨以上。  此外,雁江还狠抓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实施“群雁回引”人才计划。聚焦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各个环节,加强乡村人才梯队建设,2023年将培育不少于2000名村社后备干部、农村实用人才。  开展文化“活血”行动。整合部门力量,撬动社会资源,让送文艺下乡活动常态化、小型化、多样化;坚持“重内涵、送到位、种下根”惠民理念,实现文化惠民全覆盖,不断提升群众精神生活品质。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宝台、东峰等中心场镇“美丽场镇”打造,大力推进“美丽雁江·宜居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切实改善乡村环境。  实施基层干部提能计划。开展基层干部一系列专题培训、一次业务考试、一次跟班学习“三个一”行动,力争2023年底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村(社区)“两委”干部占比达60%,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占比超70%。  乡村振兴、时不我待。在新征程上,雁江全区上下将振奋精神、拼搏实干,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务实的举措、扎实的作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雁江不懈努力,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答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4-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张平  “啰,啰,啰……”4月10日,宣汉县五宝镇跑马村,41岁的村民顾仰发家的猪圈里,伴随着清脆的呼叫声,一群群长着黑毛的黑毛香猪,发出“嗡嗡”的叫声,迅速围在围栏旁,仰着猪嘴,等着饲料。当顾仰发把饲料慢慢倒入食槽时,黑毛香猪齐刷刷挤进食槽,抢起饲料来……  “这种猪肉质细腻、鲜嫩,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很抢手!”顾仰发一边喂着猪儿,一边高兴地说,“去年,我家出栏90余头,纯利润有十七八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今年打算出栏150余头,争取挣个30万元!”  跑马村距五宝镇场镇15公里多,平均海拔1100多米,是该镇距离场镇最远、条件最差、海拔位置最高的一个村。该村背靠连绵起伏的跑马山,为丘陵山地地貌。  以前,这里村民习惯养殖白猪,也就是本地猪,这种猪出栏期虽短,但市场价格不高,群众收入不高。  2016年1月,宣汉县粮食局派驻的跑马村第一书记顾元峰来到村上,经过实地调研,找专家论证,这里丰富的玉米、萝卜等资源,很适合饲养黑毛香猪。黑毛香猪是凉山州野生黑猪与美国杜洛克公猪杂交的新品种,肉质香嫩,甘甜可口,市场行情好,同时期比白猪单斤价格高5-10元。  为了带动群众发家致富,该村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黑毛香猪。百岩滩黑毛香猪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并承诺回收价格要高于市场行情4—6元,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有了公司做后盾,不仅不愁销路,价格也有保障,我们都改养黑毛香猪了。”53岁的3组村民郑家伦翘起大拇指说,“我从村上发动养黑毛香猪就开始养,并逐年扩大养殖规模,近几年,年平均出栏300多头,年平均纯收入在四五十万元,比以前收入翻了一番。”  “我们的黑毛香猪很受群众欢迎,每到九十月份,宣汉、达州提前下订单的人很多,真的是‘一猪难求’!”该村党支部书记桂书平介绍,“很多人开车来买,还在这里吃泡汤肉、罐儿饭,那段时间我们村可热闹呀,都快成网红村了!”  “这里的黑毛香猪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秋季吃的是红薯,冬季吃的是萝卜,吃的都是应季的蔬菜,生态又环保。昨天我和几个朋友搭伙又在顾仰发家里订了一头,年底过年前去杀。”家住镇上的居民王金美尝到了甜头,早早做安排。  为了将黑毛香猪产业做大做强,该村还引进能人成立百岩滩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形成黑毛香猪养殖、深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全新打造休闲食品,把生态、健康、安全的黑毛香猪产品推向全国。  “以后,我们的黑毛香猪不仅香遍跑马山,香遍宣汉,还要香遍全国了哟!”70多岁的村民陈元周捋着花白的胡须,笑得合不拢嘴。  目前,跑马村年养殖黑毛香猪2500头,培育了郑家伦、顾仰发等一批养猪能人,建立了4家黑毛香猪养殖基地,带动全村脱贫户122户4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比传统生猪养殖多增收约1000元/头,每户增收2400余元/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4-13
算好经济账  ●昔日,4 年左右树龄的琼花苗木 1200多元,少人问津,一年最多卖出20多株。  ●如今,经过10年管护,10亩琼花苗木长成了大树。三四月间,每株琼花树都开出数百朵宛如白雪般的琼花,花期达 30 多天。赏花门票25元,每日游客少则两三千人,多则过万人。四川农村日报讯 邱滟茹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自3月25日以来,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马村“百花谷”的10余亩琼花次第怒放,每天都吸引了来自泸州周边甚至重庆、贵州等地的游客前来赏花打卡,昔日让老板头疼的基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网红打卡地”。游客在琼花丛里留影。尽管进来赏花需要购买25元的门票,但每天来看琼花的游客少则两三千人,双休日有时还超过1万人,喜得琼花基地老板王小波天天眉开眼笑:“我的琼花苗木基地,历经数年培育却没有及时卖出,之前挺着急的。根本没有想过,如今朵朵琼花竟能引来如此多的游客,给我和基地周边群众带来了滚滚财源。”  2013年,王小波所在的绿化苗木公司来到丰乐镇马村6组,流转了近1000亩土地和山坡地,用作绿化苗木培育,培育苗木品种达到50多种。由于琼花苗木珍贵,王小波仅仅培育了10亩左右。  “刚开始的两年,琼花苗木一年还能卖出不少,但其后随着花木市场开始走下坡路,琼花苗木也受到了冲击。由于4年左右树龄的琼花卖价都要1200多元,这些年琼花苗木在销售上基本停滞,一年最多只能卖出20多株。”王小波说,花木卖不出,他就对其精心管理,毕竟琼花在绿化市场上算是稀有花木。  经过10年的管护,王小波的这10亩左右的琼花苗木已经陆续长成了大树,每株琼花树都开出数百朵宛如白雪般的琼花。这两年,每到三四月琼花绽放时,就吸引了泸州及周边市民前来赏花打卡,很多人还拍成短视频经抖音平台展播或晒朋友圈,“百花谷”琼花基地俨然成为享誉泸州的网红打卡景点。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三四月里,琼花绽放的30多天时间里,来此观赏琼花的游客达到了20万人。  去年以来,为了更好地接待前来观赏琼花的游客,确保游客安全并全景式观赏琼花花海全貌,王小波在纳溪区农业农村局和丰乐镇政府的指导下,先后投入逾百万元对周边的公路进行了拓宽,并在景点内建成了3公里多的赏花环线游道和观景台;同时,在景点公路边规范建设了20多个农产品展销台。  “百花谷”琼花花海开门迎客,王小波的10亩左右琼花花海吸引了游客争相前来拍照、拍视频、发抖音。由于这片琼花不仅是目前泸州最大的琼花花海,而且在全省及周边的重庆和贵州都比较少见,除泸州周边游客外,重庆、贵州等地也有不少游客驱车前来,目前平均每天的游客量达到了5000人左右。这些游客的到来,不仅让王小波靠着门票收获了比卖琼花树还高的收入,而且带火了周边的近10家农庄,每天接待游客少则10多桌,多的超过了20桌。  王小波靠门票收入不菲,农庄靠着地道的农家饭菜也赚得钵满盆满,在琼花次第绽放的30多天的时间里,周边群众靠着卖农副特产,也赚得笑逐颜开。村民们靠着卖生态种植的蔬菜、笋子、喂养的生态家禽和腊肉,这30多天下来,少则收入上千元,多的达到2万多元。  马村监委会主任李焱梅介绍,今年在琼花绽放的30多天时间里,预计前来赏花的10多万游客将给马村村民带来的旅游综合收入可达到300余万元。一朵朵雪白的琼花,硬是鼓起了马村群众的“钱袋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4-13
“李老板带领我们种车前子,不仅能治身体的病,还能治好我们的‘穷病’!” 4月7日,民建泸州市纳溪区基层委员会组织会员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在实地查看会员在合面镇建设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时,合面镇大石村村民刘平开心地说道。据他介绍,种植车前子一亩能收100多公斤,每公斤可以卖近40元,一年就是4000元收入,而且还不耽搁种玉米、种高粱。“枳壳成熟的果实也是很好的中药材,未成熟掉落的小果实也可以制成中药,一点都不浪费;佛手浑身是宝,还具有芳香气味,深受市场欢迎……”。民建会员、昊柏农业公司总经理、金伟药业总经理李智伟继续补充到。目前,他的公司已在合面镇大石村、新设村流转400多亩山地种植佛手、枳壳、车前子、薄荷等中药材,更是带动周边群众自发种植了上百亩中药材,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初具规模。调研组认为,中药材种植是传统医药的重要来源,一是要要严把品质关,要指导农民根据市场调整种植品种,同时杜绝使用任何农药化肥;二是要发展区域性品牌,通过基地种植,农业公司加工,药业公司销售,形成良好的“种植——加工——销售”中药材产业链,让荒山绿起来,农民荷包鼓起来。(供稿:民建泸州市纳溪区基层委员会)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4-12
(张平 漆楚良 记者 赵权军) “我们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高山富硒富锌茶,力争打造成为巴山大峡谷景区‘后花园’,加快乡村旅游步伐,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且越吃越香!”宣汉县樊哙镇金花村党支部书记扈学华告诉记者,该村利用“一村一项目”发展高山富硒富锌茶300亩,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与经济发展并进之路,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近年来,宣汉县实施“农业兴县”战略,以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坚持“策划一个优质项目、回引一批新型农民、壮大一批村集体经济”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着力打基础、促发展、富百姓,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奋力谱写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勇当达州振兴“主力军”奠定了坚实的农业经济基础。策划“新项目”让特色农业“靓”起来“以前,我们种植传统稻谷,喂鸡、喂鸭,没有人买,也卖不出去,村民收入很少。现在,我们精心策划包装‘一村一项目’,大力发展优质‘塔坝香米’,不仅实现了订单式销售,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宣汉县天生镇塔坝村八组组长袁永志开心地说,“我们村能成功注册‘塔坝香米’商标,得益于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帮扶,特色农业终于‘靓’起来了。”仁义村千亩车厘子基地塔坝村第一书记周越介绍,该村积极探索创建“帮扶单位+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了“塔坝香米”品牌,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水稻、提供技术指导、统一包装等,驻村帮扶单位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免费为农户提供优质水稻种子,并对“塔坝香米”进行订单收购。两年来,该村已发展“塔坝香米”水稻1200亩,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近年来,宣汉县以“农业兴县、工业强县、文旅靓县、开放活县”战略为引领,坚持大项目思维,在广泛征求群众意愿和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国土空间片区规划,因地制宜、精密构思,按照“一村一项目、一村多项目和多村一项目”分区分类进行项目包装,确保项目科学可行、特色鲜明。“我们村策划包装‘一村一项目’,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打造盆周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样板!”胡家镇鸭池村党委书记冯涌介绍,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高标改田、以产定田、机制护田,为产业发展打好基础;从改优产业模式着力,“六个统一”规范生产经营,“稻鱼共生”粮经复合增效、“土地托管”确保有人种、科学种;为改进运行机制赋能,建立渔业总收入的1%归村集体,农户和合作社将水稻收入和渔业收入剩余的99%再按三七比例分成的“137”联结机制,“农文旅”一体发展,村支部全程监管,走出一条盆周山区农业、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共同富裕道路。目前,宣汉县共策划包装乡村振兴特色项目536个,今年策划包装项目190个,涵盖了农特产品种植、观光休闲旅游、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领域。落实“新措施”让乡村画卷“美”起来走进柏树镇石板梁村,十多位村民一字排开,在被村集体托管的土地上,撸起袖子加油锄草……据石板梁村党支部书记郭光春介绍,该村针对土地分散、自主经营多、带动吸引差、经济收益低等问题,深入推进“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积极探索“村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群众”的发展模式,采取统一托管撂荒资源、统一治理托管土地、统一经营复耕生产“三条腿走路”,落实现代农业种植项目,大力发展玉米、油菜、牧草、小麦等农作物,实现了荒地变良田,农民齐增收。2022年,该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7.8万元。村干部推荐农特产品近年来,宣汉县构建了由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统筹、相关部门协同参与、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科学谋划“1+7”县域内片区发展(“1”即环县城城乡融合发展片区;“7”即七个农村片区:普光工业片区、巴山大峡谷农文旅片区、南坝商贸工矿片区、月亮坪森林康养片区、大成现代农牧片区、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中河流域特色农业片区),发挥片区主导产业牵引作用,以片区为单位同步谋划,推动片区内项目在差异中实现联动发展,让乡村画卷“美”起来。矗立在石板梁村现代农业种植项目基地的标语“昔日撂荒地,今朝变金山”,道出了该村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带来的变化。近年来,该村强力整治“鸡都不来啄食”的荒地,让撂荒地成为村民眼中的精品田与“聚宝盆”。“宣汉县紧扣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发展,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上精准发力,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竞争优势大的产业,将村级建制调整后的产业进行全面整合,形成‘以弱带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新局,走出一条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致富的新路子。”宣汉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玉平说。激发“新活力”让集体经济“富”起来在峰城镇仁义村千亩车厘子产业基地,相连成片的车厘子树开出雪白的花朵,一团团、一簇簇,不仅开出了生机盎然的春意,更饱含增收致富的新希望。车厘子基地喜迎前来赏花的游客仁义村党支部书记熊邦明介绍,该村大力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加快发展车厘子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目前,该村已发展车厘子1000余亩,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以前的芭蕉镇花生村,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增收渠道。为改变这一现状,该村大力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积极招引技术能人,通过流转土地,盘活闲置土地资源,集中发展羊肚菌,采取“1+1+1”的模式,村民们不仅能出租闲置土地,还能进基地务工,村集体通过合作社统一的运营管理,学习并传授栽培技术和管理知识,形成集体增实力、村民增收益、产业增效益的“三赢局面”。近年来,宣汉县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项目业主+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创新探索“产业项目”“分红兜底”“合作经营”等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多方共赢的良好格局。截至2022年底,宣汉县342个建制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800万元,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低于1万元的薄弱村,其中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村有193个、超过10万元的村有70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实现零的突破。如今的宣汉大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生了可喜变化,各乡镇构建起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乡、一乡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发展格局,更逐步带动千家万户发家致富,昂首阔步奔小康。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12
(记者 粟新林 文/图)鸟鸣幽幽、山风清凉,依山而建的茶园里,茶树冒出又一批鲜嫩枝丫,在春日阳光的照射下青翠透亮。茶农付明松搭着梯子,爬到茶树上,指尖在茶树上一捏、一提、一放,一片片枇杷茶嫩芽便跃入他身前悬挂的布兜里。茶叶是付明松家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由于今年的茶叶长势和市场行情都很好,他种植的4亩多茶树能给他带来两万多元的收入。付明松采摘的枇杷茶,长在龙门山上,位于崇州市怀远镇富强村。茶叶生长在大山里,想要走出去并不容易。如今,这里家家户户都靠茶叶发家致富,绿叶变成了“金”叶,飞出了大山。枇杷茶如何突破发展,铺就致富路?靠的是什么?连续几日,记者奔赴山区进行蹲点探访。付明松采摘枇杷茶增产扦插培育三年终获成功 茶园从10多亩扩到200多亩“好宝贝都在深山里,走,我带你们上山。”刚到村委会,富强村党支部书记付小兵就直奔主题。头一天晚上山上刚下过雨,记者深一脚、浅一脚,吃力地跟在付小兵身后问:“枇杷茶和枇杷有什么关系?山上的茶树和平坝的有什么不一样?”付小兵嘿嘿一笑说,“枇杷茶和枇杷没多大关系,只是叶片形似枇杷叶而已。看你旁边这棵就是枇杷茶树。”记者仰头望着这棵高出自己一大截的树,这和记者在平坝看到的半人高的茶树完全不同。付小兵补充道,“这是土生土长没有矮化过的老树,树龄起码得有百年以上了。”枇杷茶起源于怀远镇、文井江镇一带的龙门山脉,生长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上,是崇州独有的特产。为了摸清家底,前几年村上找四川省茶叶研究所的专家来实地考察。“村里百年以上的茶树上千株,千年以上的茶树十余株。”付小兵告诉记者,枇杷茶种植在富强村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但早些年由于管理粗放,再加上交通不便,效益不高。“干茶才10元一斤,确实没啥信心。”这些经历让很多茶农放弃种植,仅有五六家农户坚持管理着10来亩茶园。2009年,崇州枇杷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枇杷茶身价一下上涨到鲜叶15元/斤,这让村里的种植户增添了信心,20多家农户“重操旧业”,到自家的茶园里锄地、施肥,希望能够获得满意的收入。村民要扩种,就需要茶苗。在茶研所专家的指导下,村上开始对茶树进行试验扦插。试验第三年,3亩地扦插了21万株低树龄的茶树,最后出了18万株的茶苗,这让村里人十分振奋。“试验期成功的茶苗,都免费赠送给本村的村民。2018年扦插成功后,村里在隔壁的宝丰村建起了‘飞地’。”付小兵告诉记者,育苗基地专门培育茶苗,对本村茶农低价供应,还能卖给邻村的茶农。很快,富强村枇杷茶保护和标准化种植面积扩大到了200多亩。提质规范管理统一标准 茶叶质量价格齐升近几年,鲜叶的价格一路攀升至30元左右一斤。市场打开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当时村民自找销路,春茶采摘周期短,卖不了就有点急,村民难免打“价格战”。付小兵说,“有人一斤卖25元,也有人急于脱手卖20元,不利于销售。”“市场乱了,产品迟早得砸在手里。”2019年5月,村集体成立了崇州沁香茶叶种植合作社,首批40多户农户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兜底,以每斤25元的价格收购鲜叶进行销售。超出部分的20%作为合作社社员分红,剩余部分扣除合作社成本后,纳入村集体收入。没有加入合作社的种植大户们认为,枇杷茶的名气有了,根本不缺客户,“我自己谈的单价更高。”种植大户老罗就是其中一个。老罗家里有10多亩茶地。2019年夏季采摘期间,他和一家采购商谈好了50斤鲜叶,交货当天,客商嫌弃他的鲜叶品质不好,原本说好的30元一斤,直接压价到15元,这个结果让老罗难以接受,情急之下,老罗找到村上的合作社想办法。最后合作社出面以20元/斤的价格收购。村里的“老罗”还有很多,有些是采摘鲜叶时多掐几叶,有些是管理不善,品质不行。付小兵认为,“不能每次都靠村里的合作社来善后。”该如何破局?村干部和村里的年轻村民在激烈讨论后,决定邀请茶科院的专家实地进行指导,明确“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教村民如何管理茶园,从源头提高茶叶质量。付小兵说,管理规范后,茶叶的价格有所上升,制作的红茶平均每斤卖到200元左右。强链注册商标引入电商 致富之路越走越宽“茶商拿着我们的鲜叶制茶,价格翻番,我们何不自己加工自己卖?”付小兵的想法一提出来,就在村里炸开了锅。“这个成本好高,风险太大了。”“我们村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万一赔了呢,后果谁承担?”村里人七嘴八舌的议论带给付小兵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可以尝试找厂家代加工。”在一次又一次头脑风暴后,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于是,村上去雅安联系了一家工厂代加工。看似普通的茶叶,经过细心包装,成为了精巧的伴手礼,从包装到内容都体现着最自然、最乡土的“崇州味”。“我们的品控还不稳定,制成伴手礼先试水,先做口碑再做市场。”付小兵走一步看三步,为村里成立了公司,为枇杷茶注册了“毗卢云顶”商标。“有了品牌后,用我们原材料制作的红茶价格最高可以达到1200元一斤,利润是非常可观的。枇杷茶产业让老百姓年增收预计可以达到8000元至10000元。”付小兵说。提到村里茶产业的变化,村民付子文很高兴:“原来的时候,一斤鲜叶只能卖几角钱,现在一斤最高能卖到三十元,而且采摘下来马上就能换成钱。收入增加,干劲也大了,现在很多村民都来栽茶摘茶管理茶。”目前,村里有50多户农户参与枇杷茶树保护与种植,全村种植茶园达到300多亩。付小兵介绍,目前,富强村已经成立了“云顶优品”微店,富强村枇杷茶将搭乘“电商快车”销往全国各地。“今年茶产业收入预计可达160万元。”下一步,富强村还将在村里建加工厂,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开发旅游观光茶园,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茶产业有机结合……对富强村的村民来说,致富之路将越走越宽。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04-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雷枭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春耕春播“热度”攀升,进入4月,莲藕种植户也开始忙碌起来。4月2日上午,在泸州市江阳区泰安街道咀阳村的2000亩无公害莲藕基地,随处可见藕农忙碌的身影,他们三三两两在设置好标准线的水田里穿行,身旁的浮盆上放置着藕种,待位置合适,便双手轻捧着放进漫过脚踝的泥泞中。村民栽种莲藕。  “种藕讲究季节,每年4月开始种,差不多到7月就可以采挖了。”泰安街道农业中心高级农艺师常良榕告诉笔者,种藕看似简单的挖槽放藕,做起来却不容易。整个过程要轻挖、轻取、轻放,还要注意种植方向,做到“路成行”,栽种的间距也有讲究,要确保长出的莲藕疏密得当,才能在夏日荷花盛开时,打造出“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好景观。而种藕也需精心挑选,个头小、嫩生生、长有芽头的小莲藕才能作为种藕。  连日来,莲藕种植大户王天贵一直在藕塘里挖藕、种藕,不停地弯腰。“很辛苦,但已经习惯了。”王天贵笑着说。  今年56岁的王天贵是土生土长的咀阳村人。2002 年 1月,回乡过年的王天贵了解到有村民在村里种藕,且近年来获利远超自己在外务工的收入,他毅然回乡投入10多万元,流转了60余亩水田种藕。王天贵告诉笔者,他之所以20年来坚持种莲藕,是因为近些年村里的泥巴毛坯公路全部被“白+黑”的沥青路取代,开通了直达泸州城区的城乡公交车,而他的藕田经过高标准农田项目改造后,实现了路相通、渠相连,能水能旱,能排能灌。  王天贵说,藕田隔十天半个月就要除草、施肥。说到种藕的经验,他说了9个字:田要好,水要活,肥要足。  “种植莲藕不能用农药,得自己去捉虫,肥料用的也都是畜禽肥,属于原生态,因而咀阳莲藕在泸州市场上十分畅销。”王天贵介绍,尽管莲藕亩产只有1500公斤左右,但效益不错,亩均收入超万元。  “莲藕种植是一次性投入,多年产出,其行情比较稳定,收益良好,不仅能给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莲花盛开时还能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咀阳村集体资产公司职业经理人李艳君说,近几年来,泰安街道立足将咀阳村打造成泸州国家高新区的“后花园”,加大对荷花基地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泰安街道已投入2000多万元,改造荷花基地周边“白+黑”村级公路22.8公里;同时,给荷花基地修建了200米游客栈道,方便游客赏花,基本形成了集种植、观赏、销售、旅游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4-12
(张平 记者 赵权军)“啰!啰!啰……”4月10日,记者在达州市宣汉县五宝镇跑马村1组看到,41岁的村民顾仰发正端着一撮箕饲料到猪圈门栏上,伴随着清脆的呼叫声,一群群黑毛香猪迅速围了上来等着饲料,准备开抢……宣汉县五宝镇跑马村饲养的黑猪十分畅销“这种猪肉质细腻、鲜嫩,营养价值高,市场上很抢手!” 顾仰发一边喂着猪,一边高兴地说,“去年,我家出栏90余头,纯利润有十七八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今年我们准备出栏150余头,争取挣个30万元!”跑马村平均海拔1100多米,是镇上距离场镇最远、条件最差、海拔位置最高的一个村,背靠连绵起伏的跑马山。以前,这里村民习惯养殖白猪,出栏期虽短,但市场价格不高,群众收入不高。2016年1月,宣汉县粮食局派驻跑马村第一书记顾元峰来到村上,经过实地调研,找专家论证,得出这里很适合饲养黑毛香猪的结论。这种猪是凉山州野生黑猪与美国杜洛克公猪杂交的新品种,肉质香嫩。市场行情紧俏,同时期比白猪单斤价格多5-10元。为了带动群众发家致富,跑马村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黑毛香猪,注册成立了百岩滩黑毛香猪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并承诺回收价格要高于市场行情4-6元,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有了公司做后盾,不仅不愁销路,价格也有保障,我们都改养黑毛香猪了。”3组村民郑家伦翘起大拇指说,他家从村上发动养黑毛香猪起就开始养,并逐年扩大养殖规模,近几年,年平均出栏300多头,比以前收入翻了一番。“我们的黑毛香猪很受群众欢迎,每到九、十月份,宣汉、达州提前下订单的人很多,真的是‘一猪难求’!”该村党支部书记桂书平介绍道,“很多人开车来买,还在这里吃泡汤肉、罐儿饭,那段时间我们村可热闹呀,都快成网红村了!”“这里的黑毛香猪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秋季吃的是红薯,冬季吃的是萝卜,吃的都是应季的蔬菜。很生态,很环保!昨天我和几个朋友搭伙又在顾仰发家里订了一头,年底过年前去杀!”家住五宝镇上的居民王金美说。目前跑马村年养殖黑毛香猪2500头,带动122户400余人致富增收为了将黑毛香猪产业做大做强,该村还引进能人,成立了百岩滩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形成黑毛香猪养殖、深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全新打造休闲食品,把生态、健康、安全的黑毛香猪产品推向全国。“那时,我们的黑毛香猪不仅‘香’遍跑马山,‘香’遍宣汉,还要‘香’遍全国了哟!”70多岁的村民陈元周捋着花白的胡须,笑得合不拢嘴。目前,跑马村年养殖黑毛香猪2500头,培育了郑家伦、顾仰发等一批养猪能人,建立了4家黑毛香猪养殖基地,带动全村122户4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比传统生猪养殖多增收约1000元/头,每户增收2400余元/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11
合江县凤鸣镇金龙湖村高山竹林里,一朵朵胖嘟嘟、红艳艳的赤松茸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散发着淡淡的菌类清香。清早,村民们背上背篓、拿上箩筐进入山林,抢抓时机采摘新鲜的赤松茸,一幅喜悦欢快的丰收图跃然眼前。赤松茸丰收合江县凤鸣镇金龙湖村海拔近1000米,雨量充沛,山高林密,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为菌类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每年10月种下赤松茸,来年3月就可以收获,今年赤松茸可卖出10元每斤的价格,收益还是很不错,我对种植赤松茸越来越有信心啦!”凤鸣镇种植大户、乡贤李正蓉高兴地说道。李正蓉自去年起开始在金龙湖村创办林下赤松茸生产基地,所产出的赤松茸颇受市场青睐。近年来,金龙湖村的村民们在李正蓉的带领下以林养菌,强了产业也鼓了腰包。据了解,当地目前共种植300余亩赤松茸,未来还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同时发展农林业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业态项目,带动更多村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供稿:合江县委统战部 李贵平 窦林)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4-10
(赵磊 记者 李全民)春回大地,茶叶飘香。眼下,正值春茶采摘的季节。走进剑阁县剑门关镇千亩茶山,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茶山绿意盎然,错落有致,处处弥漫着幽幽茶香。剑门关镇茶山。何生 摄三五成群的茶农头戴草帽,背着茶篓穿梭在茶地间,熟练地舞动双手,指尖在叶片中翻转腾挪,目光在枝丫间拣选芽头叶尖,过程如行云流水,一幅生机盎然、丰收繁忙的景象。“剑门山海拔一千多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茶叶生长,所以产出的茶叶品质上乘,引来八方客商抢购。目前,茶叶价格稳定,供不应求。”剑阁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朱海龙说。茶农忙采茶。何生 摄据了解,剑阁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茶园基地1700余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参与其中,年用工近5000人次,茶叶已经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采一斤茶挣二十五块钱,我们平均一天可以挣一百多元。采完茶叶后,还可以在茶园施肥、锄草,一个月可以挣不少钱。”村民贾秀芳高兴地说道。近年来,剑阁县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优势,通过坚持标准化种植,走科技兴茶的路子,不断提升茶叶加工生产技术水平,茶产业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茶产业已成为既绿了山头、又富了百姓的绿色致富产业。”朱海龙表示,下一步,公司将不断挖掘本地特有的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全面推进茶旅深度融合发展。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4-10
(记者 乔薇)感受民族文化、品尝特色美食、赏冰瀑美景、晒春日暖阳……入春以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进入旅游旺季。近日,记者走进松潘,去一睹其春日风情和乡村振兴新图景。据悉,近年来,松潘县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抓手,依托全县浓郁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优渥独特的旅游资源,按照1个绿色生态园和5个特色农牧产业园区的“1+5”产业布局,有效促进了全县乡村旅游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旅游促振兴、发展共富裕”的路径。青云镇新貌(摄影:龙波)补短板完善基础设施走进松潘县青云镇谷斯村,印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条干净宽敞的道路和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墙壁上还整齐地书写着村规民约。 据悉,随着“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的持续深入,为激发乡村旅游活力,松潘县全力补齐各项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建设农村公路、水电设施、信号基站以及布局乡村公交线路。目前,松潘县已实现了100%的建制村“客车村村通”的目标。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松潘县还积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以青云镇为例,该镇向上争取了400余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乡村旅游区建设。“所有资金都围绕乡村旅游发展使用,就是要让我们的乡村实现振兴发展。”青云镇党委政府负责人陈伦说。短板补齐了,资金跟上了,旅游发展了,一批批民宿、土特产店、民俗风情体验馆也兴起了,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更为松潘县乡村振兴奠定了底气。上磨风光 (摄影:何强)促发展丰富业态产品“以前只是到黄龙景区游玩,现在还能去乡村买点绿色果蔬、吃点藏式美食、住一住藏羌民宿,晚上还能围着篝火跳锅庄吃烧烤,体验越来越好了。”自驾前往松潘的游客江依林分享了自己的旅游体验。近年来,松潘县全力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农业融合发展,在保留地域特色、生态风貌、民族风情基础上,打造了一系列新产品、新业态, 推出了一条串联各景区景点的独特民俗风景线,构建了“全域、全时、多元”的生态文化旅游格局。据悉,松潘县目前已经建成了上磨村、牟尼沟村等10个精品旅游村寨,完成了17个乡镇的25个特色微景观打造,形成了一批集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乡村亲子互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品。此外,松潘县还深入挖掘民族特色,利用民族歌舞、民俗民风等独特资源,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互动性、参与感的体验项目,也受到了各地游客的喜爱。助增收致富更有保障为了带动当地群众致富,松潘县还大力推动农旅结合体系发展,形成了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采摘体验、消费购物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旅游体系,让当地农业和旅游业实现了协同发展。“景区每年门票收入达到170多万元,景区内的餐厅、咖啡厅和其他娱乐设施则请当地群众务工,有效带动大家就业创收。”松潘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李谋向记者介绍道。记者在松潘县看到,随着松潘县旅游的蓬勃发展,一家家餐馆开了起来,一栋栋民宿办了起来,当地农村群众利用自家房屋,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民宿的成功“出圈”还带动着当地村民的就业。据悉,有的村民成为了藏餐厨师,有的成为民宿管家,有的成为民宿摄影师。上纳咪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村51户村民以土地入股,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每年村民们都能收到一笔不菲的分红。松潘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负责人车铃表示,松潘县未来还将持续做精、做优、做细、做强乡村旅游产业,助力全县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实现旅游惠民、富民的美好愿景。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3-04-10
(冉金鹭 记者 李全民)清明时节农事忙,4月6日,走进朝天区大滩镇凤凰村五组的嘉源农场,记者看到,一个个食用菌种植大棚整齐排列,村民们正忙着将圆柱状的香菇菌袋整整齐齐地成“井”字形堆放在一起,等待菌袋发菌。“这些菌袋是我们一周前完成接种的,现在已经开始萌发菌丝了,等到香菇菌袋全部变成乳白色,就能刺孔、上架,上架之后一个月就能出菇了。”嘉源农场负责人张岚仔细地查看着香菇菌袋的发菌情况,并指导村民对废旧菌袋进行加水发酵、生产有机肥。“香菇种植是典型周期短、成本低、见效快的产业项目,占用土地资源少,有‘一亩菌十亩田’的说法。”张岚从事食用菌种植已经有十余年时间,2020年,嘉源农场和凤凰村签订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合作项目,流转本村近10亩闲置土地种植食用菌,去年,又新改建4个优质食用菌大棚,创建并完善菌业产业链,通过完整成熟的菌种引进、培育、生产、销售,拓宽凤凰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前期冬菇已经售卖结束,预计在5月份的时候,这一批夏菇又可以上市了。”张岚告诉记者,一袋香菇菌袋平均可产1.5斤香菇,每斤香菇售价在7元左右。香菇售卖之后,废旧的香菇菌袋加水发酵成有机肥,不仅环保,还可以为后期种植羊肚菌做好准备。生产周期短、见效快,小小的香菇为凤凰村撑起了一顶“富民伞”。食用菌产业不仅盘活流转土地,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近就业机会,制袋周期和收获期平均每天能吸纳周边二十余名村民在农场务工,实现了联农、带农、助农增收,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大棚里干活,风吹不到雨淋不到的,一天能挣70到100元,还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娃娃,日子不比出门打工差。”凤凰村二组村民解明珍喜滋滋地说。据了解,嘉源农场占地5000平方米,目前种植香菇菌袋13万袋,2022年,香菇销售额100余万元,为集体经济增收8.6万元。一朵菌菇致富,一个产业兴村。近年来,大滩镇凤凰村以实施乡村振兴为抓手,以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为主线,以精准监督护航产业发展为保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动食用菌种植和肉牛羊养殖产业发展,带领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等方式稳定增收,让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村强民富”的乡村振兴路子。目前,凤凰村有标准化食用菌种植基地10000平方米,年生产食用菌20余万袋,2022年,该村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全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村。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4-07
 (刘旭 记者 侯东)4月5日,春意盎然,走进广元市朝天区云雾山镇金龙村淫羊藿种植基地,陡峭的山坡上,一垄垄矮小的淫羊藿开满白色小花,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十分壮观。而这看似不起眼的小花,却是这片土地上的“致富花”。今年47岁的李成山在种植基地里忙碌不停,他小心地穿梭在“花海”之间,或查看长势,或拔除杂草。“淫羊藿种植容易,每年9月份到第二年3月份期间栽种,8、9月份就可以开始售卖。”在淫羊藿种植路上探索了8年的李成山介绍道。李成山的房屋位于金龙村的半山腰,房前屋后都是种植的淫羊藿。采访当天,他的哥哥李全山来到种植基地学习技术。多年来,在李成山的带动下,李全山也开始发展淫羊藿产业。“现在淫羊藿的市场好,收购价格每斤30多元。”李全山说,“我目前种植了5亩多淫羊藿,准备继续扩大规模。”记者了解到,几年前,金龙村种植淫羊藿的村民屈指可数。如今,在李成山的带动下,全村共有种植户80户左右,种植淫羊藿120余亩,可年产淫羊藿(干叶)1万余斤,产值30余万元。从少数人种植,到全村大面积种植,是什么原因吸引大家“蜂拥而至”?一次偶然机会,李成山了解到云雾山镇上有人收购淫羊藿。于是,他便开始尝试移栽野生淫羊藿。“不需要资金投入,只需要出人出力,便可以发展。”李成山说,对于像他这样发展产业没有“第一桶金”的农户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李成山最开始发展淫羊藿产业的时候仅种植了1亩,后来随着淫羊藿的市场越来越好,他不再出去打工,留在家里精心经营淫羊藿产业,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目前,李成山种植淫羊藿8亩,年收入6万多元。很多村民看到李成山尝到了甜头,也纷纷效仿。尤其让村民高兴的是,村里的毛坯路变成了水泥路,这对于像李成山这样发展种植业的农户而言,无疑是锦上添花。“不仅市场环境好,而且道路通了,运输更加方便。”李成山高兴地说,“现在上门来收购药材的商贩越来越多了,足不出户就可以将淫羊藿卖出去了。”金龙村第一书记刘超介绍,为助力淫羊藿产业发展,村里将引进专业型企业,构建淫羊藿中药材“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提升种植技术水平,配套进行道路拓宽、灌溉设施修建,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完善中药材“种植+销售”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如今,随着村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淫羊藿产业呈现出蓬勃生机,村民们在陡坡上开辟的“致富路”将越来越宽阔。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巧 记者 洪瑜 文/图  “一拉网就知道收获大不大!”“哦哟,这网好多虾!”4月2日凌晨 4 点,天刚蒙蒙亮,隆昌市胡家镇双龙村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只见一大片高标准农田里,一束束光影交错。几个农户头戴探光灯,身穿下水裤,手推半桶在水深及腰的稻虾田里忙着起虾,丰收的喜悦传得老远。农户在田间育秧。  伴随着水里的地笼被一 一拉起,隆昌市景兴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峰和农户麻利地将一只只色泽鲜亮、活力十足的小龙虾放入桶中。“眼下气温回升,正是育秧、出虾的好时机。”李峰介绍,其合作社在双龙村、付家桥社区流转了300亩土地,这些小龙虾通过人工和机器两种方式进行分拣。“人工分拣虾苗,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对虾苗的损害,自动分拣机可灵活设置规格进行精准分拣。”李峰说,得益于稻虾工作模式,这些小龙虾不打农药,个大、肉肥、底板干净,分拣完成后将直接打包销售,市场供不应求。  “今天的大虾能卖到48元一斤,中虾32元一斤,争取5月前出虾5万斤!”据介绍,当前隆昌早春虾价格仍处于一年中的高位,预计可持续到4月中旬。李峰要抢抓农时育好秧,同时利用湖北小龙虾上市前的“时间差”大量出虾,把小龙虾卖个好价钱。人工分拣出虾苗。  “只愁产量,不愁销路!”对此,胡家镇经发办主任张宁介绍,每天都有许多稻虾养殖户骑着摩托车、开着三轮车或小货车接茬来到付家桥小龙虾分拣中心,而这些完成分拣的小龙虾将通过空运送往江浙沪等地。  平整秧田,整理苗箱……4月2日早上8点,几名种粮能手开始在李峰接近10亩的育秧田里忙活。李峰介绍,此时育秧,“五一”假期一过就能栽秧,那时小龙虾价格已回落,田块采取滚动栽秧法,种粮与养小龙虾两不误。  隆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胡家镇15个村(社区)均发展有稻虾产业,稻虾种养面积1.4万余亩,居隆昌市首位。“在隆昌,很多农户不再仅仅是种粮的农民,还是小龙虾的养殖户。目前,隆昌市已经发展稻渔综合种养17.1万亩,其中标准化稻虾种养8万余亩。”上述负责人介绍,2022年,隆昌市优质水稻、水产品、稻田虾年产量分别是14.6万吨、3.9万吨、1.06万吨,稻渔总产值达18.43亿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4-07
邓建刚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养殖生态鱼就是不一样,每天从鱼场打上来的300多斤草鱼、鲤鱼、花鲢等,分别送到周边两个集镇销售,不到3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以前批发给鱼贩,每斤只有8元。现在自己卖,平均每斤卖到了12元,还没一个人讨价还价。算下来,一天就多卖1200多元。”3月25日,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白云村生态鱼养殖大户、退伍返乡创业青年李勇一边拉网起鱼,一边喜滋滋地说。退伍回乡养生态鱼  今年27岁的李勇是在部队大熔炉里磨炼了两年的退伍军人。2017年退伍后,他就到广东湛江市打工,帮人养生态鱼。在这期间,李勇除了认真学习饲养技术、鱼饲料配方外,还专门回了趟老家了解水产养殖现状。了解到偌大一个打古镇农村还没有一个从事规模养殖生态鱼的大户、而周边集镇市场所售卖的鱼都是外地运输而来的时,李勇决定返乡创业,从事生态鱼养殖。  2019年3月,李勇回到家乡打古镇白云村,将几年积攒的 30 多万元全部拿了出来,以300元/亩的价格流转了80亩正沟稻田,高标准建设生态鱼场,同时建立了鱼病检验室。为了确保养鱼收益,降低养殖风险,李勇主动对接之前打工那家生态鱼养殖大户,并得到全力支持,养鱼过程中所需技术、鱼苗、饲料配方均给予帮助,让李勇的生态鱼场很快走上了正轨。这两年,李勇靠着80亩生态鱼场产出的4万多斤草鱼、鲤鱼、花鲢等常规生态鱼,实现卖鱼收入50万元。自养自销每斤多卖4元  “小李,今天都快7点了,还没有见到你来市场卖鱼呢?我们还等着买回家弄午饭招待客人呢。”  “今天拉鱼车在路上爆胎,可能要推迟半个小时才能到。”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在纳溪区的打古、白合和上马等周边镇的水产市场里,说起卖生态鱼的养殖户李勇,不只市场的同行对他熟悉,很多买过他家生态鱼的市民都主动帮他介绍买主,好些个餐饮店的用鱼更是直接交由李勇配送,若一时半会儿没到,就会打电话问原因。  “养鱼要增收,必须细算细账。”李勇告诉笔者,他2019年规模养殖的生态鱼陆续进入销售期后,由于一个人忙不过来,他都是以每斤8元的价格批发给上门的鱼贩。但他发现,虽然轻松了不少,但批发给鱼贩的价格和鱼贩卖出的价格相差了整整4元。“送到市场销售就是增加一点运输成本和卖鱼时间,但比起每斤高出4元的价格,一条5斤重的鱼就要多卖20元。”特别能吃苦的李勇不乐意了。  于是,2020年下半年开始,李勇就靠着自家有皮卡车的优势,转变销售方式,每天下午请人帮忙拉网起鱼,早上自己驱车将鱼送到周边农村集镇市场由自己或家人销售。由于李勇的生态鱼品质好,卖出了口碑,每天投放到市场上的300多斤生态鱼12元/斤,基本不超过3个小时就售卖一空,轻松多卖1200多元。  “每天下午拉鱼,早上6点多钟就要开车送到周边集镇鱼市,虽然辛苦些,但每天卖出的300多斤鱼毕竟比批发给商贩要多卖1200多元,很值得。”李勇说,这两年他的80亩鱼塘养出4万多斤鱼,实现卖鱼收入达50万元,比批发给鱼贩足足多卖16万多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4-07
凉山州美姑县沙溪洛村,地处尼扎拉河畔,属典型高山区域,辖内共3个村民小组128户579人,地广人稀,村民居住分散,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和林草产业。依托西昌学院定点帮扶平台,沙溪洛村努力寻找新的突破口,并将其作为促进乡村发展的关键。2021年开始,沙溪洛村创新选择异地自然条件优厚的地方打造冷水鱼养殖村集体经济项目。同时,坚持党建统领,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引导全村党员群众积极投身集体经济发展,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专业人才,形成全民共襄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发挥集体经济助力富民增收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了引领一地、带动一方、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作用。西昌学院师生为村民开展冷水鱼养殖与管理培训夯实战斗堡垒,筑牢产业振兴之基作为定点帮扶村,西昌学院持续为沙溪洛村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沙溪洛村以党建为引领,全体党员干部立足冷水鱼特色产业,着力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村“两委”集中换届,严格选人用人标准,坚持德才兼备,吸收懂产业的致富能人进入“两委”班子,充实班子力量,提升班子战斗力,夯实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根基。通过 “三会一课”、党建月会、主题党日活动、农民夜校等多种形式,沙溪洛村的党员干部党的理论学习实践不断增强,党员干部驾驭复杂工作局面、服务群众推动产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沙溪洛村还积极探索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实行无职党员每月轮流在冷水鱼养殖场开展义务劳动制度,制定完善集体经济运行和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党员群众树立主人公意识,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看党员”的良好氛围。依托候古莫镇尼扎拉河的优质水资源和交通、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沙溪洛村围绕“品质高、价格优、销售快、见效好”为核心原则,聚焦主导特色产业,以“党支部+冷水鱼产业+鱼苗孵化+农家乐园”四位一体的产业格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着力打造“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式的“农家乐园”,以冷水鱼孵化项目为支撑引领,不断地完善养殖基地附属配套服务功能,全力推动冷水鱼养殖基地提档升级,同时,不断打造优质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带农增收致富。西昌学院以购代捐发放沙溪洛村养殖的冷水鱼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围绕冷水鱼特色产业中心主题,找准亮点、特色,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为方式,以村组干部+驻村队员+党员+致富能人为多维主体,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宣传推介、电商营销、试吃品鉴、展示展销助力讲好鱼故事,以个体户、酒店、西昌学院为多元销售主体,通过零散销售、帮扶销售、订单采购、以购代捐为模式,多方发力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提高冷水鱼品牌知名度、消费者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全力以赴做强、做优、做响沙溪洛村冷水鱼优质品牌,实现冷水鱼特色产品大幅促售,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力打通产业振兴带农增收致富的“新通道”。强化帮扶举措,狠抓产业发展机遇为促进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冷水鱼产业振兴,学校围绕沙溪洛村情村貌,帮扶单位领导多次调研指导,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帮扶修建完善冷水鱼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西昌学院优势条件,选派驻村工作队员、科技特派专家、志愿者强化帮扶队伍和产业指导培训,为壮大冷水鱼产业规模,通过自筹资金持续加大冷水鱼产业帮扶资金投入力度,年均采购12万余元鱼苗捐赠帮扶村。签订冷水鱼购销协议,通过西昌学院以购代捐活动,养成一批销售一批,保障销售渠道畅通。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超35万元,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1.4万元。一系列的乡村振兴举措,推动了沙溪洛村冷水鱼产业高效的发展,有效助推了沙溪洛村富民增收。(供稿:西昌学院 沙马阿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4-06
(罗俊涵 陈春光 记者 常艰)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同样也是收获的季节。眼下,眉山市丹棱县十几万亩晚熟柑橘陆续成熟。忙碌了一年,广大果农们迎来丰收时刻。“我家爱媛、春见和不知火加起来大概有20亩,这个成熟季预计收入50多万元。”近日,走进丹棱县齐乐镇青龙村果农王杰的果园,一个个色泽金黄、圆润饱满的不知火挂满枝头,年前售卖完的爱媛树上长满了指头大小的新果。放眼该村果园,果农们三五成群忙着采摘,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在丹棱县生态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包生产车间内,300多名工人正熟练地进行柑橘的分拣、打包、装箱,车间内堆满了即将发往全国各地的柑橘。丹棱县的茶叶交易市场,人头攒动“今年丹棱柑橘市场行情比较好,我们每天出货量至少20多万斤,每天大约有300多人加班加点进行分拣、包装,销往全国各地。”该公司负责人陈波说。丹棱县被誉为“中国桔橙之乡”,是全国晚熟柑橘产业集群核心区、全国最大优质“不知火”桔橙生产基地。目前,该县共种植晚熟柑橘18万亩,包括爱媛、春见、不知火等品种,发展职业果农8万余人,相关柑橘类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余家,柑橘总产值突破30亿元。“丹棱桔橙”先后荣获原农业部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6次跻身中国区域品牌百强榜,品牌价值实现53.21亿元。成功走出了“种出好果子、形成好产业、创出好名气、实现好收入”的特色发展路子。不仅柑橘,在张场镇、顺龙乡一带,高山特色生态绿茶也进入了丰收季。“在前几年愉快合作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将去乌兹别克斯坦实地考察,争取实现点对点供货。”连日来,四川老峨山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殷尚勤忙碌不已,下午他要驱车赶往盛产茶叶的各个村里收购鲜茶,晚上和工人们通宵炒制,于次日一早销往外地。丹棱茶农迎来丰收,笑逐颜开近段时间,在位于张场镇三合村、万年村、廖店村等地的4万亩茶叶现代农业园区里,“福选9号”“名山131”“福鼎大白”正处于明前茶采摘的最后冲刺时刻。丹棱,这片种植茶叶历史已有2000余年的土地上,目前已发展茶叶种植基地5万亩,年产值实现3.2亿元。北回归线附近气温适宜、海拔600-1000米富含氧分、油砂土透气性好酸碱性适中……优质茶叶生产条件,丹棱都完美契合。做优“一颗果”,做特“一树茶”,这个春天,丹棱“三农”故事精彩纷呈,丹棱共同富裕步履铿锵。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06
近日,在龙马潭区金龙镇西坛村的河藕基地里,趁着晴好天气,挖藕工人们正穿着连体下水裤,弯着腰采挖莲藕,现场一派忙碌。“挖藕不仅是体力活,还是技术活,想要快速完整地挖出藕,需要长期的练习。”挖藕工人汪晓飞说,“现在挖藕都是用高压水枪,方便快捷还不容易伤到莲藕,一天工作10小时能挖1000余斤,有800元左右的收入。”挖藕的工资一般按斤算,干得多就赚得多,虽然辛苦,但一天下来收入很可观。据了解,目前,正是莲藕上市季节,西坛村的河藕基地共800余亩,平均亩产量可达3000余斤。“我们每天销售一万多斤莲藕,为了保证莲藕新鲜,每天采挖的莲藕当天下午就要运往各大型农贸市场、大型商超、学校等地售卖。”金龙镇西坛村返乡创业乡贤、河藕基地负责人王剑说,“现在每天都有近10名工人在挖藕,预计5月底能完成莲藕采挖,产值达700万元”。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西坛村结合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依托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红粱、酸菜、莲藕等特色产业,持续完善道路交通等配套设施,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引进乡贤企业,带动当地村民积极参与特色产业种植,全面推动产业园区发展升级。“让更多人记得住乡愁,忘不了家乡,让乡贤队伍不断丰富壮大,是我们围绕“五个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西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夏科勇眼里,乡贤是拉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将持续深化乡贤统战工作,全面实施“乡贤助振兴”行动,围绕乡村重点产业、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大力推进资金回流、项目回归、信息回传、人才回乡的乡贤经济,同心共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供稿:龙马潭区统战部 向城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4-04
(林忠伟 记者 杨宗友)时下,正是牡丹花盛开的季节,在梓潼县宏仁镇金宝村等地,千余亩彩色牡丹竞相绽放,迎风盛放,姹紫嫣红美不胜收,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游玩。在金宝村牡丹园内,一朵朵牡丹花在阳光下尽情绽放,雍容娇艳的牡丹大如玉盘,层层叠叠的花瓣之中还镶嵌着金色的花蕊。放眼望去,一幅牡丹花海图徐徐展开,美轮美奂。牡丹花在低矮的树丛中绽开,颜色多样,白的似雪、粉的若霞,娇艳飘逸、香气袭人,姹紫嫣红中带着古风古韵,微风拂过,花枝轻颤,更是柔美如斯。在和煦的阳光下,游客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地走进牡丹园内,赏花拍照,共享大自然的美景。“这片牡丹花开得很艳丽,非常好看,现在天气比较好,带女儿走进大自然,出来看一下,顺便拍拍照,作为成长纪念。”游客肖艳红说。牡丹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称,被称为“富贵花”。据金宝村牡丹花种植业主白光福介绍,该园每年都要通过牡丹筛选、引种来提升、调整园内景观品质,目前,有“新日月”“锦袍红”“飞雁凌空”等十多个品种。这些牡丹花将依次盛放,持续开放至4月中下旬。“我们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将牡丹花种在路边,供游客观赏,其次就是卖鲜花。下一步,将计划带动群众共同发展,扩大规模,提炼牡丹精油,同时烘制牡丹茶。”白光福说。近年来,宏仁镇利用地处县城城郊的地理位置优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坚持“农旅融合”,引入业主前来发展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彩色牡丹,助力乡村振兴。“下一步,宏仁镇将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旅游产品、业态、模式创新,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坚持做到以牡丹花为笔,从‘富贵之花’到‘富民之花’,书写属于自己的‘致富经’。”宏仁镇党委书记黄兴说。据悉,目前梓潼县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为抓手,坚持“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积极推进以生态采摘、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假日生态休闲游”旅游品牌。(图据梓潼县融媒体中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4-04
(宋成均  赵子璐 记者 赵旭东 文/图)眼下正是林下长裙竹荪收获季节,记者走在宜宾长宁县长宁镇佛梨村甜梨示范种植园梨树下,是一畦畦竹荪,一丛丛、一簇簇竹荪蛋,有的竹荪破蛋而出,长长的网状菌裙就像是一件长裙一样可人。4月3日一大早,趁着早晨的时光,20多个工人正忙着采摘竹荪,近10名工人忙着分拣、送烤。“家门口挣钱,增加收入照顾家庭两不误。”佛梨村62岁村民李大姐一边采摘竹荪一边说,年龄大了出去打工没人要。2021年,她把自家12亩荒山坡地流转给村上打造甜梨示范种植园,每亩500元,在三年挂果等待期村里在梨树下发展林下竹荪,她在空闲时候又来帮竹荪种植业主生产竹荪种子、日常管理、采收竹荪等,每天70元,一年下来,土地流转费和工资就有三万多元。采摘林下竹荪据了解,梨苗栽种后需要至少三年才能挂果,在三年的挂果等待期内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地资源浪费,而人工栽培竹荪普遍以棚栽为主,需要搭建荫棚,并且竹荪不能连作,一般种植过的田块要轮种其他作物3年以上才能作为竹荪栽培地。在新梨树栽培第一年树苗较为矮小的时候在林下套种竹荪,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而且栽培竹荪后的废菌糠回归土地,能够增加土地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梨树生长,实现林菌互利、资源循环利用。去年7月,佛梨村开始在新梨树下种植长裙竹荪,今年3月底进入采收期,平均每亩产量可以达150—200斤的干竹荪。“今天采摘的竹荪,烘干后应该有200多斤。”竹荪种植业主郑自强指着刚烤干的竹荪介绍说,在新梨树下套种竹荪,有效解决了食用菌生产的“菌田矛盾”,套作过程中只要把握好了竹荪的采收时机,增收效果就明显,“今年这30亩的林下竹荪,利润在60万元以上。”佛梨村位于国家4A级景区佛来山的核心区域,拥有近千年的种梨历史,因盛产甜梨而得名。长裙竹荪贵为“四珍”之首,被人们称为“真菌皇后”“菌中黄金”,是餐桌的美味食材。近年来,佛梨村立足“以果兴村、以旅强村”发展目标,积极引导果农调优产业结构,走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立体农业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水果种植面积6000余亩,林下套种长裙竹荪、大豆等。据介绍,近两年,佛梨村村支两委摸索农业发展新路径,在新造果园进行林下套种,年产值达3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也因此增收40余万元。佛梨村林下套种竹荪只是长宁县林下套种经济作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长宁县立足效益优先、规模种植、产业带动发展思路,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支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套种、轮作等模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各镇、村林下间套种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套种技术由低效向高效升级、套种种类扩展到瓜类、豆类、叶菜类、套种模式向多层次、立体化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实现了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为“农业强县”注入了新的动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0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