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艺 廖胜春 任小冷  夏季,在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皇观村五组,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名壮汉,肩搭毛巾、头戴草帽,带着10多名工人在茶园除草、施肥……他就是这片茶园的负责人徐生林。徐生林返乡创业,流转周边村民的荒山,经过三年多努力,他的400多亩茶园披绿吐蕊,初具规模。  徐生林今年45岁,十多岁便外出打工,干过销售,也当过服务员和砖厂工人,最终在建筑行业有所发展,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包工头”。2019年春,徐生林回家过年,听说家乡在大力发展茶产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看到周边村镇都在打造茶园,徐生林萌发了返乡发展打算。通过走访,他了解到白节镇皇观村海拔、气候,土壤适合茶叶种植,决定回乡种茶。  2019年3月徐生林带着家人回到家乡后,投资20多万元,流转了20亩荒山,打造标准化茶园。徐生林选择中黄2号优质茶苗,首批栽种3万株。除草、施肥、修枝……茶苗种好后,徐生林夫妇几乎天天守在茶园里,像照顾自己的孩子那样精心管理茶园。  干工地,徐生林有一套经验,但是种茶叶,他完全是门外汉。一年下来,没有见收益。妻子熊秦不仅没有埋怨他,反而还开导他:刚起步,什么都不懂,不能蛮干,还得学习技术。于是,徐生林到周边村镇向茶叶专家、种植大户学习茶叶种植和管理技术,积累管理经验。  第二年,徐生林将茶园面积扩大到100亩,第一批茶园在徐生林夫妇的精细管护下,也实现收益。如今,徐生林的茶园面积达到400余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叶强平去泥、清洗、冷冻、分拣……7月14日,在理塘县香巴拉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作人员正忙着加工虎掌菌。  理塘县平均海拔4300米,多样的气候造就了7-8月夏天夜晚雨后,本地产出的虎掌菌就如春笋一般破土而出。  7月14日一早,甲洼镇东珠村曲珍等到附近的山林“寻宝”,不一会就采集到三朵虎掌菌,不怕累的村民们直到采摘满满一背篓才拿下山,用摩托车运到市场、企业卖。“现在每斤能卖到30多元,只要勤快,能给家里增加不少收入。”曲珍高兴地说。  据理塘县经济信息和商务合作局工作人员李刚介绍,现在虎掌菌年产值已达3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年出口额近2000万元人民币,年惠及农牧民群众超过2000人,人均带动增收超过1000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旭 李成荣7月18日,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大尖山村,郁郁葱葱的林间地上,一朵朵圆润饱满的赤松茸探出“小脑袋”,村民们正忙着采摘。  “目前,赤松茸已实现产量1万余斤,产值达20万元。”广元市朝天区鸳鸯池竹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茂琳一边采摘,一边向笔者介绍,两河口镇气候宜人,丰富的林木资源为当地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提供了天然的生长环境。  去年10月,两河口镇邀请省林科院专家在大尖山村笋用竹产业基地推广“竹+菌”生态循环种植模式,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在省林科院的指导下,大尖山村集体牵头成立广元市朝天区鸳鸯池竹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林地,在两河口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核心区试点种植赤松茸10亩、竹荪菌10亩。  赤松茸和竹荪菌都生长于林下,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含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20余种,尤其是竹荪菌有“菌中皇后”之美誉。这两种菌种植时间为冬闲时候,赤松茸生长气温为15℃—20℃,竹荪菌生长气温要高一点。因此,赤松茸采收时间为每年4月底到10月,竹荪菌大概6月底开始采收。  漫步竹林间,白色的菌柱,红红的菌帽,一朵朵赤松茸长势喜人。“天气一暖,就长得快,前段时间,我们每天都是10多个人采摘,现在已接近尾声;过段时间,将采摘竹荪菌。”徐茂琳高兴地说,去年试点种植食用菌,没想到一下就成功了,预计赤松茸年产量达1.5万斤,年产值30万元;竹荪菌年产量达1万斤,产值40万元。  试点种植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也让当地的农家乐老板看到了商机。“我们尝试将赤松茸作为辅助菜品加入到特色菜农家柴火鸡中,没有想到柴火鸡味道更为鲜美,受到食客们一致好评。”瑞竹苑农家乐负责人说,希望与合作社长期合作,采购赤松茸、竹荪菌等食材,用于打造特色美食,同时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将食用菌产品销往外地,助力当地产业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近日,记者走进西昌市安宁镇凤凰村,只见2亩葡萄大棚里,徐昌孝夫妇正忙着给阳光玫瑰疏枝。  记者发现,徐昌孝家的地与旁边的葡萄园完全不同:别家的地里,每行葡萄之间都会掏比较深的沟,但他家的地却“一马平川”,不但不开沟,中间还有许多杂草。  “因为今年3月我们在葡萄架下套种了黄豆,才收完不到一个月,还没来得及翻耕。”徐昌孝告诉记者。  葡萄架下种黄豆,可以多收一季豆,多赚一笔钱。但这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像徐昌孝这样的老农,为啥决定这样种呢?大豆葡萄复合种植试验示范点。  这得益于西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的葡萄粮经复合种植模式。西昌晚熟葡萄产业近年来迅速发展,但“粮经争地”矛盾突出。为达到既增粮又增收的目的,去年12月起,西昌分批次开展了粮经(葡萄)复合种植大豆、粮菜轮作玉米复合种植试验示范460亩,在经久乡初挂果葡萄园,太和镇、樟木箐镇、黄联关镇、巴汝镇等幼苗树葡萄、樱桃、石榴、花椒园复合种植大豆1万余亩。  徐昌孝过去种过粮食、蔬菜、黄金梨,大豆也种过不少,但经济效益并不高。去年看到左邻右舍都通过种植葡萄赚了钱,他们将两亩梨园改为葡萄大棚,搭了葡萄架,专种阳光玫瑰。  阳光玫瑰一般需要两年挂果,本来今年并没有收益。但听说村上鼓励大家种植黄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在葡萄架下种满了黄豆。3月下种、6月收获,此时葡萄不会荫蔽黄豆。由于长势良好,徐昌孝收下黄豆,卖到周边的菜市场,600斤豆子赚得2000元。  “自己吃掉了一部分,不然销量还会更高,效益更好。”对这笔不错的收益,徐昌孝感到满意。徐昌孝正在给阳光玫瑰疏枝。  记者了解到,今年凤凰村像徐昌孝这样在葡萄幼苗树下套种黄豆的农户还有不少。  “能用的地几乎都种上了水果,尤其以葡萄为多。”凤凰村党委副书记邢基祥说,“今年村上与西昌市农业农村局携手,免费发放大豆种子、邀请西昌学院的专家老师做技术指导,鼓励村民在葡萄幼树下套种黄豆共计200亩左右,为村民增加了一笔收入。”  “大豆因其植株不高,生育期短,有根瘤菌共生固氮等特点,是葡萄园区套种的理想作物。园区套种大豆每亩可增收800元左右,若是菜用大豆、蚕豆,每亩收益可达1500元以上,还可以减少园区管理成本。”西昌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通过葡萄园幼苗幼树期大豆复合种植、初挂果期大豆复合种植、盛果期马铃薯复合种植、阳光玫瑰采收期早晚秋大豆复合种植等4种不同种植模式,将筛选出适宜西昌粮经轮作的种植模式1至2套,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马蕤7月15日一早,乐山市沙湾区沙湾镇世坪村的村民陈银平便主动拎着扫把出了门。“每周五集体打扫村里卫生,我们早就养成习惯了,根本不用提醒。”陈银平刚扫了没一会儿,村“两委”干部、党员、村保洁员和其他村民也带着工具陆续到位,开始忙着清理村里各种卫生死角。村民清理卫生  不只是世坪村,几乎同一时间,在沙湾镇各个村(社区)都能看到这样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自沙湾镇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以来,结合‘五清’行动,组织镇村干部、志愿者、村民深入开展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现在各个村(社区)环境卫生都得到了有效改善。”在沙湾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全忠看来,该镇通过环境卫生整治“小入口”,推动了人居环境“大变局”。  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党员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们奋力争先,积极行动,重点对道路垃圾、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杂物进行清理;同时对道路沿线、河道沟渠等地方进行清理。同时,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积极向群众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引导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近年来,沙湾镇各村的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组建村级志愿服务队,利用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群众加入环境整治中,通过评选“最美庭院”和环境卫生红黑榜制度,以评促改,以督促进,让群众从被动接受管理向主动保洁转变。“现在大家参与环境卫生更主动了,环境卫生好了,我们也住得更舒心。”谈到村里的环境卫生,三峨山村9组村民王云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张晓东7月15日下午,阆中市木兰镇牛鼻梁村2组的何兴高和何桂华夫妇等到烈日稍微软了劲头,就赶紧扛上锄头、带上铁锹,前往村道旁刨沟清渠。  由于持续高温,何家夫妇种植的9亩玉米,叶片已经晒得卷曲,但是很快,庙子岩提灌站就能将木兰湖水引流灌溉,缓解旱情。  像往常一样,牛鼻梁村1组组长何明贵冒着酷暑,沿着野草丛生的山路来到青林嘴,查看山头提灌站的出流情况。从山脚下木兰湖中抽取的湖水,沿着水管“爬坡”130多米,源源不断流淌出来,流向附近的270多亩田地。  据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6月5日至7月14日,阆中市总降水量20.9毫米-120.4毫米,较历年同期普遍偏少,西部木兰、思依等乡镇出现旱情。  “目前,少部分因作物茬口致使水稻移栽较晚的高塝田和部分种植夏玉米的高塝地,易受高温天旱影响苗情长势。”阆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侯强介绍,“十年九旱”的木兰镇、思依镇旱情较为突出,主要粮食作物受灾面积2.67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万亩、绝收面积0.15万亩,分别占该市大春播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1%、0.16%。  6月底以来,阆中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农业农村、水务、气象等相关部门多次召开协调会,研判旱情发展形势,商讨应对措施,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截至目前,升钟水库、石滩水库共开闸放水6次,供水量1900万方以上;小一型水库放水400万方,小二型水库放水800万方,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全市农业生产用水。  骄阳似火,村民顶着烈日抗击高温旱情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疏浚灌溉渠道,抽水挑水灌溉,积极开展抗旱生产自救。连日来,南充、阆中的农业技术骨干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开展田间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同时,保险公司对已受灾农作物开展保险理赔,尽可能减少农户经济损失。  “对因连续高温和干旱减产较重的地块,我们将根据气象信息和后期降雨情况,指导农户和业主及时改种蔬菜、马铃薯等农作物,确保耕地不撂荒、主要农产品产量不下降。”阆中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陈义说。  “总的来看,当前高温及旱情对阆中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通过努力抗旱自救,实现全年粮食生产‘双稳’目标仍大有希望。”侯强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盛夏,正是玉米收获时节。7月15日,射洪市瞿河镇牛心村机器轰鸣声响彻四野。田间,三五个农民将一摞摞玉米秸秆塞进粉碎机中,而后,打出的秸秆碎末被翻耕入土,以作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数十里开外的沱牌镇文宝村,秸秆被粉碎后添入微生物菌剂,随之再被打包覆膜,“这些秸秆在膜内发酵后,就可变成柔软多汁,适口性好的粗饲料。”射洪市柳欣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亚玲介绍说。  当天,全省2022年秸秆高效利用固碳减排现场会在射洪市举行。在这里,一根小小秸秆实现了“七十二变”,折射出近年来四川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固碳减排的不懈努力。秸秆粉碎后还田。多元“利用”小秸秆实现大收益  “今年,我们合作社预计可综合利用秸秆1.53万吨,毛利润可达200万元。”张亚玲的底气,首先源于合作社对秸秆的饲料化利用。  2020年以来,射洪市在沱牌镇等乡镇开展青储饲料社会化服务,以柳欣专合社为代表的示范点与大型当地奶牛场、肉牛、肉羊鸵鸟等养殖户签订“订单”,通过对全株玉米秸秆进行发酵加工,打造牛羊的“草罐头”,在不影响粮食种植的同时,增加饲草资源。  此外,根据秸秆的种类、特性和新鲜度不同,柳欣专合社还对秸秆进行了基料化利用,主要用秸秆制作菌袋,种植菌菇。当下,在柳欣专合社的菌棚内,一排排簇新的秀珍菇长势正旺。张亚玲说,一斤秸秆大约可生产一斤菌菇,合作社一年可基料化利用秸秆300吨,种植各类菌菇约40万袋,实现毛利润约40万元。  秸秆的基料化对粮食生产也大有裨益。在沱牌镇青岗村,收集来的秸秆经粉碎、发酵、压膜成形后,“摇身一变”成为无土生物质育秧盘。“这种生物质育秧盘,可让秧苗更集中,进而减少根系变形几率。”射洪市美来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伟介绍说,该技术可实现秧苗返青期较传统模式缩短3-7天,成本节约0.4-0.6元/盘,并根本上解决水稻育秧取土难、除草难的问题。  农用为主,利用多元,产业高效。从射洪看向全省,这是四川秸秆综合利用新格局。2021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2.8%。一条秸秆收储的“供应链”、秸秆利用的“技术链”以及产业的“循环链”正在加速形成中。打通“堵点”推动全链条发展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四川的秸秆产生量长期稳定在3600万吨以上。  但由于山地、丘陵占了全省面积的85%,地形地貌的多样,让田块“细碎化“,所以四川的秸秆资源分散,收储运成本高、难度大,且离田利用和产业化水平不高。  为此,我省根据不同区域地形地貌、耕作方式、秸秆种类和产业基础,推动形成了各具特色、重点突出、技术适用的秸秆利用区域布局。  在成都平原,重点推进秸秆粉碎机械还田、秸秆发电、工厂化食用菌基料;在川东北和川南丘区,重点推进商品有机肥加工、饲料化利用、秸秆堆肥快腐还田;在攀西高原重点推进秸秆成型颗粒、秸秆炭化加工。各地也因地制宜,推广了以秸秆为纽带的绿色循环农业产业模式。例如:宣汉、洪雅、邛崃等地立足当地畜牧业发展,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推广“秸-饲-肥”种养循环模式。  秸秆综合利用离不开科技支撑。为破解技术难点,四川将秸秆利用纳入农业农村部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规范构建了各类技术模式规程,研究推广了热解制备生物炭、秸秆青(黄)贮氨化等饲料化利用、商品有机肥生产、秸秆粉碎翻埋还田等成熟适用技术模式。  而秸秆收储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必须充分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我省各地均有探索尝试。  “我们主要鼓励农户种植高附加值的全株玉米,对其秸秆按照380元/吨收集,算下来一亩地种粮外加秸秆售卖,收益可接近千元。农民自然积极性就高了。”张亚玲如是说。  而在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红阳村,“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让当地秸秆收储不再难。“两项改革”后,红阳村将废弃的20亩村集体闲置资产用以建起2200平方米的秸秆收储中心。村集体与全村36户种粮大户签订了收储“订单”,并动员散户将自家秸秆运至田边干道。“对村民而言,将秸秆从田边运到路边并不费事还有钱拿,大家都乐意干。”红阳村党支部书记陈勇表示,目前红阳村的规模经营主体秸秆离田收储率已达90%,村集体将收来的秸秆按特性和市场需求进行分类销售,好的可以卖到600-1200元/吨,一般的也能卖到250-350元/吨。  “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打通秸秆综合利用的供应链、技术链和循环链,通过完善收储运体系,提高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水平等,进一步提升四川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高值化水平。”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7月1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上半年四川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上半年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26176.47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99.42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970.99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206.06亿元,增长2.5%。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上半年,全省夏粮总产量436.7万吨,同比增长1.7%;主要农作物生产良好,初步统计,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6.3%,水果产量增长9.4%,药材产量增长10%,茶叶产量增长12.6%。猪牛羊禽生产稳定,生猪出栏3139.8万头,增长7.2%;牛出栏139.5万头,增长4.7%;羊出栏834.5万只,增长4.8%;家禽出栏3.2亿 只,下降2.9%。  工业生产保持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集体企业下降37.1%,股份制企业增长3.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6%。  服务业稳步恢复。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6%,金融业增长7.1%,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0.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0.5%。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7.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8.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3%。消费品市场方面,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50.5亿元,同比增长0.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688.9亿元,同比增长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61.6亿元,增长1.4%。  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曾俊林分析称,总的来看,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是稳定的,与全国的态势是一致的。尤其是二季度以来克服超预期因素不利影响,政策效应逐步显现,重点产业稳定支撑,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7月18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上半年四川国家调查主要数据。上半年,四川夏粮扩面增产,生猪产能趋于正常,居民收入消费保持增长,城镇就业总体稳定,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温和,民生经济恢复态势趋于明朗。夏粮夺得丰收全年粮食生产好于预期  统计显示,今年四川夏收粮食生产形势良好,呈现播面、单产、总产“三增”良好态势。全省夏粮播种面积1658.6万亩,比上年增长1.4%;单产263.3公斤/亩,比上年增长0.3%;总产量436.7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小麦播种面积871.8万亩,增长1.1%;单产284公斤/亩,增长0.7%;产 量247.6万吨,增长1.8%。豆类和薯类播种面积有所增长,单产稳定,豆类产量34.1万吨,增长3.0%;马铃薯产量149万吨,增长1.1%。  “今年,四川各地扩大夏粮播种面积,单产水平略有提高,总产稳定增加,这三个方面奠定了四川夏粮丰收的基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农业调查处处长梁玉均分析称。  今年,四川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生产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粮食生产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抓好粮食生产,努力抓好撂荒地复垦复种,腾林腾果腾园腾草改种粮食,夏粮扩面效果明显。一是全省夏粮播种面积结束连续16年持续减少的局面,出现增加态势;二是拳头品种小麦播种面积扭转长达15年下滑的态势,比上年增加9.3万亩,有所扩大。三是夏粮生产期间,农业气候适宜,自然灾害偏轻,良种良法持续推广,生产条件较好。  “目前来看,四川秋粮生产形势正常,各地正在积极加强田间管理和局部抗旱,全年粮食生产好于预期、形势较为乐观。”梁玉均认为。生猪价格“V”型反转已进入盈利区间上半年,四川生猪出栏3139.8万头,同比增长7.2%;同时,上半年生猪出栏均价14.7元/公斤,较上年同期下跌45.4%,整体呈“V”型走势。  存栏方面,上半年末,四川生猪存栏4105.3万头,同比减少7.8%,较一季度末增长1.0%,生猪存栏全国第一。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03.2万头,同比减少9.7%,较一季度末增长2.3%,位于正常保有量绿色区间。  上半年四川猪牛羊生产形势均较好,主要畜禽肉类有所增长,其中,猪肉产量231.6万吨,同比增长3.4%。生猪出栏价格方面,每公斤猪肉价格自1月上旬(17.8元)起逐旬回落,至3月中旬(12.5元)回落至年内最低点,随后逐旬回升,6月下旬升至16.0元,较3月中旬上升28.0%,目前生猪养殖进入盈利区间。  与生猪价格走势趋同,上半年全省仔猪出栏均价25.5元/公斤,较上年同期下跌56.4%,亦呈“V”型走势,最高价出现在6月中旬(29.5元/公斤),比3月中旬(22.9元/公斤)的年内最低点上涨28.8%,比年初(25.6元/公斤)上涨15.2%,涨幅较生猪更大,近期最高逼近40元/公斤。  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农村调查处处长许伦泉分析称,近期,由于国内饲料价格涨幅较大,生猪价格再次快速拉升,但在当前供给稳定的背景下,猪价回升更多的是盈利修复及其他非生产因素影响,缺乏继续大幅上涨的基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19
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徐峰)百千睿智露锋芒,创赛精英聚一堂。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四川赛区决赛于2022年7月14日在乐山市举行,经过层层筛选,宜宾市翠屏区培育选送的“佳果天成”项目代表四川出征国赛,这是宜宾2个进入国赛的项目之一。决赛现场据悉,今年5月19日,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暨第四届“宜宾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翠屏区选拔赛决赛在宜宾国际竹产品交易中心举行,来自四川省内的104个项目参加区赛,选出26个优质项目进入市级赛,最终在五个市级一等奖席位中翠屏区占据三席,其中“佳果天成”项目就获得一等奖。长期以来,翠屏区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参加大赛为契机,大力实施“双创”行动,营造了尊重创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不断推动全区就业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7-18
(李桂涟 陈富敏 摄影曾佐然 记者程海英)七月,果香四溢,鲜红的荔枝缀满枝头。在泸县牛滩镇营山村荔枝种植园里,漫山遍野的绿色逐渐被红色占领了,晶莹剔透的荔枝饱满诱人,让人看了垂涎欲滴。7月14日,来到牛滩镇营山村,一串串红彤彤的荔枝早已挂满枝头,个头饱满、色泽鲜红。荔枝轻轻摇曳,诱人的果香使人沉醉。热浪翻滚,果农们正忙着采摘红彤彤的荔枝,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们的脸上。村民采摘荔枝    “这边的荔枝品种多、口感好,一口咬下去果汁爆满。每年到荔枝成熟的季节我都会来的,一个是自己来采摘,还有就是摘一些回去送亲朋好友。”游客夏成英说。摘下一颗荔枝,剥开红色的硬壳,露出洁白软嫩的果肉,一口咬下去,犹如一股甜蜜的清泉流过心田,整个夏天的烦闷与燥热,似乎都能在此刻烟消云散。“我们都种了三、四十年荔枝了。我家的荔枝3万多元承包给供销社,收入稳定、可观。”牛滩镇营山村村民段秀琼高兴地说。荔枝成熟,村民笑了    “我们主要品种有大红袍、妃子笑、带绿,每年总产量能达到16万斤左右。”牛滩镇营山村党总支部书记屈春燕介绍说。营山村目前荔枝种植面积约800余亩,年产量可达15万斤。营山村的荔枝品种丰富,主要包括带绿、妃子笑、剑莎兰、红绣球、马贵、大红袍等十余个品种。“供销社下一步计划对荔枝产业园老树进行修枝整形,对品种进行全面升级(改良),在现有和核心区基础上扩种荔枝500余亩。”屈春燕介绍,过去,由于渠道比较窄,群众种植收益不稳定,出现了逢贵就赶、逢贱就砍的现象。硕果累累的荔枝    “今年采取了以供销社为载体,进行了统一规范的销售和技术管理,给全村人民带来收入450余万元收入。”屈春燕说。组织销售荔枝    据悉,牛滩镇供销合作社将村中每一个种植荔枝的农户联合起来,组建农业合作社,进行标准的公司化运营,这样每个人都是股东,曾经各自为战、各自勾心斗角的局面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好。同时组建自己的冷藏仓库、市场营销办公室、电子平台上的网店,这样既可以保证自己获得足够的利润,也可以稳定销售渠道,不用害怕收购商给的价格过低。同时积极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农民实现增产、增效、增收,形成产业规模和品牌优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7-18
(记者 杨宗友 摄影报道)近日,记者从绵阳市游仙区农业农村局获悉,位于游仙区魏城镇的一家企业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大力倡导“农耕文明”,提出“耕之心”“九不准”健康生态农业(不准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转基因、人工合成激素、反季节、大棚),回归传统农业本身,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启动仪式据了解,该项目以农户为依托,通过政府引入项目、“公司+农户”模式建立医用中心、利用中心(厕所管护中心),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中心职责并组织农户或养殖户加盟体系及监督严格按照“九不准”标准生产和采收,以及提供种子(苗)等;农户提供秸秆、户厕粪污、自留地、种植、管护、采收、自培肥等;养殖户提供经无害化处理的粪污或农家肥。根据种植品种的生长环境、周期等特性,严格按照“九不准”种植要求和传统有机种植方法进行种植,让种植品在自然环境下自然生长至“食药同源”级蔬菜。“不准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这样能种出什么样的粮食、果蔬?”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东介绍,该项目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微生物菌剂(发明专利)、定制生产工艺和产出品应用方案,把秸秆、人、畜禽粪污用最低成本生产成用于传统农业种植的各类生物菌粪肥,该产出品富含氨基酸、寡肽、微生物菌群等有益于土壤改良修复和生态恢复(重建生物链)以及利于植物吸收的多种成分,且投资少、见效快、易操作、效益好、易管理、结合政策点多、应用面广等优特点。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7-18
为巩固提升全县青花椒管护水平,近日,通江县教科体局组织开展了青花椒管护技能培训,全县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共计13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现场培训会上,重庆市江津区农业科教信息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汝乾作了《如何正确应对当前市场环境,走出困境》《青花椒高产技术分享—收老控旺》专题讲座。他从青花椒发展的现状、前景和市场情况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就青花椒用药管理、重施壮果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讲解。通江巴山麻王公司技术服务总监刘志洪还就《青花椒日常管护存在的误区》作了技术指导。培训结束后,专家与椒农还现场进行了互动交流。专题讲座“参加了今天的培训,我才晓得我们在打尖、抹芽、整形、施肥、除虫等管护技术方面还做得不到位,培训了今后我们心中就有底了。”长坪镇北斗坪村支部书记冯伟杰说。“今年我们收获青花椒6万余斤,巴山麻王公司全部收购了,现在我们不愁销路。”三溪镇傲盘寨村支部副书记张中朝说,“今天专家讲的全是干货,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花椒产量。”据了解,近年来,通江县大力推进山地高效特色产业,青花椒产业便是其中之一。目前该县种植青花椒6万余亩,涉及29个乡镇、111个村、200余个经营主体、3万余户农户,产量达700余万斤,总产值达3800余万元,人均增收2500余元。(供稿 通江县委宣传部 周泉 陈香)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7-18
(邹勇智 记者 蒋培路)乐山市夹江县黄土镇茶坊村在推进镇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中,招引项目盘活闲置资产。昔日荒废的老村委会场地,开发成青少年假期军事夏令营基地,让闲置资源变新业态,成效显著。夹江县黄土镇茶坊村训练基地“稍息!立正!向右——转。”随着教官的口令,身穿迷彩服的军训少年在广场舞台上,苦练军姿。尽管天气炎热,孩子们鼻梁上、额头上满是汗滴,依然保持着“军人”般吃苦耐劳的纪律作风。夏令营训练开营这是日前乐山薪火军事夏令营的军训一幕。军训基地就是利用原东月村村委会场地改造而成。闲置多年的村委会场地,以租赁方式提供给薪火拓展训练有限公司。眼下,暑期夏令营活动正火热进行,第二期军训学员开营,将进行为期五天的军事拉练。夏令营训练现场“我们现在进行的是2020暑假青少年军事夏令营活动,主要针对六至十七岁的青少年,对他们进行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乐山市薪火拓展训练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熊光杰说,通过军营式体验活动,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改善他们不良生活习惯。夏令营“射击”现场军训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军事野外拉练、拓展训练、武器知识讲解、丛林野战、心理健康等多项内容,用部队生活训练孩子们时间管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他们坚强勇敢、服从命令、严守纪律的品质,培养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生活自理的能力,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据了解,这个项目运营团队中有五名退役军人,作为返乡创业人员。熊光杰表示,利用原村委会场地创办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今后还将结合农旅融合打造农耕文化基地,为推进茶坊村稻药轮作示范园建设做出贡献。乐山薪火拓展训练项目的引进,让无人问津的“沉睡场地”变现为新业态,同时,也为人才返乡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茶坊村走出了盘活闲置资产的一着妙棋。茶坊村是由原东月、水口、雷店、东风、茶坊五个村合并组成的新茶坊村,人口5200余人。五村合并后,旧村委会场地处于闲置状态。如何盘活这些闲置资产,茶坊村对村集体资产“家底”进行了清点,摸排出可以流转的一批闲置可经营性资产,通过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方式,变存量为增量,增加村集体收入。今年7月,成功引进乐山薪火拓展训练有限公司,用原村委会场地作为基地,投资100万元创办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目前,项目运行良好。“黄土镇茶坊村为盘活闲置资产,经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将原东月村村委会场地提供给返乡创业人才,既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源,又激发了返乡人员的创业热情。”茶坊村党委书记廖俊说,茶坊村采取“四议两公开”规范流程,摸清村级闲置资源,探索建民宿、建村史馆、建乡村文化广场等,向社会面广泛征集招引项目,支持知名企业、返乡人员等市场经营主体,通过多种合作方式,盘活闲置资产,助力乡村振兴。如何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最大限度发挥盘活闲置资产的效益,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茶坊村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建设好稻药轮作的示范基地,实现乡村振兴,带动农户共同富裕。(图片来自夹江县融媒体中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7-18
 ( 杨鑫 记者 程强)7月16日,走在雅安名山区马岭镇村道上,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与美丽的自然风景。“自从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镇子的不仅‘颜值’高了,而且空气也清新了。”马岭镇居民杨女士说道。       研究部署治理工作过去,受地域条件限制和历史建设原因,马岭镇场镇建设相对滞后,无专门农贸市场、无专门停车场,街道狭窄、临街停车位无法规划,人行道基本没有,沿街为市、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较为普遍,场镇管理相对混乱。如何破题起步,改变马岭镇的场镇现状,一直以来都是困扰马岭镇党委政府的一个难题。为此,以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为抓手,通过群策群力、治乱理顺、凝心聚力三个措施,综合施策、疏堵结合,全方位改善的场镇面貌。同时,制定《马岭镇场镇治理工作方案》,明确各班子成员、办所职责分工,完成时限,将任务分解到岗,责任落实到人、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同时,由班子成员牵头分片区召开场镇治理工作座谈会11次,广泛听取群众、党员代表,村社干部对场镇治理工作意见和建议,收集相关建议意见60余条,并抽调12个工作人员组建4个工作组,面对面抓宣传,点对点抓整治,入户开展各类宣讲300余次,现场整治各类环境问题67处。         联合整治行动同时,镇综合执法办、派出所、社区干部30余人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制止和整治违规占道经营行为32起,规范流动摊贩43处,规范清理“牛皮癣”158处,清理房前屋后、排水沟等卫生死角76处,场镇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并新建停车场3个,规划停车位210个,有效缓解场镇街道停车难问题;投资12.6万元,实施场镇美化工程,新栽种绿植560株,完善风貌墙320米,场镇环境得到进一步美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现实需要,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   马岭镇相关负责人杨鑫表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变了居民的卫生观念,也改出了居民的生活新面貌,更让全镇树立起了文明新风。          现场整治各类环境问题  杨鑫表示,为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治理工作的知晓度,目前马岭镇已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启动“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户”评选,每月公布环境卫生工作评价,形成争相比学赶超良好氛围,目前已开展专项评比3次,评选“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户”20户。下一步,马岭镇将把全面推人居环境整治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突出位置来抓,全力提升人居环境,改善镇容镇貌,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7-18
(杨汉国 李怡萱 记者 李国富 文/图)7月13日上午,营山县星火镇骑龙村村委会大院里像赶集一样热闹,一个个背着线椒(辣椒的一种)的村民陆续来到南充永华食品有限公司在此设立的收购点,一手交货,一手收钱,个个喜笑颜开。“今天卖的第一茬椒,收入有500多元。”椒农晏良鹏说。当天,村民们共出售新鲜线椒1600多斤,交易金额近5000元。收椒现场骑龙村是营山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去年7月,帮扶单位四川丰和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营山县希望初级中学和驻村工作队进驻以来,坚持以“做实事,惠民生;谋产业,促振兴”为指导思想,协同村“两委”共襄发展。当年,经丰和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牵线搭桥,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南充永华食品有限公司找上门来,通过实地考察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就线椒种植、收购同村“两委”进行了深入协商,形成了以“企业+村党支部+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线椒种植的共识。随即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成员迅即行动,逐家逐户走访宣传,消除村民顾虑。通过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将线椒种植确定为该村2022年助农增收主打项目。收椒现场今年3月,永华公司与种植户签订了订单收购协议,让农户吃下了“定心丸”。随即免费送来了种子,并安排技术人员现场指导集中育苗,开展技术培训。5月上旬,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农技员及时指导村民进行移栽,并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察看长势,提供除草、杀虫、施肥等技术指导,经过精心管理,线椒终于迎来了丰收季。“全村种植面积有50多亩,今年产量可达到2万斤,产值可突破6万元。”骑龙村第一书记罗诗佳说,因为看到了种植前景,相信来年还有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7-18
 (记者 钟正有)“节目真是太精彩了,我们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这场文化盛宴。”德阳市旌阳区天元街道楠树村何大姐说。7月17日上午,2022青甜扬嘉水果采摘节“青青果香 文艺汇演”在青甜扬嘉农业数字基地精彩呈现。舞蹈《万疆》拉开了这场文化盛宴的序幕,舞者优美的舞姿赢得了现场群众的阵阵掌声。朗诵《诗意旌阳》则是展现了大美旌阳的独特魅力。方言相声《正反话》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接地气的表演,引得大家开怀大笑。戏曲联唱《秋江》、川剧《变脸》、二重唱《疆泉水清又纯》、快板《新农村建设谱新篇》等节目轮番上演,村民们掌声、欢呼声不断,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据了解,活动期间,每晚还将举办田园音乐节、坝坝电影放映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7-18
(叶强平 记者 杨琦)去泥、清洗、冷冻、分拣……近日,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香巴拉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作人员正忙着加工虎掌菌。一大早,甲洼镇东珠村曲珍等村民就到附近的山林“寻宝”,不怕累的村民们直到采摘满满一背篓才下山,用摩托车运到市场、企业卖。“现在每斤能卖到30多元,只要勤快,能给家里增加不少收入。”曲珍高兴地说。据了解,由于虎掌菌无人工养殖,均为“野生”,使其具有品质优越、色泽鲜明,菌肉白嫩肥厚,质地细腻的特点。虎掌菌有着浓郁的香味,芳香四溢,可以搭配的菜肴很多,除了煲汤,还可以通过炸、炒、烧的方式烹制,因此被很多国内外顾客认为比松茸口感更佳。受纯天然食用野生菌走俏,以理塘县香巴拉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出口企业便常年在这个仅有的时间段从县内22个乡镇大量收购、存储此类产品。“今年,公司已完成130公斤虎掌菌的收购,并以每公斤10美元的价格卖给国外客户。”理塘县香巴拉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克珠说,公司的虎掌菌用冷链车运往成都前置仓深加工后,分类由海运发往韩国仁川和日本大阪。据理塘县经济信息和商务合作局工作人员李刚介绍,现在虎掌菌年产值已达3000万元,其中年出口额近2000万元,年惠及农牧民群众超过2000人,人均带动增收超过1000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7-18
(记者 钟帆)“这个‘铰子’要舞起来打,找准点位,保持状态……”7月11日上午9点,在平昌县文化馆6楼排练大厅里,演员们正在排练《翻山铰子》,准备迎接7月21日至23日举办的第十届巴人文化艺术节。  近年来,巴中持续擦亮“巴文化中心”这张文化名片,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民间民俗文化,形成了“以文兴城、以游兴城”的发展思路,以文旅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平昌县文化馆里,演员们正在加班加点排练节目,准备迎接第十届巴人文化艺术节做强“一节两会”迈向旅游收入千亿俱乐部  近年来,秉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巴中持续举办巴人文化艺术节、文旅康养产业投资推介会和巴商发展大会,以“一节两会”助力经济发展。  “举办巴人文化艺术节,重在搭建平台,加强与成渝地区及泛巴区域城市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助推区域文旅经济发展。”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齐小莉介绍,截至目前,巴人文化艺术节已顺利举办九届,线上线下累计销售文创产品金额近1亿元。  如今,巴人文化艺术节已成为泛巴区域文化交流、经济合作、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从巴中一地的“文化节日”成长为泛巴区域的“文化品牌”。  今年,文旅康养产业投资推介会也将在第十届巴人文化艺术节期间举办。去年以来,围绕“三市两地一枢纽”定位,巴中提出将文旅康养作为全市“首位产业”,积极向旅游收入千亿俱乐部迈进。巴商发展大会于去年举办了第二届,计划每两年召开一次,也将继续为10万在外巴商搭建联络沟通的平台。加快文旅融合持续释放发展新动能  7月15日晚,大型行浸式山水夜游项目《梦境·光雾山》全面升级后在位于南江县的光雾山再次上演。游客们带着发光手环,跟随“背二哥”的步伐游走于18℃的光雾山上,一步一景了解巴山“背二哥”们的故事。  该项目应用裸眼3D、3D全息成像、雾气成像、水特效、AR互动等大量高科技光影技术,借助巨型的崖壁立体影像和长达数百米的夜游栈道,让游客行走并沉浸在剧情秘境中:行走山间,眼前的古道如临深渊,让游客体验“九死一生”的秘境;穿越树林,牛羊为伴,有茶馆和幺店子“留客”……在《梦境·光雾山》中,巴人文化与山水自然深度融合。  恩阳区恩阳古镇也是巴中极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恩阳古称“义阳”,经恩阳水路,可上至旺苍,下通重庆、上海,曾是米仓古道上最繁华的集镇之一。  如今,恩阳古镇在建筑维持原貌的基础上,新增了“恩阳船说”大型情境式夜游项目及“划遍四川”2022年恩阳龙舟公开赛,给游客们带来更多的文旅体验。  不断充实文化内涵,巴中的旅游景区正持续释放发展新动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7-18
(记者 钟帆)7月11日,巴中市巴州区鼎山镇首市村,巴州鼎山1.7万头肉牛标准化育肥场项目正在实施场地平整。这是巴中市巴山肉牛全产业链落地的首个重大项目,将以“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标准化肉牛育肥场”为目标进行打造。  此前出台的《巴山肉牛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提出,力争到2026年,建成西南地区最大肉牛交易中心和全国山区肉牛产业发展示范区,肉牛产业全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全市肉牛综合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咬定目标,发挥优势。今年以来,巴中着力在“牛”环境、“牛”链条、“牛”机制上下功夫,全力冲刺肉牛产业百亿产值,推动肉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在通江县杨柏镇新桥河村的“空山牛”养殖基地里,颈部有发达“驼峰”的纯种空山牛正埋头吃草料。(巴中观察 施皓文/摄)强化科研攻关,做优种源“芯片”  7月8日下午6点,通江县杨柏镇新桥河村的空山牛养殖基地,养殖场场长李子兵正在7号圈舍投放草料。圈舍两头各摆了一台电风扇,屋顶的喷水阀也持续喷着水雾降温,“最近天气太热了,影响牛的食欲,电风扇和喷头要从早上9点一直开到晚上8点。”李子兵说。  7号圈舍是种公牛舍,养的都是颈部有发达“驼峰”的纯种空山牛。在“巴山牛”的大家族中,通江县的空山牛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地方黄牛类群,其繁殖能力强、肉质风味好、肌纤维细嫩。  做优肉牛种源“芯片”,去年10月到今年5月,通江县农业农村局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科院开展校地合作,共同完成了空山牛遗传距离测定、基因测定分析以及育肥试验。  “目前,以这些试验数据为基础,我们正全力申报‘空山牛’畜禽遗传新资源。”通江县农业农村局畜牧站站长欧钟明说。  距离养殖基地20公里外的通江县火炬镇玉马村,巴山肉牛(空山牛)保种场建设项目正加速推进。巴中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也将于近期启动空山牛杂交组合筛选及专门化肉用新品培育、肉牛健康养殖技术等相关研究。  除加大本地品种空山牛种源的科研攻关外,巴中市也在同步解决优质能繁母牛缺口大这一难题。近日,平昌县与一家广东的农业投资企业初步拟定合作协议,全力促成一个常年存栏15万头能繁母牛项目。  数据显示,目前巴中市牛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现有巴山牛血缘的能繁母牛8万余头,其中巴山牛纯种母牛5000余头;西(西门塔尔)巴(巴山牛)杂交母牛7.4万余头,占92.5%,为肉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7月5日早上9点,得胜牛市的活牛交易刚刚结束,兽医谢武庭正在给旁边久云牧业养殖场的牛圈喷洒消毒液。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摄)看准关键环节,扶持产业发展  7月5日早上9点,平昌县得胜镇莲花村的得胜牛市,当日的活牛交易刚刚结束,兽医谢武庭来到牛市旁边的久云牧业养殖场,为牛圈喷洒消毒液。  “今天成交了150多头牛,其中一位来自广西的客商就买走了23头。”据该养殖场负责人、四川大巴山牛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栋梁介绍,得胜牛市自元朝兴市,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曾是川东北地区数一数二的大牛市,后随历史变迁一度沉寂。2018年,借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得胜牛市与浙江九久牧业结缘,由四川大巴山牛牧业集团旗下子公司平昌久云牧业具体运作搬迁重建,得以重焕生机。如今,每月逢1、5、9的日子便是得胜牛市的活牛交易日,高峰时期肉牛的日成交量可达400余头,辐射10多个省市。  牛市的“重生”也再度激活了小镇的肉牛产业。目前,得胜镇共有养牛专业户533户,存栏肉牛和能繁母牛10682头,年产值近3亿元。  近年来,为壮大肉牛产业,《巴中市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平昌县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十二条措施》等政策措施先后出台,巴中市、县(区)两级以“真金白银”的方式支持肉牛产业集群发展、基础母牛扩群增量、良种繁育体系等肉牛产业发展关键环节。  其中,平昌县推行“见犊补母”的财政补助方式,对登记备案的能繁母牛,存栏10头以上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给予现金补助。  目前,巴中的肉牛新型经营主体共有600多家,年出栏可达100头的肉牛养殖场有200个左右。2021年,全市共出栏肉牛18.07万头。  根据《巴山肉牛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巴中将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抓手,走“种、养、加、销”链式协同路径,构建“一核十镇百场万户”肉牛产业发展格局。7月6日,恩阳区柳林镇唐家梁村,金牧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肉牛养殖场里刚到了一批狼尾草。通过流转土地,该合作社已在周边种植了上千亩狼尾草,基本实现了肉牛牧草“口粮”自给自足。 (巴中观察 谭小龙 摄)补上饲草短板,破解缺“粮”难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连日来,记者在走访多家肉牛养殖企业、大户时了解到,伴随着肉牛产业规模的扩大,饲草已成为巴中肉牛养殖产业中一项亟待补上的短板。  6月中旬,位于平昌县的四川欣昌林生态牧业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场里的饲草存货见底,养殖场负责人毛高发又从山东采购了40多吨。  毛高发介绍,在巴中,专业种植饲草的基地不多,而且受气候条件影响,本地储存的干草极易受潮霉变,因此当地大部分肉牛养殖场使用的饲草都要依赖外地供货。  “不止巴中,我们通过第三方机构做过调研,仅以出栏量作为核算基数,四川省每年出栏的肉牛、肉羊对饲草的需求已达688万吨,自给率不足10%。”巴中市恩阳区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张轲说。  为解决饲草供应不足的难题,巴中市正规划建设一个集集散交易、生产加工、科研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饲草料集散交易中心。该项目一期选址恩阳区柳林镇,将建饲草料集散交易中心和牛羊精饲料生产加工厂,计划今年8月启动建设。  张轲说,该项目还将分阶段辐射巴中市全域、川东北、陕西汉中乃至南方地区,新建青储饲料基地和青储饲料收集暂存点,“在补齐牧草供应缺口的同时,我们还计划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同研发肉牛的全日粮配方,针对性地分阶段育肥,通过科学饲养,进一步提升肉牛品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7-1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