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沱江,在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马蹄湾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驻足,书写出“生命不息、文化不止”的经典故事。这里是“董钧故里”,东汉遗风绵延不绝;这里是现代田园,高标准农田演绎着“美丽”到“未来”的乡村跃迁。从高处望去,千亩高标准农田整齐连片、规则排列;行走在园区,水稻孕穗拔节,成群白鹤掠过炊烟,呈现一派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在这个宁静的夏日里,从“黄葛听音”到“通儒墙”静思,从“乡情台”到“乡愁顶”,马蹄湾园区正站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将人民对诗意田园的期待投映至现实,探寻着“乡愁可寄、梦想可期”的诗意未来。马蹄湾园区包容多元发展更要因地制宜夏日微风轻拂山岗,掠过广袤田野,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稻香。雁江区气象局和马蹄湾专班的工作人员正行走在田野上,查看稻穗与柑橘的生长情况,并根据马蹄湾农田小气象站反馈的数据,研究着园区各类作物的生长特性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再过一个多月,马蹄湾的水稻就要成熟,当前正是水稻灌浆的关键时期,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水分,但专班工作人员郎君胜却丝毫不急。“整个园区覆盖了10个行政村,小气象站监测到的数据经过专家分析后,可以让我们提前做好病虫害预防、农田灌溉等工作,还能根据土壤的湿度、温度等要素确定哪一块土地适合种植什么作物,尽可能让农田丰产丰收!”包容是这片土地的底色,马蹄湾园区结合乡村地理位置、历史因素等造就的多样性,在规划上延续农耕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科技元素,让传统农业与现代共生。自2023年启动建设以来,园区探索出一条具有雁江特色的丘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立足丘区资源禀赋,园区大胆探索实践,形成了“山顶粮+果、山腰粮+菜、坝区粮+渔”的立体综合种养新模式,实现土地高效利用与产业规模跨越式增长,为农旅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已完成坝区“粮渔共生”推广“一稻双虾”高效模式3500亩、山腰“粮菜轮作”推广玉米与西红柿等套种4000亩、山顶“粮果套种”打造“柑橘+大豆”间作示范基地2500亩,实现了“田成块、路成网、渠相连、旱涝保收”。马蹄湾园区文化墙古韵田园汉风是破题关键在马蹄湾园区,汉文化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静态符号,而是可聆听、可观看、可触摸的产业要素,它们被工作人员认真地串联起来,为当地发展注入澎湃的产业动能。“我能感受到这里的村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足,马蹄湾诠释了文化与田园碰撞时的那种美好。”保和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张伟感慨道。马蹄湾园区正是雁江“古三贤”之一、东汉经学家董钧的出生地与长眠地,他的“通儒”精神,正顺着田野形成了乡村更深层次的肌理。临近立秋,黄葛树上的红飘带依旧鲜艳,村民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寄托在飘带上随风传递到各个角落。这些愿望不仅是村民对风调雨顺的生活渴望,更承载着千百年来独特的文化印记。行走在稻田边,“钧宝”IP宣传牌熠熠生辉。而不远处的“通儒墙”上,董钧讲学的场景与稻田巧妙融合,演绎着千年前礼学与田园的融合往事。蓝天下,劳作归家的农人身形依旧坚定,驾驶农机的身影与“通儒墙”交叠之间,让东汉遗风有了生动的当代注脚。这些文化的微改造融入村庄,与周围景色相得益彰,满足全龄段人群的“现代乡村”想象,为游人打开了一扇扇走进马蹄湾的大门。“我们正围绕董钧打造汉文化景点,以他的‘通儒’”精神塑造‘钧宝’IP,串联‘黄葛听音’‘通儒墙’‘石牛古渠’等文化节点,直抵稻虾核心区,让礼学遗韵融入田园。”张伟介绍。龙栖岛融合农文旅共振构筑理想“桃花源”如果说未来的社区是城市居住单元,那么未来乡村便是心灵归所。当现代农业成为马蹄湾园区的核心,那么以此构筑的“桃花源”才有坚实的基础。从厚重的汉文化资源到涌动的旅游活水,马蹄湾园区正诠释着农文旅共振带来的致富故事。在园区发展的过程中,有人住、有活干、有钱赚,成为乡村发展的关键。如今,众多“掌勺者”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利用手中现有资源做好这盘“菜”。“食材”常常是零散的,马蹄湾园区迈向未来的第一步,便是锚定“天府粮仓丘区振兴示范窗口”目标,深度融合农、文、旅发展体制机制,聚焦“周末经济”,围绕“强链补链夯根基、农文旅融合创标杆”两大核心任务分阶段实施精准攻坚,力争打造特色鲜明的成都都市圈近郊游基地。在文脉的串联之下,游人纷至沓来。晏家坝村的小巷里,川剧“资阳河”绮丽悠扬;龙栖岛里,百年川派民居回荡着昆仑渡口的故事;天鹅村边,体验农耕乐趣……园区正迎来一场“田园变乐园”的蜕变,山顶“彩林+”栽植观赏经济果树单月吸引游客超6000人次,山腰“体育+”成功举办三届“乐享保和”乡村半程马拉松,坝区“体验+”创新“三权分置+市场运营”模式,盘活闲置宅基地,打造龙栖岛农旅项目一期,“五一”试运营首周接待游客超1000人次。马蹄湾园区“我们将深挖稻虾趣事,让农事研学更鲜活;改造闲置农房,发展民宿、餐饮与垂钓,激活林盘经济;沿沱江铺就骑游步道,串联水龙灵度假村、天府花溪,构建‘观光+体验+农学’的完整乡村旅游链条。”张伟说。未来,因未知而迷人。这方沃土,农文旅同频共振,一代又一代马蹄湾人,从文脉中汲取力量,在山水中书写新篇,用千年智慧描绘出理想乡村的模样。(供稿/供图:资阳融媒体中心 刘佳雨 王仲杰,雁江区融媒体中心 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