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晓川)8月里,高粱熟了。近日,位于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白安社区的翠屏区北域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里,村民们头顶烈日,忙碌在高粱地里,收获着希望与梦想。 登上园区观景台,连片的高粱地尽收眼底。但在几年前,这里除了一片产能和收益都很低的残次花椒林外,更多的是撂荒地。这片土地所在的白安社区,也和大多数传统的农业村一样,青壮年外出务工,家中老人靠着耕种几亩地过日子,不少无人耕种的土地长满了杂草。 随着青壮劳动力的流失,大片土地撂荒。如何在加强耕地保护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更高的土地产出?翠屏区很快便拿出了实招。北域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高粱迎来丰收季保护耕地出实招建立三级田长责任体系 2022年底,翠屏区全面建立区、镇(街道)、村三级田长责任体系,设立了各级田长、副田长和区级田长制办公室并挂牌,形成“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耕地保护监管机制,所有涉及耕地的村民小组均设立了网格员、农技员、执法员、监督员。 通过田长制,严守耕地红线,聚焦耕地保护,加大耕地整改恢复力度,全面开展田长巡田,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田长制建立以前,农业部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自规部门进行土地整理和流出耕地整改,水利部门进行坡耕地治理,没有形成合力。”宜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翠屏区分局副局长彭传奇介绍,建立田长制后,集中整合全区行业部门和资源,统一施政,合理开发,形成了有效机制。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还多次专题研究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卫片执法等重点工作,让田长制进一步落地落实、见章见效。 以田长制为抓手,翠屏区迅速整合各有关行业部门和国有农业企业,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提高土壤质量和土地利用率。高粱收割现场引入市场机制助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以白安社区为例,公司流转了1150亩土地,并在改良后的土地上栽种订单高粱,鼓励村民栽种,成熟后进行收购。”翠屏区玺丰农业科技责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小泉介绍,“村民流转土地有租金,栽种订单高粱有收益,在园区务工也有收入,积极性大大提高。” “通过田长制,实施了订单农业,村民人均增收了7800元。2023年有50%的村民在外务工,2024年只有30%,尤其是青壮劳动力回流了三分之一。”白安社区副主任唐上鹏掰着指头为笔者计算了一番。 据了解,自田长制建立以来,翠屏区累计在白花、双谊、永兴等镇没有种粮食的耕地上恢复粮食种植2.3 万亩。同时,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占用耕地,以“零容忍”的态度,持续加大对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的查处力度。 “田长制的实施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彭传奇说。 下一步,翠屏区将继续完善田长制工作机制,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现耕地“下山”、林果“上山”,即因地制宜把山上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山下的果树林木用地尽量调整上山上坡,使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 “我们还将全面发动群众参与田长制工作,通过信息公开平台,让群众知晓耕地在哪里、基本农田在哪里,耕地上能种什么、不能种什么。同时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更好地进行政策宣传。”彭传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