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1月14日,在现代牧业洪雅牧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洪雅牧场”),6000多头奶牛正在牛舍内静静地享用饲草,数个万吨级窖池内,已堆起超3万吨青贮玉米,可满足一年的饲草需求。该公司生产副总经理王建说,这些优质饲草全部从四川本地收购,省下一大笔运输成本等费用。 作为畜牧大省的四川,草食畜牧养殖业高度依赖外购饲草,每年外购饲草比例达到一半以上,尤其是优质饲草。相对于肉牛肉羊来说,奶牛对优质饲草需求更高。优质牧草的供需矛盾,在奶牛养殖业发展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畜牧养殖业正逐步将目光转向本地饲草,寻求优质牧草供给。洪雅县中保镇瑞志种养专业合作社的黑麦草种植基地,工人正在收割黑麦草。控成本寻找更具性价比的优质牧草 洪雅牧场是四川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场,目前奶牛存栏量达到6500多头。王建说,奶价低迷已经持续一年多,且短期内看不到行情上涨希望。作为原奶上游供应企业,在行业周期性低谷中生存下去,必须要控成本。 “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个俗语,直观地反映出饲草与奶牛的关系。事实也是如此,奶牛养殖中,饲草料是最大的成本。 “我们牧场每头奶牛每天产奶 41-42 公斤,要采食 24-25 公斤干物质,折算下来,每生产一公斤奶的成本在2元以上,在四川算是高水平。”王建坦言,奶价低于饲草成本价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要亏本做生意。奶价倒挂,逼迫奶企在不降低饲草料品质前提下,进一步控制饲草料成本。 和国内多数奶牛养殖场的做法一致,洪雅牧场一方面持续寻找性价比更高的饲草进行平替,一方面通过提前下订单,建立稳定的优质牧草供应关系,来规避牧草价格波动的风险。 “我们牧场每天消耗200吨饲草料,一年下来,需要近7万吨优质饲草料。”王建表示,优质饲草料对于奶牛产奶量和质量至关重要,在追产量时,甚至需要在市场上抢好草,比如有着牧草之王之称的苜蓿等。 据了解,从2009年投产以来,洪雅牧场每年都要为寻找优质饲草而发愁。这与四川饲草业发展进程有关。从一开始,只能去国外进口高价优质饲草,到从甘肃、安徽等地收购同等品质且价格更低的燕麦草、苜蓿等青干草后,就逐步减少进口。再到四川能稳定供应青贮玉米后,就逐步用本地青贮玉米替代了外地青贮玉米。 国产饲草替代进口饲草,本地饲草替代外地饲草,背后的逻辑是奶企对稳定的品质和更高性价比的极致追求。一方面,国产与进口饲草相比,在品质和稳定性上的差异性在缩小,且运输距离越近,品质更稳定可控;另一方面,国产饲草相较进口饲草省了一笔关税,本地和外地饲草相比,又省了一笔运费。探需求破解优质干草缺口难题 随着四川各地大力发展饲草业,青贮玉米等鲜饲草供应能力稳步提升,基本能满足省内畜牧业需求。然而,“苜蓿青干草、燕麦青干草等优质干草料,还无法实现省内供应。”不久前,一场四川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及座谈会在洪雅牧场召开。王建在会上透露,仅洪雅牧场的需求缺口就达上万吨,比如苜蓿青干草和小麦秸秆需求量都在2000吨以上,如果小麦秸秆质量好,甚至可以采购上万吨。 雨水天气多、空气湿度大,气候条件决定了四川不具备发展干草料的优势。从全省来看,据统计,四川省现有天然草地面积为1.45亿亩,2023年,全省人工种草面积 479.3 万亩。养殖场对优质饲草需求旺盛,大部分养殖企业外购饲草占比52.9%,外购饲草料主要为青干草、青贮包、麦秸秆等。 “目前洪雅存栏奶牛2万多头,种草养畜发展形势向好。通过发展高丹草、青贮玉米、黑麦草轮作模式,为畜牧业提供鲜草和青贮饲料,但在干草上仍有较大需求缺口。”洪雅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李远忠坦言。 “干草对于奶牛而言就像是大餐,不能完全被替代,特别是在追产量时,甚至要加倍投喂。”王建说,比如牧场每天投喂的200吨饲草料中,干草料占50多吨。既要让奶牛在6年的产奶期内保持健康,又要让它多产奶,主要就是提高饲草品质和营养搭配。 针对四川优质干草料缺口,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邵涛提出建议:“可以充分利用周边农作物资源,比如水稻秸秆、柑橘皮、修剪下来的茶树枝条等作补充,进行混合青贮。” 还有专家提出,可以从与四川气候条件接近的国外饲草产区引进相关干草料品种,以获得更好的产量和品质表现。补短板加大收获、加工等技术装备投入 在洪雅县中保镇瑞志种养专业合作社的黑麦草种植基地,黑麦草长势良好。 近年来,洪雅大力推广“高丹草+青贮玉米+黑麦草”的种草模式,该模式下鲜草亩产量可以达到18吨以上。同时,采取养殖场沼液还田,既解决畜牧养殖场粪污消纳问题,又能替代化肥用量,节省不少生产成本。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朱永群研究员说,在收割环节的高昂人工成本前提下,这种绿色生产模式让种植户还能有赚头,为黑麦草在洪雅落地,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生产模式。 在这背后,是朱永群团队持续多年开展饲草种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在眉山洪雅、成都简阳和达州宣汉开展粪肥固碳减排长期定位监测的结果,为沼液还田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优质饲草供给中,四川还存在着技术装备支撑能力不足、生产经营体系不完善等短板。 以苜蓿为例,由于加工设备上投入不足,导致苜蓿加工品质大大降低。峨眉山市敬业种植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胡鹏程说,苜蓿收割后,需要用加工设备将其秸秆压破,从而更快地干燥利于后续发酵,但目前国内还没有适宜四川的轻简化机械,导致秸秆干燥时间延长,影响发酵质量。另外,秸秆上的叶子也会掉落,损失叶中富含的蛋白质等营养。 除了加工设备,能够适应晴雨不同天气的收割设备对于发展优质饲草同样重要。在四川空山青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夏天看来,提升饲草干物质、淀粉等关键营养含量,对饲草收割时间要求很高,早了或晚了都不行。“这就对收割设备要求很高,需要适应不同天气,能够高效作业。” 对于四川饲草加工、收获等短板问题,朱永群持乐观态度:“近年来,随着重畜轻草现象有所缓解,饲草品种和种植技术都有一定储备,饲草产业发展迅速,四川畜牧业饲草自给率已大幅提升。”她建议,进一步加大对饲草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饲草技术装备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