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大热的天,在三台县立新镇高棚村,却能见到一畦畦碧绿的小白菜,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农户收获小白菜的身影。多年来,当地农户深深地爱上了“短平快”、一年可种8茬、效益不错的小白菜,小白菜从最初的100余亩发展到了2400亩,小白菜擎起农户增收致富的一片天,高棚村由此成为当地有名的“小白菜村”。农户抢收小白菜。农户收菜卖菜忙随便挣点“零花钱” 8月16日上午,艳阳高照。在高棚村的田间地头,就撑起了一个个硕大的太阳伞,农户三五一伙地抢收小白菜,打理、装筐交售商贩。 “我们今天大清早出来,到现在已经采收卖出去3筐(每筐80斤)了,还要再采收3筐,到傍晚的时候贩子上门来收,这几天每斤卖0.6元左右。”高棚村八组72岁的老农万兴保与老伴此时坐在太阳伞下的小板凳上,精心地为小白菜剔去黄叶、有虫眼的叶子、再去掉根须,使小白菜符合商贩的收购标准,他说:“我们种小白菜快20年了,从2亩多发展到3-4亩,菜价高的时候每斤能卖到两三元,低的时候只卖两三角钱,我们上岁数了,一年只种4-5茬、也种得稀疏,近4亩地也能卖4万多元。而1亩地每茬的投入,不算人工的话,种子、农药、肥料的投入也就只有两三百元。” 高棚村八组农户崔秀华,今年已满53岁。她一二十年来从未出去打工,她和老公就坚守在家门口种小白菜。她说:“在家种小白菜很自由,我们两亩多地,耍耍搭搭的一年都要种6茬,每亩每茬随随便便都有4000斤的产量。我低的时候每斤能卖两三角,最高卖到过2.4元,种小白菜就当挣点零花钱了。” 在高棚村,种小白菜最得力的是年轻人,一年最多可种8茬!农户们种出的小白菜,在田边就被四五十家商贩组织销售出去。“我原来在外面开挖机。近七八年,我回村里来收购小白菜,每天起早贪黑能收2万斤左右,从 0.3 元-3 元都在收,然后卖到重庆。”高棚村八组年轻的商贩江龙说,“每斤我加价0.2元批发出去,一年能挣一二十万元毛利。”选定品种跑市场全村无一撂荒地 现在的高棚村是由新景村、石梯村、高棚村合并而成,过去的新景村是该村小白菜的发源地。 高棚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崔兴江介绍说,新景村过去以种莴笋、莲花白、茄子等蔬菜为主,但这些蔬菜一年最多种两茬。而小白菜却具有“短平快”的特点,种下去快则1个月收获,慢则3个月收获,一年四季均可种植,一年最多可种8茬。尽管小白菜的收购价每斤从0.2元至3元上下波动,价格一日三变,而且每年还可能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一两茬亏损,但总体上讲,只要种够8茬,以每荐平均产量4000斤计算,每亩每年的纯收入在两万元以上。 不过,最开始只有农户自发种植的100余亩,农户没有定价权,遭到商贩压级压价。此外,农户过去种植的小白菜品种有一些颜色偏黄、商品性不好、热天不能种、有的甚至只能种两茬,难以满足农户对高效益的追求。 “从2012年开始,村上成立了合作社,采取‘六统一分’,合作社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销售渠道、统一商标、统一农资、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然后分户经营,这样,合作社不需流转土地,而村民自己投入劳力种小白菜也不算劳力成本。”崔兴江说,“合作社通过3年的比较,于2015年最终确定一个好品种向农户推广,这个小白菜品种热天亩产可达三四千斤,冬天亩产可达8000斤,商品性好,还能种满8茬。” 据崔兴江介绍,在2015年 至2019年期间,合作社还组织5个党员开着一辆车,每年秋季花1个月时间,满载每份1斤装的小白菜样品拓展市场,从而在重庆、西安、乌鲁木齐、上海、达州、深圳、东莞等地建立了销售渠道。迄今,每年吸引四五十家商贩在村里定点收购,确保农户种得出、不愁卖。而合作社通过为农户组织农资销售,也有了一定的收益。 崔兴江说:“3村合并以后,高棚村的小白菜面积已达2400亩。我们的小白菜销量,从2013年以前每两天5吨增长至每天45吨,全村没有一块撂荒地。下一步,我们打算结合渝遂绵优质蔬菜产业带打造,进一步丰富小白菜品种,并优化蔬菜品种结构 ,增加茄果类蔬菜和有机蔬菜,丰富重庆市场的菜篮子,促进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