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福升)8月10日,笔者从旺苍县了解到,该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天麻产业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农民致富的头号重点,扩规模、强科技、促“联姻”,增产量、提产值、创增收,小天麻成农民增收致富大产业。  据介绍,该县根据土壤、海拔、光照等情况,投资800余万元在水磨镇广福村建成1.8万余亩天麻基地、100余亩天麻优生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重庆中医药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建“研究员工作站”,配套建设菌种培育基地、天麻产品研发中心,先后攻克天麻大棚换土栽培、短木段面仿野生栽培、框框天麻3项关键技术,研发天麻粉、天麻面、天麻酒3类天麻保健品,天麻附加值提高200%。组织村集体与四川水磨华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元博创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形成集体投资入股,公司负责天麻菌种培植管理、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天麻1.2万余亩,预计产量达900万余公斤。今年以来,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万余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雅妍 雍文超特约通讯员 廖小兵 摄影报道8月3日,在广安区白马乡农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柠檬种植基地,百佳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正在管护柠檬,给柠檬套袋,确保今年丰产增收。  7月下旬以来,白马乡选派科技服务小分队指导业主和种植大户加大了对全乡柠檬的管护力度,严防病虫害,修剪富余枝条,及时疏果套袋,处处呈现出柠檬管护忙的景象,为柠檬丰产增收夯实基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菲菲 文/图  8月8日一大早,广元市昭化区青牛镇苏山村果蔬套种园内,约60名村民正忙着采摘板栗南瓜,一个个刚采摘下来的南瓜堆成了绿色的小山,一派丰收的景象。  今年以来,青牛镇立足产业转型思路,大力实施低效林改造,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取得新的突破。8月8日,苏山村村民在采收南瓜。  据了解,为了充分发挥资源效益,青牛镇积极对接相关部门,经过多次实地测绘规划,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在苏山村实施低效林改造项目,截至目前建成500余亩的果蔬套种园。  该村为了突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承包栽种软籽石榴350亩,套种板栗南瓜300亩。  “软籽石榴进入丰产期后,预计产量达60万斤,产值高达400余万元。今年板栗南瓜产量达30万斤,产值达18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7万余元。”苏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张郑华说,收入可观,全村对该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此外,青牛镇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完善园区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配套。下一步,该镇规划新建山坪塘2口,彻底解决产业园灌溉用水问题。  “园区的建设体现了镇、村干部发展农业经济的智慧,我们不仅能坐收流转金,还能在园区务工、参与集体经济分红,增收途径越来越多。”村民吴有勤坦言,如今干群关系更加紧密。  发展集体经济,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是当前全镇上下“拼经济、比发展、创一流”关键之招。近年来,昭化区认真践行“两山”理念,深挖森林资源,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路径,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抓手,现代林业园区创建为载体,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健康发展。2022年,全区发展林下经济6万亩,实现产值5亿元,全区农民来自林下经济的年人均收入1.86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漆宗英 文/图  近年来,仪陇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在新政、土门、铜鼓等乡镇发展蚕桑产业。今年夏茧量多质好,这几天,各村蚕农们忙收蚕茧急出售,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仪陇县铜鼓乡响滩子村7社村民曹福林承包了50亩桑园,养了100张蚕纸,一张蚕纸大概能卖2000元到2800元,今年养蚕总收入预计可达二十七八万元。工作人员正在选蚕茧。  夏茧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技术的更新。今年仪陇县加大对养蚕农户的技术指导,下派约10名养蚕专家对业主进行蹲点指导,让农户养蚕效益更加显著。此外,这也得益于完善的“三统两分一返一保底”运营机制,即企业统一建设基地、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小蚕共育,群众负责桑园分管和大蚕分养,企业将建好的桑园以50亩起租,返租倒包给群众,按不低于每公斤35元的保护价收购蚕茧。目前,像曹福林这样的养蚕返包户,全县已经发展到近800户。  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朱晓锋说:“每个业主如果以50亩为单元,我们给他配套一个蚕棚,一年可以养100到120张蚕纸,按照今年蚕茧的价格,每张蚕纸售价平均2500元,一年可以收入25万元,除去一般的成本,纯利润可达10万元。”  近年来,仪陇县通过高标准桑园建设,让蚕农告别了传统的养蚕方式,走上了种好桑、养好蚕、卖好茧的新路子。同时,成立了家丰时装和布碧丝两家公司,让龙头企业带动引领,更好地促进全县蚕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朱晓锋介绍,通过五年的发展,布碧丝公司已经建成万亩的蚕桑基地,位于河西工业园区的缫丝制绸厂第一期工程已经投入使用,第二期预计明年也可以全面投产。届时,该公司将建成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成衣(制造)到外贸出口的“一条龙”全产业链企业。  据了解,目前仪陇县桑树种植面积已达7万亩以上,其中已取得欧盟有机认证1万亩,纳入有机转换期1万亩,预计今年夏茧可收获6万多公斤,产值可达300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6
(鄢怀林 记者 张敏)“这些都是村民在唐家河养殖的,可以溯源。”8月8日,唐家河中蜂文化体验馆内,青川县青溪镇落衣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勇向前来购买蜂蜜的游客介绍。  盛夏时节,广元市青川县境内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迎来游客避暑高峰,也迎来蜂蜜采收旺季。  唐家河蜂蜜是青川的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青川县把中蜂产业作为农业特色产业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青川县养殖中蜂9.6万群,年产蜂蜜580吨,年综合产值达1.35亿元。青川县青溪镇村民展示唐家河蜂蜜。 青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借场地蜜蜂养进国家公园  8月8日上午,青川县青溪镇金桥村的养蜂基地里,一排排蜂箱整齐地摆放在树林下,成群的蜜蜂围绕蜂箱飞舞,发出阵阵蜂鸣,52岁的蜂农陈兆秀正忙着采集蜂蜜。  “唐家河自然生态环境好、蜜源丰富,有野生药材党参、天麻、杜仲和椴树等300余种蜜源植物,野外放养蜜蜂酿制而成的蜂蜜,风味独特、香味浓郁。”金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朝阳说。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管理处处长谌利民表示,唐家河片区核心区无村民居住、无农作物生产、无工农业污染,是发展中蜂产业的宝地,“也是当地保护和发展并重的示范样本,因为这是一种熊猫友好型产业,还可对植物种子繁殖发挥积极作用。”为带动保护区周边群众致富增收,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保护区周边村落免费提供养蜂场,金桥村就是受益村落之一。  李朝阳介绍,从2017年开始,金桥村就在保护区内借用蜂场养蜂,由村集体经济合作联社投资经营。截至目前,该村在唐家河发展中蜂共700余箱,年产蜂蜜7000余斤,综合产值40万元,有力壮大了该村集体经济收益。与此同时,落衣沟村有中华蜜蜂养殖户50多户,养蜂成为村民重要的增收渠道。严管理唐家河蜂蜜有统一标准  “包装采用黄色做点缀,新增大熊猫元素,给人带来愉快、温暖、充满活力的视觉感受,还凸显地域特色……”“蜂蜜采收应在主要蜜源植物流蜜期的晴天进行……”  为保证蜂蜜质量,今年5月,唐家河蜂蜜新品包装及《唐家河蜂蜜生产技术规范》《唐家河蜂蜜质量标准》发布,进一步对中蜂产业进行规范化管理。  “唐家河蜂蜜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以及欧盟标准,2019年还代表省林草局在第七届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上展示。”谌利民介绍。  青川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青川还将新建中蜂扩繁场1个、创建省级标准化养殖场1个、培育家庭农场12个,力争全县中蜂养殖量达10万箱,产蜜600吨。同时,加强“青川中蜂”遗传资源保护,强化技术推广,鼓励“唐家河蜂蜜”在大城市开设专卖店拓展营销渠道,加快推进中蜂文化观光园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15
(伍排勇 欧阳漆 记者 严易程 文/图)“你们看,今年的吊瓜普遍都长势良好,现在每个藤蔓上都结满了大大小小吊瓜。”8月11日,走进阿坝州汶川县漩口镇集中村长兴—汶川产业帮扶吊瓜示范基地,一根吊瓜藤蔓上枝叶繁茂,叶片下大大小小的吊瓜挂满枝头。村党支部书记郭文芳介绍,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今年基地内吊瓜长势喜人,产量在去年200斤的基础上有望突破250斤。吊瓜种植基地2022年在对口帮扶中,浙江省长兴县将自己的“金名片”吊瓜产业作为对口帮扶产业之一,在汶川县漩口镇集中村进行试种。经过2年的精心培育和种植技术培训。今年种植基地的50亩吊瓜长势良好,有望实现大丰收。“相比茶叶、猕猴桃等其他种植作物,这个吊瓜是当年种、当年产,一次投入后可以多年受益。而且第三、四年是吊瓜的高产期。”郭文芳说,长兴吊瓜是长兴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此次作为扶贫产业引进集中村,对破解集体经济空壳,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为发展吊瓜种植产业,去年,集中村流转了30亩土地进行吊瓜试种。村民张庆彪将自家的4亩多土地按照每亩1000元标准进行了流转,他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们主要靠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作为收入来源,一亩土地最大收益也不到1000元,现在土地流转了,租金收益不仅能达到以往土地的最大收益,而且自己还能以务工的形式在自家的土地上管理吊瓜种植,一天也有150元的收入,同时还能学习吊瓜种植技术。今年在长兴县的帮助下,集中村还成功打造吊瓜示范产业园,种植规模从30亩扩大到50亩。眼看着村集体种植的吊瓜已经成功,不少村民也自觉地想发展吊瓜种植,今年长兴县专门为漩口镇、水磨镇捐赠了7200株吊瓜苗,目前该批吊瓜已经成功种植,陆续开始结瓜。吊瓜长势喜人“去年,在浙江对口支援下,漩口镇集中村将吊瓜作为村里集体产业,进行种植并取得了成功,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吊瓜产业种植前景。”漩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科学跟进的前提下,预计亩产能达到150—300斤,按照近两年市场价格计算,每亩土地产值可以达到4000元到6000元。吊瓜作为新兴产业,种植成功后将为汶川县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14
8月10日,走进乐德镇南华村高粱地,村民来回穿梭忙碌着收割高粱,红红的高粱与附近的农作物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美轮美奂,一望无际沉甸甸的红高粱成为了田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荣县乐德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工作,尤其是近年来酒企的迅猛发展,对原产地高粱的需求增大,该镇立足水土、生态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红高粱作为一个优势产业来做大做强,高粱种植不断发展壮大,在全镇10个村全力发展6000亩红高粱。高粱丰收乐德镇成立粮食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办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牵头抓总责,制定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各村负责高粱种植情况摸底和规划,任务分解到社,并统计上报种植面积、育苗面积,协助自贡顺水农业公司与村签订种植收购协议。严格督查考核。将6000亩高粱发展项目列入镇政府对各村的综合目标考核,对集中育苗、统防统治、种植面积等实施完成情况分阶段督查,重点督查,及时通报运用督查结果。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红高粱知名度,成立专合社抱团打市场,是做大做强红高粱产业的一大妙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杨广坪介绍,乐德镇全镇发展红高粱6000亩,为了提升高粱种植的品质和效益,镇实行统一供种供肥、统一播种、统一技术培训和指导。特别是红高粱核心示范片,由农技专家统一审定实施方案,形成了一整套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为了带动更多农户进行高粱种植,自贡顺水农业公司以订单农业生产为主旨,郎酒集团在乐德镇回龙殿、南华、松林村成功创建酿酒高粱基地村三个,事先与农户签订高粱订购合同,订单中规定了高粱收购的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种植户”的订单合同运营模式,使有机高粱示范基地的订单收购价由去年的每斤3.25元提升到了3.55元。加强技术指导,提供优惠政策,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粮经复合种植,围绕红高粱做文章,延伸乡村旅游链条,从而实现双赢。 乐德镇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示范项目、科技示范户技术专题培训。并充分利用“村村响广播”宣传、学习、教授红高粱种植先进种植管理经验,提高了广大农民种植红高粱的科学性。按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来建设粮源稳定、标准优质的原粮基地,红高粱实实在在成为了富民增收的大产业。“现在有了政府的扶持、指导和酒厂的订单,我们种的都是‘无忧高粱’。今年我家的22亩高粱套种辣椒,按公司给出的一斤3.55元的订单收购价,我家高粱的收入1.24万元,辣椒收入7.96万元,实现总产值9.2万元。还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将红高粱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种植大户张广孝喜笑颜开的说。在乐德镇回龙殿村忙着算账的68岁老人徐跃文说,“这两年我们村里的变化很大,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村里大部分人家都买了小汽车,生活条件改善了,就像那漫山遍野的红高粱,越过越红火。”真是红高粱种出了“红日子”,酿红了“致富路”。 (供稿:荣县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11
(冯小珈 记者 李全民)“我们黄金梨,个大核小,皮薄汁多,甜度高,吃起来口感细腻,这些刚采摘下来的梨马上就要送往成都、绵阳、重庆等地,也欢迎大家来我们农场自助采摘。”8月9日一大早,在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中口村三叶钙果家庭农场,农场主王秀珍正拿着手机,向抖音直播间的客户们介绍着自己的黄金梨。原来王秀珍的丈夫权斌先以前在龙潭果园务工,一干就是10年,早已成为了技术骨干。不满足于一辈子当打工仔,权斌先辞去果园管护工作,带着技术和多年积攒的29万元回到家乡,承包了100亩的耕地发展种植业,和妻子一起开始了梨农的道路。夫妻俩一个负责技术,一个负责销售,果园的梨子受到省内外客商的喜爱,每年很早就被老顾客提前预定了。“我们梨子之所以受欢迎,除了不打农药,施土杂肥、农家肥,还因为中口村海拔较高,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所以梨子吃起来味道更香甜化渣。”王秀珍介绍,今年黄金梨大丰收,每天出货在2000斤左右,预计总产量将达到3.7万斤,产值达12余万元。在发展黄金梨产业过程中,中口村在技术和销售方面不断寻求突破,定期邀请专家实地指导、开办果农培训班、电商培训班,村干部“一对一”直播指导等。“现在每天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很多都是看到我们抖音直播慕名而来的。”王秀珍自豪地说。返乡创业的王秀珍夫妻俩不仅实现了自己当农场主的梦想,还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奔小康。2019年,王秀珍成立了三叶钙果家庭农场,还带动了该村的20户农户发展黄金梨特色产业种植,让一些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在果园务工。“果园里活儿不重,离家又近,一个月将近3000元,真好。”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罗富元很满足。如今,尝到创业成功甜头的夫妻俩越战越勇,发展特色种植的信心倍增。“下一步,我将计划再扩种50亩黄金梨,新增一些果蔬采摘区、垂钓区等多个体验互动项目,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让‘黄金梨’成为村民发展增收的‘金疙瘩’。”王秀珍对未来心中有着清晰的规划。近年来,利州区致力于建设万亩梨产业园,集绿色种植、储运、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形成,这给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搭上“顺风车”的荣山镇也依托大山大水大资源的资源禀赋,不断发展特色种植业,致力打造“1+1+1”的粮油、水果、高山蔬菜全食品链条。目前,该镇共发展种植黄金梨、脆红李、高山椒等特色种植业1500余亩,实现年均人增收1万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11
(唐福升 记者 李全民)8月10日,记者从广元市旺苍县了解到,该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天麻产业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农民致富的头号重点,扩规模、强科技、促“联姻”,增产量、提产值、创增收,小天麻成农民增收致富大产业。据介绍,该县根据土壤、海拔、光照等情况,投资800余万元在水磨镇广福村建成1.8万余亩天麻基地、100余亩天麻优生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重庆中医药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建“研究员工作站”,配套建设菌种培育基地、天麻产品研发中心,先后攻克天麻大棚换土栽培、短木段面仿野生栽培、框框天麻3项关键技术,研发天麻粉、天麻面、天麻酒3类天麻保健品,天麻附加值提高200%。组织村集体与四川水磨华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元博创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形成集体投资入股,公司负责天麻菌种培植管理、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天麻1.2万余亩,预计产量达900万余公斤。今年以来,带动人均增收2万余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11
(韩静 王韬 记者 李全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发展如何更好地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收”?苍溪县陵江镇就探索出了一条以发展油橄榄特色农业产业,种植“生态致富树”的路子。油橄榄果种植农场这两天,走进位于苍溪县陵江镇庙垭社区的苍溪县志维油橄榄果种植农场,放眼望去,半个山头遍布着一排排苍翠欲滴的油橄榄树,小小的果实挂满了枝头。工人们正忙着除草,为油橄榄做好夏季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500多亩的油橄榄郁郁葱葱,不仅绿化了荒山、荒坡,还有效带动了周边19户农户增收致富。“我从这里改土建园开始就在这里务工,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一年下来大概有2万多块钱的务工收入,这个橄榄园区在我们这里建设,对我们这里的环境也改变不少,我们十分满意。”苍溪县庙垭社区居民张克孝说。2020年,在苍溪县陵江镇庙垭社区、九宝村,苍溪县志维油橄榄果种植家庭农场通过流转土地700多亩,投资1000多万元,发展起油橄榄特色农业,2022年,成功打造成油橄榄市级现代林业园区。   苍溪县志维油橄榄果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胡志维还算了这样一笔账,“去年开始试花,今年初挂果有20吨,明年正式进入初产期,每亩效益在6000元以上。”绿了荒山,富了口袋!一颗颗小果子成为乡村振兴的“生态致富树”。油橄榄是世界著名油果兼用树种,其鲜果榨取的橄榄油被誉为“液体黄金”,是世界上公认的“植物油皇后”。苍溪县陵江镇将继续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目标,全力打造高标准油橄榄示范园区,进一步建强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加快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接下来,该镇将继续以配合县林业局创建省级木本油料园区为契机,实施油橄榄产业园区三年倍增计划,将江南片区的顶子山,高城山,佛龟寺三山打造成3000亩高标准油橄榄示范园区;加快生态经济型油橄榄基地建设,将油橄榄作为乡村振兴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坚持科学化规划、规模化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名优品牌。”苍溪县陵江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长兼副镇长赵刚表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11
(冉树珍 特约通讯员 郭桂花)时下正是葡萄成熟季,8月3日,在位于广元市利州区大石镇小稻村的果源尚品家庭农场,三五成群的游客正穿梭在葡萄园体验采摘的乐趣。一串串圆润饱满、晶莹剔透的葡萄沉甸甸地缀满藤蔓,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诱人,空气中阵阵甜蜜的果香沁人心脾。  “从广元城里自驾出发到果园不过10多分钟,这段时间周末来摘葡萄的人多哟!”果源尚品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孝林乐呵呵地说,他种植阳光玫瑰、紫脆、蓝宝石等有机葡萄50余亩,从7月初开始采摘,可持续到9月底,预计今年产值可达20万元。  据了解,在大石镇,像果源尚品家庭农场这样的葡萄种植户还有很多,主要覆盖大稻坝村、小稻村、缠龙村3个产业村,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因种植时采用物理防治、施用有机肥等技术,葡萄很受市场欢迎,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我家种植2亩多的巨峰葡萄,亩产可达3000斤,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益。”算了算葡萄增收账,大稻坝村7组脱贫户王自堂满脸洋溢着欣喜。  “小稻村有葡萄,五一村有桃子,青岭村有西瓜,近郊村民都愿意种水果。”大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镇依托紧邻主城区以及与食品工业园区相融共生的区位优势,加强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积极引导农户采取“村集体+农户+种植基地”的模式,鼓励带动邻近8个村规模化发展枇杷、蜜桃、葡萄、西瓜、脆红李等特色小水果8000余亩,打造出集休闲旅游、采摘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近郊专供集市,每年夏季可供鲜果5000吨,全年产值约2000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韬 张苗文/图)盛夏时节,瓜果飘香,苍溪县陵江镇六槐社区百余亩黄金梨迎来丰收季。  8月7日,陵江镇六槐社区黄金梨产业园里,一个个圆润饱满的梨子挂满枝头,浓郁的香味沁人心脾,果农们正头顶烈日,采摘黄金梨,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陵江镇六槐社区黄金梨产业园内,果农正在打包黄金梨。  “我种了100余亩黄金梨,这段时间正是采摘时期,今年风调雨顺,估计能收25吨,能卖20多万元。”陵江镇冯氏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  该园区还对外开放,提供农旅观光、入园采摘等服务,吸引了周边不少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在甜蜜中消暑解夏。一边是游客开心采摘,一边是农户分拣、装箱、打包、销售,现场一片忙碌的丰收景象。  “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黄金梨,还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游客邓柯欣说。  据介绍,目前,苍溪县陵江镇梨种植面积达到6500亩,其中黄金梨4000亩,预计今年黄金梨产量达3000多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金亮  8月3日,苍溪县高坡镇鸿洋家庭农场蜂糖李基地里,家庭农场主文仕兵正忙着组织工人采收蜂糖李。文仕兵告诉笔者,今年的李子长势良好,预计产量达1000吨以上。  鸿洋家庭农场于2016年开始建设,现有规模80余亩,引进返乡创业业主3人,带动周边农户103户共同发展高山蜂糖李,提供大量就近务工岗位。  文仕兵说,高坡镇土壤肥沃,水分光照充足,环境温度适宜,种植出来的蜂糖李深受消费者喜爱,每年都吸引不少县内外客商前来采摘收购。蜂糖李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高坡镇副镇长张德志介绍:“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绿色健康养殖强镇、高山露地蔬菜大镇、生态康养小镇、物流集散商贸重镇’的发展定位,以高山露地蔬菜、高坡土豆、高山蜂糖李、红心猕猴桃等特色产业为发展主线,持续助力乡村振兴、老百姓稳定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0
伍排勇 欧阳漆 杨玲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勇  “今年,我们这个防返贫监测项目肉牛养殖基地已经正式投入养殖,目前肉牛长势良好,最大的有1200多斤了,大概在今年12月份就能全部出栏。”近日,汶川县三江镇乐活村党总支书记赵勇高兴地对记者说。肉牛养殖  三江镇乐活村高半山肉牛养殖基地,一栋栋标准化牛舍整齐排列,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赵勇介绍,今年2月,乐活村肉牛养殖基地建好后,从吉林选购了200头优质西门塔尔四代肉牛进行养殖,经过5个多月的养殖,肉牛从几百斤的小牛犊已经长到1000多斤,预计今年12月份将全部出栏,届时每头肉牛将达到1500斤到2000斤。  乐活村是三江镇脱贫村。2022年,在汶川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乡村振兴局下达了防返贫动态监测项目——乐活村养牛场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620万元,其中上级下达专项资金380万元,村集体通过银行自筹贷款240万元。为发展好肉牛养殖项目,经村两委商议决定,除去养殖成本后,按照每头牛实现2800元利润的保底价格委托专业公司代养。  “今年养殖场预计全年收益有56万元。在收益分配上,主要用于全镇防返贫监测人员每人每年500元的发放,剩下的收益除偿还银行贷款,还将用于二期维护和扩大养殖规模。”赵勇说,下一步,乐活村肉牛养殖基地规模将逐步扩大至存栏500头,实现年收益100万元以上。随着肉牛养殖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后期用于脱贫户分红的收益资金比例将逐步增加。  近年来,乐活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促振兴,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带动作用,坚持用乡村振兴统筹“三农”发展,以建设绿色生态美丽乡村为目标,按照“制定一个好规划、找准一个好路子、壮大一批集体经济、致富一村老百姓”的发展思路,出谋划策、组织引导、主动服务,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如今,该村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和康养旅游业逐步成熟,见到实效,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冯丹远 王雷雨)木姜子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人们耳熟能详的一种香料。炎炎夏日,正是木姜子成熟收获的时节,乐山市沙湾区福禄镇岚坝村种植的200亩木姜子也首次挂果,迎来了丰收。  8月4日,笔者在福禄镇岚坝村木姜子种植基地看到,漫山茂密成林的木姜子树上,绿色果实成簇挂满树枝,青翠欲滴,当地不少村民们正穿梭在林间采摘果实,现场一派繁忙。  “今年是初挂果,亩产量在500斤左右,从开始采摘以来,一直是供不应求!”种植基地负责人刘立强高兴地说,今年木姜子鲜果每斤的批发价在3元至4元之间,目前销售额已经突破10万元,产值十分可观。  据了解,木姜子又名山苍子,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其果实经加工提炼而成的木姜子油,可用于调味料、化妆品、医药等行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医用价值,因其产油量少,市场需求较大。  “栽种木姜子树不需要太强的劳动力和技术,平时也不用施肥打药,只需做好除草工作,所以种植起来比较容易。”刘立强介绍,正是看到了木姜子广阔的市场前景,从2019年开始,岚坝村利用当地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开始试种木姜子。经过多年发展,岚坝村已经种植了200余亩木姜子,并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让木姜子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金果子”。  “到盛果期后,亩产量可以达到2000斤以上,产值能翻好几倍,大家都很有信心。”岚坝村党支部书记苟廷容说,流转大量土地种植木姜子树,村民不仅可以得到土地流转费,每年丰收季也需要大量人工采摘,村民们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  “我采摘速度比较快,一天下来能摘上百斤,这几天我就挣了将近600元了。”谈起自己的务工收入,连续5天都来基地采摘木姜子的村民陶有明非常满意。  据了解,目前岚坝村已经与万佛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直产直销合作协议,让木姜子的销路更加稳定。接下来,岚坝村还将继续扩大木姜子的种植面积,带动更多群众共同发展,同时,积极探索“佛手柑+木姜子”套种轮作,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产业发展模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09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  8月1日,在荥经县现代竹产业园区,荥经县年产9000吨竹笋食品及5000 吨活性乳酸菌泡菜项目厂房矗立,泡菜加工车间进入装修阶段,竹笋精加工车间已在繁忙生产。  “目前,竹笋食品生产线正在生产调试,争取今年达到满负荷运行状态。”四川川雅老坛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天全说,该项目是雅安林竹产业重点项目,预计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  雅安竹资源丰富,全市竹林面积215万亩,居全省前列。为改变“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状况,雅安在基地建设、园区提质、林旅融合等方面发力,做好“竹业+”文章,实现竹林资源高效价值转换,加快实现雅安由竹资源大市向竹经济强市跨越。近日航拍的天全县大岗山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项目现场。 黄刚 摄抓园区建设 推进竹产业转型升级  “项目还将建设二期,打造方竹笋采集、加工、营销一体化产业链。”刘天全说,因为品质优良,“荥经竹笋”已经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提高荥经竹笋等原产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质量,可以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带动全县竹笋种植业发展。  作为省级现代林竹产业园区,荥经县现代竹产业园区目前已有14家企业入驻,其中竹笋加工企业3家,目前可年消化鲜竹笋1.5万吨,实现产值2亿元。荥经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李胜康介绍,该县竹林面积有 106 万余亩,其中笋用林40万亩,正以竹笋生产加工为核心推进竹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雅安在林竹产业园区提升产能、做强龙头等方面持续发力,目前全市建成省级现代林竹产业园区2个,引进和培育四川夹金山逢春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御鼎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8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  “目前,雅安林竹产业园区还存在配套建设缺乏,吸引高端企业、人才能力不强等问题。”雅安市林业局高质量发展科科长魏华刚表示,雅安正以奖补结合的思路加快竹产业基地和林竹产业园区建设,统筹用好建制村畅通工程、乡村振兴产业路、旅游公路等建设项目,全面完善竹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引进规模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三产融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林竹产业园区。抓生态转化 促进林旅融合发展  8月1日,记者从天全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抵达海拔1300米的大岗山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项目现场。虽值盛夏,这里却凉风习习,云雾萦绕的峰林间,悬崖帐篷、鸟巢民宿、无边泳池等已经建设完成。  “项目一期 2024 年建成,计划今年10月部分试运营。”现场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投资6亿元,以休闲康养、研学旅游为主题,建设生态研学中心、索道、游步道等接待设施,布局丛林穿越、实战大岗山等48个业态。  “作为雅安林旅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该度假区以储备林项目为载体建设。”魏华刚介绍,项目按4A级景区标准进行整体包装,规划建设森林康养区、温泉度假区、自然教育体验区、中医养生区、田园民宿区等,建成后预计年综合收入5000万元。  依托丰富的林竹资源,雅安打造了海子山、龙苍沟、神木垒等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20个,雨城区碧峰峡镇、天全县喇叭河镇等省级森林乡镇12个。2022年,全市生态旅游及森林、竹林康养接待游客约750万人次。  “当前雅安森林旅游多以游山、玩水、观景等休闲类为主,生态旅游及森林康养业态相对不够丰富,还有潜力可挖。”魏华刚说,雅安正积极推进新型业态开发,挖掘古树名木文化、竹文化等,建设以“竹”为主题的博览园、酒店和民宿,打造一批集文化宣传、研学教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精品旅游路线,进一步打响“雅竹”品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09
(郭桂花 冉树珍 记者 李全民)时下正是葡萄成熟之季。8月3日,在位于广元市利州区大石镇小稻村的果源尚品家庭农场,三五成群的游客正穿梭在葡萄园体验采摘的乐趣。一串串圆润饱满、晶莹剔透的葡萄沉甸甸地缀满藤蔓,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诱人,空气中阵阵甜蜜的果香沁人心脾。“从广元城里自驾出发到果园十多分钟,这段时间周末来摘葡萄的人多哟!”果源尚品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孝林乐呵呵地说,他种植阳光玫瑰、紫脆、蓝宝石等有机葡萄50余亩,从7月初开始采摘,可持续到9月底,预计今年产值可达20万元。据了解,在大石镇,像果源尚品家庭农场这样的葡萄种植户还有很多,主要覆盖大稻坝村、小稻村、缠龙村3个产业村,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因种植时采用物理防治、施用有机肥等技术,葡萄很受市场欢迎,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我家种植2亩多的巨峰葡萄,亩产可达3000斤,每年有3万多块钱的收益。”算了算葡萄增收账,大稻坝村七组脱贫户王自堂满脸洋溢着欣喜。“小稻村有葡萄,五一村有桃子、青岭村有西瓜,近郊村民都愿意种水果。”大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近年来,大石镇依托紧邻主城区以及与食品工业园区相融共生的区位优势,加强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积极引导农户采取“村集体+农户+种植基地”的模式,鼓励带动邻近8个村规模化发展枇杷、蜜桃、葡萄、西瓜、脆红李等特色小水果8000余亩,打造出集休闲旅游、采摘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近郊专供集市,每年夏季可供鲜果5000吨,全年产值约2000万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07
(张欣 王治文 记者 李全民)盛夏时节,正是辣椒采摘丰收时。8月2日上午,苍溪县石马镇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人头攒动,村民们忙着将刚采摘来的新鲜辣椒称量、搬运、装车,现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辣椒丰收“听村上开会说政府在发展辣椒订单种植,离家近又能赚还方便照顾家庭。我今年尝试种植了1亩辣椒,公司给的收购价也合适,明年打算扩大规模种植”正在交售的石马村村民黄玉香说。早上六点半,黄玉香便来到田里采摘辣椒,从辣椒育苗、移栽、除草、采收的每一个环节都参与其中,“家门口就业”不仅带来了稳稳的实在感,也为美好生活铺上了“暖心底色”。据了解,2023年石马镇为避免干旱等不利农时带来的影响,创新农业生产模式,继续积极号召农户“走旱路”,通过包技术服务、包苗木供应、包销售渠道的方式,联合石马镇供销社、广元贡福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推广韩国大辣椒订单种植320余亩,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同群众增收的有机结合。“作为四川食为天农业有限公司的原料供应商,我们组织专业工人将采摘好的辣椒进行分拣、打包、搬运、装车,发往四川食为天农业有限公司,由该公司对辣椒进行腌渍加工后出口至韩国。我们今年是第一次尝试在石马发展韩国大辣椒的订单种植,7月31日至今已收购凤桥、石马、月沙等村第一批次约1400斤辣椒,后续各村(社区)辣椒正在依成熟时间陆续采摘中,预计本年度累计能达到约30万斤,实现产值30万余元。”广元贡福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谭朝介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号召农户走订单式农业发展之路,做好本年度签订的五粮液集团原料供应商1000余亩高粱订单、石马镇供销社600余亩优质红苕订单;引导群众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加强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水平,做大做强我镇农业产业,为农户拓宽增收致富之路”石马镇党委书记李利娟介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07
热情的八月奏响丰收“进行曲”,沿滩各地的高粱陆续进入收割期。8月3日上午,笔者来到九洪乡三河村高粱种植基地,一片接一片的“火红”映入眼帘,“搭配”上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身影,形成一幅喜悦美满的丰收景象。高粱丰收 “三河村目前高粱种植面积约为2950亩,集体经济产业园800亩,其中高粱大豆带状种植面积500亩,全村预计收成在400吨左右,集体经济产业园80吨左右,村民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据三河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针对耕种地块较分散、村民种植意愿不强,现代化农机利用率低等特点,村集体不断探索“村经济联合社+基地+公司+农户”模式,聘请职业经纪人采用统一育秧、统一物资、统一防治、统一灌溉、统一收割等“五统一”管理模式,致力推广高粱集中育秧、漂浮育秧等先进种植技术,并积极推行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经过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帮扶和全村上下的不懈努力,现如今每亩地间作套种二季大豆平均增产400~450斤,高粱亩产提高至640~680斤,较好地降低耕种成本、提升土地利用效益。”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巩固产销渠道,三河村还与四川郎酒集团、自贡顺水农业公司建立了“最低保护价+最终收购价”保障机制。“今年高粱收购价为3.75元/斤。”村民收割高粱“村里最开始说集体种植高粱时我十分反对,因为我家只有我们两口子,老头有脑溢血,我腰杆又有旧疾,两个人都做不了太重的活儿。没想到村干部和周围邻居主动提出帮我种植和管理,连收割和售卖也一并包圆。更没想到经过几年努力,自家高粱产量越来越高,钱包越来越‘鼓’,我的内心真的说不出来的激动!”说到这儿,村民王大姐已眼含热泪,她表示,如今自己也慢慢掌握了一点种植技术,加上儿子、儿媳返乡归来,自家高粱再也不愁没人“照顾”。“目前整个九洪乡的高粱种植面积超过20000亩,预计年产值将达到5000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九洪乡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乡将继续深入探索“高粱+”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升群众种植高粱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融合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大力促进辖区农文旅融合项目高质量发展,让百姓日子更加富足,为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增光添彩!(供稿:沿滩区委宣传部 )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07
(记者 杨琦 文/图)“现场编织中国结,当场就有订单,花椒刚上线,就有人下单,感谢金东‘亲人’千里送技能,现在我不仅能编织中国结,还学会了直播带货,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近日,在全国第三届“乡村振兴·智创未来”巾帼共兴创业创新丹巴分赛区上,参赛选手甲居镇绣娘刘丽凤告诉记者。跨越千里,山海情深。2021年6月,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对口支援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两年多来,“金丹”携手“一家亲”,千里送“技”促增收,让丹巴群众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丹巴绣娘现场直播带货中国结、家乡土特产一根红绳,编出村民“致富结”“丹巴地处高山峡谷,农村赋闲劳动力多,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少,如何盘活农村闲散劳动力成了促进农户增收的破题关键。” 金东区挂职丹巴县委常委、副县长叶悠霞告诉记者,“入驻丹巴以来,我们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当地村民心灵手巧,有传统的绣花技艺,希望将金东中国结编织技艺引入丹巴,发展来料加工产业。”在金东区的关心指导下,丹巴县妇联和金东区妇联联合建设“浙江金东—四川丹巴巾帼共兴工坊”。2022年10月,金东区组织有中国结手工编织技能、有直播营销经验的教师,组成优质讲师团,跨越2100公里来到丹巴,举办了首期“金东—丹巴中国结来料加工培训班”。为期5天的技能培训里,丹巴县30名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带动能力强的女性参加了培训,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学员们掌握了中国结的编织技艺。2022年11月16日,编织技艺优秀的6名女性到金华市金东区开展集训,筹备参加“数智赋能创享未来”巾帼创·助农直播创业大赛。11月25日,在浙江义乌国际博览中心,第二届“数智赋能创享未来”巾帼创·助农直播创业全国总决赛中,丹巴参赛的6名选手有3名进入20强,分别取得1个优秀奖、2个先锋奖的好成绩。“没想到能获得全国大奖,非常开心!特别感谢金东对口支援工作队的帮扶,让我学到了技能。回到家乡后,我会让更多的姐妹掌握这门技能,带动她们增加收入。”获得优秀奖的丹巴县章谷镇水子一村村民楼姆表示。在今年举办的第二期“金东—丹巴中国结来料加工培训班”上,去年首期培训班结业的12名优秀绣娘已担任老师。通过乡镇轮训和集中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目前,全县已培训绣娘超3000人次。来料加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来料加工产业逐渐覆盖到全县农村。不到一年时间,丹巴县完成20多万个中国结的编制,实现来料加工业产值100多万元。“今天又接收了10万个中国结,支付工资6万元。有了中国结编织技能,绣娘们在‘家门口’就能增收。目前,一批新的订单已经发货。” 在全国第三届“乡村振兴·智创未来”巾帼共兴创业创新丹巴分赛区大赛上,中国结厂家代表义乌彩绳工艺品公司总经理蒋洪卫告诉记者。参加全国第二届巾帼创·助农直播创业大赛的6名丹巴选手直播带货,“山货”飞出大山沟“有编织技艺,更要有直播技能。这样编织的中国结才能由当地绣娘们通过直播自行销售,还能够销售当地农特产品,宣传推介当地文化旅游资源。”金东区驻丹巴工作分队相关负责人表示。7月4日,在金东区驻丹巴工作分队支持下,来自浙江省巾帼共富工坊服务中心、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金华市巾帼云创联盟、义乌市酷摇科技等单位的高校老师、企业家、大学生10余人组成巾帼帮帮团工作队,在丹巴县全域开展“来料加工中国结编织+直播技能培训”。近一个月来,巾帼帮帮团工作队通过专人驻镇、集中培训、走村入户、单个教学等方式,培训丹巴当地绣娘1100余人次,送教上门600余户,编辑发布短视频400余条,浏览量突破50余万人次。在全国第三届“乡村振兴·智创未来”巾帼共兴创业创新丹巴分赛区大赛上,通过培训,来自丹巴县12个乡镇的100名绣娘现场展示技能风采。此次大赛,选手们在“川府农博”电商平台开展直播,现场带货中国结、“美人脆”苹果、“一镇一品”特色产品,开展文旅推介。“亲们,我是来自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的绣娘,这是我编的中国结,挂在家里,是不是很喜庆!同时,这里还有我家乡的‘美人脆’苹果,品质非常好……”直播现场,绣娘李友林架着手机直播,2个小时的直播,让她收获了网友50万个点赞。丹巴绣娘李友林现场直播带货中国结和家乡“山货”比赛现场,选手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各显神通”展开激烈角逐。直播开赛仅40分钟时,大赛直播人气值就达37万,截至当天上午12时,短短两个小时的直播,总观看人次超102万,点赞数达895.21万次,产生交易额12.56万元,订单数量达2596单。丹巴独特的气候优势、区位优势,孕育了丰富的农特产品,如土豆、苹果、花椒等。“没想到,效果这么好!我们有了直播技能,家乡的这些‘山货’将飞出大山沟,未来的日子也会像这中国结一样红火。”谈到直播带货,刘丽凤信心满怀。“下一步,我们将实施‘十百千’工程,即培养十支优秀来料加工经纪人队伍和十个直播+来料加工产业基地,培养百名乡村网络主播,培养千名中国结编织绣娘,让群众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开创全面推进丹巴乡村振兴新局面。”叶悠霞表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0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