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杨琦  文/图)“这是沃土5号,亩产达10000斤以上;这是甘孜紫皮马铃薯,亩产量也突破了6000斤。”8月23日至25日,甘孜州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会暨“有机之州·乡村振兴”现场会,与会人员在甘孜县万亩有机马铃薯生产基地参观考察时,基地相关负责人鄢昌林介绍道。甘孜县万亩有机马铃薯生产基地在甘孜县拖坝乡马铃薯高产高标准有机示范种植基地,记者看到马铃薯花开正艳,长势喜人。该基地始建于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龙头企业甘孜县恒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分红”的方式,按照“高原马铃薯有机栽培技术规程、高产栽培及绿色防控”等技术规程,建成有机马铃薯种植基地1万亩,是甘孜州构建川西北马铃薯重要供应基地的良种繁育基地。据悉,甘孜县万亩有机马铃薯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基地4150亩,配套建成2000m³的气调库1座。目前,种植马铃薯品种主要有甘孜紫皮马铃薯、希森6号、沃土5号、黄心226等,并通过“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和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提升了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目前,基地已取得马铃薯有机产品转换证书1个(预计今年10月下旬取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认证面积2442.45亩,认证产量4884.94吨。通过基地示范带动甘孜县种植马铃薯2.38万亩,预计今年产值可达5800余万元,将惠及全县16个乡镇。甘孜紫皮马铃薯记者了解到,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有效推动“企业做基地,百姓增收益”,采取“流转土地+务工”等形式与农户进行利益联结。仅2022年,基地就支付土地流转费就达200余万元,就地聘请村民务工达13000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达170余万元,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壮大了产业发展根基。“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加强有机马铃薯基地全程机械化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全县有机马铃薯加快发展。”鄢昌林表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25
(杨黎明 记者 李全民)地处广元市昭化区东南部最边远的山村磨滩村,境内多以山谷坡岭为主,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山地起伏大,土层深厚温润,有机质含量高,森林覆盖率达57.76%,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虽然,拥有茂密的森林,但也导致耕地极度稀缺,无主导增收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林地与耕地矛盾冲突,当地群众基本“无地可种”,农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经营单一,人均收入较低。2022年8月,昭化区林业局选派聂恺宏到磨滩村担任第一书记。看到磨滩村发展现状,聂恺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边是丰厚的林地资源,一边是迫切的民生需求,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条共融共生的发展道路?成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难题。“磨滩村林多地少,土地破碎,但野生中药材种类多,长势好,说明土壤、气候等生态因子适宜中药材生长。”来到磨滩村不久,搞林产业出身的聂恺宏便有了可喜的发现。“我们应靠山吃山,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说干就干,2022年9月,聂恺宏带着唤醒林下资源的迫切需求回到了“娘家”,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技术与资金支持。争取到支持后,聂恺宏又邀请到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技术员和驻村工作队来到磨滩村,考察当地地形特点和林下资源,多次考察,终有收获。“最适合地道中药材茯苓种植,保障效益不错。”很快,磨滩村便确定了以茯苓产业为主导产业,并规划出适宜种植区。清杂理乱、翻土整地、料棒下窖、覆盖薄膜、覆土……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昭化区林业局干部职工到磨滩村开展起了志愿者“助农”活动,把实用技术培训搬到山头林下,现场指导村民茯苓种植。发展初期,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与磨滩村达成合作意向,由企业提供种苗、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与村集体、农户签订中药材包销协议,实行统购统销,破解产品销售难、群众增收难的问题,磨滩村此次规划先行试种8000余棒优质茯苓示范。“茯苓种植正好在农忙前,我有空就来这里干活,每天能挣90块钱,也不耽误照顾家人和做家中其它农活,以后再有这样的活我肯定还会积极参与。”磨滩村村民刘天会开心地说道。“在林下种植中药材,长短结合,一份土地就有了两份收益,除了充分利用土地之外,还可以避免灾害天气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水土流失。”磨滩村支部书记赵从菊对本村可喜的发展变换,喜上眉梢。她介绍,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的规模和收益,而且在栽种收获时还能给村民提供劳务增加收入,实现家门口就业,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如今,在帮扶单位支持下,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与磨滩村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形成了“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抱团取暖共赢增收的良好局面“我们还将不断完善‘党支部+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做大做强林下中药材,让我们这一片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让我们这一片林下资源变成‘绿色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聂恺宏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24
(林巧 记者 毛春燕 李弘)8月22日,内江隆昌市胡家镇蒲芦村,连片稻田金黄,稻穗低垂颗粒饱满,村民们头顶烈日,挥动镰刀收割水稻,空气中弥漫着稻香。稻虾田水稻喜获丰收“今年是个丰收年,预计能有20多万斤的粮食收成。”在胡家镇蒲芦村流转了310余亩地用于稻虾综合种养的曾品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好谷种、好天气、好管理,天时地利人和,今年的粮食、小龙虾迎来双丰收。”“一株水稻能产多少,就看这个小小的穗子能分化出多少朵颖花,颖花是否成功授粉,每粒稻谷能灌多少浆。”隆昌市农业农村局粮油股股长魏林表示,“水稻从种到收,是一环扣一环的系统工程。要实现丰收,任何一环都很重要。”隆昌地处川南,温光资源较好,水稻单产水平近年来逐步提升。当地推行“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即收割完中稻后,还会蓄留再生稻,实现“一种两收”,实现双稻亩产达1000公斤以上的目标。单产提升的过程,也是从品种筛选、多种模式育秧、壮秧移栽、田间管理,最后到收获,水稻一生中每个环节不断优化的过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是收获希望的关键。魏林介绍,隆昌市采购“蓉5优674”“川康优6308”“川优8213”“宜香优2115”等高产优质、再生能力强、熟期适宜的“稻香杯”优质水稻品种,“稻香杯”品种面积超过11万亩,促进了全市水稻品种更新换代和品质优化提升,实现了从“多种粮”到“种好粮”的转变。曾品聪是黄桷村村民,在黄桷村发展了170余亩稻虾田,加上在蒲芦村流转的310余亩,一共发展了500余亩稻虾田。亩产水稻800斤,亩产小龙虾500余斤,每亩收入1万余元。“这段时间,早上收虾卖虾,其他时间管田。打谷子请了50多个村民,收到的粮食,我一半,村民一半。”曾品聪笑着说,村民们都知道稻虾田没打农药,稻虾米绿色有机,打谷子的积极性高,效率也高,预计五天的时间就能完成收割。“这种方式好,土地流转了我们还能收粮,大家干起活来都卖力。”蒲芦村村民梁绍富说道。记者注意到,与其他地方采用联合收割机在田间大规模收割稻谷不同的是,胡家镇稻虾业主大多采用人工收割的方式,用脱粒机或手工半桶打谷子。曾品聪透露缘由,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机械对田块碾压破坏稻桩,便于再生稻生长,保证稻谷产量,另一方面是为了不惊扰稻田里的小龙虾,让其正常生长。据悉,近年来,胡家镇依托田多土少、水源便利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稻虾种养产业,沿着龙市河流域,发展了1.4万亩稻虾产业。水稻与小龙虾互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不仅要让粮仓装满粮,还要装满好粮。”魏林介绍,隆昌市水稻面积达33.6万亩,通过大力推广“中稻+再生稻”模式,与袁隆平团队合作共建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农民规模种养技术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培训项目,稻谷产量常年保持在19.51万吨左右,稻渔面积16.75万亩,小龙虾产量0.97万吨,约占全省17%。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24
(刘敬宗 记者 常坚)“种植猕猴桃3亩地总收入在12万元左右。”8月23日,眉山市丹棱县张场镇岐山村4组村民王正海说。村民王正海在采摘猕猴桃该村依靠党建引领,抓产业发展,经过多年打拼,终于将适合山区发展的猕猴桃形成了规模,做出了特色。小小猕猴桃,成为村民致富果。全村400多亩猕猴桃,8月下旬依次进入采摘期,预计总产值超过1000万元。“今年,村集体经济产业园仅猕猴桃产业这一项就要增收近10万元。”村党总支书记牟玉凯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方旭 蔡昔妤)8月8日,在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凉坳村,赶着立秋时节,数十亩晚稻开始秧苗移栽。依托“稻虾轮作”的新型种养模式,晚稻栽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提升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走进凉坳村的村西露家庭农场,一台小型插秧机正在移栽今年的最后一茬晚稻。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株株水稻秧苗整整齐齐地插进了农田里。秋收时节栽晚稻 “稻虾轮作”助农增收。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介绍,晚稻种植是开展“稻虾轮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每年的秋季小龙虾收获以后,利用虾田种植晚稻和培育虾苗,这样不仅可以为虾苗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也可以提升水稻品质,实现“一田双收”。  “我们这种叫做‘稻虾轮养’模式,要诀就是在水稻栽植下去40天秧苗封林时,开始投放种虾和虾苗。而晚稻收割时间预计在10月底,品质普遍比中稻和早稻好。”村西露家庭农场负责人宋昭云介绍,今年村西露家庭农场共有“稻虾轮作”面积55亩左右,采用这种稻虾轮养的方式,亩产值预计能达到1万元左右,这样不仅使土地得以高效利用,也为农场带来了更多收益。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龙马潭区在传统的水稻种植基础上,大力探索和推广“稻虾轮作”“稻鱼立体种养”等新型种养模式,不仅助推了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相对于传统的种植模式,‘稻虾轮作’模式非常高效,它既保证了小龙虾的质量,也保证了水稻粮食的生产。”双加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卢广介绍,接下来,双加镇将会对这种高效的模式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实现粮食丰产、农民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24
8月21日,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堡镇万坪村首届蜂蜜节暨山野原生态彝族民歌会举行。自治县委宣传部、大堡镇各村代表,万坪村组干部及驻村工作队,村民代表等齐聚山野,赏民族歌舞,享甜蜜光景。民歌会现场活动中,《毕摩祈福丰收》 《尔比尔吉谚语》  《佐牟莫》《阿依几几》 等民歌表演精彩纷呈,彝汉群众共同颂唱甜蜜的歌谣,展示和弘扬彝族文化,热烈庆祝蜂蜜丰收,讴歌乡村振兴。来宾们还一起体验了取蜂蜜、尝蜂蜜。海拔1700多米的万坪村产出的“深山花蜜”,色泽清亮,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缓缓流淌的琥珀。入口香味浓郁但没有黏腻感,馥郁中带着些许清爽的甘甜味,返味略有一丝苦涩,冲淡了蜂蜜原生甜味可能带来的齁嗓感,风味独特,食药价值高。蜂蜜据了解,万坪村养蜂农户有30多户,全村累计发展了一千余桶蜂箱,年产一万余斤蜂蜜。环顾万坪村群山,蜜甜浓郁的蜂箱分布各处,这些蜂箱,带领彝家乡民走上增收致富的“甜蜜路”。万坪村产业致富带头人沙玛克者虽身体残疾,但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积极响应村里发展蜂蜜产业的号召,养殖蜜蜂200多桶,每年有2000斤的产量,养蜂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供稿:峨边彝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23
(周俊 记者 侯东)“每年立秋后,就是银杏叶采摘时间,效率高的农户,一天可以采摘两三百斤,收入能够达到三四百元。”8月21日,阳光明媚,旺苍县水磨镇百花村村干部在介绍该组银杏产业发展情况时说。“今年已经发出了150余吨鲜叶,光付给群众的收购款就有50万元了,现在已进入采收高峰期,每天大概能收10吨鲜叶,根据行情后面收购价格还将进一步提高。”水磨镇中药材收购点负责人赵明洋说。近年来,旺苍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狠抓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强化资源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我家种植的银杏树大概有5亩,每亩采鲜叶1700斤,每斤平均按1.5元计算,今年大概能收入1.2万多元。”百花村村委会主任赵德挺说。水磨镇素有种植银杏的传统。该镇水土湿润,适合银杏生长。银杏被视若珍宝,是当地的支柱性产业。每年,全镇的银杏果年产量高达4万斤,产值超30万元。银杏色呈玉白,清香味甘,毫无苦涩,药用价值高,备受国人甚至海外华人青睐。“村里发展银杏后,把土地300块钱一亩流转给他们,然后我们也在这里面务工,一天可以赚120元,一个月的收入都有4000元,又可以在家带小孩,照顾老人。”百花村村民唐涛笑着说。为搞好特色产业发展,旺苍县还建立了专门的银杏专班向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并不定期邀请银杏种植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授课。从耕地的选取、种植的技巧、药用银杏的管护以及施肥的要领,总结了一整套适合地方的“土经验”。“树苗由公司免费提供,还有技术人员上门服务,我把荒坡荒地都利用了起来。”唐涛说,第一年,他家就收入了近千元。据介绍,该村利用村里的大量闲置土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荒山荒地、人工林等处进行“见缝插针”式种植银杏,既美化了山村,也为村民铺就了“杏”福路。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毛晏 王婧雯  夏日时节,瓜果飘香。8月13日,笔者走进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殷家村的黄桃科普基地,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黄桃树上,一颗颗黄桃挂满枝头,静待采摘,果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游客采摘黄桃黄桃年产量达4万斤  多营镇殷家村的黄桃科普基地是雨城区最大的黄桃采摘园,种植面积达 115 亩。从2016年开始种植到如今,经过8年的科学管护和农技专家指导,黄桃园产量逐年递增,经济效益越来越好,黄桃年产量达4万斤,纯收入达20余万元。  个大果圆、果肉紧致、黏软多汁、香甜可口的黄桃收获了一大批粉丝,一开园便吸引了许多游客带着小孩前来体验采摘。“今年是个丰收年,现在黄桃的口感正是最巴适的时候,有很多外地客户通过微信预订,不用担心销路。”对岩村党委副书记刘楷说。  殷家村黄桃种植示范基地环境优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宜种植黄桃。以前村民对黄桃种植持观望态度,近几年这片黄桃林的种植起到了示范作用,用实际的经济效益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不少村民陆续加入到黄桃种植中。今年,多营镇指导殷家村完成“桃你欢喜”品牌LOGO设计,定制黄桃中高端礼盒包装1000个,努力提升产品品牌效应。截至目前,累计销售各类黄桃产品3500余斤,市场反响良好。  今年3月,殷家村创新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模式,坚持党建引领,以桃为“媒”,探索与对岩村“村村联合”发展,致力发展“桃经济”,利用闲置资产资源全新打造40亩黄桃种植示范基地,把黄桃产业列为了殷家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这里曾经都是撂荒的弃土场,我们组织党员先锋队和志愿服务队对土地进行了复耕,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些黄桃果树,都是大家顶着烈日亲手种的。”殷家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延胜说。  如今,新栽种的1200棵黄桃树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渐渐展出新叶、快速生长,预计2026年进入挂果期。“桃经济”带来甜头  “以前在外地务工,家里地也种不上,一年到头也没攒下啥钱。现在加入了村集体经济的黄桃种植示范基地,可以得到分红,还能在黄桃科普基地干活,一年也有几万元的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殷家村村民殷平富率先入股村集体经济,黄桃订单远销山东潍坊,尝到了“桃经济”带来的甜头。  黄桃套种黄豆,稳粮又增收。黄桃从幼苗到挂果需要三年时间,在村“两委”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村民们在示范基地里开展了黄豆套种,以黄桃产业稳收入、粮食作物促增收,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种植潜力,努力实现“一亩地、两收益”,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扎实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村民的笑脸便是最大的鼓励,多营镇副镇长任锐信心满满,她表示,未来五年,殷家村将把黄桃的种植面积扩大至100亩以上,通过黄桃种植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后期殷家村还将向市场推出优质生态土蜂蜜,通过着力构建集精品水果、黄桃罐头、优质蜂蜜等种养一体的农业特色产业链,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殷家村和对岩村坚持党建引领让群众“动”起来、坚持产业融合发展让乡村经济“活”起来,以“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为基石,精心打造黄桃种植特色农业品牌,进一步增强党建引领效能和乡村发展活力,让沉睡资源“活”了、群众口袋“鼓”了、笑容“甜”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柯学 特约通讯员 杨超 文/图  在平昌县,李子、辣椒等小作物,成为了助力村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好帮手。李子卖得好村民钱包鼓起来  8月10日一早,在平昌县金宝街道办事处石庙村一社,村民田玉兰家的李子迎来采摘期。最近几日,她都和家人穿梭在李子林间熟练地采摘果实。“我家李子树挂果有4年了,目前种植5亩地李树,一年光是李子的收入就有2万元。”田玉兰说。  说起李子种植,田玉兰的欣喜溢于言表。“为了保证李子的产量和品质,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严格按照科学的种植技术对李子园进行管护,全程采用农家肥,种出来的李子从树上采摘下来即可食用。”田玉兰笑着说,今年入夏后日照充足,所以甜度也比往年提升不少,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我们家主要种的是青脆李,从8月上旬开始陆续采摘,采用‘订单式’和流动式贩卖等销售模式,商家预订了,我们就马上进行采摘发货。”田玉兰一边整理刚采摘的李子一边说。  这只是金宝街道办事处为群众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金宝街道办事处各村社区充分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李子等种植产业,并将水果采摘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有效带动当地群众持续增收。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推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金宝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堋说。在平昌县青云镇辣椒基地里,村民在采摘辣椒。主打“短平快”辣椒产值300多万元  同一时间,在平昌县青云镇青林社区辣椒基地里,红彤彤的辣椒挂满枝头,长势喜人。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背着背篼忙着采摘今年的第一批艳椒。  “今年我们社区栽了150 亩左右艳椒,目前喜获丰收,一亩地能达到2500斤以上。”青云镇青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李美强说。  辣椒是“短平快”高效农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犁土、育苗、栽种、管护到采摘,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让辣椒产业越做越大,青林社区还与瑞康稼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起了艳椒种植基地,通过“党建+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与企业达成收购协议,推广订单辣椒。  “我家今年流转给企业4亩土地,不仅一年有不少的土地流转金,还可以每天在基地务工,现在企业拿钱让我们种自己的地,年底还有分红,真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村民庞佑琳一边忙着采摘辣椒一边说。  据介绍,巴中瑞康稼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乡镇签订辣椒种植合同,提供种苗与技术,待辣椒成熟后,再根据市场保底价收购,帮助老百姓增加收益。  按照“镇有示范片、村有示范点、社有示范户”的总体规划,目前青云镇已发展辣椒800多亩,预计年产量900余吨,产值300多万元。  “我们按照党建引领、企业合作、农户参与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订单农业发展模式,立足区位农业优势,引导农户通过轮作、套种、间种等多种模式种植周期短、见钱快的品质蔬菜,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青云镇副镇长陈泓吏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23
秋来辣椒红,椒农笑意浓。盛夏八月,合江县尧坝镇白村辣椒种植基地里,一垄垄整齐的辣椒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的枝头上结满了鲜亮火红的辣椒,红绿相间,甚是喜人。村民们井然有序的采摘、分拣着辣椒,随后将其打包装筐,分批装车运往贵州、重庆、湖北等地,运出火红的辣椒,迎来红火的生活。辣椒丰收治理撂荒地,重披“翠绿装”,现在“丰”景如画的种植基地,不久前却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今年3月,白村为有效整治撂荒地问题,在邀请农业专家对撂荒土地土壤以及周边气候、水质进行考察勘测的基础上,经村集体商议,决定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解决撂荒地问题。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怎样发展产业?村集体说干就干,积极与白村在外成功人士联系,在宣传讲解家乡发展现状、产业发展前景的同时,鼓励在外乡贤能人发挥自身技术、资金、人脉等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中来。通过打好“感情牌”,成功引进贵州椒多多公司到白村先行试点,签约50亩撂荒地发展订单辣椒产业。椒多多公司提供种苗,村集体负责种植,公司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和收购销售,逐渐形成村集体主导、基地种植、企业包销的“订单式”辣椒产业链。“今年基地里的辣椒喜获丰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平均亩产能达到4000斤,产量达20万斤,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收购,产值可达40万元,村集体直接增收达20万元以上。”白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中云说到。辣椒种植不仅整治了撂荒土地,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还带动了当地20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民在基地务工,仅育苗、除草、施肥、采摘、分拣等收入,一天也有几十上百元。下一步,尧坝镇白村将以助农增收推动乡村振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动员村民种植辣椒,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实现产值600余万元,净利润达300余万元,同步解决300余人的务工需求。并在明年计划新建占地40亩的辣椒智能一体化育苗以及辣椒种植示范、研学、观赏中心,用以探索辣椒育苗、移栽等新技术,从而改良辣椒品种品质,提升辣椒种植经济效益,在减少撂荒地守住群众“粮袋子”的同时,发展经济鼓起村民的“钱袋子”。(供稿:合江县委统战部 刘正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22
(包敏 记者 刘佳慧)“大家加快速度,赶紧装车……”近日,绵阳市平武县坝子乡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养殖区热闹非凡,工人们清点、搬运、装车,大家忙得团团转,该乡新成立的股份经济联合总社迎来第一批“大单”,4000羽“平武红鸡”将跟随商贩走出平武,销往贵州、成都、达州等地。“平武红鸡”集中装箱“平武红鸡”,当地俗称“大红公鸡”,外观鲜艳,体型适中、抗病性好、耐粗饲,肉紧多汁,今年,“平武红鸡”正式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成为绵阳首个家禽国家遗传资源。据了解,坝子乡“平武红鸡”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养殖区今年5月建成投产以来,已累计销售“平武红鸡”6000余羽,销量稳步增长。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平武红鸡”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项目,预计年出栏量增加12万羽、年产值1500余万元,将为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各增收7万元,并带动100户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饲养员喂食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今年,坝子乡整合了全乡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坝子乡股份经济联合总社,并成立“乡投”公司,通过吸引社会投资和金融贷款,融资500万元,以“平武红鸡”为主营方向,促进“平武红鸡”产业抱团发展。“我们红鸡的鸡苗来自保种育种场,喂的食料是用玉米、小麦、大豆配制而成的。”绵阳市翔龙生物科技公司饲养员肖丽琼说。在加工销售环节,坝子乡已建立初加工企业,研发风干鸡、酱香鸡、白味鸡等产品,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线上+线下”销售体系,产品远销成都、重庆等地。“下一步,我们将在延长‘平武红鸡’产业链上发力,推出‘平武红鸡’全鸡宴、预制菜等多种类型、多重口味的系列产品,把‘平武红鸡’的品牌做响,把产值做大。”平武县坝子乡相关负责人表示。(图据平武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22
(杨黎明 记者 李全民)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一道天雄关,蜀北凋朱颜。天雄村,因天雄关得名。天雄关位于广元牛头山半山腰处。牛头山南依剑门,北控昭化,据由北向南入蜀要冲,进可攻,退可守,因而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天雄关上,昔日的刀光剑影、烈火硝烟早已不见踪影;山下,白龙江穿流而过,如同半月的天雄村沿江展开,生机盎然。“全国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级“四好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是这个村落的新时代续篇。天雄村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以来,昭化镇天雄村以产业振兴作为突破口,紧抓东西部协作契机,引进浙江建德等地企业,建立“农、旅、游、娱、购”为一体的农旅采摘体验园,实现年均收益达2000余万元,带动群众就业940余人,实现村民人均收入达2.58万元。近年来,天雄村立足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东西部协作的帮扶下,建强战斗堡垒,趟出了一条东西共建共享、具有城郊村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一个响当当的村庄品牌。大雨过后,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徐宝贵又去草莓苗圃转了一圈。“不久后就要移栽了,这两天要格外小心照料。”徐宝贵来自浙江省建德市,今年是他在天雄村种草莓的第10年。天雄村还有7名建德人种草莓。建德有“中国草莓之乡”的美誉,有1.2万名莓农在外种草莓。2014年,经同乡介绍,徐宝贵来到天雄村,租了10多亩地种植草莓。徐宝贵介绍,通过花芽分化技术,他育的苗可以让草莓提前10天左右上市,每亩地仅育苗收益就在一万元以上。草莓种植基地前不久,一场草莓种植技术培训在天雄村展开。来自浙江建德的草莓种植业主围绕草莓育苗、栽种、管护、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给当地村民讲解了草莓种植技术。当天还举行了师徒结对仪式,浙江建德的草莓种植业主将对天雄村的村民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2015年,天雄村村民杨万高跟着徐宝贵种草莓,学习育苗技术。“收入不错,每亩每年育苗收入可达1万多元,采摘草莓收入可达2万余元。”在建德草莓业主的辐射带动下,一些天雄村村民发展起草莓种植,目前全村草莓种植面积达250亩。2021年6月,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启动,杭州市拱墅区和广元市昭化区确立结对帮扶关系,天雄村也纳入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拱墅驻昭化帮扶工作队结合天雄村特色农业,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利用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浙江等地草莓企业主动投资,共同打造浙川草莓产业园。“我们改造草莓基地基础设施,再租给草莓种植业主,今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2万元以上。”杭州援川干部,挂职广元市昭化区委常委、副区长孟飞介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22
近日,在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镇共和村的果园里,刚脱掉果袋的黄桃挂满枝头,在绿叶的衬托下,金黄而诱人,时尚的村姑忙着采摘,成片的果园随处飘散着丰收的果香。黄桃,是一种美味可口的水果,它的外观鲜黄诱人,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大部分黄桃,都是夏天成熟,如同夏日里的金色明珠,充满了诱人的酸甜味道。而石棉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孕育了独特的美味黄桃。石棉黄桃属于晚熟型,果子特别大,大果八两左右,小果也有半斤。石棉黄桃的果肉饱满多汁,切开一个,咬上一口,柔嫩的黄桃肉,宛如细腻的黄玉,在口腔中轻轻融化,散发出浓郁的果香,仿佛置身于芳香四溢的果园,让人陶醉其中。据石棉县的农业专家介绍,石棉黄桃,喜欢阳光充足、排水性良好、通透性强的沙质壤土地。果实成心形,果肉黄色,果子大,香气浓,果实采收期主要在8到9月。石棉黄桃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常吃黄桃可起到通便、降血糖、降血脂、抗自由基、祛除黑斑、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石棉黄桃比一般黄桃更加耐储藏,冷藏保鲜期可达15到20天,因此倍受消费者的欢迎。目前,石棉黄桃的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产量600吨左右,年产值约500万元,成为半高山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供稿:石棉县委宣传部 周万龙)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21
(宋鑫 钟正有)眼下正是高粱成熟的季节,走进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桂花村,一穗穗颗粒饱满的红高粱像一个个火红的火炬。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高粱秆被卷起送入机器,籽杆分离、秸秆粉碎,村民们在一旁分拣、装袋、上车,整个采收忙而有序,热闹非凡。 桂花村的高粱“我们今年试种了优质高粱40余亩,亩产大概是1000斤,前期,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东圣酒业达成协议,全部收购我们的高粱。今年预计总收入10万元左右。”新中镇桂花村党总支书记张之莲介绍道。收割现场据悉,新中镇桂花村于2019年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村民将土地入股到集体统一流转管理。目前,联合社有860户社员,已对2000余亩基本农田进行了田型调整,发展特色种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新中镇桂花村积极探索村级“三变”改革“五社”实践,积极洽谈业主投资,采取村级资源入股的形式,按照“筹、投、管、分”原则,清理房屋、堰塘等资源资产,置业参与修建,劳务参与务工。“现在我们的土地都纳入联合社了,每天在这打工可以挣100元左右,一个月大概有3000元,年终还可以分红,家门口就有钱赚!”村民周述礼高兴地说。张之莲表示,下一步,桂花村将充分利用撂荒地和二三台土,扩大特色种植面积,带动更多村民参与高粱种植,让高粱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产业。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夏尚容)日前,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顺江村的第一批大白鹅正伸长着脖子等待着买家的“检阅”。顺江村大白鹅品类为“桂柳大白鹅”,由顺江村招引的龙头企业——泸州润康农业有限公司进行养殖,该品种具有耐粗饲、抗病强的特点,每只出栏都有8斤左右。  今年,龙马潭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洞街道顺江村人大代表杜朝林多次到顺江村调研村情,根据顺江村的地形地貌、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招商引资。最终,泸州润康农业有限公司成功落户顺江村,发展种养结合现代农业。  龙头企业的落户让顺江村的产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该村摸索出一条“高粱—秸秆—鹅—鹅粪—果树”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以黄桃基地为中心,流转土地600余亩,种植黄桃、桂圆、李子、柑橘等经济果树,让顺江村一年四季都有挂果;林下则采取种植养殖循环模式,带领群众养鹅,形成“秸秆综合利用+林下种植养殖循环”的模式,高粱秆、油菜秆回收做成鹅的饲料,鹅粪作为果树养料,循环使用。  下一步,顺江村将继续采用“龙头企业+”模式,进一步拓展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肖光荣 穆江涛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这几年我就靠着四十来只雌雄种山鸡,自己孵苗自己配料,一年下来,就要出售商品山鸡500余只、山鸡蛋700余枚。由于我都是生态饲养,200元/只根本没人讲价,且都是顾客自己上门取,一年下来十来万元的收入就轻松进了钱包。”8月16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石龙村4组,从事建筑业的村民陈洪高兴地对前来了解山鸡养殖的村支书谢健说。  今年42岁的陈洪长期在建筑工地工作。4年前返乡后,他一边在建筑工地上班,一边将自家房屋后的竹林地利用起来发展家禽养殖。为了实现家禽养殖收入最大化,他除选择深受市民喜爱的山鸡养殖外,还在当地一个养殖大户的支持下,走自孵自配饲料的节支增收之路。  走进陈洪的山鸡养殖场,他正在喂鸡、赶鸡、捡拾鸡蛋。“目前我们的山鸡因为是循环孵化养殖,每月出栏量只有几十只。因为量小从不送到市场销售,买主基本都是回头客。”陈洪说,他之所以利用业余时间选择养殖山鸡,除了山鸡是杂食、不挑食和抗病能力强之外,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且肉质细嫩鲜美,野味浓,其蛋白质含量高,极受消费者青睐。  “养山鸡要赚钱,念好‘节支增收经’很关键。”陈洪说,他开始养山鸡后,就按 1∶4的比例共引回40只雄雌种山鸡养殖,同时还买回了一台小型孵蛋机,走自孵自养之路。他介绍,一只雌性山鸡在10月龄时就开始产蛋,虽然产蛋时间只有八九个月,但一只平均产蛋量在40枚左右,他的32只雌山鸡一年就可产蛋1200多枚。为了让山鸡卖上好价钱,他虽然买回了孵蛋机,但并不是将1200多枚鸡蛋全部孵化成鸡苗饲养,每年只循环孵化饲养出栏500多只,其余的700多枚山鸡蛋全部当产品蛋出售。因山鸡蛋的高蛋白和丰富的蛋氨酸,每枚鸡蛋虽然只有20多克重,但却要卖上2元/枚,且全部要提前预订。  “自己孵化自己配料养山鸡,更是有账可算。”陈洪告诉笔者,自孵山鸡蛋养殖,比在外直接购买山鸡苗每只要节约至少20元。在外直接购买育雏的一只山鸡苗要25元,且还不是随时都能买到。而自己孵化,一只山鸡苗加鸡蛋、电费和防疫费用,成本仅5元左右。一年按出栏500只商品山鸡计,就要节支增收1万元。  同时,陈洪在山鸡的饲料喂养上,也是买回饲料机自己配料。他用玉米、小麦、谷子、晒干的青饲料,和适量的菜籽饼制作成颗粒料喂养。陈洪说,自配100斤饲料成本在80元左右,比直接购买饲料每百斤120元要节约40元。1只山鸡从育雏后喂养到8个月出栏,其饲料成本只有80元,节约的40元就是纯赚,按一年出栏500只计算,就要节约2万元。而且自配的饲料更生态、更安全,养出来的山鸡品质更好。  这几年,陈洪自己孵化、自己配料养山鸡,由于每只3斤多的山鸡都是200元论只卖,一年下来,他花同样多的时间和饲料成本,要比其他山鸡养殖户多赚3万元。“别人养一只山鸡最多100元的利润,而我有160元利润。”陈洪喜滋滋地说,随着目前山鸡市场越来越好,“下一步,我将积极带领全村有意养殖山鸡的村民,成立养殖公司和养殖专合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不断壮大生态山鸡养殖规模,通过注册商标和建设观赏基地等方式打造品牌,努力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8
眼下,正是早熟桂圆收获的季节,龙马潭区胡市镇三教村早熟桂圆迎来采摘期。8月15日,记者走进龙马潭区胡市镇三教村,葱郁的绿叶间,一串串饱满的桂圆已挂上了枝头,细密的枝丫被压弯了腰。种植户们正顶着烈日,有条不紊地采摘着成熟的桂圆,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桂圆产业作为胡市镇三教村传统特色支柱产业,已有多年的种植历史,基本上家家都有桂圆树。该村的桂圆以果实个大圆滚、水分充足、晶莹剔透、鲜甜爽脆,散发着浓郁果香而闻名。而提前其他品种10余天成熟的早熟桂圆,更是因其产量少、上市早成为盛夏水果届的宠儿,深受着消费者的青睐。“今年的天气适合桂圆生长,它的水分好、甜度高,老客户都很喜欢,所以很早就打电话给我们预订了。今天一大早就收到了100余斤的订单。”正在采摘桂圆的杨德芬高兴地说,我们家共栽种了50多棵桂圆树,今年预计会有4000余斤的产量,其中早熟的桂圆只有500余斤。 “桂圆成熟后,能够顺利的销售,还多亏了村委会的帮忙”。杨德芬说,村上不仅帮忙大量宣传,扩大销售面,还帮忙采摘和销售发货。据悉,为了让三教村的桂圆产业能够真正走出去,村两委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线上宣传,同时结合线下宣传方式,推广宣传该村的桂圆产业,以此来推动桂圆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两年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销售,我们对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桂圆销售看好,打算今后采用错峰的模式,着重发展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三教村党总支书记徐苹介绍说,下一步,三教村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一街镇一品”的发展思路,力争将三教村桂圆产业打造成特色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据悉,再过10余天,龙马潭区4万余亩桂圆将大量成熟,陆续上市,预计产量将达到6000余吨,产值4000万余元。(供稿:龙马潭区委宣传部 杜兴 高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17
(周俊 记者 侯东 文/图)“这脆红李又脆又甜!”8月15日,在旺苍县张华镇松浪村脆红李种植基地,前来体验采摘乐趣的游客鲜先生一边体验采摘,一边赞不绝口。进入8月,旺苍县4000余亩脆红李迎来丰收。在张华镇松浪村3组,绵延起伏的山峦间,漫山遍野的脆红李林郁郁葱葱,成排的果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紫红色的果实。刚走进李子园,淡淡的果香便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趁着晴好天气,城区市民也纷纷来到果园,感受秋天收获的喜悦。“今年村里脆红李挂果面积390多亩,已经进入采摘期,亩产大约14000斤,可卖5元一斤,总产值560万余元。经济收入高了,生活就越来越好了,村民们日子就有盼头了。”村支书伍凯边算账边介绍。游客采摘脆红李松浪村由于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产出的红脆李果大、香脆、味甜,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当地也依托红脆李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谱写了乡村振兴新画卷。“我们家栽植了3亩李子,8月进入盛产期,摘了有15000来斤,今年的价格也比去年卖得高,算是个丰收年吧!”松浪村3组村民伍献笑呵呵地说。 “听说这边的李子品质很好,能够达到我们收购的标准,所以几天前预定了村民的李子,今天就来收购装车。”来自广元市的红脆李收购商王先生说自己一直在做脆红李收购,以前路过村里就被当地的李子品质吸引,他目前在松浪村订购了至少2万斤脆红李。目前,松浪村脆红李园区有5000余棵李子树,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整个园区能年产李子230余吨,靠着脆甜可口、果实饱满的特点,线上线下销路“俏”。张华镇镇长陈潇表示,今后将紧扣“果畜富民、农旅融合”发展思路,围绕“果香张华、竹茶之乡”城镇核心品牌,重基础、创品牌、严质效,强力推动水果、畜牧、中药材、茶叶等核心产业,提升核心农特产品质量。“今年,全县李子产量预计达到1万余吨,通过现场体验采摘、电商等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将实现销售量5500余吨,销售额3300万元。”该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明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刚  盛夏时节,九寨沟县风景如画。位于该县双河镇罗依片区山野里的九寨沟县李子现代农业园区内,红亮的槜李、清爽的青脆李、妖艳的脆红李已进入采摘季,不仅让这片高山沃土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更让当地百姓感受到丰收的喜悦。科技+协作亏损小李子畅销南北  “喂,毛兄,我在北京超市买到产自九寨沟的李子,真是你种的吗?”8月11日,当朋友询问自己种的李子卖到首都时,毛海平不禁回想起这些年种李历程,露出满意的笑容。  他说,自己的李子园2017年进入丰果期后,由于品种单一,受天气、采摘期短的影响,4000多亩脆红李三分之一造成浪费,损失巨大。  2020年,在九寨沟县农科部门帮助下,院士站落户李子园区,农科专家帮助他彻底解决了李子品质、产量和采摘期等问题。改良后的五月脆、青脆李等品种,采摘期延长了2个月,引进的蜂糖李、槜李走进了国内高端水果市场。  科技攻关、品种改良后,市场是关键。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支持下,九寨沟县委、县政府先后与浙江省嘉兴市总工会等单位协调,为九寨沟李打通了市场路径。毛海平的李子如今主要发到浙江、厦门、北京、深圳等地的大商超,而且李子价格是自己根据果子品级定价后再发货。合作社+农户李产业让村民增收两万元  好李子都走出了大山,残次果将何去何从?在李子园区厂房内,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正忙着粉碎、搅拌、装桶等活儿。酿酒师张晓东介绍,去年他们进行了李子酿酒尝试,酿出的酒品质好。今年准备将20万斤李子用于酿酒,既解决了残次果处理难问题,还开辟了一条新的产业链,为园区增值增效,也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据了解,李子园区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李子为主导产业,已建成集绿色生产、冷链储藏及物流、加工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该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阿坝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今年预计销售李子630余万斤,其中帮助村民销售李子290余万斤,实现销售收入3780余万元。该合作社成立8年来,年均用工量达2万余人次,累计发放村民务工费2400余万元,土地流转费1680余万元,使双河镇河坝、罗依坝两村的260户群众,每年每户增收达19615.38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忠伟  这段时间,在梓潼县乡村的房前屋后、坡上坡下、田间地头,6万多亩花生进入成熟季,1万多户农户迎来丰收。  “花生收完后,我计划种蔬菜,待蔬菜收获后能够赶上小春生产,多收一季。”8月9日,梓潼县观义镇红柳村2组村民白小容说。  拔起花生苗,一颗颗花生挂在根上,惹人喜爱。村民将摘下来的花生上面掺杂的泥土、叶子、薄膜等杂质去掉,装筐打包,准备自家吃或者售卖。在梓潼,因花生具有生长周期短、省时省工、见效快的特点,成为增收致富的“法宝”。“现在种花生有技术指导,价格不错,销售也不愁。今年村集体经济组织也种了300多亩花生,预计能够增收超过10万元。”红柳村党总支书记童春蓉说。  观义镇是梓潼县花生种植大镇、国家级花生种植基地,常年种植面积在3000亩以上,一直是相关部门试验花生新品种的基地乡镇。“观义镇根据群众种花生习惯,选择抗性强、商品性好、产量高的花生进行推广,今年全镇种植花生3700多亩。”观义镇党委书记袁巍说。  在花生生产中,梓潼县坚持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引领做优农业,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积极推广地膜花生和“花生+”套种技术。“使用地膜覆盖,能够保温、保湿、保肥,提早成熟,使花生品质提升、产量增加,卖个好价。推广‘花生+’套种技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观义镇农技员雷天才说。  梓潼县是国家级无公害花生基地县,通过构建“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种植”的“四统一分”模式,积极推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全方位打造万亩花生高产示范片,促进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帮助农户增产增收。  该县还做大做强四川省健康食品产业园,为花生发展搭建销售平台,同时也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花生原料。“花生深加工一直是梓潼县重要农产品加工项目之一,所生产的咸干花生、水晶花生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梓潼花生’成为梓潼地方名特小吃,备受当地群众和来往游客的青睐。”绵阳七曲山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  目前,梓潼县在观义、石牛、长卿等乡镇建立了2万亩花生高产创建基地,成立花生专业合作社28家,推广花生套种面积2万多亩。2023年,全县种植花生6万多亩,预计实现总产值超过2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