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包冰芮 记者 李国富)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西充县凤鸣镇中岭社区的绿优汇蔬菜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基地,只见成片的花菜地里,颗颗花菜紧密排列,硕大的叶片层层包裹下,白色的花球圆润饱满。10余名村民正穿梭田间忙碌着,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采收现场(包冰芮 摄)采收现场,村民们手持刀具,熟练地从根部平砍下花菜,动作干净利落。不一会儿,产业路旁的运输车上就堆满了花菜。“今年花菜长势特别好,我每天能收1500至2000斤。”村民张俊芳放慢手中的节奏告诉记者,除采收花菜,她平时还在该基地做些施肥、除草、种南瓜等活儿,一个月能收入近2000元。“我们种植的散花花菜营养价值高,口感细嫩化渣。这种花菜生长周期短,种植方法简单,80至100天为一个周期,一年可以收获两季。”该公司总经理张磊手捧一颗饱满的花菜介绍道,“这种花球散开爆籽的,口感最佳。这一季花菜产量400吨左右,产值可达60多万元,主要销往南充、重庆等地的农贸市场和超市。”记者注意到,在花菜采收的同时,一旁的南瓜也长势喜人。张磊介绍,为了提高复种指数,降低管护成本,基地里套种和单种3个品种的南瓜近320亩,预计6月中旬就能成熟上市。此外,基地160亩卷心菜也即将迎来丰收,收获后将销售给“康师傅”“统一”等食品公司,用于制作方便面蔬菜包等,预计总产量可达1000吨。采收现场(包冰芮 摄)“我们采用的‘土地轮作+瓜菜套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经济效益也得到显著提高。”张磊自豪地表示,基地每年向市场供应花菜、卷心菜、南瓜等近10个品种、6000余吨蔬菜,实现年产值近500万元。同时,基地吸纳60余名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年发放工资60余万元。“西充紧紧围绕县委‘1545’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农业,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让‘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该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技术服务站站长何大波说,今年二季度,全县蔬菜种植面积预计达7.6万亩,产量超17万吨。下一步,西充将继续优化蔬菜产业结构,扩大特色种植规模,拓宽销售渠道,持续丰富市场“菜篮子”,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鼓起“钱袋子”,推动乡村特色农业朝着多元化、可持续方向高质量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2
(记者 毛春燕 文/图)五月熏风暖,桑田翠叶新。在内江市东兴区高梁镇,蚕农们趁着晨露未干,穿梭于碧绿的桑林间,手指翻飞采摘嫩叶,为春蚕备足“口粮”。农民采摘桑叶5月8日,记者来到高梁镇新牌坊村刘朱朱家庭农场,了解其如何将小桑叶“链”成大产业。“别看这一筐筐的桑叶堆在这儿像座小山,这两天它们就会发往北京去了。”正在采摘桑叶的农民告诉记者。漫山遍野的桑叶长势喜人,除了拿来喂养自家春蚕,还要发到北京去?记者带着好奇向该农场负责人朱治刚询问。“北京的客户每年都等着我的头茬桑叶。”该农场负责人朱治刚笑着说道。原来,自2020年起,他的桑叶不仅供应传统养蚕户,还通过电商流向“宠物蚕”市场。“通过电商销售桑叶,每月销量达1万余斤,收入达6万多元。”朱治刚说。随着都市养蚕热潮兴起,像朱治刚这样的桑农正迎来新的商机。采摘完桑叶,视线来到蚕房内。只见竹匾整齐排列,匾内密布的春蚕正沙沙啃食桑叶,宛如细雨敲窗。记者注意到,最新一批春蚕头部已呈现淡褐色,预示本月15日左右即可上蔟结茧。桑叶长势喜人(樊文秀 摄)据朱治刚透露,承包的80余亩桑田中有75亩都种植桑叶,今年第一批春蚕养殖7张半,每张蚕产量在50公斤左右,预计总产量近400公斤,本月24日可收茧。近年来,高梁镇在乡村振兴中另辟蹊径,依托刘朱朱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加速推进“线下养蚕”“线上卖叶”“桑枝利用”及“桑田套种”等多轮驱动,深挖蚕桑产业的综合潜力,让小小桑叶物尽其用,从而有效扩宽了农民的增收路径。今年,东兴区已发种第一批春蚕2860张,预计产茧148吨,收入750万元;订种第二批春蚕3100张,预计产茧160吨,收入800万元。全年,全区计划发种1.8万张蚕,蚕茧产量700吨,新栽桑园面积400亩,新建标准化大蚕房4个,推广“桑+大豆”“桑+蔬菜”“桑+玉米”等粮桑间作套种500亩。年内开展蚕桑技术培训1000人次以上,宣传推广蚕桑新理念、新技术、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后续,东兴区将科学编制“十五五”蚕桑产业规划,以“稳量、提质、增效”为思路,构建现代化蚕桑产业体系,推动蚕桑产业与文农旅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2
翻土、施肥、定植……5月9日,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罗圈岩村的松林间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穿梭于林荫下,将一株株淫羊藿幼苗移栽至林间,这片占地100余亩的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将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我们抢抓晴好天气,4月中旬启动移栽,目前已种植30余亩,预计5月底全部移栽完成。”罗圈岩村副主任杨加坤介绍,淫羊藿又称“仙灵脾”,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合在林间生长,是传统中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今年,沙河镇罗圈岩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通过“林地+淫羊藿”的林药复合模式,有效盘活林地,聚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在移栽淫羊藿的现场,村民严桂芳一边熟练地栽苗一边说道:“农闲时来基地务工,既赚零花钱又能学技术,这十几天,能收入1000多元。”为推进产业升级,沙河镇罗圈岩村确定了中药材种植品种和方向,通过“强化示范带动+科技支撑+项目扶持”机制,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并配套完善防旱池等基础设施,不断推动“小药材”向“大产业”转变。“我们将以罗圈岩村为样板,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镇林下经济发展,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沙河范本。”沙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通过积极探索林药、林菌、林菜、林畜、林禽等多种林下经济业态,朝天区已形成了农林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绿色生态农业模式。目前,该区年均林下经济规模1.5万余亩,惠及7000余户林农。朝天区林业局核桃产业技术研究所所长孙亮透露,下一步将强化科技支撑、培育经营主体、延伸加工链条,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力争为“天府森林粮库”建设贡献更多朝天经验。眼下,成排的淫羊藿幼苗在松林间舒展新绿,这片曾经的寂静山林,正通过“林下生金”的生态发展路径,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2
2025年5月7日,资阳市安岳县长河源镇黑塘村的蕹菜种植基地内,一派繁忙景象。30余亩菜畦里,10余名村民弯腰采收,手指翻飞间,一把把鲜嫩的蕹菜被规整成垛。村民们正在采收蕹菜(潘政吉 摄)“咔嚓、咔嚓……”黑塘村6组村民康兰娴熟地掐断蕹菜茎秆,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长期在基地上班,每天能挣120元。今年蕹菜品质又好,真是让人高兴!”她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笑着告诉笔者。康兰的话,道出了黑塘村许多村民的心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蕹菜不仅成为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更带动了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黑塘村蕹菜种植基地一隅(潘政吉 摄)蕹菜种植基地负责人李祖志,是村里公认的产业“领头羊”。2010年,他放弃外地工作返乡创业,从传统蔬菜种植起步,却因人工成本高、收益低屡屡碰壁。2013年,他瞄准大棚种植,咬牙建起第一个蕹菜大棚。经过多年辛勤耕耘,如今已建有34个蕹菜大棚。“蕹菜又名空心菜,每年从4月份开始采收,每十天左右采收一轮,可持续采收到7月份,亩产能达到8000斤左右,收益相当可观。”李祖志指着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蕹菜大棚说,“在满足安岳本地商超和市场需求的同时,基地的蕹菜还销往遂宁、内江等周边城市,深受消费者喜爱。”蕹菜迎丰收(潘政吉 摄)自己富了,李祖志没忘记乡亲们。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只有带动更多村民一起种植蕹菜,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让长河源镇的蕹菜产业走得更远。于是,他积极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带动了周边20余户家庭发展蕹菜大棚50余亩,户均年增收3万元左右。“现在村里大多数的中年人都留在了村里种植蕹菜等蔬菜。”李祖志欣慰地说,“大家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面对未来,他满怀信心:“我们正在争取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安岳的优质蕹菜,让黑塘村的日子像这蕹菜藤一样,越长越旺、越过越甜!”(供稿:安岳县融媒体中心 潘政吉 袁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5-09
(陈春林 文/图)5月7日,在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凯江村二组青花椒产业园区,满园椒香。园子里,花椒树下,村民三五成群,站在垄沟里,手法娴熟、动作敏捷,或修枯枝,或除病虫,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每年在园区务工收入有9000多元,在家门口就把钱挣到了。”凯江村村民彭大爷望着满山长得葱郁的花椒树笑得合不拢嘴。该村党总支书记肖同俊接过话茬,在花椒的培管、采摘、烘干等多环节,村民可在园区里务工,年发放务工工资达30多万元,促进了村民增收。据肖同俊介绍,该村为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2019年流转撂荒地近360亩,种植九叶青花椒,建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年3月份栽下花椒苗,到2021年就初次挂果了,如今已进入盛产期。肖同俊算了一笔账,村上单青花椒产业这一项,2024年产量达2万多公斤,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左右。“九叶青花椒以果实清香、麻味纯正走俏市场,鲜花椒、干花椒都好卖。”肖同俊说,园区铺设有1.8万米的灌溉管道和一座300立方米的蓄水池,拓宽了园区道路,提升了花椒生产能力和交通便捷度。此外,修建花椒烘干房,购置烘干设备,延长花椒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近年来,双东镇大力发展青花椒产业,种植面积突破1700亩,覆盖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15户种植大户,以助推乡村振兴,实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三方共赢”。今年,该镇青花椒有望增产增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郑小晗  “徐书记,今年我家羊肚菌收成特别好,卖了4000多块钱!”5月6日一大早,苍溪县文昌镇鸳鸯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徐鹏就收到了脱贫户董育林的报喜短信。曾经戴着建档立卡贫困户“帽子”的老董,如今在村集体带动下发展羊肚菌种植,家庭年收入连续三年稳定增长超15%,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鲜活案例。  鸳鸯村属于典型的山区村落,过去村民守着猕猴桃、翠冠梨过日子,赚的钱刚够温饱。自从帮扶队进村,带着大伙儿一起干,现在的鸳鸯村不仅猕猴桃、翠冠梨产业持续壮大增效,羊肚菌特色产业也发展得风生水起,形成多元产业齐头并进的格局。  “我们可不是光说不练。”徐鹏掰着手指头算了笔账:工作队进驻后,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00多万元,建起了羊肚菌大棚,由工作队负责技术管理,村干部进行基地管护。这几年羊肚菌连年丰产,根本不愁销售,常常未出菇就被预订一空。  更让村民高兴的是,村里回引企业家周海平与村级合作社共同出资250万元组建广元昌圣实业有限公司,为村里闲置劳动力提供了5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增加3000元,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为了让菌菇种得更好,工作队到处取经,还请来省里和市里的专家手把手教技术。“2023年我到鸳鸯村的时候,羊肚菌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我们就想着怎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产品更值钱。”徐鹏介绍,如今村里建起了加工车间,打造产供销 一体化产业链,由驻村工作队负责把控质量、协助销售。  工作队这两年多时间,走遍了全村700多户,谁家水管漏了、谁家猕猴桃需要技术指导了,大事小事解决了160多件。现在,村里搞起了“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去年村集体收入6万多元,先后荣获市级“乡村振兴分类考评成绩突出村”、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凤莉/文 陈刚/图  初夏时节,在资阳市乐至县宝林镇三沟村,枳壳花迎风绽放,洁白的花瓣缀满枝头,清新的药香随风浮动,村民们穿梭其间修枝疏蕾,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的画卷徐徐展开。三沟村的枳壳园一隅  这片蓬勃生长的枳壳园,承载着返乡创业者谭顺建的现代农业梦。2018年,在外打拼的谭顺建与朋友响应返乡创业号召,在三沟村流转800余亩土地种植枳壳,成立四川省天府帅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枳壳4月开花、7 月采收,预计亩产4000斤,每亩产值约1万元。”谭顺建介绍,公司采用“企业+农户”模式,既盘活闲置土地,又带动村民增收。目前园区固定用工15人,农忙时用工超30人,年发放工资达50万元。  村民魏树华是受益者之一:“以前在成都打工,现在回乡养老,家门口干活一年能挣 1 万多元,日子也舒心!”从土地流转租金到务工薪金,枳壳产业让村民“一地生两金”,老年人发挥余热创收增收,返乡青年找到创业舞台,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在枳壳林间悄然破译。务工村民给枳壳树修枝  三沟村的“枳壳经济”,折射出宝林镇打造特色农业镇的深层布局。近年来,该镇聚焦“农业+”发展路径,以枳壳为主导,延伸布局黄精、三七等中药材种植,推动农业产业链提质增效。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技术标准化管理、产销一体化运作,特色种植业逐步形成规模效应。  放眼乐至县,宝林镇的实践正是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注脚。立足丘区资源禀赋,以科技赋能传统农业,乐至县大力发展藤椒、蚕桑、黑山羊等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让特色农业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婷 文/图  时下正是吃苦笋的季节。近日,在泸州市叙永县天池镇街边,摆满了等待销售的苦竹笋。在当地,竹林不仅是生态的守护者,更是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天池镇盐井村5组村民杨宗富有约4亩竹林地,他不仅卖竹料还卖竹笋。“苦竹笋卖得起价,价格最高时,每斤能卖50元,现在能卖到每斤5元。”杨宗富算了一笔账,每年靠竹增收约3万元。工人正在加工竹笋  天池镇有优质林竹资源约6万亩,其中笋用竹林约2.5万亩,成片苦竹林1.2万亩,年产苦竹笋7000吨。“村里的苦笋大多数被收购商收走了,剩余的一小部分在市场上卖,供不应求。”天池镇党建办主任李晨曦介绍。  依托丰富的竹资源,近年来,天池镇大力引进竹产业企业,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四川省爱德森笋宝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天池镇政府将闲置地块改建成竹笋加工厂,并成功引入该公司拎包入驻。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忙着对新鲜竹笋进行剥壳、清洗、蒸煮、切制等。一袋袋包装好的笋尖成品整齐地摆放在展示中心,准备销往四川周边及江浙沪等地的食品加工厂。“天池镇适合发展竹产业,营商环境也好。”该公司销售总监包建中对天池镇的营商环境赞不绝口,企业一口气签了30年厂房租用合同。  企业的落户不仅为天池镇带来了先进的加工技术和销售渠道,更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增收,公司在满负荷生产时,能带动上百人就业。  在天池镇,竹产业的发展不仅局限于竹笋的采摘和加工,更延伸到了竹料的加工和利用。玉隆天盈竹业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专门收购和加工竹子的企业。  公司将收购来的竹子经过加工后,运往纳溪、赤水等地的纸厂。该公司和江门镇永丰纸浆厂签署了每年1万吨的供货协议,为纸厂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竹料厂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农村很大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该公司董事长胡明秀算了一笔账,从砍竹到运输到粉碎处理,一个竹料加工厂能养活约60个家庭。  在天池镇凤江村,也有一家竹料加工厂,每天加工竹料30多吨,全年处理6000吨左右,年产值达到320万元。处理完的竹料被送往纸浆厂造成浆板,成为造纸行业的重要原料。  天池镇有优质浆用竹林3.5万亩,是生产纸浆的重要原料,现有竹木加工企业9家,年产量达5万吨,年产值6000万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  竹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天池镇的声名远扬。下一步,天池镇将继续发挥竹资源优势,建设浆纸配套产业园和农副产品产销 一体示范园。同时,还将协同推进江门镇、马岭镇等周边乡镇的特色产业发展,培育规模化现代竹产品加工园,打造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蕾 何芸倩 文/图  眼下正值樱桃成熟季节,绵阳市涪城区各处的樱桃园里,一颗颗玲珑的果实圆润饱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  笔者走进该区丰谷镇本色田园50 亩的樱桃种植区,放眼望去,2000多棵樱桃树生机盎然。自4月20日开园以来,已有不少游客赶来体验采摘乐趣。丰谷镇的樱桃红了  “他们家的樱桃采用生态种植,酸甜可口,特别好吃。”游客陈天文告诉笔者,他和家人每年都要前来采摘樱桃。  本色田园位于丰谷镇水塘村,占地面积1200余亩。园内栽种了樱桃、枇杷、杏子、柑橘等多种果树,是绵阳市优质新型水果示范基地和休闲观光新地标。“我们的经营模式主要以采摘、团购为主。”四川本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雪利说,在樱桃成熟最旺的季节,果园附近 50 亩的停车场可以全部停满车。每年的采摘人数能够达到1—2万人次。  “园内主要种植了黑珍珠和朱砂两个樱桃品种。”刘雪利进一步介绍,“这两个品种均为杂交品种,相较于本地樱桃,它们的皮较厚,运输过程中损耗较小,甜度高,口感也更好。”  “本色田园为周边农户提供200多个居家灵活就业岗位,在开展研学、桃花节等大型活动时,带动周边2000多户农户增收。”丰谷镇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杨鹏飞说。  本次樱桃采摘期将持续至5月中旬。刘雪利热情地向游客发出邀请:“除了樱桃,接下来园区的枇杷、杏子、桃子、李子等多种水果将陆续成熟,欢迎广大游客前来采摘。”  与此同时,新皂镇邱家庙村福乐达家庭农场的30亩樱桃也进入丰收季。该家庭农场负责人唐容笑着介绍:“今年樱桃甜度更胜往年!”30亩果园内,红妃、黑珍珠优质品种挂满枝头,果香浓郁,富含维C与铁元素,堪称“舌尖上的红宝石”。  “樱桃成熟度已经超过90%,又红又甜!”唐容表示,采摘园在5月1日开园,采摘期约20天,预计可采摘到5月下旬。为保障品质,果园坚持绿色管理:增施有机肥、铺设防草布、科学修枝,全程无农药。  熟客李文娟边摘边吃,高兴地说:“味道很巴适,太好吃了!”游客陈娇娇也采了满满一筐樱桃,她兴奋地表示:“这里的樱桃个头大,水分比较充足,酸酸甜甜的,好吃得很!”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5-0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五一”小长假,成都近郊游热度持续攀升。在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百花社区,25亩红贵妃水晶樱桃林迎来最佳采摘期,晶莹剔透的果实缀满枝头,吸引游客穿梭林间体验田园之乐。  “樱桃皮薄娇贵,不等运输,进园采摘就供不应求。”5月5日,百花社区工作人员苟建站在樱桃园内,给记者算起丰收账——这片由低效林地改造而来的果园,正成为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的“甜蜜引擎”。寿安镇由传统农居改造的“樱桃别院”。 受访者供图  为破解传统农业效益低、集体经济薄弱难题,百花社区创新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联结机制,分两期建设标准化樱桃采摘基地。苟建介绍:“一期10亩、二期15亩,我们整合村集体建设专项资金、居民土地及劳务入股,对土地进行平整修缮,并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樱桃科研团队提供全周期技术指导,从品种选育到田间管理都严格把控。”  如今,红贵妃水晶樱桃以果肉厚实、甜度高、离核易食的特性成为“爆款”。今年4月26日开园以来,园区推出“70元/人畅吃+赠送一斤鲜果”套餐,日均接待量超百人。“樱桃园每亩产量稳定在800—1000斤,综合收益远比传统种植高!”苟建说。  采摘经济催生多元消费场景。穿行樱桃林深处,一座青砖灰瓦的川西林盘建筑映入眼帘——这处由传统农居改造的“樱桃别院”,将木格窗棂、夯土墙与现代艺术装置巧妙融合,陈列着本土陶艺家作品,成为游客休憩打卡的文化空间。“摘完樱桃喝杯茶,还能欣赏到手作陶器,体验感拉满!”成都游客李怡然对这种“农业+文创”的跨界组合赞不绝口。  “70%收益用于股民分红,30%留作集体发展资金,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苟建介绍,目前,该模式下带动户均年增收超过1万元。“未来将深化‘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更多产业红利装进百姓腰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5-08
(包冰芮 记者 李国富)春暖花开,夏日初长。近日,记者来到西充县莲池镇晟远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300亩桑树排列整齐,枝繁叶茂,绿油油的桑叶下,乌黑的、紫红的、嫩白的桑葚汁水丰富,令人垂涎。不少游客穿梭其间,尽享乡村采摘、休闲放松的乐趣。游客采摘桑葚(包冰芮 摄)“我们每年都来这里摘桑葚,这次带着小孩一块过来,让他体验一下动手的乐趣。我们准备多做些桑葚酒,送给亲戚朋友!”游客李女士笑脸盈盈,手里提着刚摘下来的满筐桑葚。“桑葚富含丰富的花青素、维生素C等抗氧化成分,是当之无愧的养生水果。”合作社负责人陈昱杉正拿着手机直播。她告诉记者,园区有无籽大十、台湾四季果、长果和白玉王四个品种,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种植,预计产量为100吨左右。“今年,四个品种都进入丰产期,采摘期将持续到5月中下旬,欢迎大家来基地采摘!”游客入园采摘只是该合作社创收方式之一。由于桑葚娇嫩且季节性强,为了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合作社一方面将鲜果批发给县内经销商,在各大农贸市场火爆销售;另一方面,开发桑葚加工产品,生产桑葚干、桑葚醋等,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同时,合作社积极参加县内外农产品展会,打响自身品牌。多轨销售体系有效拓宽了市场渠道,带来年总产值超过50万元,为30余名村民提供长期就业岗位,全年发放务工工资20余万元,让桑果变“金果”。栽桑不只为结果。在果桑基地旁,智能化蚕房齿轮已校准,只等按下启动键。该合作社生产主管邓记思介绍,经过10天左右避光孵化,蚕宝宝将转移至此喂食。工作人员可遥控电动喂蚕车移动铺撒桑叶,喂蚕效率大大提升。待蚕体透明发亮,降下自动上簇机,熟蚕便爬上方格簇结茧,经过化蛹及蛹体硬化,就可使用快速摘茧机快速摘茧。“去年蚕房修好后,我们便试养两批共15张蚕种,收益还不错。”邓记思说,该智能化蚕房引进了来自广西的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采用机械化模式养蚕。今年购买的20张蚕种正在孵化中,预计收入30万元。 小小桑果产业延链强链,实现“一棵树”到“多业态”的蓬勃发展,晟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故事只是西充县因地制宜发展“蚕桑产业”的绚丽一篇。据西充县农业农村局蚕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西充县不断巩固蚕桑基地建设,加大蚕桑综合利用开发,加速蚕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培育家庭农场、蚕桑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出“桑园连片、蚕房成列、百姓增收”的致富新路。下一步,该县还将持续深化蚕桑产业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攀升价值链,进行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让蚕桑产业的“钱景”更加广阔。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赵宇航 刘骏  4月26日,在雅安市雨城区望鱼镇三台村魔芋种植基地,40余名村民忙着将一颗颗魔芋种子埋入土里,种下增收的新希望。  魔芋是一种高产量与高经济价值兼具的农作物,三台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魔芋种植的理想之地。该村坚持党建引领,带领村集体合作社通过流转农户低产低效林地,腾退林地新增耕地60余亩,打造“粮食+魔芋”复合种植基地。村民种植魔芋  “现在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一天120元,还能照顾家里,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李和文说。据了解,三台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不仅新增了耕地资源,开辟了新的产业道路,更让留守村民实现了“务农、顾家、增收”三不误。初步估算,仅此春耕季,参与务工的村民人均可增收3000余元。  “魔芋种植要注意三点,选种要优,间距要适,排水要畅……”4月25日,雨城区农业农村局的高级农艺师叶小丽在三台村田间开设“流动课堂”。为保障春耕种植质量,该区农业农村局组建了多组专项技术指导小组,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方式,从种源选择到田间管理,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护航。据测算,通过科学种植,预计亩产可达3000斤以上,按照当前市场行情,每亩纯收益可达2000元;同时,充分利用行间距种植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每亩可增加粮食产量600斤以上。叶小丽(中)为村民进行技术指导  “我们村通过多方考察论证,最终选定‘粮食+魔芋’作为特色主导产业。”三台村党委书记李开松介绍,“魔芋喜阴,我们配套种植玉米等高秆作物,实现一地双收。”据估算,该基地投产后,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2万元的收入。村里计划将部分收益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另一部分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形成“产业带动-集体增收-反哺民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以魔芋为“笔”,三台村绘就的不仅是春耕图景,更是一条“党建引路、科技护航、产业造血”的乡村振兴之路。当“金疙瘩”破土而出时,增长的不仅是产量,更是农民脸上的笑容和乡村发展的底气。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4-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徐启梦 吴孝瑜 文/图)近日,笔者来到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盘龙村的快菜种植基地,只见20余名工人正对快菜(快菜形像小白菜但比小白菜稍大,尤其像小一号的大白菜)进行采收、装筐、搬运等工作,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据了解,盘龙村共种植快菜60余亩,相邻的金山寺村也有40余亩的种植规模。村民采收蔬菜  “我们在去年12月引进快菜种植,快菜生长周期短、转换快,20-40天就能收获一茬,今天采收的是第一茬。”盘龙村党支部书记陈波介绍。  自4月12日起,基地便拉开了采收序幕,目前已收获8万多斤。这批快菜将被运往重庆、成都等地,快菜亩产可达4千-8千斤,市场价每斤约为1元。  “我主要负责运输采收好的快菜,这一箱就有25斤,根据搬运量,每天能赚到130元-140元。”盘龙村村民舒建华笑着说,快菜的种植和采收,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  近年来,雁江区引进快菜等高效农作物种植,不仅丰富了市场“菜篮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下一步,雁江区将继续积极探索群众增收致富新路径,通过引进业主和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果蔬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大棚果蔬的四季常青、周年供应,满足市场对新鲜蔬菜的多样化需求。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4-30
近日,西充县义兴镇罗家坝村的300亩红香椿林迎来了丰收季。漫山遍野间,紫红色的椿芽缀满枝头,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清香,仿佛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的“致富新曲”。走进香椿林,一群务工村民正忙碌其中。他们戴着手套,手持特制长竿、剪刀,在林间小心翼翼地穿梭,仔细寻觅着最鲜嫩的椿芽。一钩、一掐、一剪,一颗颗椿芽便落入篮中,动作娴熟而又精准。村民采摘椿芽“2017年初,我和朋友一同前往达州大竹县参观考察红香椿项目,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个极具前景的产业。”合作社负责人庞云毅介绍道,“同年5月,我们在西充县义兴镇罗家坝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了300余亩土地,开始大规模种植香椿。”目前,合作社拥有红香椿树20多万株,年产量达1.5万斤,年产值20万元以上。接下来,合作社将带动村民种植,计划五年内将种植面积扩大至1000亩以上,同时在技术培训、种苗供应、病虫害防治、销售渠道等方面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据了解,香椿芽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抗氧化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促进消化等多重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每年立春后,香椿树开始发芽,3月初椿芽陆续上市,直至5月中旬采摘季结束,整个采摘周期约60天。椿芽分为头茬、二茬、三茬,每一茬都是市场上的“香饽饽”。如今,罗家坝村除了香椿林合作社,还有2个种植粮油和花椒、黄花等的专业合作社,正为当地发展注入蓬勃生机。义兴镇副镇长何影介绍,该村还有一家骚客酒坊,以优质高粱为原料,利用罗家坝独特的传统工艺,精心酿制成“骚客酒”,深受消费者喜爱,远销成都、重庆等地。接下来,该镇将协调推进土地集约化流转,量身定制产业扶持政策,定期邀请农技专家驻村指导,常态化开展种植技能培训,为该村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帮助构建“线下展销+电商直播”双轨销售体系,有效拓宽市场销售渠道。(供稿/供图:西充县委报道组 蒋星)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4-29
四月的清溪镇大棚内,青果缀满枝头,果农们以精准疏果雕琢品质;大棚外,樱桃花海如云似雪,勾勒出春日最美农旅画卷。踏入清溪镇新黎村李慧芳家的7亩甜樱桃大棚,翠绿的枝叶间挂满了青涩的小果,李慧芳穿梭其中,目光在枝丫间来回扫视,精准掐掉发育不良、形状不佳、过于密集的果子。李慧芳说,疏果并非简单的“去果”,其中大有学问。合理疏果能够有效减少养分消耗,使有限的养分集中供应给留存的果实,从而促进果实发育,提高果实品质和大小,让产出的甜樱桃个大、味甜、色泽鲜艳,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说话间,一旁的智能水肥一体机正匀速运转,营养液顺着滴灌带渗入土壤。今年是李慧芳家种植大棚甜樱桃的第11个年头,虽说经验越来越丰富,但在果子进入膨大期的当下,疏果留果、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温度湿度控制等每一个环节,她们一家都丝毫不敢懈怠。李慧芳说,今年她们家的大棚甜樱桃预计五月初逐步上市,五一节期间欢迎各地的游客商家来果园里采摘。走出大棚,漫山遍野的樱桃花如雪绽放,与远处的青山、近处的大棚构成绚丽画卷。花丛中,果农李琼英正忙着查看地喷设备,为樱桃树浇水。李琼英笑着说,希望通过一家的精心管护 今年的樱桃卖个好价钱,大丰收。如今的清溪镇,150亩智能大棚樱桃抢占市场,6500亩避雨棚樱桃抵御极端天气,其余露天樱桃则以生态品质赢得口碑。更令人惊喜的是,樱桃花海还催生出乡村旅游新业态,每逢花期,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赏花、拍照、体验农事,为村民带来额外收入。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清溪镇正以“双景”为笔,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供稿/图:汉源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4-29
(冯妮娜 记者 陈家明 文/图)4月24日清晨,记者走进自贡市沿滩区黄市镇水井沟村肉兔养殖示范基地看到,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投喂饲料、检查兔舍,一只只毛色光亮的“伊普吕”肉兔在现代化养殖笼中活蹦乱跳。自2021年启动肉兔养殖产业以来,这座川南小村以党建引领、产业联动的创新模式,蹚出了一条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水井沟村肉兔养殖示范基地作为沿滩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扶持村,近年来,水井沟村紧抓区域打造肉兔全产业链机遇,依托党总支牵头成立村经济联合社,构建“村党总支+联合社+龙头企业+专合社+社员”发展模式。通过引进荷兰优质种兔“伊普吕”,该村培育出产肉率高、市场反响热烈的特色品种,迅速打开产业突破口。2022年,村集体与焱平农业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焱君养殖专业合作社”,创新推出“基地集中养殖+农户散养”双轨并行模式:龙头企业统一供应兔苗、饲料,合作社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农户自主建设养殖设施,最后由联合社统一销售商品兔,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闭环链条。同时,为破解销售瓶颈,水井沟村与自贡食品产业园共建“园村合作示范基地”,不仅打通了直供园区加工企业的稳定渠道,还新增就业岗位近百个。“现在既能养兔挣钱,还能在基地打工,一个月能多赚3000块。”村民王大姐笑着说。截至目前,该村已发展规模化养殖大户40户,其中年出栏超万只的达10余户,专合社成员增至114人。2023年,该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并利用扶持资金建成5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种兔存栏量达2450只,商品兔存栏量突破18000只。水井沟村委委员江勇智介绍,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6.3万元,带动农户增收超200万元,吸纳240余名低收入群体就近务工。随着新购置的2300平方米厂房启动深加工基地建设,水井沟村正加速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今年预计出栏80万只,纯利润将达600万元。”焱君合作社技术场长张添宝指着标准化兔舍介绍,“通过批次化养殖管理,现在每月可稳定供应5批断奶兔、4批奶兔,生产效率比传统模式提升40%。”站在崭新的厂房前,水井沟村党总支书记詹伦君信心满满:“今年集体经济收入有望冲击20万元。深加工基地投产后,我们将实现从种兔繁育到餐桌食品的全链条覆盖,让‘水井沟肉兔’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这只蹦跳的小兔子,正载着村民的共富梦,跃向更广阔的天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4-28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这几天,正值桑葚成熟的季节,在大竹县杨家镇凯瑞蓝莓专业合作社的一百多亩桑葚园里,每天都有游客前来采摘尝鲜。踏入桑葚园,淡淡的果香瞬间扑鼻而来,令人沉醉。放眼望去,红、紫、黑等颜色的桑葚沉甸甸地缀满枝头,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彩色宝石,压弯了枝条,等待着游客的采摘。游客采摘桑葚游客三五成群,手提果篮,在翠绿的桑葚林中悠然穿梭,精心挑选着成熟的桑葚。游客李金芮开心地说:“我今天是跟朋友一起过来耍的,这里不仅能自己动手采摘,还能拍很多好看的照片。而且这里的果子又大又甜,非常好吃。”桑葚对土壤不挑剔,易打理,挂果产量高,新鲜的桑葚果以及纯手工制作的桑葚酒很受人们的喜爱。据凯瑞蓝莓专业合作社业主谭化成介绍:“这里的桑葚种植面积有一百余亩,现在正是采收季节,每天游客达两百余人。”近年来,杨家镇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坚持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积极推动特色农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全力激活乡村游、采摘游等新兴旅游业态,逐步构建起 “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 的产业发展格局,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杨家镇党委副书记宋鹏翔说:“目前我镇有柑橘、蓝莓、蜜柚、桑葚等七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春季采白茶、夏季摘桑葚、秋季收蜜柚、冬季品柑橘的产业格局。下一步,我镇将通过‘农业 + 旅游 + 加工’深度融合,让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有效带动群众在家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图据大竹融媒)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4-28
(程温馨 文/图)近年来,隆昌市圣灯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依托“采摘+观光”的农旅融合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谱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樱桃种植基地里红彤彤的樱桃挂满枝头暮春时节,走进隆昌市圣灯镇梨园村,连片的樱桃树枝叶繁茂,红润饱满的果实簇拥成串,农户们动作娴熟地采摘、分拣、装筐,一派繁忙景象。新鲜采摘的樱桃“今年樱桃长势特别好,红妃樱桃每斤能卖15元,预计收入能有5万元至6万元。”种植户叶礼建言语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捧着一筐刚摘下的樱桃介绍道,“我家试种了100棵樱桃树,2023年栽种,2024年首次挂果。”采摘樱桃自2023年投身樱桃种植以来,叶礼建不断探索创新,通过科学疏花疏果等技术提升品质。如今,他正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圣灯镇立足地理与气候优势,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形成了樱桃、梨、柑橘等特色水果种植体系。通过农旅融合新路径,当地打造了集采摘体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发展模式,为村民铺就致富路。未来,圣灯镇将持续深化农旅融合,做强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让水果产业成为群众增收、乡村振兴的“甜蜜事业”。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4-28
4月25日,南部县楠木镇花冠庙村的千余株樱桃树迎来丰收季,一颗颗色泽鲜艳、晶莹剔透的樱桃挂满枝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品尝春日里的第一口甜蜜。游客们提着果篮穿梭林间,手指翻转间,篮底的“战利品”堆成小山,微风拂过,沉甸甸的枝桠轻轻摇曳,一阵阵清甜的果香扑面而来,勾得游客忍不住深吸几口气。“一听说开园就过来了,这里的樱桃不仅汁水足、甜度高,还能体验田园乐趣!”来自仪陇县的游客秦聃萍一家穿梭于樱桃林间,边采摘边拍照,镜头里,红果与笑脸同框,定格成朋友圈里的春日限定美景。“采摘期将持续至5月初,后续还有300亩脆红李接棒上市。”花冠庙村党支部书记黄东说,除游客线下采摘外,还通过线上平台推广的模式,实现“双线销售”,拓宽了农产品流通渠道。樱桃红、李子香,花冠庙村的“甜蜜产业”远不止于此。近年来,该村通过打造“春赏花、夏采果”的农旅融合IP,三月李树花海吸引摄影爱好者踏青,四月樱桃季引爆亲子采摘热潮,六月脆红李成熟时,再给游客带来“甜蜜暴击”。据悉,近年来,在南部县残联的定点帮扶下,花冠庙村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樱桃、脆红李等特色水果种植产业,流转村民闲置土地,让村民通过进园务工的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超4000元,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同时,为拓宽残疾人增收渠道,帮助残疾人实现稳定增收,该村2019年开始探索股权量化项目,让家庭困难的残疾人入股分红,共享发展红利,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助残增收”的特色振兴之路。“股权量化不是发钱就完事,而是通过‘股东+劳动者’双重身份,激发其内生动力,让残疾人获得稳定收益。”该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洲说,股权量化不仅是资金帮扶,更是让残疾人在产业发展中找到尊严和价值,让他们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从枝头到舌尖,从果园到心田,花冠庙村的“甜蜜产业”不仅甜了游客的味蕾,更暖了残疾人的心房。(供稿/供图:南部县委宣传部 冯紫琳 何奕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4-27
(刘瑞 记者 陈家明 文/图)4月23日,在富顺县安溪镇临江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一垄垄辣椒植株长势喜人,饱满圆润的辣椒密密麻麻地挂满枝头。蔬菜基地负责人邓昭星正带领着村民穿梭其中,精准而迅速地将成熟的辣椒摘下,放入背篓中。随后,筛选、打包、称重等工作有序开展。村民采摘辣椒“今年气候适宜,加上科学管理,辣椒亩产预计超8000斤,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等地。”邓昭星擦拭着额头的汗水,难掩喜悦。“按照目前的行情,预计能有100余万元的收入。而且,在种植和采摘过程中,还能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务工增收,大家都干劲十足。”据了解,地处沱江边的临江村充分利用当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自然优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引进优质辣椒品种,采用科学种植技术,打造了这片颇具规模的辣椒种植基地。凭借优良的品质,临江村的辣椒深受市场青睐,销售渠道十分稳定,完全不愁销路。近年来,安溪镇党委、政府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挖掘蔬菜种植生产潜能,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持续开展作物推广、技术指导,实现了农业由零散种植向规模化种植模式的转变。截至目前,安溪镇临江村蔬菜基地已发展辣椒种植(设施蔬菜大棚)面积130亩、卷心菜种植面积200亩、大葱种植面积53亩。据估算,该基地2025年预计产值可达近700万元,带动当地就业100余人,预计人均增收1.8万元。蔬菜基地的发展,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4-2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