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王滔 记者 程海英/文图)“你的这个菌子都有菌丝了,长势不错,但最近气温较低,你要注意保温措施,不要让菌种冻坏。”泸州市古蔺县观文镇三凤村乡贤人士、“土专家”周游在给群众耐心指导种植食用菌。周游耐心指导种植食用菌自2018年在外务工回家后,三凤村乡村振兴“特聘村主任”周游为更好地照顾家庭,决定在家中发展产业,经过综合调研分析,下定决心要干好农业,他四处学习,拿到了SYB创业培训学员合格证书,提升创业能力指导能力,同时到山东等地学习了无土栽培技术,注册了古蔺益康园生态农业家庭农场,全面做好了农业发展的技术储备和设施准备。今年中旬,观文镇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为了推动镇级产业振兴,提出了“一湖两园三地六产业”的战略布局,即全力推进“万头丫杈猪、万亩中药材、万亩烤烟、万亩红粱、万亩食用菌和万亩高山蔬菜”六大产业发展,同步巩固壮大现有“鱼稻共生”产业。在三凤村传达学习镇级发展思路的过程中,周游敏锐地感觉到了发展潜力。“我们观文镇三凤村海拔1000多米,气温适中,非常适合高山蔬菜和食用菌的种植!同时发展周期短,见效快,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自己到各地菜市场、酒楼餐厅和超市等场所充分调研后,了解到高山蔬菜和食用菌需求量大,销路广,往这个方向发展应该没错!而自己种植食用菌用的原料是随处可见玉米芯和秸秆,既帮群众无害化处理了秸秆,同时实现了种植食用菌技术和原料简单化,方便在农村地区推广。”周游兴冲冲地介绍他的发展经验。今年11月以来,周游在自家土地上建造了600平方米的乡贤食用菌种植基地,种植了袖珍菇、平菇、乌塔菜、菠菜、七彩椒等品种的食用菌和高山蔬菜,目前长势喜人,预计在春节前后就可收获,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估计,该600平方米的食用菌和高山蔬菜的产值在5万元左右,目前已有40余人次在种植基地务工,提高了周边群众的务工收入,同时在金兰街道、双沙镇新建了共计400平方米的种植基地,拓展了发展思路。周游高兴地说:“目前已经有商家和个人已经预定了食用菌,只要种出来,根本不愁销路”。除了自己发展产业外,他还带动监测户胡旭琴家和3户农户种植使用菌,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胡旭琴户家庭因为无劳动力,还有一个孩子读高中而纳入监测户,在种植食用菌之前,除了社会保障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周游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上门服务,除了提供技术指导以外,还帮助其运输菌种、菌包等设施,在食用菌收获后又帮助其寻找销路。胡旭琴心怀感激地说:“我腿脚不便,没有劳动力,做一般的农业生产非常困难。但周游指导的食用菌种植,实现了我在家里空闲的房间里就可以完成种植,同时坐着可以育种,减少了我的活动负担,今年我种植了五个苗床,在周游的帮助下,食用菌收获后得到3000余元的收入,现在我利用这五个苗床重新培育菌种,预计在春节前后就可收获。明年我将利用院坝、周围闲置房屋等场所,扩大食用菌种植面积,我相信,只要自己好好努力,肯定不会比别人差!”在周围邻居的印象中,周游是个不藏私、认真踏实、乐于助人、性格很好的人,他自己说:“只要愿意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的,我都愿意免费教。”因此他是周围出了名的致富能手,只要有种植食用菌意愿的群众,就会打电话或实地考察来向他请教,他也会非常细致认真地指导他人种植技术。目前他已为古蔺本地、合江、贵州等地10余人免费提供了技术指导。   为了与全国各地的人交流种植技术,周游在网络平台开通了线上直播,每天晚上八点半到十点半,他都会在直播间内与观众交流食用菌种植技术,解答观众提出的疑问,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也深化提高了自己的食用菌种植技术。三凤村支部书记李守奎评价道:“周游一直都很积极上进,而且很有发展思路,因此在2020年5月被聘为三凤村乡村振兴‘特聘村主任’,同时也担任了三凤村三组的组长,工作认真负责,除了带动群众产业发展,也在纠纷调解、为民代办、政策宣传等工作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食用菌丰收观文镇党委书记张家友指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实现人才振兴,要多发掘观文本地的乡贤人士、“土专家”、“土教授”,他们的优势在于能用群众听得懂的“土话”指导群众产业发展,同时能最快的解决群众在发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实用性强,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因此要更好地发挥这些乡土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他们的产业服务技能。像周游一样的“土专家”在观文镇还有很多,他们在农忙时节,奔走在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发展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土专家”们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通过示范引领,带动了观文镇成百上千的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有力地推动了观文镇打造“南翼”有力支撑点、建设古蔺县南部农旅融合发展经济区中心乡镇的进程。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05
(刘小玲 张啸 记者 郑志浩)2021年12月24日,内江市威远县新店镇民富村姜农游小桃承包的6亩姜田里,村民正在挖姜、洗姜。  像游小桃这样的姜农,在民富村有150余户。通过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民富村早仔姜种植面积已达1300亩。2021年12月17日,民富村村民在播种生姜。罗清心 摄  民富村的早仔姜在市场上又被称为“锅炉姜”。自2000年开始,村民们就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尝试在地里埋设管道,再用锅炉烧水,通过管道循环增温,促进生姜反季节生长。  “种‘锅炉姜’,温度的把控非常关键,天气、土质等情况各不相同,每块土地温度的变化,都会影响早仔姜的产量和品相。”民富村村委会副主任曾强表示,反季节上市的早仔姜在重庆、成都等地市场很受欢迎,价格往往可以达到普通姜的数倍。  2021年,围绕“锅炉姜”,民富村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一方面,自建冻库,灵活储备姜种,可根据价格行情调节种植时间和上市时间。另一方面,改变锅炉能源结构,摆脱煤炭价格上涨对种姜成本的影响。  改变,源于新的竞争形势。“周边有不少地方在模仿种植早仔姜,我们必须及时应变。”曾强说,新建的冻库中存储了5000吨姜种,都是在姜种价格极低的时候收购的,有效降低了种植成本,种植周期选择上也可以更灵活,“想什么时候种就什么时候种,收获周期可以从11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6月。”  此外,近年来煤炭价格走高,烧煤成本提升,村民也在摸索尝试新能源。  2020年以来,村民罗杰用20吨姜种来“试验”生物能源锅炉,测算下来,成本比烧煤降低了三分之一左右。“更省钱,还更卫生。”最近,罗杰又订购了一台功率更大的生物能源锅炉,准备把另外一台煤炭锅炉也换掉。同为早仔姜种植大户的刘红看着也心动了,准备尝试新型的光伏发电锅炉。  目前,当地政府正计划邀请专家到村里搞电力、天然气等绿色能源试验。  “经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邻近的村组并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一步扩展,有利于民富村早仔姜产业辐射扩散。”新店镇党委书记胡焱表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1-04
(周双远 记者 程海英 文/图)走进泸州市古蔺县大村镇大村猕猴桃园区,不仅可以赏雪看景,还可以向现场劳作人员学挖窝、栽种、剪枝,种下一棵三年后果实累累的猕猴桃。虽然大雪纷飞,但村民的产业发展热情不减,整地、挖窝、栽桩、拉线、剪枝忙得热火朝天,为猕猴桃的成长争分夺秒,也为来年猕猴桃的丰收增产做充分准备。镇长喻清海陪同中康集团专业技术人员到新场园区研究整改提升灾后重建 新场园区“掘土”再出发新场猕猴桃乡贤产业示范园每日一巡,似乎成为了大村镇镇长喻清海的惯性动作。“新场猕猴桃园区一日不恢复,心里的石头就一日无法落地,动工了就要一鼓作气,争取一次把它做好。”正在现场指导园区整改的喻清海叮嘱着大家。“8·9”洪灾中,新场村水田寨100余亩猕猴桃被淹,昔日长势良好的猕猴桃随着根部的腐烂枯萎。为了加快园区恢复,大村镇主要领导牵头,积极对接猕猴桃种植农头企业贵州中康集团,邀请专家开展多次调研,专题研究部署园区整改提升10余次。根据受损程度,最大限度减小损失,一部分全部拆桩用挖挖机翻土,一部分用旋耕机翻土,重新栽种,采取深沟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最大限度排水,为植株生长提供良好环境。目前,整地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28日,已启动栽桩、拉线、栽苗,灾后恢复工作井然有序进行着。为确保各项工作有效协调,整改高标准推进,镇产业办安排一人专职全程跟踪督导,做到一步整改到位。苏坝园区整地整地栽种 苏坝园区“规模”再扩大驱车绕产业大道一圈,苏坝园区雪景令人流连忘返,雪地里辛勤劳作人们更令人心生敬意。“嬢嬢,那么大雪,挖窝冷不冷啊?”“不冷,做起活来还全身发热呢!你看我额头上的汗水。”园区里正在劳作的何延英说着凑过来给记者看。    据了解,10月庄稼收割完成后,苏坝村大部分群众就一直在园区上班,稳定地拿着120元/天的工资,不误农时,还赚钱顾家,群众的满足感溢于言表。窝直径1米、长4米、宽6米、栽种1棵……,农户介绍种植要点如数家珍。今年,大村苏坝猕猴桃园区被确定为两改“后半篇”文章重点示范点位,大村镇对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制定工作方案,列出建设清单,倒排工期,压茬推进,按照前期规划范围,新种1000亩猕猴桃,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家,配套建设产业路路基2.67公里,生产便道7公里,整治山坪塘1口,提灌站1个,蓄水池2口,喷灌系统1000亩,水路管网建设不断完善,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中乐乡贤示范园区培训剪枝技术培训 丰水中乐园区“巩固”再提升“大家修剪的时候,要会辨别,留春梢,剪秋梢和夏梢,也不是一定要根据树形,要因地制宜。一根主干,两根侧蔓,多根侧枝,侧枝一般隔四十公分留一根……”丰水猕猴桃区里中康集团的专家正在培训剪枝。据产业办工作人员介绍,12月以来,专业技术人员就常驻大村,按照前期收集的群众培训需求和问题反馈,巡回到各园区开展猕猴桃种植和冬季管理培训。截至目前,已开展5次猕猴桃冬季管理技术培训会,累计受训人数450余人,12月底将全面完成第一阶段猕猴桃冬季管理。“培训来得太及时了,我正为怎么施肥发愁呢,里面的学问太多了,我一定要把这套技术吃透,再教给合作社的其他人。”来参加培训的乡贤夏国华分享着自己的学习心得。作为专合社法人,夏国华带领着136户村民共同致富。除开展技术培训外,大村镇一方面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转发气象信息和发放宣传册,第一时间向农户提供气象预警、病虫情监测等信息,引导群众开展增温保墒、肥水管理、预防冻害等田间管理工作;另外一方面,镇农技人员分片包户,实行“清单制+责任制”,进行点对点服务,为猕猴桃越冬护航。据悉,猕猴桃是大村镇的农业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1.2万亩。除公司外,种植散户200余户,提供稳岗就业1.7万余人次,发放务工薪金256.1万元、土地流转租金157.23万元。采取“公司+专合社+乡贤人士+散户”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实现“一地生六金”,与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冬日的大村,一幅产业兴旺画卷正徐徐展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30
(刘旭 记者 李全民 文/图)修剪接穗、浸泡砧木、套袋保温……12月27日,记者来到广元市朝天区云雾山镇菜籽坝社区的树状月季苗圃基地,只见村民们正忙着为嫁接月季做准备工作,或是在大棚里认真嫁接,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今年10月初,云雾山镇菜籽坝社区通过引进月季苗圃公司,在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树状月季苗圃,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变“输血”为“造血”,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流转土地 提质增效兴产业大棚外,村民们正忙着将月季接穗剃刺,并剪成10厘米长,以备嫁接使用。大棚里,一排排高约80厘米的砧木挺拔有力,有的已经嫁接了两三株接穗,有的已经套上了保温袋。来自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镇的嫁接技术人员魏成业正忙着用嫁接刀削平接穗底部,小心翼翼地扦插在砧木上,然后用薄膜包住,糊上泥浆,等待村民们进行套袋保温。“月季嫁接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切接,粗一点的砧木能嫁接三株,细一点的能嫁接两株。”魏成业说,在12月份的时候进行切接,会使成活率大大提高。“这种月季树形高大、花色艳丽,非常具有观赏性,都是从青木川镇引进的,有绯扇月季、粉扇月季、欧洲月季3种品种,目前主要是嫁接和培育阶段,大概明年五月份就能出苗上市了。”菜籽坝社区树状月季苗圃基地现场负责人杨文志说。记者了解到,该基地共流转土地50亩,投资40余万元,搭建17个大棚,种植月季3万多株,预计年产值50余万元。同时,定期聘请苗木专家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不断发展,逐步走出产业致富新路子。以前,菜籽坝社区村民都是靠种植玉米、花生、水稻等农作物为生。受种植规模、品种等影响,村民忙活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通过调查研究,菜籽坝社区决定引进月季苗圃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在月季苗木种植上做文章,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以花为媒 增收致富有“钱”景“现在好了,村里有了产业,不再出去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今年69岁的菜籽坝社区村民王国珍由于年龄大,已无法外出务工挣钱,对于家门口建立的月季苗圃基地,她感到十分高兴,一有空就到这里来务工。大棚里,王国珍正在和村民们一起听魏成业讲解嫁接、管理技术。“首先从月季上要选择健康的、带有幼芽的枝条剪下作为接穗,然后用刀具将其上的刺削掉;后期管理一定要注意温度……”魏成业一边嫁接示范,一边认真讲解。王国珍学得十分认真,时而还提问咨询,进行深入了解。“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技术,还可以打工挣钱。”王国珍高兴地说,“每天有100元的收入,土地流转费用预计有3000元左右,一年下来能收入2万元左右,而且是在家门口挣钱,真的是太高兴了。”一份分红,一份工钱,群众的小康路走得更加铿锵有力。据悉,云雾山镇菜籽坝社区树状月季苗圃基地将带动周边群众30余人增收致富,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铺就了一条乡村振兴致富路。谈起下一步的打算,菜籽坝社区党委书记王志林信心满满地说:“乡村振兴战略一定会让村民越来越体面,越来越富裕,第一批月季成熟后,村里将再栽种3万余株,打造成集观光、采摘、旅游于一体的特色现代农业。”近年来,云雾山镇坚持“食用菌之乡、生态农旅重镇”发展定位,以“打造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建设美丽云雾山”为总抓手,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奠好基、开好局、起好步。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近日,大竹县态康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该县八渡乡花岩村召开 2021年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暨黑猪产业资产收益分红大会,42 户脱贫户从花岩村党委副书记、专合社理事长桂义国手中共领取分红款 1.38 万元。“养猪还能分红,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12组脱贫户杨国明拿着分到的570元钱高兴地说。  2000年7月,桂义国从四川省民政干部学校毕业后,先后到过深圳、广州“淘金”。他发现每年有不少人到山区购买年猪,于是萌生在家乡发展生态养殖的念头。2010年,桂义国返乡筹措资金成立了大竹县态康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他从四川省畜牧研究院引进新品种“川藏一号”黑猪进行养殖,次年就喜获丰收。2012年,桂义国的养殖基地出栏黑猪650头,产值达120万元,邻近农户也纷纷加入养殖黑猪行列。黑猪产业现已成为八渡乡的生态优势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  十多年来,桂义国摸索出了品种提纯、新品种选育、生态放养、粪污处理等养殖技术,完成了特种野猪与川藏黑猪杂交后的新品种“贞吉黑猪”,专合社被评为“四川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迄今,专合社成员117人,建黑猪放养基地 2 个,总圈舍5000多平方米,放养场2000多亩,种猪存栏250头,年出栏黑猪2000余头,成员户均增收近2万元,辐射带动农户636户,助农户户均增收3500元。  “下一步,我要继续做大做强黑猪产业,全力帮助困难群众,力争把花岩建设成基础强、产业优、百姓富、山村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桂义国激情满怀地说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29
(周超文 王蕾 记者 程海英/文图)“兔子容易养、好管理、周期短、销路广、收益高……”12月26日,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观音寺村72岁的脱贫户文德群,谈起养兔心得,就滔滔不绝。记者在文德群的兔场看到,不大的屋子里几排兔笼里养了300多只肉兔,在文德群的精心饲养下,这些兔子不但让她脱去贫困户的帽子,更让她有了致富奔康的底气。“现在我靠养兔子,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一年下来就有6万元。”文德群激动地向记者讲述着自己养兔脱贫致富的故事。文德群给兔子添食料今年72岁的文德群因年老体弱,加之老伴有病,女儿也出嫁不在身边,2015年她被评为村里的贫困户。“我以前身体硬朗腿脚好,还能下地干活,这几年年岁大了,不能下地干重活了,我就想到自己能干点什么,不能总依靠政府。”文德群说起当初选择养兔,脸上就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当时帮扶干部袁启莲通过网上查找,多方咨询、比对等,最终帮助文德群选定养殖兔子。“肉兔养殖投资小、见效快、收入也可观,关键是不需要耗费太大的体力。”文德群说,从2016年4月起,她便在自家院子里搭建兔舍,开始养兔子。万事开头难,虽有村里有养兔能手结对帮扶,但对第一次养殖兔子的文德群来说,遇到的问题也不少。为了节约养殖成本,她和老伴还亲手做兔笼、产箱。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帮扶干部、观音寺村副主任袁启莲又送来了“及时雨”,帮助老两口解决了养殖上、销售上的困难。“袁主任三两天就要到家里来看看我养的兔子长的怎么样,给我指导怎么养兔子,打防疫针,还给我找销售渠道,帮助我卖兔子,还让我及时享受到1500元的政策补贴款。”文德群高兴地说。袁启莲(左)指导文德群养兔袁启莲表示:“老两口70多岁,地里的活干不了,想养殖兔子,以前她养过牛羊,有一定的养殖经验,我也支持她养兔子,尽我所能帮助她解决一些养殖上遇到的困难,提供技术指导,帮她找销路市场,让她早日走上增收致富路。”这以后,兔子就像文德群的“孩子”一样,在她细心饲养下,由原来的几十只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只,能繁母兔也发展到了20多只。经过一年多的养殖,让她见到了效益。文德群给算了笔帐,2016年底仅兔子的纯收入超过7000元,再加上老两口的养老金,一年就有1万多元。现在,文德群通过自己几年的努力,不但早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日子也越过越好,能繁殖的母兔也发展到60多只。靠着60多只种兔产下的3000只肉兔,每年就要给她带来6万元的稳定收入。“肉兔销路不愁,很多订单提前一个月就‘飞’来了。经过几年的养殖,我已经掌握了肉兔的养殖经验,下一步还准备扩大养兔规模,将自己养兔的经验传授给更多想养兔的乡邻,带领乡亲们一起抱团养兔,共同走上致富路。”文德群表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28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位于四川省阆中市河溪街道办事处石龙社区大山观片区的油橄榄产业园,是我市东西部协作产业帮扶的重点项目之一。近年来,该产业园紧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项目”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大力发展油橄榄产业。截至目前,已完成整个园区的改造升级和600亩油橄榄树的管护提升,预计油橄榄树明年将进入量产期。石龙社区油橄榄产业园12月25日,笔者走进石龙社区的油橄榄产业园,郁郁葱葱的油橄榄树,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边际。园区内干净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功能齐全的灭虫灯和精准灌溉的滴灌管网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完善的基础设施离不开“东西部协作项目”的支持。今年产业园投入帮扶资金110余万元,完成了600亩园区的管护提升,为明年的橄榄树挂果打下了坚实基础。石龙社区副主任杨甫说,今年在东西部协作项目帮扶下,橄榄产业园已经完成了除草、整厢、施肥、果树刷干以及旱山池、提灌的维护,新增了150亩地滴灌,在利益机制连接方面对57户进行了分红。为了进一步夯实油橄榄产业发展基础,巩固和提升产业帮扶成果,有效衔接和发挥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带动作用。近年来,该产业园按照“支部+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建立起企业与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之间长期稳定的利益连接关系。并在产业园套种辣椒、青菜、南瓜等短效产业,既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又增加了群众的务工收入,提升了集体经济水平。橄榄油,在西方被称为“液体黄金”“营养之王”。如今在石龙社区以油橄榄为主的特色种植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橄榄树上的“液体黄金”正流进千家万户,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和生态治理的“长青树”。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2-27
(刘高居 王光民 记者 李全民)近年来,剑阁县农业农村局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优势农业产业为基础,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大力推动乡村旅游融合,通过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延长产业发展链条促进农民群众稳步增收。升钟库区旅游线路旅游线路拉动。开发鹤鸣山道教文化游、碗泉文昌文化游、升钟库区游、化林红色文化游、五指山生态游、石洞沟现代农业园区休闲游6条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围绕6条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建成26个生态小康新村、1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发展农家乐230余家、特色民宿53户。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双旗美村、普安光荣、柏垭井泉等60个农旅产业示范园区,引导当地农户利用土地、闲置房产等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体验、蔬菜种植、土鸡养殖、农家宴采摘、农业观光等项目。农户通过收取土地租金、就地务工、出售农家土特产品等实现就业增收,带动1.2万人就业,人均增收1.5万元。能人示范带动。采取“返乡人士投资+政府扶持+农户参与”和“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方式引领扶贫,100余名返乡创业人士发展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生态康养等现代乡村旅游服务业,吸纳附近村民就业增收,引进4个外地企业投资农旅项目,建立蔬菜、水果、干果等专业合作组织187个,辐射带动周围群众人均增收0.3万元。(剑阁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24
四川新闻网消息 12月20日,在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石盘村,青年农民陈泽龙和当地药农趁着晴好天气抢收中药材姜黄,丰收的笑颜写满了药农的脸上。丰收的笑颜写满了脸上当地药农采收忙现年34岁的陈泽龙是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石盘村的青年农民。受“回引工程”影响,已经在城市站稳脚跟的他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偏远的家乡投资兴业。2018年以来,在创业贷款等相关创业政策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陈泽龙流转土地160余亩,在家乡石盘村创办中药材创业园,种植市场潜力好、经济价值高的中药材姜黄、明党参,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并通过“专合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引导和带动20多户当地农户加入中药材产业阵营,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到目前,陈泽龙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已进入丰收季,其中140余亩姜黄预计年可创收40余万元,为当地群众创劳务收入近20万元。背着丰收的姜黄,奔走在田间作业道上据悉,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历来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该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鼓励当地农户和民间资本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白芷、黄精、姜黄等中药材种植规模3000余亩,年创产值近3000万元。(图文由内江市东兴区委宣传部提供 作者:李建明)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23
(徐长晶 滕德银 记者 陈荞)“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句大会实话,也是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关键!现在,我们这条路通过了验收,就可以正式通车了。这是我们全村人的福气,我们感谢各级党委政府对我们村的关心,帮助!”12月21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务本乡葩地村黄淀路前段改扩建工程顺利通过了区、乡、村三级验收,村党支部书记吴红林这样高兴地说。务本乡的气候属半干旱气候区,雨季多集中在每年的6至10月,而旱季第一年11月至次年的5月,年降水量极不平均,近年来持续干旱,加之地形山高坡陡,坳口组黄淀路片区农民因居住分散,山高坡陡,生活生产受道路制约,睛通雨阻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出行及经济发展。因此,修好路,一直是群众的一大心愿。务本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党员干部,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一心为群众办实事的要求,多方协调、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最终争取到项目建设资金133万元,让黄淀路前段改扩建工程从5月起,得以顺利实施。该项目覆盖受益户386户,其中已脱贫贫困户15户,52人,边缘户3户,4人。党委副书记邵高斌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给群众的进一步发展致富带来基础设施上的便利,这是今年全乡为民服务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之一。通车后,群众的满意度显著提升,获得感也显著提升!”据悉,该项目路线总长为1.128km,分两条路线A线和B线。A线路线全长423.292m,路基宽度7.5米,路面宽度6.5米;B线路线全长704.623m,路基宽度5.0m,路面宽度4.5m。“路虽然短,但是对于我们群众来说,却十分重要!我们真心感谢党委政府和区上帮助我们的很多部门!”受益群众张孔明这样笑眯眯地说。受益党员,村委委员张玲说“该项目是一个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既增强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向心力,改善了当地村民的出行条件,又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收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开新局打下了一个好基础。”(图片来源:滕德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23
        在冬日阳光里,四川三台灵兴花庙蔬菜集散地格外忙碌,农民朋友正在菜地里忙着割菜、装箱、上车,村委会附近的工人们则是把堆积如山的青菜送上来自成渝地区的大卡车。远远望去,特色蔬菜的长势真是喜人,呈现出建党百年丰收繁忙的好景象。        三台灵兴花庙曾是省定贫困村,现有180户脱贫户491人。为了带动群众共同富裕,近年来,县人大主任杨增辉同志多次带领县委统战部、县水利局、县信访局的负责人开展实地调研。灵兴镇花庙村党委会同市县驻村工作队员,按照“公司+合作社+脱贫户”的模式,引导推动450亩土地种植有机蔬菜,邀请成渝地区农企按照统一供应品种、统一模式化栽培、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标准收购“四统一”方式提供指导服务。        “今年的青菜收获1800余吨,另外还可种出四茬好的季节性蔬菜,经过1个月生长期,一茬可以收获1千多斤新鲜有机蔬菜,一年有的农户达万斤。当然,不适种蔬菜的季节,还可种瓜果!”花庙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刚满脸悦色。产业基地的蔬菜经过采摘、修剪、装箱等程序,这些天均被运往大中城市,成为批发市场和超市的“抢手货”。        在蔬菜地里,脱贫户李彦、李顺秀正在熟练采摘收割。“以前我们是外出打工,现在受新冠疫情影响,出个门真实不太方便。大伙能在家门口为产业专合社干活,真的是舒服极了!”。在蔬菜基地帮忙的市县驻村工作队员吴建华、羊绍伦认为:“当年村头群众背井离乡打工挣钱,真不容易。现在,大家不仅能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老人小孩,其实也算幸福。”        抓好乡村振兴,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奔康香饽饽,村民仿佛变身“上班族”,“下地上班”成为大伙见面的方言。让脱贫户以入股方式参与经营,通过“公司+合作社+脱贫户”责任不摘模式,以蔬菜、麦冬、生猪、小家禽、水果等产业为重点,拓展上下游产品链,进而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脱贫奔康新路。(李明霞  谢勇)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2-22
(丁静 记者 袁洋)凉风起,石棉县蟹螺藏族乡猛种村木耳堡子寒意愈浓,伴着山间嗒嗒的马蹄声,村民正赶着牛羊回圈……猛种村木耳堡子村民赶牛回圈“没想到困扰我们堡子那么久的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雨雪天赶牛羊再也不用遭罪了,牛羊拉出去卖也更方便啦!”村民口中的“问题”,就是脚下这条山路。一头连接着木耳堡子居住点,另外一头通往牲畜棚,是村民们每天的必经之路。一直以来,这条路都是“行不通”的,直到年初石棉县委第三巡察组到猛种村开展巡察工作……“老乡,我们是县委巡察组的,来了解一下咱村的情况,大家有啥问题都可以给我们反映。”在村头,巡察组组长与村民们拉起了家常。“有个事儿,不知道你们巡察组管不?”村民伦凯德西将信将疑地问道。“你尽管说,我们尽可能去解决。”巡察组组长表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伦凯德西索性一股脑把心里话都吐露了,“我们木耳堡子实施人畜分离后,居住点离牲畜棚的路又窄又烂,养牛养羊一点都不方便,还指望着卖牛羊生活嘞,你说这你们能解决不?”伦凯德西的话引来多名村民的附和,巡察组当即请大伙带路,走入堡子实地察看,了解具体情况。2018年7月,木耳堡子实施人畜分离项目,将牲畜棚和村民居住点隔离开来。自那以后,木耳堡子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连接着牲畜棚和村民居住点的这条路,却成了村民们的“心病”。由于没有硬化,这条靠着村民们用脚踩出的山路崎岖狭窄。一到雨天,路上全是稀泥,连牛羊也不免打滑。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巡察组又来到村委会,找到村党支部书记。“我们也在向上争取资金加宽硬化道路,但是项目资金一直没有落实到位。”村党支部书记无奈地说道。为了让木耳堡子群众走上平坦路,巡察组将该问题及时反馈蟹螺藏族乡党委政府,要求立行立改,回应群众期盼。乡党委政府当即立下“军令状”,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全力以赴推进道路建设。巡察组工作人员回访猛种村木耳堡子养殖户2021年初夏时节,木耳堡子全长150米,宽约3米的“养殖路”建成了。自此,“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为历史。今年冬季,巡察组在“回头看”中再次来到了木耳堡子。映入眼帘的不仅是笔直平坦的道路,还有这条路串起的39户村民的喜悦心情和致富信心。“修的不仅是一条方便通行的路,还是一条暖心路,我今年养了100多头牦牛,明年再扩大规模!”木耳堡子的养殖大户王福明喜不自禁。(图片来源:石棉县纪委监委)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奇勇 杨黎明  12月15日的清晨,嘉陵江上披着一层薄薄的水雾。在广元亭子口电站昭化区青牛镇的江边,三间精致的板房若隐若现。那是青牛镇退捕渔民陈国茂上岸转产开办的“广元市昭化区星浩家庭农场”。  “感谢区人社局,感谢渔民驿站,给我们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做了很多好事,使我们一家三口收入有了保障。我们开办家庭农场还领到了1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和1万元创业补贴。现在不愁吃穿,有房有车,过上了幸福生活。”陈国茂的妻子李鸿秀激动地说。  广元市昭化区人社局联合渔民驿站,将安置保障政策和生态渔业经营指导服务送到陈国茂家,帮助他开办了家庭农场。目前,农场主要经营垂钓、鱼类餐饮等项目,周边地区的钓鱼爱好者常来光顾,生意一直很红火,月纯利润稳定在一万元左右。家庭农场走上正轨后,陈国茂和儿子陈浩有了外出务工的打算。为此,区人社局通过精准摸排,最终为陈国茂选定宁波建筑企业做钢筋,为儿子选定苏州一企业做木工,并为爷儿俩购买了火车票,把人定点送到了务工地。目前,陈国茂月收入约6000元,儿子月收入约为7000元。陈国茂一家的年收入稳定在25万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红 王望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再要30斤大一点的。”“可能不得行,之前10月份下的订单都还没有发完。”近日,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王河村的一家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好几个客商正在虾塘坎上“抢”虾。  自7月以来,该公司的80余亩金钱虾养殖塘库里每天可出成品虾近200多斤,但因生态饲养和肥硕,每天虾塘坎上很早就有两三个人前来购买,加上电话和微信预订,基地负责人袁双江有些应接不暇。  “这里的虾肉质紧实、细腻Q弹,是客人的必点菜,我的4个店每天要消费100余斤。”合江县城的“品尚食府”负责人李春林介绍,他从 7月到现在,每周都要来买上1000多斤肥虾,店里所有的回头客都是冲着金钱虾的新鲜度和好品质而来。  说起饲养金钱虾,袁双江脸上满是笑容,他告诉笔者:“金钱虾原本就有淡水虾王之称,个大有膏,有蟹黄一样的鲜美味道。这两年我们的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加上虾塘是活水饲养,水质好,成品虾个头饱满、晶莹透明、肉质干净,大个头的一只可达8钱重,肥美膏多,要卖相有卖相、要口感有口感。”  袁双江还告诉笔者,生态饲养的金钱虾真的有账可算:“我的金钱虾是按个头大小来确定销售价格,平均每斤价格25元,今年预计我的80余亩水库养殖销售成品虾产量可达4万斤,可实现销售收入在100万元。”  看着排队购虾的客商,袁双江说他也有“烦恼”,虾不够卖的时候,总觉得对不起客商们的那份“执着”。他告诉笔者,目前他着手明年扩大金钱虾养殖规模,其养殖水域面积将达300亩,按今年亩产量 500 斤计,300 亩水域就可以产虾15万斤,成为泸州最大的金钱虾养殖基地。“有了15万斤的产量,就基本能够满足泸州、合江、重庆等地越来越多的客户需求,更多的市民也能吃上生态肥硕的金钱虾了。”袁双江自信满满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21
(杨小江 曾天容 记者 程海英/文图)仲冬时节,泸州市龙马潭区胡市镇三教村新引入的“致富菇”项目喜获丰收,一颗颗圆润通红的大球盖菇从土里钻了出来,在萧瑟的初冬中增添了一抹收获的红火。大球盖菇今年5月,胡市镇三教村3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三教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广泛动员发动村民小组长、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等,积极寻找合适项目入驻高标准农田。最终顺利与裕农农用菌专业合作社王联善达成合作,有了如今的“致富菇”项目。“致富菇”项目是胡市镇“十四五”乡村振兴试点项目之一,规划种植大球盖菇50余亩,现已种植20余亩,预计亩产3000斤,年总产量可达6万斤以上。目前,所获大球盖菇供应泸州汇通超市、海吉星等批发零售平台,市场反馈效果良好。丰收“种植大球盖菇是三教村探索高标准农田承包利用的途径之一。三教村每年产有机糯红高粱70余吨,如何处理高粱秸秆成为一个大难题。如今引入了秸秆大球盖菇种植,高粱秸秆可以作为肥料,以0.2元/斤的价格卖给公司,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够减少空气污染。此外,每年秋冬季是农闲时间,种植大球盖菇可以进一步增加土地利用效率,还能增加土壤肥力,为来年有机糯红高粱种植奠定良好的土壤条件。”三教村党总支部书记、主任徐苹介绍。下一步,胡市镇将总结梳理“致富菇”项目实施经验,进一步增加土地流转,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扩大种植面积,加大秸秆回收利用,并与当地青花椒产业相结合,探索生态农业、立体农业,走生态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20
(记者 袁城霖)从达州市区出发约30公里车程,即到达宣汉县大成镇瓦窑村,眼前的山谷逐渐开阔,老远望见一批蓝色棚顶的圈舍。这便是宣汉锦宏蜀宣牧业有限公司牧场。12月8日一早,喂牛撒料车开进牛棚,饲草随车撒落在牛栏前,牛儿齐整地探出头吃起来。“牛场存栏蜀宣花牛1200余头,能繁母牛400余头。我们还建有专门的牛犊保育室……”该公司总经理胡周成说。  锦宏蜀宣牧业是达州市肉牛产业发展的缩影。以良种引领、种养循环、公司带动的模式,达州市不断壮大肉牛产业。统计显示,达州全市已建成标准化肉牛示范场136个,2018-2020年肉牛出栏量年均增长5.36%,2020年出栏肉牛33.46万头,占全省肉牛出栏量11.47%。菜家山牲畜养殖公司正在制作饲草培育良种规模养殖  胡周成,“90后”浙江大学研究生曾在北京等地打拼多年,去年9月,他成为宣汉锦宏蜀宣牧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谈及到宣汉县发展的个中缘由,他说:“就是看中蜀宣花牛这个品种,规模化养殖很有前景,值得做。”  宣汉县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张亮介绍,蜀宣花牛是由宣汉县与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以宣汉黄牛为母本、西门塔尔牛和荷斯坦乳用公牛为父本,历经30余年选育而成的乳肉兼用型新品种,具有生长发育快、乳肉性能佳、抗逆特性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六个、黄河以南第一个培育牛新品种。  “蜀宣花牛个头大,更适应山区气候,耐粗饲,诸多特点大大激发了养殖户积极性。”张亮说。  放眼大成镇,现已建成蜀宣花牛适度规模养殖场18个,2020年出栏肉牛8500余头育肥牛畅销重庆、成都等地。以大成镇为核心区的宣汉县蜀宣花牛种养循环园区,2020年被认定为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在达州市与浙江舟山市的东西部协作中,蜀宣花牛优质牛肉成为“达菜入舟”的重要产品。仅2019年,就有5016头、价值6000余万元的蜀宣花牛肉端上舟山市民的餐桌。  为稳定供货源头,专供舟山的养殖场应运而生。位于宣汉县塔河镇的塔河蜀宣花牛示范养殖场占地30亩,年出栏600头。牧场相关负责人李俊于介绍,养殖场已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锦宏蜀宣公司牧场种养循环绿色发展  行走在宣汉蜀宣花牛种养循环园区,几乎闻不到异味。园区管理人员介绍,园区养殖场配套田间沼液存贮池、干粪池、沼液运输车、田间沼液输送管网等设施设备,推行公司化服务消纳利用、工厂化集中加工利用、生物化处理循环利用三种模式。  “规模养殖场普遍配套50-100亩的牧草种植地,还有一批专业合作社从事牛粪收购种植牧草产业,一些散户利用撂荒地、边角地等种植牧草。”张亮说,牧草返卖养殖户,实现种养循环。此外,园区还发展了纳智肥料、信阳农业两家有机化肥厂,利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生产的果蔬专用肥、花草专用肥等产品除满足园区内及周边市场需求外,还远销河南、海南等地。  位于渠县三汇镇长久村的菜家山牲畜养殖有限公司,则采用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养牛场粪便收集装置,建设地下排污处理系统,解决了传统化粪池和沼气池大量废弃物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该公司负责人余长寿说,菜家山公司还引进了有机肥生产线。“农场固液分离后的牛粪以及饲料废弃物集中回收后,加入一定配比的米糠、玉米粉或木屑进行堆肥发酵,配加适量的微量元素,最终经过烘干后,打包装袋上市。”可年产有机肥料1万吨,创收约100万元。  种养循环,绿色发展。万源市巴山安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油菜、青脆李、核桃实现粪污利用,初步形成立体式的种养循环产业链。开江县打造“肉牛+油桃”现代农业园区,集中流转土地3500余亩,布局现代化肉牛标准养殖区、桃李梨有机水果种植区、绿色优质高产粮油生产区、精品花草景观种植区和立体水产养殖试验区,园区存栏肉牛500余头,年产值达2600余万元,现在正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菜家山牲畜养殖有限公司牧场龙头带动共同致富  “现有员工加季节工120余人,自身发展的同时,帮助乡邻共同发展。”余长寿介绍,在他的带领下,渠县三汇镇长久村相继成立10余户肉牛养殖家庭农场,并创建起家庭农场联合经营体。“对其他家庭农场实行资金上支持、技术上辅导、市场信息共享、种养销一条龙的服务。”这种模式取得良好效果,长久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2万元,位居渠县的前列。  “每个月工资2500元,包吃包住。”宣汉县大成镇脱贫户陈军高兴地说,就近在蜀宣花牛牧业务工,很方便。在大成镇,依托肉牛养殖产业致富的群众还有很多,瓦窑村2组的张阳将自家的4亩土地种植了牧草,并就近提供给宣汉伟兴牧业有限公司,每亩年产量达10吨,年收入1.5万余元。  “养殖场周边农户种植的牧草、青贮玉米,我们都统一收购,并优先安排土地流转户就近到养殖场务工,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工资。”伟兴牧业负责人牟达伟介绍,每年在他的养殖场务工的农户约有50人次。  开江县永兴镇“肉牛+油桃”现代农业园区内的生茂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肉牛养殖,吸纳100余人务工,其中,技术工30人,农户70余人,涉及脱贫户30余人。该公司负责人陆伦生说,为给当地村民增加收入,公司采取村集体入股分红,村民利益联结分红等方式,带动村民致富奔康。  达州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目前,达州全市肉牛养殖户5.2万余户,从业人员已近7万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2-20
(钟旭娟 姚茂璇 记者 程海英/文图)12月15日,走进泸州市古蔺县彰德街道飞龙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甜橙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诱人。微风轻抚,阵阵橙香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飞龙村离城区比较近,还有上千亩的甜橙,所有今天我就约上姐妹们一起来采摘,又能吃又能玩,新鲜的甜橙摘回家一家老小都能吃,特别好。”沿着弯曲山路,来到半山腰的甜橙基地,只见李发群和朋友们正有说有笑的“占领”着生产便道两旁的甜橙树,一会儿功夫便摘得满满一篮子甜橙。在疫情的冲击下,长途旅行有很大不确定性,属于“近程市场”的乡村旅游体现了良好的恢复能力,周边游、近郊游市场发展较快。近年来,古蔺县彰德街道结合生态资源和地域特色,充分发掘和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推动城乡联动、部门协同、多元合作,广泛汇聚力量参与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有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把闲置的花园、果园变成休闲度假产品,发展农产品种植、加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无缝连接。游客请了进来,当地农民就近就地脱贫致富。同时,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厕所、旅游标识等基础设施在旅游项目建设的带动下逐步完善,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周汉兵 文/图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从立冬开始,南充市高坪区就进入柑橘采摘旺期,到处都是橙黄橘红的壮美景象。作为“中国甜橙之乡”的高坪区,柑橘一直是当地农民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高坪甜橙”已被核准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全区柑橘种植面积26万多亩,建成了柑橘产业环线110多公里,拥有早中晚熟品种,一年将近有8个月都有新鲜柑橘采摘。橘子丰收。基地直播,成为柑橘销售新模式。  眼下,高坪晚熟柑橘和红桔进入大面积采摘时节。在高坪乡村,黄澄澄的爱媛38、艾维琳娜、不知火等晚熟柑橘挂满枝头,处处可见村民忙碌采摘、装运、分拣、窖储的场面。借助电商,一些村民在地里开展直播,新鲜的果子吸引众多市民下单。一批批经销商直接进村入户到基地,把买场卖场设到田间地头。柑橘基地里,还有不少市民驱车前来,赏果、采摘、购买,享受田园风光,体验采摘乐趣,在满树硕果中挑选中意的果子。游客采得欢喜,村民卖得开心。游客在柑橘基地拍照。  红透了的桔子挂满枝头,像一张张笑脸,点缀着墨绿的树叶,明媚而耀眼、灿烂而温暖,让已经有些萧索冷寂的冬季平添了几分生机。红红的果子,是一抹跳动的红色,从树上,到路上,到收购点,到装运车上,给乡村增添了喜庆。村民在仓库查看库存。村民采摘脐橙。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17
(何南江 记者 程海英/文图)“今年村上的高山蔬菜赚到钱了!”最近文化村的村民都在不断的讨论合作社高山蔬菜的丰收,如今种植的萝卜和娃娃菜已经大量上市。“我家的3亩地以前种植玉米和果蔬,一年下来增收7000多元,去年我把地全部租给村里的蔬菜种植合作社,因为我有种植蔬菜的经验,合作社返聘我在蔬菜基地帮工,每天的报酬都有一百多元,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比自己种植强得多。”脱贫户罗元菊在蔬菜基地里干劲十足。以观文镇文化村为例,今年文化村共有70余户群众参与了高山蔬菜种植,采用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方式,种植面积500余亩,一年两季轮换种植豇豆、萝卜、娃娃菜等种植产量达200余吨,平均每斤可卖到1.5-2元的价格,户均增收5500余元。同时,没有参与合作社的菜农同样可以与合作社签订销售合同,农户种植后不愁销路,解决了后顾之忧,极大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和调动了种植的积极性。在乡贤人士王邦荣的助力下,目前文化村正在积极流转土地扩大蔬菜种植基地。据了解,目前正值萝卜的丰收期,在乡贤人士的代销、合作社的收购下,萝卜市场供不应求。种植户数着手中沉甸甸的钞票笑开了颜,纷纷表示来年要更认真的学习先进种植技术,扩大种植规模。观文镇平均海拔1100米,近年来,观文镇充分利用当地高海拔气候和环境优势,根据观文镇处于古蔺县南部农旅融合发展区中心的定位,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和增收,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让部分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肖定怀 摄影报道12月15日,南江县云顶镇云凤村三森药材种植基地的村民在晾晒丰收的金丝皇菊。去年以来,南江县云顶镇把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引进和成立专业合作社,先后在云凤、南鹰等9个村发展金丝皇菊、茶叶、桃、李、梨小水果等特色产业8600多亩,带动2200余户村民以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1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