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文/图 7月15日,泸县嘉明镇天气晴朗、天空蔚蓝。用绳穿连着的一个个空瓶漂浮在该镇“鱼蚌混养”基地的水面,阳光照射下,这些空瓶闪烁亮点,犹如给水面戴上了一串串漂亮的“珍珠项链”。 水下则另有乾坤,鱼儿不时露出脑袋来回游动,泛起一圈圈波纹,构成一幅美丽的水上耕作图。很难想象,眼前的140亩鱼塘,却因常年高密度养殖,导致水质污染成为劣五类水,如不整改,将面临关门停业的风险。 在环保要求愈发严格的当下,如何兼顾水质又保障渔民收益?据了解,当前泸县正在探索“鱼蚌混养”模式,谋求水产行业绿色发展。当地水产养殖业,如承受沙石之痛后孕育出耀眼珍珠的河蚌一般,经历着一场蜕变与新生。泸县福集镇“鱼蚌混养”基地。火 热 推 广 投放“希望”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 故事要从今年5月的一场培训会说起。泸县水产部门每年都要举行有关“水产绿色养殖”的培训会,这次会上,泸县水产有了新动作:决定在全县推广“鱼蚌混养”模式。 什么是“鱼蚌混养”?简言之就是将珍珠蚌和鱼类共同养殖,在净化水质促进环保的同时,还能提高经济效益。 故事的主角之一是张泽红和吴开燕夫妇,他们2018年起在泸县嘉明镇承包了140亩池塘从事四大家鱼养殖,但因密度太高,导致水体破坏(劣五类),生态环境部门频繁登门造访。其中原因不难分析:养殖户为了经济效益,尽可能多养鱼,但数量超过了水体承载力,在排放端也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其实,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在环保要求愈发严格的当下,养殖尾水排放已成为不少渔民“头疼”的事。为解决问题,今年张泽红他们做出了改变:在养殖密度不变的情况下,把花白鲢替代为珍珠蚌,按照每亩1200只的数量投放珍珠蚌,以达到净水目的。“下个月就要投放珍珠蚌苗,小规格的珍珠一年可以上市,大珍珠两年上市,按照每亩30斤产量,年亩均收益在2万元左右,相较原来的养殖模式,经济效益翻了10倍。”为张泽红提供技术指导的负责人介绍。 “养殖珍珠蚌后将进行水质检测,为后续更大范围推广提供依据。”上述负责人表示。在泸县,不仅是张泽红所在的嘉明镇,自6月底起,在福集镇、海潮镇、云锦镇……这种绿色环保的“鱼蚌混养”模式已火热铺开,目前推广面积接近1000亩。 泸县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股股长张德明用“大有可为”来形容珍珠蚌养殖,他表示:“治理水域生态,没有比珍珠蚌更好的品种可以替代。”据权威机构提供的报告显示,一只8厘米以上的手术蚌(珍珠蚌要进行插核“手术”),可日净水40升左右,而一只花白鲢的日净水能力仅2升左右。冷 静 思 考 守牢“底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混养 珍珠蚌养殖效益虽好,但“老水产”张德明却有着冷静的思考:“关键是要守住生态底线,坚决不能走老路。” 其实,说起珍珠蚌养殖,湖南汉寿、浙江诸暨都是绕不开的地方。以汉寿为例,一方面,汉寿珍珠蚌养殖历史悠久,产能巨大,高峰时当地珍珠蚌养殖面积超过10万亩,可在2021年,全县所有珍珠蚌养殖被清退。问题出在哪? 业内人士介绍:“珍珠蚌喜欢重肥,所以鸡粪、牛粪成为养殖户最常投放的肥料。”养殖户通过高密度、过量投肥的方式养出的珍珠虽然高产,但会导致水中的总磷、总氮含量超标数十倍,当地环境面临“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局面,政府不得不“壮士断腕”,痛下决心猛药祛疴。 回顾历史,在四川,珍珠蚌养殖早有先河。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泸州、宜宾、资阳、内江等地就在养殖珍珠蚌,还培养了不少养珠人才。如今,远在达州的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生态养殖模式可年产300万至400万只珍珠蚌,供应全国“珠宝市场”。但这几百万只珍珠蚌却并不是当地水产养殖业的主角。“珍珠蚌主要起净化水体的作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为鱼虾蟹生长提供优质水环境。”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贤进介绍。 “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鱼蚌混养’,以蚌净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为国家双碳战略作贡献。”张德明说。据了解,到今年底,泸县将带动100名水产养殖户共同发展“鱼蚌混养”,并依据水质检测效果,有望在水库进行探索。稳 步 推 广 在确保水库功能前提下 鼓励发展“鱼蚌混养” 泸州裕顺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裕顺公司”)负责人展望道,“如果在水库按照每亩1000只的数量投放珍珠蚌,可年产珍珠15斤,市场价格接近1万元。传统养殖模式,按每亩产80斤至100斤花白鲢产量算,市场价格仅千元左右。” 目前,我省有水库7000余座,“鱼蚌混养”可否在水库铺开? 以三岔湖、升钟湖、鲁班水库等为例,这些水库大多以“水生植物+水生动物+贝类”的方式构建一套完善的水域生态系统,这不仅为水产发展提供了空间,另外还起到保障水质的目的。水利行业相关人士认为:在保证水库基本功能前提下,在达到环保要求下,发展珍珠蚌养殖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周边群众致富。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也持同样的观点:“在不影响水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发展‘鱼蚌混养’是值得鼓励的。” 另外有一点可以明确:在水库养殖珍珠蚌不存在法律障碍。记者采访水利、水产部门负责人都给出了一致回答。 就泸县而言,2021年,泸县借助获评全国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的契机,在水库管护模式、管护机制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为了进一步盘活资源,发掘水库更大效益,目前,泸县已将不少小一型水库、中型水库的经营管理权移交至国资平台。 “我们受国资平台委托,代管部分水库。”裕顺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将根据池塘养殖珍珠蚌的经济、生态效益,合理研判水库发展“鱼蚌混养”模式的可行性。采访手记坚持绿色发展,让梦想成为现实 珍珠可做珠宝、美容或药用,蚌肉还能食用,这种“浑身都是宝”的特色水产,近年来产量却连年下跌。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淡水珍珠产量约为120万公斤,到了2022年全国淡水珍珠产量约为70万公斤。业内人士分析,珍珠蚌养殖一度被认为是污染水源的一大“元凶”,不少地方将珍珠蚌养殖视为“烫手山芋”,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珍珠蚌养殖被叫停或取缔。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公开指出,“渔业主管部门与环保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监管机制,不管和乱管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是淡水珍珠蚌养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反观泸县,当地积极探索“鱼蚌混养”,充分体现了地方党委、政府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为农服务理念。 如今,湖南汉寿、浙江诸暨等传统珍珠蚌养殖区域已经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前车之鉴,随着绿色、环保观念深入人心,推动淡水珍珠蚌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趋势。相信泸县在政府、企业、农户等的共同努力下,在坚守“底线”的情况下,在“珠光宝气”中孕育“碧水清波”的梦想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