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冉)蚕桑产业是珙县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珙县积极依托现代蚕桑农业园区,深挖自身优势资源,以延长蚕桑产业链为抓手,加速推进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培育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为当地群众铺设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食用菌种植 1月3日,笔者走进珙泉镇桑枝食用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仿佛步入一个生机勃勃的菌菇世界。出菇房内,一排排立体式培植的菌棒整齐地挺立在种植架上,一簇簇菌菇争先恐后地探出脑袋,宣告着今年首批秀珍菇的丰收喜悦。农户们带着篮筐穿梭在各排菌棒之间,有的忙着采摘,有的忙着搬运,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干劲十足,充满希望。 这片示范区坐落在珙泉镇中心村,是由政府精心策划、筹集 1000 万元资金打造而成,占地10亩,内设研发中心、农产品展示中心、10个出菇房和2个冷藏库,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出菇房一批次可承载菌棒达10万个,年产菌菇可达8万斤,不仅带动了20余人的就业,更为集体经济增收注入了80万元的活力源泉。 中心村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喜人成效,是珙县推进乡村振兴实践的生动缩影。当前,全县有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近百家,主要分布在底洞、上罗、洛表、洛亥、王家等乡镇,以种植平菇、香菇为主,兼有发展羊肚菌、竹荪等品种。王家青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是珙县高端菌种产量最大的地方,2024年种植羊肚菌约500亩,亩均产值达2.2万元以上,每亩利润可达1万元以上。目前全县地栽菌类作物达3000亩以上,均长势良好,预估可实现产值6000万元以上。为加速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有效解决废弃桑枝、秸秆处理难问题,珙县在技术革新、资金注入及政策扶持上给予了全方位的有力支撑。2023年,成功引进贵州七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实施桑枝食用菌一体化项目,项目完成后,公司投入流动资金及设备独立运营,并解决制种、育种、制棒等前端科技难题。目前,项目一期已基本完成,总投资6000万元,具备年产 1200 万个菌棒、6000吨食用菌的生产能力,年产值预计可达1.6亿元。 展望未来,珙县将全力推进工厂化恒温与标准化出菇基地的建设进程,聚焦球盖菇、黑皮鸡枞等优质品种,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鼓励农户利用闲置场地和蚕棚空档期进行食用菌栽培。同时,通过持续开展菌种研发、菌种制备技术培训以及林下园下栽培试点等方式,逐步构建集“科技研发、菌种繁育、菌棒生产、基地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食用菌全产业链条,为群众撑起一把充满希望与机遇的致富之“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