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秦勇  近日,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刘山村的花椒基地,漫山遍野的花椒树长势喜人,近600名工人戴着草帽、手持剪刀麻利地采摘,构成一幅生动的夏日丰收图。  沿滩区是我省青花椒发展重点县区,经过近年来发展,沿滩区青花椒种植面积近10万亩,年产量2万余吨,综合产值约7.6亿元,青花椒种植、加工已形成相对完整产业链。沿滩区永安镇刘山村花椒基地,工人在采摘青花椒。 宋姿熠 摄  “我们种植的花椒叫作九叶青花椒,属于早熟品种,今年采摘期比去年提前10天。”6月8日,沿滩区立丰花椒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华说,“今年预计3000亩青花椒产量将达100万公斤,产值1300万元。”  2009年,沿滩区立丰花椒专业合作社在永安镇、黄市镇流转5000亩土地种植青花椒,并建有花椒烘干厂房对新鲜花椒进行加工,带动周边13个村的农户就业增收。  今年73岁的江声贵就是其中的受益者。2017年,他将全家的3亩土地流转给专合社种植青花椒,平时他和妻子就在基地务工,每天9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收入超过1万元。  近年来,沿滩区建成川南最大的花椒产地初加工基地,配套全省最大鲜椒带枝烘干脱粒生产线,联动川南食品产业园实施精深加工和产品研发,推动花椒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全产业链发展,花椒年加工能力达6000吨以上。目前,“沿滩花椒”入选四川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为沿滩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日前,在沿滩区举行的四川青花椒产业科技创新大会上,沿滩区与四川省农科院、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院、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签订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合作协议,相关专家将对沿滩花椒种植、品牌推广和园区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助推该区花椒产业发展。  据沿滩区委副书记徐浩泳介绍,该区“十三五”累计投入资金近1亿元,与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构建产研结合、全链服务的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  今年,我省开展花椒番茄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推广应用试点项目,将在沿滩区等地推广红花椒、青花椒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等两项重大技术,推动花椒产业由家庭自给自足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线虫是一种中型土壤动物,长度在0.3毫米左右,是肉眼无法看见的。”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大熊猫资源与环境保护中心研究人员杨兵告诉记者,“但它对土壤健康的作用却至关重要。”  近日,杨兵与国外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 在 权 威 期 刊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线上发表。研究表明,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往往导致了土壤线虫数量的降低,而在有机菜园,食细菌线虫和杂食性线虫种群的增加则有利于蔬菜生产,从而减少化肥用量,缓解土壤酸化和板结。6月15日,记者来到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向研究者探寻线虫背后的奥秘。研究人员在监测土壤中的线虫含量。 受访者供图    指示土壤健康小线虫起大作用  小小的虫子是如何在土壤中发挥作用的?  杨兵介绍,线虫通过取食真菌、细菌,可以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促进有机质分解、养分转化和能量传递。对于土壤中的肥料,线虫则充当起“催化剂”的作用,线虫通过对微生物的取食,可以加速养分周转。同时,线虫还会选择性取食一些病原菌,减少病菌对作物的侵害,以达到控制病害的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对常规菜地、有机菜地和草原的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进行分析发现,草地上线虫数量最多,其次是有机菜地,常规菜地线虫数量最少。“这表明土地利用集约化导致了土壤线虫数量的降低。”杨兵告诉记者,土壤线虫在土壤微食物网中占据多个营养层次,并在土壤养分循环、病虫害防治和微生物群落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被作为土壤健康和生态功能评估的重要指示生物。  然而所有的线虫都是有益的吗?其实并不是。  杨兵告诉记者,如遭线虫危害,粮食和纤维作物直接损失可达12%,蔬菜和果树等损失可以超过20%。一方面,植食性线虫会吸取植物体内营养,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另一方面,线虫侵染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直接刺激植物细胞和组织,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此外,线虫除去本身引起病害外,有些线虫还能传播其他病害。  “其实我们要寻找的,就是一种土壤生态系统相互制衡的状态。”对于部分有害线虫,杨兵则表示不必过于担忧。线虫与真菌、细菌既是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同时又是被寄生和寄生关系。植物、土壤、土壤生物之间紧密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保持着土壤的生态平衡,通过提高生物多样性,可以提升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价值。    培育有益线虫种好大熊猫“口粮”  土壤里的线虫和地上的“国宝”大熊猫有什么关系?杨兵坦言,线虫关乎土壤健康,而土壤健康又关乎大熊猫的“口粮”——竹子。目前,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为给大熊猫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对矿山迹地等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时,可以尝试以熊猫主食竹作为植被恢复的主要物种。  “如何切实地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是我们所有研究工作的着眼点和最终目标。同时,如何实现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居民收入提升,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土壤研究对于评估大熊猫生存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可以倡导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采用有机种植,在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的同时,增加村民收入,同时还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  那么平常凭借肉眼根本无法观察的线虫,应用于有机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是否有很大的技术难度?“其实,有益线虫的培育和应用并不需要复杂的条件。”杨兵告诉记者,科研团队在瑞士等地经过试验,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为增强土壤生物活力,维持土壤生态平衡,研究人员在土地闲置的冬季种植覆盖作物,以人工干预的手段增加土壤中的线虫数量。同时,线虫生命力较强,还可以通过简易实验室培育有益线虫,再将其播撒到土壤中。随着土壤线虫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这个小小虫子的功能有望得到进一步开发。 查看更多
    (张琳 记者 肖力伟)近日,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海升集团陕西超越农业有限公司签署苹果新品种“秦脆”苗木生产经营权实施许可合同,1200万元转让费再创新高。而之前,由该校赵正阳团队选育的“瑞香红”去年底转让费曾达到1100万。  据选育团队负责人、园艺学院院长马锋旺教授介绍,“秦脆”是以“长富2号”ד蜜脆”杂交育成的中晚熟苹果新品种,2016年通过陕西省果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0年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该品种平均单果重270克,果面光洁,鲜条纹红,果肉淡黄,有香味,酸甜可口,质地特脆,汁液多,极耐贮藏。萌芽率高,极易成花,管理容易。其早果丰产性、风味品质、果汁含量和抗逆能力优于富士,成熟期比晚熟富士早15天左右,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中晚熟苹果新品种,适宜在全国各苹果优生区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普特校长表示,此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海升集团的合作,将为丰富我国苹果品种类型、调整苹果产业结构注入新的动能,也将为陕西“3+X”工程千亿级苹果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品种基础。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育种等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强与企业实质性密切合作,探索更加广泛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国家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多“西农力量”。  中国是世界苹果第一生产大国,陕西是全球集中连片种植规模的最大区域。黄土高原苹果栽培面积近2000万亩、产量2000多万吨,面积占全国60%,产量占世界1/4,成为世界级大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学校苹果科学研究和生产提供了独特优势。作为一所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1934年建校之初就设立园艺学组,开始从事相关果树学教学与研究。20世纪60年代,原芜洲研究员培育出中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苹果品种——“秦冠”,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苹果新品种。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动面向区域苹果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服务陕西和西北旱区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汇聚了一支70多人组成高水平研究队伍,人员规模为世界之最,研究范围涵盖苹果全产业链各领域。二是构建了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推广体系,学校拥有国家苹果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和陕西省苹果重点实验室,在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学校双一流学科群创新布局中,苹果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此外,学校在陕西白水、洛川、千阳、旬邑、米脂、子洲、绥德、甘肃庆城建立8个试验示范站(基地),直接在苹果核心产区开展创新研究与技术示范推广,带动新建苹果示范园110万亩。三是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相继培育出“瑞雪”“瑞阳”“秦脆”“秦蜜”“瑞香红”等多个苹果新品种。此外,学校还研究并集成示范推广苹果矮化栽培技术体系,在旱区老果园提质增效、旱区肥水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进展,推动了苹果生产效率和产业效益的大大提升。 查看更多
    (记者  杨琦)“肉白色、浅黄色、嫩嫩的,瞧,这是长出不久的硫磺菌,这会儿是食用口感最好的时期。”近日,在泸定县上松村甘孜州农科所食用菌试验示范基地,基地负责人李军告诉记者。    在海拔1800米的基地大棚里,记者看到,600多袋菌袋排列有序,通过菌袋小孔硫磺菌幼菇纷纷冒出头来,再有十多天,这些硫磺菌就可以长成并上市了,采摘期从7月初能持续到8月底。    泸定县野生硫磺菌资源丰富(当地人称红菌子、杉木菌)。2015-2016年,甘孜州农科所食用菌课题组,通过分离出菇试验,只零星长出了几朵;2020年,在省食用菌产业体系创新平台下,通过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食用菌研究室主任曾先富的技术合作,实现了硫磺菌小规模种植,当年试种的1000余袋菌袋采收鲜菌1000斤。    硫磺菌食用、药用价值高,开发前景广泛。通过不断探索,甘孜州成功完成了硫磺菌人工驯化栽培,目前全州人工试种已超过2000袋。同时,州农科所食用菌课题组还对不同海拔、出菇环境、生物转化率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从而为全州规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我州野生食用菌类资源丰富,发展食用菌产业优势明显。硫磺菌人工栽培成功,为当地村民增收又找到一条新渠道,从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甘孜州农科所食用菌课题组负责人唐明先如是说。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