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县位于四川省北部,因境内嘉陵江两岸“树浓夹岸、苍翠成溪”而得名,苍溪之名自古就蕴含“绿水青山”的美好寓意。自西晋太康年间置县已有1700多年,素有“川北淳邑”“蜀中邹鲁”之雅称。全县幅员2330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64个行政村(社区),户籍人口76万。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清洁能源富集区、省级环保模范县、省级生态县,有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中国雪梨之乡之美誉。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6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68.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298元、13300元。一、基本情况80年代初,苍溪县探索形成的“六个一”+“三配套”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其中每户规划建设一口年产气400方的沼气池,实现园圈气生态循环配套,农村生活污水单户治理初显成效,全县共建成沼气池13.9万口。2005-2014年,围绕创建省级生态县和环保模范县,全县大力开展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建成生态村156个,实现了由单户治理向单村治理转变。2015-2017年,全县累计投资2471万元,完成24个乡镇55个行政村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受益农户达6776户2.84万人,实现了由单村治理向连片治理转变。201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累计投资3.25亿元,全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了由连片治理向全域治理转变,达到了“引得出、收得拢、处理好、就地用、群众赞”和“应集尽集,应治尽治”目标。截止目前,全县31个乡镇驻地建成污水处理厂(站)34座,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微动力污水处理站22座,聚居点大型三格化粪池120座,户用三格化粪池1.6万座,户用沼气池8万口,乡村公厕450个,户用卫生厕所13.8万个,配套管网129.6公里。全县272个行政村(社区)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行政村治理率达58.6%,受益农户12.9万户约45.4万人。关停非正规垃圾处理场54座,修复治理垃圾填埋场6处,新建垃圾中转站16座、垃圾房(池)2800余座、分类垃圾收集点200余个、垃圾分类服务站6个,新购置密闭式垃圾车80辆,构建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打造新村聚居点167个,川北生态农居1.3万余户。建成生态乡镇、生态村等各类生态细胞675个。运山镇荣膺2018可持续发展城市与人居环境“全 特色小镇范例奖”。二、主要做法苍溪县坚持在全局上谋划、关键处落子、实效上求显,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奋力谱写乡村振兴“开篇华章”,探索形成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四个三”苍溪模式。(一)“三项规划”贯穿全局。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摆在乡村振兴的突出位置,围绕全域谋篇布局,奋力建设宜居乡村,实现“连片治理”到“全域治理”转变。一是全域规划美丽乡村。注重村庄类别、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治理,梯次推进,经济实用”原则,多规合一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0年),确定31个乡(镇)464个行政村(社区)村庄规划布局在村一级落地见效。二是全域整治农村污水。构建“县委统筹、政府牵头、部门联动、乡镇建设、村社管理、农户参与”六级合力推进责任体系,县级层面,由县四套班子和部门主要领导带头攻坚。乡镇层面,由党委书任指挥长指导各村开展治理。村级层面,由村两委负责人统筹具体落实。农户层面,激发群众主动参与。先后21次召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题会议,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由点到线、由线向面、由村向乡拓展,做到“应集尽集、应治尽治”,实现村庄治理全覆盖。三是全域推进示范带动。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先后7次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大量具体问题,并组建统筹调度、业务指导、督促检查3支工作专班,重点建设好1个乡镇、23个示范村和1条美丽乡村示范线,让不同定位的乡镇、不同特点的村真正做到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干有方向。先后接待20个市县前来参观学习。(二)“三个结合”整体推进。坚持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多打善打组合拳,着力建设和谐共生大田园,实现“单打独斗”向“全面发展”转变。一是与生态振兴相结合,构建优美人居环境。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人居环境整治中的垃圾、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等齐头推进,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同步见效。全县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站)34座,微动力污水处理站22座,聚居点大型三格化粪池120座,户用三格化粪池1.6万座,户用沼气池8万口,乡村公厕450个,户用卫生厕所13.8万个。二是与文化振兴相结合,引领绿色低碳生活。借鉴安吉余村经验,高标准建成“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1个。并在全县积极组织开展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生态村、生态乡镇、幸福美丽新村评选活动,强化宣传教育和环保意识培育,引导村民养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好习惯。全县共评选出五好家庭1.1万户、最美家庭200余户、生态村近200个、生态乡镇20个,幸福美丽新村430个。三是与产业振兴相结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加大农污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带动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助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特色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川北民宿、网红打卡地发展迅猛,让群众吃上“生态饭”。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9个,民宿酒店、农家乐300余家,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红心猕猴桃、中药材、健康养殖“三大百亿产业”产值达80亿元以上。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全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观摩会先后在我县成功召开。(三)“三项机制”保驾护航。常言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为确保治污设施建设规范化、运行管理长效化,推行建章立制,长效促治,长期见效,实现“建管分离”到“建管并重”转变。一是强化机制保障。按照“一村一案、一户一策”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形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四统一”制度,指导乡、村两级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考评“五有”标准,全面实现建管并重。二是强化制度保障。编制出台符合县情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及年度实施方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管理办法及资金管理办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考核评比办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工作推进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三是强化考核保障。强化考评激励,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乡村振兴和县委、县政府年终目标绩效考核内容,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半年一排名、年终一考核”的排位赛马考评机制,同时加大考核结果运用,通过奖优惩差不断传导压力,倒逼工作落实落地。(四)“三项措施”补齐短板。进一步聚焦难点,补齐短板,全面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县、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县“三个试点县”,实现“被动治理”到“主动治理”转变。一是在资金筹措上“再发力”。树牢“发展靠资金、资金靠项目、项目靠争取”观念,充分发扬“五皮”精神,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大力探索“以奖代补、以补促治”的投入机制,不断夯实治污资金保障。二是在全面建设上“再提速”。充分结合农业大县、山区地形、农户分散等因素,总结经验,补齐短板,主动作为,久久为功。力争到2022年,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65%以上。三是在机制运行上“再增效”。进一步完善健全长效推进机制,做到制度健全、责任落实、监督到位、保障有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协调推进、同步发展的工作格局,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几点启示一是谋划部署要“早”。坚持早谋划早部署,及时开展基础数据大排查,摸清家底并建立统计台账,按照不同的村庄类别,将生态源头地区、饮用水源保护地、江河流域村庄,以及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农家乐特色村、历史文化村等村庄作为重点,建立问题清单和任务台账,逐一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补齐各项弱项短板。二是政策保障要“实”。在充分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年度实施方案,并出台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考核验收办法、运维管理办法等,确保治理工作有章可循,为农污治理提供有力政策保障。三是分类指导要“细”。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要求,坚持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针对乡镇、乡镇周边、聚居点、单户联户、厕所改造等不同类别,分类推广建设污水处理站、纳入市政管网、微动力或无动力污水处理站、化粪池、厕污共治等“五种治理模式”,做到“应集尽集、应治尽治”和资源化利用。同时,要强化技术指导,细化建设标准,严把工程质量,确保工作落细落地见效。四是共建共享要“高”。在强化农污治理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持续厚植绿色发展底色,不断擦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金字招牌,统筹做大做强集生态康养、乡村休闲旅游、地方特色产业等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将“生态价值”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红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