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马悦 唐双鹏 记者 程海英/文图)近日,记者在泸州市江阳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号高科技展示温室内看到,荷兰吊架栽培模式种植的各种蔬菜正汲取养分,显得生机勃勃。整个大棚内安装有遮阳网、湿帘等设备,根据作物生长的需要由电脑自动控制调节棚内的生长环境。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智能温室、节水灌溉、物联网等一系列先进的农业设施和技术,助力农业发展,开启现代农业新模式。1号高科技展示温室温室内建立了现代农业物联网控制中心,通过高清摄像头和环境控制电箱等设备,对大棚区域各个环境参数进行远程精准的管控。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中控系统实现远程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控制。 在发展农业管理智能化的同时,蔬菜育种方面也采用了不少先进的理念。中控室在蔬菜育苗基地,一排排铝合金苗床上孕育着嫁接茄子、嫁接番茄等蔬菜品种,这样的无土育苗模式能有效避免传统的土传病虫害。据泸州董允坝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生产部部长傅运有介绍,在铝合金苗床的基础上,园区还将增设智能化肥水系统,进行潮汐式育苗,这样既能减少人工工作量,同时也能使施肥更加均匀。铝合金苗床据了解,董允坝现代农业园示范园区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蔬菜创新团队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每年示范推广新品种100多个,推广新技术30多项,研究成果10多项。使得园区蔬菜在产量和品质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环境数据采集仪近年来江阳区大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体两翼”的发展定位,以都市现代农业高地建设为抓手,以分水岭镇产城融合片区、方山康养文旅片区、通滩田园片农旅片区为载体,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已成功创建省级四星级园区1个,市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区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接下来江阳区将继续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强化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5
连日来的晴好天气,加快了春耕生产的步伐。在高县胜天镇马鞍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延伸到山脚,多台“铁牛”在田间轰鸣着来往穿梭,一派火热的春耕景象。据悉,马鞍村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近5000亩,相比以前的人力耕种,近年来,农机大展身手,成为了春耕生产的一大亮点。每到春耕时节,广袤的田野间机器轰鸣,旋耕机来回穿梭、无人机空中施肥,粮食生产的“机械化”,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紧缺的难题,让农业生产变的简单且高效。“以前耕地犁田就是大工程,费时又费力,现在有了农机帮忙,一个人就能完成,效率提高了10多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让种了一辈子庄稼的陈玉友深有感触。有了农机加持,规模化种植变为了可能。村民龚流银一口气承包了50余亩的农田种植水稻。“现在种田不用下苦力,人工成本省了不少,有赚头。”看着刚刚翻耕好的农田,龚流银底气十足。科技兴则农业兴。高县是农业生产大县,全县粮食耕种面积达69.84万亩。近年来,该县针对区域内山地丘陵、槽坝相间的地貌特点,大力推广水稻、玉米、薯类等粮食作物生产急需的中小型农用生产、加工机械,并落实相关的农机购买补贴,小型农机的普及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为春耕生产按下了“快进键”,也为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科学备耕方能不误农时。随着春耕全面铺开,农技人员也奔跑了起来。为服务好春耕生产,全县成立了13支农技服务小分队,除了利用微信群、村村响等载体,及时发布天气、农技等农业信息提醒村民抓农时积极备耕外,还利用科技赶场、科技下乡、开展培训班、发放农技资料等多种形式,深入春耕生产一线,将“农技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对农户实行“点对点”服务、“面对面”指导,为农业生产“把脉开方”,护航春耕生产,确保大春粮食增产增收。(供稿:宜宾市高县融媒体中心 罗景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5
近来,南江县正直镇积极响应县委种粮的各项工作安排部署,坚持早布局、快行动、巧助耕,引导带动全镇广大农户开展春耕生产,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提前谋划早布局。自县上春耕生产动员会召开后,我镇围绕春耕生产工作迅速召开推进会落实具体工作。会上,对我镇的地膜玉米和大豆生产提出了沿溪河—花桥—百坪、宝塔—金鹞—朱公—锦鸡“两线”发展思路,明确了硬措施、硬命令、硬考核“三硬”要求,落实领导班子带队、镇干部入村、村干部包片“三级负责”工作体系,选派全镇43名懂农业的干部参与指导开垦复耕,努力实现稳粮增产“开门红”。开足马力快行动。明确任务后,全镇干部根据分工迅速到村开展春耕工作,当天发动劳动力150余人,翻耕土地30余亩。同时,提前准备地膜775公斤、肥料10余吨、种子6000斤等农资,全面做好春耕生产准备工作。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全体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利用所学知识,对地膜玉米和大豆套种做技术指导,现场解答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确保种得好,见实效。用活资源巧助耕。针对土地撂荒较多的现状,在春耕生产的关键期,为保好人民群众的“菜篮子”,稳住粮食“饭碗”,我镇充分发挥农机助耕队的作用,采用村经济股份专业合作社牵头,多方参与的春耕生产模式,动员在家的农户抢抓时节,做好承包土地的春耕生产,同时组织村内暂未外出务工的空闲劳动力,对村内的撂荒土地进行开垦复耕,多途径夯实全年种养基础,铆足“虎”劲夺取粮食大丰收。(供稿:南江县正直镇 苟金花)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5
(杨超 记者 陈连波)阳春三月,在平昌大地上的50万亩油菜花相继绽放,金黄璀璨,美不胜收。为了确保今年油菜取得丰收,平昌县积极组织植保社会化服务公司开展无人机飞防作业。在白衣镇柳州社区近500亩油菜花观光园里,一片片白色、粉色、橙色、黄色等彩色油菜花像地毯一样铺开,在花海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正按照预先设定的航线,在油菜花海间快速喷洒防治病虫害的药液。“随着气温升高,田间湿度变大,而油菜容易诱发菌核病,利用混配药能促进油菜生长发育,防花而不实、防早衰、防菌核病、防高温逼熟,增加角果数和粒重。”该县农艺师何国卿介绍,这是平昌首次开展油菜无人机飞防作业,与传统人工喷药防治相比,植保无人机每小时作业100亩,亩收费10至15元,作业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对推动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近年来,平昌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川粮(油)等特色优势产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擦亮川油金字招牌,打造千亿天府菜油”的目标,在白衣镇等地集中连片建立“天府菜油”示范基地10万亩。以“六化联动”(品种优质化、生产“双减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功能“多样化”、营销“订单化”)为主要路径,实现油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肖结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3月7日,泸县农业农村局种业发展股承担的2022年四川省水稻集中展示评价在泸县兆雅镇石龙村正式播种。  一大早,泸县兆雅镇石龙村二十余农户就拿着播种盆,背着喷水桶,推着鸡公车来到了秧田大棚。  在泸县农业农村局种业发展股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摆秧盘,喷底水,施基质,再喷水润基质,扮种,撒种,覆土,再喷水透,如流水线般操作,不多不漏,一气呵成。  技术员忙着分种插牌,核对每一个种子的信息和编号,指导农户们的每一道播种程序,检查每一个秧盘的用种量和湿润度,保证零差错。  “我们播种明年的希望。今年展示了108个品种和2个对照品种,在同样的种植条件下进行特性、抗性、适应性和产量对比展示,种业公司和农户便可在田间地头直观选择品种,就地选粮。”泸县农业农村局种业发展股股长邓丽介绍说。  为加快水稻品种更新换代,优化水稻品种布局,四川省在泸县等5个市县设置试点开展水稻品种多点联合集中展示评价,同时在邛崃点和泸县点开展国家长江上游水稻展示评价。展示品种为区域内近5年审定品种(包括国家上游审定和四川省审定)、四川引种备案品种、完成国家级或四川省级试验程序2022年待审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应当包括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韦秋莎 郭正阳春三月,宜宾市叙州区22万亩油菜进入了关键的薹花期。为做好早春油菜病虫害防治工作,连日来,叙州区农技人员们忙着“跑田坎”,为广大油菜种植户支招。  在观音镇蟠山村灯其组的油菜地里,高级农艺师曾伟正在指导种植户辨别菌核病的发生症状。他一边向群众讲解,一边实际操作,让种植户们听得明白、懂得操作。  “我种了两亩多油菜,之前对相关的病虫害防治知识非常陌生,今天农技员下乡来宣传病虫害知识,我们学到了很多。我回去也要检查我家油菜有没有病虫害,及时防治保障收成。”农户徐清期对于此次知识培训非常满意。  菌核病是油菜的主要病害,且薹花期正是油菜菌核病浸染高发期。进入2月上旬以来,由于雨天多,田间湿度大,导致油菜菌核病发生较去年同期偏重,防护防治刻不容缓。  曾伟表示:“目前,我们主要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两个措施。一方面,花薹期控制氮肥使用,增施磷钾肥和硼肥,以增强它的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减少油菜老黄病疫,增加油菜地的通透性。同时,建议使用腐霉利、拖布津任、咪鲜胺等药剂,采取常规喷雾,控制病态发展蔓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寇元林 摄3月6日,德阳市罗江区新盛镇罗汉村4组田间,村民在为油菜授粉。  目前,油菜公本、母本进入授粉期,农业技术员带领村民抢抓农时,每天在田间为油菜摇袋授粉、确保今年再获好收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3月7日,在崇州市羊马镇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的试验基地,五彩缤纷的油菜花竞相怒放。在众多油菜品种中,一些紫茎、紫叶、紫蕾而花却五颜六色的油菜颇为特别,这就是该院培育的新品种 ——甘蓝型紫色油菜。该油菜改变了甘蓝型油菜仅能榨油的单一用途,实现了菜薹、榨油、造景等多种用途。付绍红在田间观察紫色油菜长势。  油菜大家族分为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等3大类型。芥菜型油菜,茎秆纤细,耐贫瘠,但亩产仅100多斤菜籽,且容易裂果;白菜型油菜,籽粒多为黄色、蛋白含量高,亩产菜籽100斤左右,产量仅是甘蓝型油菜产量的一半,此外,市场上通常所见的紫油菜薹就是白菜型,茎叶是紫色的,花期早、抽薹早,紫油菜薹略带苦味、适口性不好;甘蓝型油菜,适应性广、抗病性好、丰产性高,用于榨油。  “我们历经五六年时间,将菜薹专用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进行种间杂交,并通过回交、诱导等方式,于去年3月成功培育出了甘蓝型紫色油菜。”四川省油菜创新团队岗位专家、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科技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付绍红说,“把白菜紫菜薹的紫色性状转移到了甘蓝型油菜中。”  记者在田间看到,甘蓝型紫色油菜,其茎叶颜色有“紫茎绿叶”“绿茎紫叶”之分、花蕾或紫色或绿色,而花则有黄、红、白、紫、橙5种颜色,煞是令人惊艳。紫色油菜菜花。  付绍红介绍,甘蓝型紫色油菜实现了从单一用途到多种用途的转变,经济效益远高于传统的甘蓝型油菜:一是从每年12月底至次年1月底,可采摘2次、共计300斤的菜薹,菜薹花青素含量高、完全没苦味、适口性好,光是卖菜薹,1亩就有1000元收入;二是可收菜籽榨油,菜籽每亩产量能达到两三百斤;三是可以营造大地景观,并且可以运用到城市绿化之中,甘蓝型紫色油菜植株较矮、比较粗壮,能抗倒伏。  目前,在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的试验基地,已培育了10多种甘蓝型紫色油菜类型,明年拟选择合作社进行示范种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诸德 刘少东近期气温持续攀升,这几天,平昌县云台镇海山社区的茶园里一片忙碌,大家纷纷为茶叶浇水,促进茶叶正常生长确保稳产增收。  近几年来,海山社区先后培植了茶叶1000余亩,已成为社区主打产业项目。现在茶叶快到春季采摘时节却遭遇干旱,之前给茶树施的“营养”也得不到很好吸收。如果不及时浇水,不仅茶树变得苗枯叶黄,还将给春茶产量、质量带来极大影响。对此,社区紧急行动,一边宣传发动群众“抗早保茶”,一边组织人员检修抽水机械,购买塑料管投入抗旱浇灌茶叶。  “为了农户增收及合作社的利益,我们必须要保护好茶叶,无论如何也要保障这一产业的发展。”海山社区支部书记沈华这样说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  扩种大豆是今年全国性的一项粮食安全重点工作。川南的乐山市有11.5万亩大豆扩种任务。3月9日,乐山的第一波大豆种子已经撒下,记者紧跟种子的“步伐”来到峨眉山市九里镇汪家村看一看。包衣后的大豆种子。看播种 前后要播40天  在乐山市,最先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是该市峨眉山市九里镇的汪家村。3月8日,村支书李建平带记者来到敬业种子贸易有限公司,一进公司厂房便看到,工人们正给大豆种子包衣。只见工人剪开一袋大豆种子,将一颗颗黄色颗粒倒入搅拌机中,再加入红色的粉末状药剂,不一会儿,种子们就换了一身“衣裳”,变成了红色。  为何要给大豆包衣?“考虑到现在地里害虫比较多,还有霉菌,所以我们加了一点包衣剂,来预防地下害虫和发霉。”公司法人代表胡鹏程告诉记者,包衣后,有50%的种子能避免被害虫吃掉,包衣后的大豆种子出苗率能在95%左右,玉米种子也是一样。  大豆种子包衣后,下一步就是播种。在胡鹏程的记事本里清晰地写着,8日全部整理完土地,9日开始正式播种。“我们在这边流转了5000亩土地,计划先拿出2000亩来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胡鹏程告诉记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亩地能播下去12斤大豆种子和3斤玉米种子,大豆亩产量的高低则要看种植水平。“整得好的一亩地能产2500~3000斤青毛豆。”胡鹏程说。  9日,当记者再次来到汪家村时,村民们正在田地里忙着播种。村民们人手一台手动播种机,只需一边推一边走,种子和肥料就均匀且有序地漏了出来。胡鹏程告诉记者,目前手动播种机已到位,村里人也都请好了,一个人一天能播20亩地,2000亩地差不多要40天能播完。大豆种子播撒前对土地进行整理。算账本 套种大豆很划算  对于种大豆,公司积极性很高,因为大豆的价值很高。“根据往年经验,种出来的大豆如果能在5月份上市,毛豆可以卖到6000元一吨,等于是3元到4元一斤毛豆。如果在6月下旬上市,价格则会大幅下降,毛豆价格只有2000到3000元一吨,也就是1到1.5元一斤。”胡鹏程告诉记者,不仅大豆能卖钱,秸秆还能拿来做成饲料,也能卖到六七百元一吨,做到了充分利用。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怎样种的?当天,记者在田地间看到,村民们将大豆种子播种在了1.6米宽的宽行,50厘米的窄行则是种玉米的地方,就这样一行宽行、一行窄行,大豆和玉米间隔种植。  胡鹏程告诉记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可在玉米种子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保证产量不下降。“现在我节省了大量的土地租金,2亩地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相当于种了1亩地的纯大豆,我的土地租金已经分摊到玉米中去了,等于是大豆土地租金零成本,相当于无形中多了 60%的土地来种大豆,而且总的玉米株数没有减。”在胡鹏程看来,虽然此前从未搞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但却胸有成竹。“目前预计增产是肯定的,完全不用怀疑。”胡鹏程说。  乐山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刘永忠告诉记者,今年乐山市将扩种大豆作为粮食生产的重点任务来抓,目前扩种任务已落实到位,其中井研县、峨眉山市各3000亩,犍为县、马边县各2000亩,除夹江县和金口河区外其余区县各1000亩。“我们要求各地相对集中建立示范片,力争打造一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展样板。”刘永忠告诉记者,乐山市农业农村局将通过净作玉米改间套作、闲置流转土地和撂荒地复耕复种、园区空闲地开发利用、低效经果林腾退等方式,及时将扩种任务落实落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5
(蒲星宇 何佳林 记者 李国富 文/图)“三分春色今馀几,开尽桃花见李花。”3月11日,位于南充市顺庆区芦溪镇老君山村的天仙谷蜜李生态园花香满园,280余亩洁白李花竞相绽放,犹如一片雪的海洋。眼下正是果树授粉的关键时期,业主董朝阳和务工村民在花海中挂瓶插花、引蜂授粉忙个不停。引蜂授粉记者步入蜜李生态园,白茫茫的李花在春天的田野里开出美丽的花海。微风拂过,空气里弥漫着李花淡雅的芬芳。在园务工的村民往返于田坎之间,忙着在李子树的枝上悬挂水瓶,再将授粉枝插入水瓶中,方便蜜蜂等虫介传播授粉。天仙谷蜜李生态园占地800多亩,栽种了蜂蜜李、黄金李、佛手、柑橘、蟠桃等多个品种,以蜂蜜李为主打产品。园区常年聘请20多名附近村民务工,高峰期可达近100名,村民们通过土地出租、入园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了稳定增收。在园务工的陈鹏是一名“90”后,在园区工作多年。他告诉记者,现在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年收入大概有五六万块钱。“这两天天气很好,我们抓紧时间给李花授粉。‘蜂蜜李’自花授粉比较弱,需要异花为它进行授粉,这样做可以提座果率,提高李子的品质。”新晨联帮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朝阳介绍,今年园内产量预计在二十万斤左右,估计产值能够达到七八十万元。“今年我们还要开放休闲垂钓,建设星空民宿,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努力把我们天仙谷蜜李生态园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示范点。”董朝阳说道。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14
(吴小璇 记者 毛春燕 李弘)近日,在资中县银山镇平安寨村的重明鸟智慧果园内,果园负责人蔡新国正在用手中的遥控器对喷洒机进行操作,不到10分钟,两亩果苗的喷洒作业就完成了。目前,重明鸟智慧果园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智能设备也完成了调试,这标志着资中首个智慧果园已经投入使用。除了这些喷洒机,在果园内,还随处可见智能化设备。“不需要进园,全程可通过手机APP进行监控和操作。”蔡新国向记者介绍,墒情监测站集果园气象墒情监测、果园环境视频监控、果园虫情监测为一体,可对果园的环境、气象、土壤湿度等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提供血橙虫害发生、发展的定性和定量及空间分布信息,进而为生产经营管理者在虫害发生早期采取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另外还配备紫光物理杀虫设备,对虫类进行无害化捕杀。除了这套设备,果园还配备智能水阀,同样可通过手机APP进行远程操作,水阀开启后,灌溉水通过管道进入到果树根部,可使果树直接吸收到水分和养料。蔡新国说:“智慧果园可以提升我们的生产效率,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记者了解到,当前,该果园重点发展绿色高品质有机血橙种植,秉持科技农业、智慧农业、机械化农业的发展理念,广泛使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人工智能,借助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未来还将以智慧果园为依托,利用1+N农家乐发展模式,打造集垂钓、划船、骑步行、体验农事等为一体的农旅休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14
(记者 李娟 文/图)早春3月,天府农博园的油菜花开了,乘坐观光车行驶在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里,满目金黄从身边掠过,远处还有一片片粉红、紫红的油菜田,这是天府农博园今年引种的彩色油菜,非常漂亮。作为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展示窗口,天府农博园既种植了优秀的“川种”,也引种了许多国内外的优秀品种。为了这些农作物在天府农博园长势更好,曾任教南京农业大学的柯建国教授专门来到天府农博园,扑下身子指导油菜花大田种植。“现在是春耕的关键时期,我们会随时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农作物缺什么就补什么。同时在大田片区进行持续的土壤改良,精耕细作,争取让各种农作物都取得好收成。”柯建国说。负责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的技术人员正在调试系统油菜补硼锌 小麦补磷钾按需定制 农作物吃上“增产套餐”眼下正值油菜花开放,柯建国每天都和助手一起查看油菜花的性状,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天府农博园大田仅油菜种植面积就有1000多亩,柯教授经常自己开着种植巡视车满园转,到处查看作物的生长情况。”助手巴雄军说。远处,一架无人机在大田上空飞来飞去。记者一行人走近一看,无人机操作员杨平正在熟练地操作,无人机进退自如,按指令路线进行喷洒水雾。柯建国告诉记者,此刻在小麦田上空喷洒的是补充磷、钾的液体和生物刺激素,可以促进增产,“这是我们总结的小麦和水稻这类禾谷类作物的一个增产套餐。”对于农作物,农业技术团队会根据专业知识来判断它们缺什么。“油菜缺硼的话,花的柱头就会长得不饱满,颜色也不正常,如果不管它,最后就会只开花不结果。缺锌的话,表现会更明显,就是得小叶病,叶子小导致光合作用不强,植株长不大。”柯建国一边查看地里作物的生长情况一边对记者说。在油菜开花前,通过无人机喷洒已经为油菜补过两次硼和锌。目前开花的时节,也随时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及时补充养分。巴雄军介绍说,这种农业技术叫“根外施肥”,植物所需要的多种营养不仅可以从根部吸收,也可以通过茎叶吸收。通过根外施肥,补充养料更直接更方便。“这片地种的是新品种油菜——川油83,它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采用JA129×JR11育成的杂交油菜品种。2021年才通过四川省审定,我们就迅速地进行了展示和示范。”柯建国介绍。而在这1000多亩油菜里,种植面积最大的是高油酸油菜。油酸被营养学界称为“安全脂肪酸”,通常橄榄油的油酸含量在60%,而这片高油酸油菜的油酸含量在70%以上,产出的油更健康。“这种高油酸的油菜是从江西省引进的,它的商业价值很高,我们照顾得更精细一些。”柯建国说,天府农博园也是个试验田,通过引进、筛选国内外适合四川推广的超优质品种、高产高抗品种、特质作物种类,已经初步筛选出可以推广的优良品种达300多个。天府农博园里的彩色油菜花水肥一体灌溉 改良碱性土壤对症修复 农作物吸收养分长势良好一方面是通过观察作物的长势,依靠专业能力做基本的“诊断”;另一方面,农业技术团队还会定期将土壤采样,送到省农科院等专业机构进行检验,以做到心中有数。据介绍,最初的检验结果显示,天府农博园大田片区由于是羊马河河滩地,土壤供水、供肥能力差,且PH值达到7.5-8.2,地下水PH值也高达7.6,碱性程度高。这样的土壤如果要种植农作物,需要长期的土壤改良。“碱性条件下磷、铁、锰固结,作物难于吸收,正常生长发育受限。”柯建国说,“比方说铁元素,并不是土壤里没有铁,而是土壤里的铁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植物无法吸收。”“尤其是去年种的旱稻,对缺铁特别敏感。”柯建国说,植物和人一样,如果缺铁,人会贫血,而植物也会“黄化”,植株干枯瘦弱。通过专业机构检验土质,找到“病因”之后,团队便针对土壤采取了一系列改良行动。柯建国(左)正和助手一起查看油菜长势在柯建国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天府农博园里的博士工作站。小院里除了办公场地,还有一个水肥一体化的灌溉站。柯建国团队做土壤改良的“源头”,就在灌溉站里。走进灌溉站,可以看到一整套抽水、蓄水的系统,屋子一侧有一个水泥砌成的方形池子。“我们就在这个池子里,将硫酸亚铁、柠檬酸等酸性化合物溶解后,通过水肥一体化设施灌溉到田里。”柯建国介绍,通过这些酸性化合物去中和部分碱性,使得土壤里的三价铁部分还原成二价铁,使得植物能够吸收。在植物生长高峰期,团队还会采取用无人机喷洒“螯合铁”的方式,通过“根外施肥”为作物补铁。土壤改良是个长期过程。针对农博园大田土壤的情况,专家团队还通过增加有机质的方式,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通过一段时间的对症修复,较好地解决了土壤肥力障碍和作物生长障碍问题。”柯建国表示,目前油菜和小麦等作物长势良好,确保了田间农博和大地景观的效果。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3-14
(郭超英 刘玉明记者 祖明远)3月2日,绵阳市三台县建平镇四季村“天府菜油”示范基地,花开遍野,村民王久述在家里打开手机,通过“托托服务”APP查看自家的油菜地情况。  同一天,50余公里外的三元镇,一场以“云旅游”为主题的油菜花节正渐入佳境。今年,游客可以通过网上直播“云赏花”,还能网购村民们自产的红薯粉、土鸡蛋、跑山鸡、菜油等。三台县建平镇四季村天府菜油基地  三台县油菜常年种植面积在64万亩以上,产量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在新科技、新模式的助力下,近年来,三台县将油菜种出了多种“花样”,也给村民带来了切实的效益。  首先是品种。通过同田对比、大田展示等方式,三台县从百余个油菜品种中,优选出川油46、德新油88等10余个适宜本地气候、土质的品种在全县推广。“主推技术覆盖率100%,规模经营超60%,化肥、农药双减15%以上。”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圣繁说,仅品种升级一项,每亩每年大概可增收120元,全县一年增收近8000万元。  三台县还拓展出油菜制种产业。截至2021年,三台县油菜制种基地面积为2.2万亩,是全国最大两系杂交油菜制种县和工业专用高芥酸油菜制种基地。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的公示》,拟认定96个制种大县和2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三台县列入油菜制种大县中。  发生变化的还有种植模式。以往种植一亩油菜需要8到10个人工,现在王久述和镇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成田间托管协议。“平时我们只需要除草施肥,其他种、耕、收都由合作社来干,可以说是在‘种懒庄稼’,比过去轻松80%,收入不减反增。”王久述说。  记者来到建平镇邦福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邦福和工人们正忙着维护、保养农机。“再过1个多月,油菜就要收割了,得提前做好准备。”去年冬天,合作社接了2000多亩耕地统防统治的大订单,其中1200多亩是油菜。  2021年,三台县在全县推行油菜全程托管、定制托管服务,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新改扩建的15个粮油烘干中心,每日烘干量达1500吨,为56万余亩油菜提供服务。  让村民切实增收,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也是方向之一。近年来,三台县陆续引进培育商投启禾中央厨房、台沃香、神龙粮油等10余家重点加工企业,生产的梓香牌压榨菜籽油、台沃香浓香菜籽油等产品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  赏花经济也随之兴起。三元镇、建平镇、塔山镇、龙树镇相继成功举办了油菜花节、农耕艺术节等活动,吸引了来自绵阳、成都及周边县市区的大量游客前来观光、采购。数据显示,三台县油菜花相关产业产值已达6000万元,相比2014年增加5000万元以上。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14
(记者 张蒙)3月11日,眉山市丹棱县举办第十届“不知火”种植技术大比武。经过评委品尝、水果数据测试等现场评选环节,来自丹棱县顺龙乡官厅村2组的李维俊夺得第一名,荣获“果王”称号。李维俊荣获“果王”称号。  李维俊的“不知火”不仅种得好,而且种得高。他一举打破了“不知火”只能在坝区种植的断言,成为把“不知火”种在海拔800米的第一人。今年的比赛现场,李维俊正是用海拔800米处种植的“不知火”参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已成功举办了十届的“不知火”种植技术比赛,见证了丹棱县橘橙产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目前,丹棱橘橙的种植面积已达18万亩,总产值突破30亿元。  “通过种植技术大比武等活动,丹棱推动全县果农标准化种植,孵化出一批晚熟柑橘种植‘土专家’和‘田秀才’。”丹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玉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摄“幼龄茶园实行间套复合种植大豆玉米,栽玉米应遵循‘单行双株、定距定向、分级移栽’的技术要领……”3月9日,南江县长赤镇书房村幼龄茶园地里,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岳占平(中)正在给农民讲解幼龄茶园间套复合种植大豆玉米技术。讲解种植大豆玉米技术。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南江县农业农村局派出210多名“田管家”指导小分队深入到32个乡镇(街道)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大春农作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煦 特约通讯员 陶广汉“随着气温迅速回升,极易引发果树病虫危害。因此,必须要紧抓以病虫害防治为主的春季果树管理。”连日来,眉山市东坡区复兴镇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泽军一行深入田间地头,巡回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切实把春管工作落到实处。开展技术指导  走进复兴镇山祠村千亩李子树园,果农们迅速围拢过来。刘泽军详细讲解了果树主枝、侧枝、枝组的修剪、短截、疏枝、回缩、缓放等修剪技术以及肥水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特别提醒大家要注重春季病虫害防治。“其中蚧壳虫更要早防早控。”刘泽军说,“建议近期打一次药消灭蚧壳虫幼健,到7月中旬和9月中旬再打两次,其他主要病虫害也要做到及早预防,避免危害损失。”  “这下我算整醒豁了。”山祠村果农山棱安满意地说,“我这35亩果树,过去管理技术不到位,用药用肥不精准,时间也没有把握好,所以往年坐果率不是很好,影响了果子品质和产量。今天听了刘老师的点拨,我对增加水果收益更有信心了。”  据介绍,复兴镇近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李子产业,目前,全镇李树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年产量600余万斤,产值1800多万元。今年为进一步做大李子产业规模,该镇还免费为农户提供种苗1800余株。结合春季管理,该镇干部和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现场,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助力春耕备耕工作开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小波 梁龙海 文/图“大爷,您春耕的种子和肥料都买齐了吗?耕地补助资金领到没有?有没有农技员上门来指导?春耕生产还有什么困难?”3月9日,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纪委工作人员舒平、钟莉在伏龙村7社白花香桃基地,向村民粟代清了解春耕备耕开展情况。  今年,新乐镇纪委将护航春耕备耕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在全力监督保障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把监督保障春季农业生产作为监督重点,成立督查小组,开展“下沉式监督”护航春耕生产。通过实地走访、随机抽查、跟进监督等方式,打通“堵点”补上“断点”,确保农业生产不断档、农事不耽误。  此外,新乐镇纪委还针对春耕备耕督查中发现问题,形成清单,及时交相关部门办理,并明确整改时限,且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回访,实行销号式动态管理。  “有纪检干部‘护航’春耕生产,今年丰收肯定又多了一些把握!”村民粟代清边修剪桃树边幽默地说。  “镇纪委将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压紧压实责任,跟踪问题整改,以强有力的监督护航春耕备耕,以高质量纪检监督工作确保新乐镇一季度经济‘开门稳’,力争‘开门红’。”新乐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袁靖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3月4日,大英县河边镇,油菜花开满地黄,丛间蝶舞蜜蜂忙。趁着天气放晴,10台植保无人机飞入田间,开始播洒农药。  惊蛰前后,正是抓好小春田管、大春备耕的关键时节。开展农技服务、准备农资、开垦撂荒地、加速高标准农田建设……连日来,大英县攒足劲抢抓农时,处处一片忙碌景象。河边镇撂荒地复耕复种。小春田管不放松农技送到田坎边  “这是油菜菌核病。”当天一早,站在河边镇胜利村的田野里,大英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周镜抓起一片油菜叶查看长势。油菜叶上,黄褐色病斑异常显眼,“近期气温回升较快,十分有利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和蚜虫生长繁殖,如不及时进行防治,可能造成油菜减产。”  “一台无人机每天可防治250—350亩,效率肯定是人工不能比的。”周镜说,为确保油菜高产稳产,抓好病虫害防治是重中之重。该县已整合项目资金120万元,全面启动全县15.8万亩油菜的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  当前,也正值大英县小麦田间管理的黄金时期,该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针对不同田块的生长情况,精准施策、精细指导,协助农民做好田间管理,促进小麦早发快长,促进弱苗黄苗转壮,确保夏粮稳产丰产。  该县农业农村局全方位开展了农技服务,制定了《大英县2021-2025年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继续做好116个耕地质量调查点监测工作,发布2022年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施肥推荐配方4个。同时,做好农机服务工作,发放农机和地力补贴5万余元,组织各类农业机械1100余台,维修提灌机械80座。实施新肥料推广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在5个镇项目区实施地力培肥2万亩。回马镇春耕正当时。大春备耕忙推广复合种植  “两行玉米中间要种植三行大豆,要注意行间距,保证玉米生长不会遮挡大豆光线……”春光正好,在金元镇金河湾村,该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彭婷婷边讲解边示范,为村民们传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的开沟施肥、行间距控制、地膜铺设等技术细节。  “按照目前的进度,我们预计玉米苗在3月中旬种植下地,5月份套种大豆。”彭婷婷介绍,为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严防耕地“非粮化”,该县结合实际,规划整理大豆播面10万亩,已开垦撂荒地650亩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技术示范。  为加快粮食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加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度,今年开年以来,该县已组织实施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1.2万亩。通过基地引领,提高春季农业生产水平,以加快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粮油生产配套和管理技术提升,有效辐射带动全县粮食生产提能提效。  目前,围绕发展优质粮油,推动基地示范,该县流转土地2000余亩,已发展彩色油菜200亩、新品种展示区100亩。同时,着力推进育苗工厂、烘干设施建设,为拓展提升粮食种苗能力,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加快完善科技配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蒲妍如 记者 杜铠兵  “2.5米开厢,玉米行与第一行大豆之间的距离必须要保证60厘米,大豆之间的行距保证在30厘米,株距保证在7到10厘米左右……”3月10日,在剑阁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暨春耕生产现场会上,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刘卫国正在给该县各乡镇讲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公兴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场。 (受访者供图)  剑阁,位于川东北的一个粮油大县。去年,剑阁县的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广元市第一,而公兴镇便是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部分。今年,公兴镇规划种植面积1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在公兴镇宝龙村田埂边,一条条覆盖好的地膜宛如长龙俯卧在田间,“玉米套大豆 稳粮又增收”的标语格外醒目。  随着隆隆机声,现场会上两台机械分别演示了大豆玉米套作和间作的种植技术。与会人员一行走进田间地头,参观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场点位,并听取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展、关键技术和种植效益等情况介绍。  刘卫国教授随后针对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对参训人员进行了系统的技术培训。“和往年的种植方式方法不一样,但通过专家技术指导,感觉玉米套种大豆这个也不难,我今年计划种5亩,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收成肯定会比往年高。”宝龙村村民赵树欧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种植计划,心头充满希望。  据悉,2022年剑阁县确定了“3311”工作思路,将在全县建立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集中种植示范区3个,核心示范片不低于3000亩;各乡镇建核心示范片30个,每个示范片不低于300亩;全县示范面积不低于10万亩;集成1套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农机农艺推广技术;建成1条大豆全产业链。形成县有万亩示范区、乡有千亩示范片、村有百亩示范点(片)的格局。  “抓大豆和玉米生产就是抓粮食安全,这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要跳起摸高、自我加压,完成10万亩目标。”剑阁县委书记杨祖斌对于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表示要开展全县产业振兴“大比武”,29个乡镇每季度召开流动现场会排位通报,比学赶超倒逼完成复合种植任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