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兰自涛 记者 毛春燕)10月23日,内江市东兴区顺河镇见龙村,传统手工粉条迎来加工生产旺季。当地村民抢抓晴好天气忙着加工、晾晒粉条,成为一道助农增收的亮丽风景线。晾晒粉条(兰自涛 摄)近年来,见龙村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传统手工粉条加工,所加工的粉条因口感滑爽筋道畅销云南、重庆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粉条村。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25
(张敏 周继坤 记者 李全民)十月深秋,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校场村山色开始斑斓,但山林间、地坡上还缤纷开着各色的野菊花等,天气晴好的时候,王运宏养殖的中蜂,依然“嗡嗡”叫着飞出飞进地采花、酿蜜,一片忙碌而繁盛的景象。从最初帮扶单位朝天区烟草专卖局送的一箱中蜂,繁衍至如今的150余箱中蜂,王运宏从事中蜂养殖已然近十个年头。这份“甜蜜”的事业,不仅让他还清了父亲患病时欠下的累累负债、供养两个孩子完成学业、顺利脱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还鼓起了本村群众增收的口袋,让小小的蜜蜂成为乡村振兴的“蜜”方。“这都多亏了朝天区烟草专卖局十年如一日的持续帮扶和关心,不仅送蜂种、提供资金支持、全程进行技术指导,还帮助我们销售。”回顾十年养蜂历程,今年49岁的王运宏身穿防蜂服一边忙着采收最后一批秋蜜,一边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话语间,只见王运宏轻手轻脚地掀开蜂箱盖,仔细检查蜂巢中晶莹剔透的蜂蜜,抖蜂、采蜜、割蜜……伴随着娴熟利落又快速的一系列动作,浅棕色带着浓郁花香的黏稠蜂蜜呈线状被灌装进桶里密封起来,等待分装售卖。“我养殖的中蜂是本地土蜂种,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抗病性也强,能充分利用零星蜜源,采蜜范围广,采蜜效率高,每箱每年能产出约10斤的野生蜂蜜,今年取蜜量预计能达到1000斤以上,年产值近10万元。”王运宏介绍,校场村四围青山环绕、中间潜溪河川流而过,空气清新、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蜜源品类十分丰富,刺槐、杜鹃、七里香、野蔷薇、五倍子、板栗等山花名目繁多,而且各自带有独特的芬芳,使得最终酿成的蜂蜜成为名副其实的“百花蜜”,口感清甜香醇,深受顾客青睐。为做大做强中蜂养殖产业,在朝天区烟草专卖局的帮助下,2021年和2022年,王运宏还相继注册了“朝天区运宏土蜂养殖”个体工商户和“朝庄蜜颜”商标,对蜂蜜产品进行统一标准生产、包装、出售,从源头保证蜂蜜的质量。好生态酿好蜜,甜蜜产业助群众增收。校场村优良的生态,既为发展中蜂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也让蜂蜜的纯正与品质有了双重“保障”。据了解,在朝天区烟草专卖局的帮扶和王运宏带动下,校场村20余户群众陆续加入到中蜂养殖的行列中,养殖中蜂超过1000箱,户均年增收超过5000元。“养殖中蜂投资少、易管理、见效快、收益高;酿出来的蜂蜜浓度高、口感好、品质纯正,在消费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市场前景广阔。”朝天区烟草专卖局主要负责人赵东介绍,下一步,该局将和校场村两委同心携手,依托该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以中蜂养殖为突破口,在“土”上下功夫,在“特”上做文章,将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力争走出一条小蜜蜂拉动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供稿:朝天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4
(郭桂花 记者 李全民)10月23日,随着最后一块空地上的油菜籽下种完毕,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七组刘绍满坐在田坎上长舒一口气,10多亩地的轮作地耕种终于全面结束。接下来,他和妻子将变身“小商家”,把家里秋收的黄豆、稻谷加工成酸水豆腐、米豆腐等农家特色食材售卖,体验勤劳致富的甘甜。“家里老人上了年纪,我们出门打工不现实,全靠种地、加工农产品增收,小产业风险小嘛,一年收入五六万块钱没问题!”今年54岁的刘绍满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家曾因病致贫,日子过得紧巴巴。2015年,刘绍满下定决心和妻子利用村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种植、养殖产业。几年摸爬滚打下来,没想到他还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已累计流转38亩撂荒地,除了种粮、种菜,每年还养殖黄羊100余只,带动季节性务工20—30人。和刘绍满一样因病致贫的龙潭乡四组杨绍田,如今房前屋后瓜果飘香、鸡鸭和鸣,夫妻俩也靠发展小家禽养殖和生态种植走上了致富路。他算了一账:“通过售卖鸡、鸭、猪、菜籽油等杂七杂八的加起来,一年可以增加万把块钱的收入,现在比以前来钱的路子多了很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利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树勋介绍,刘绍满和杨绍田仅是利州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利州区加快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发展以“小家禽、小庭院、小手工、小作坊、小买卖”为主的“五小”产业增收路径,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为促进脱贫群众增收注入新动力。截至目前,该区共引导脱贫群众发展“五小”产业537个,建设“五小”帮扶园1.5万个,“五小”产业逐渐成为该区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同时,利州区拓销路提升“五小”产业带动能力,统筹推进农副产品产供销全链条发展,探索构建“特色基地+网红带动+政策引导”区域直播电商产业新发展体系。目前,该区米豆腐、火烧馍、雪里红酸菜等10余款农家特色美食已实现线上销售,“五小”产业年销售额达380余万元,带动脱贫群众人均增收2000余元。(利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4
(李霞 李小兰 记者 李全民)眼下,正值秋冬播种的好时节。广元市利州区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油菜集中育苗工作,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2024年度秋季油菜种植任务,让“高标准农田”变身为“致富增收田”,切实端稳端牢人民群众的“油瓶子”。10月29日一大早,阳光铺洒大地,走进荣山镇大荣现代农业粮油园区,机器轰鸣声响彻田野间,几台犁耕机正在地里铆足了劲往前“冲”,在农技员的指导下,十来个村民分工明确,忙着起苗、运苗、移栽等各项油菜移栽各项工作。“我们今天种的属于杂交油菜,采取的是育苗移栽的方式,窝距25至30公分,行距40至50公分,和传统的黄油菜相比,这种油菜抗病性强、产量高,传统的黄油菜产量亩产在100至200斤,这种油菜的亩产可达到400至500斤。”利州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杨生文告诉记者。作为一种生长周期短、见效快且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油菜一直是利州农户的首选种植作物,为提高群众油菜种植信心,今年荣山镇采用“集中育苗”的方式,培育黑油菜,同时邀请农业领域专家及经验丰富的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现场教学、示范操作等多样化方式,帮助种植户攻克技术难题,确保油菜育苗工作不误农时、不耽农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近年来,利州区扎实推进稻油轮作等模式,发挥油菜以油促粮优势,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病虫草害发生,减少农药用量,实现“粮油兼丰、以油促粮”。持续打造金灿灿的粮油园区,有效实现农旅融合发展,为百姓拓宽致富增收的渠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4
深秋时节,硕果累累。走进泸县福集镇石鸭滩村,千亩油茶绿盖叠翠,生态硕果挂满枝头,乡贤们正忙着采摘、装袋、搬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山坡上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秋日丰收画卷。“这几天正是采摘油茶的好日子,我们油茶基地组织了七八十个工人奋力采摘油茶果,每天大概可以采摘四五万斤,800亩地全部采摘完,大概要持续一个周左右。”泸县福集镇乡贤、油茶种植基地负责人柯伯成介绍。石鸭滩村油茶种植基地于2013年建设,当时福集镇人大代表建议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大力发展油茶种植,在外经商挣得了第一桶金的柯伯成,积极响应号召回乡创业,领头打造了这个油茶种植示范基地。柯伯成说:“我当时回乡,看到村里的山都荒着,心里十分地心疼,就打算种点什么。经过到湖南等地一番考察后觉得种植油茶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来油茶经济价值高,一斤优质山茶油可以卖到一百到两百元;二来这个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年四季都需要请人务工,可以带动乡亲们就业增收,也算是为村里作点贡献嘛;三来石鸭滩村紧邻林区,油茶属于灌木,种植油茶可以作为天然的防火隔离区,可以起到减小森林火灾蔓延的作用,政府也十分支持。”近年来,经过镇政府对油茶种植的不断推广以及政策支持,全镇油茶种植如火如荼。石鸭滩村油茶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占福集镇油茶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年均产油量达6-8万斤,产值5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上百人就业,产业的发展,让群众尝到了油茶产业的红利。随着油茶果产量的增加,原本向外售卖茶果或者请工厂代加工的销售方式已逐渐落后于油茶产业的发展。泸县福集镇积极探索油茶产业“延链”“优质”“增值”的生产方式,指导石鸭滩村向上争取财政专项帮扶资金50万元建起了烘干房,确保油茶果采摘后可以第一时间送往烘干房加工,既减少储存损耗又保证了油茶新鲜优质。油茶种植,不仅美了荒山,同时还富了群众、暖了人心。未来,泸县福集镇将继续加强油茶种植配套设施建设,优化油茶产业发展的投资模式、经营模式,打造集茶油深加工、产销一体化、油茶+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供图/供稿:泸县县委统战部 胡光杰)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敬萧菲 李霞  “起鱼咯!”初秋时节,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荞鱼村集体经济鱼塘迎来丰收,村民们沿着鱼塘两岸拉网捕捞, 一条条肥美的鱼儿在网中跳跃,现场一派丰收景象。  荞鱼村集体经济鱼塘建于2023年4月,通过向上争取资金150余万元,将沿河的10余亩灌木丛、河滩地等闲置土地进行整体改造,用于发展冷水鱼养殖和滨水休闲产业,去年9月鱼塘开工建设,今年4月实现蓄水,5月首批1万斤鱼苗成功投放。村民拉网捕鱼  “今天我们一共要捕捞4000多斤鱼,估计能卖8万多块钱,主要销往剑阁县等地。”据荞鱼村集体经济鱼塘负责人吴小虎介绍,该鱼塘解决了当地20多个村民季节性务工,后期他们将养殖一些市场价格比较高的黄辣丁、桂鱼、荞鱼等品种,预计实现收入10万余元。  如今,村里还对外引进业主将鱼塘的经营范围逐步从传统渔业养殖扩大到休闲垂钓和渔家乐项目,以进一步提升鱼塘的经济效益,丰富村里的旅游体验。曾经无人问津的河滩地,变成了村民增收的“潜力股”。  这样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村集体经济产业的发展上,更体现在村里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不放过每一寸可以利用的土地”,是荞鱼村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去年9月,荞鱼村对全村的人口、土地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  “全村共有耕地1050亩,2023年之前撂荒地达到了550亩。”荞鱼村党支部书记陈合海说,如何将这550亩撂荒地盘活,成了村里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自去年9月开始,根据利州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荞鱼村对全村的闲置、废弃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全面整治和复垦,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种子、化肥、农药等政策支撑更多地倾向于种植大户,确保全村1000多亩耕地应种尽种。  在政策鼓励下,40多名村民与村里达成协议,对恢复出来的500多亩撂荒地进行代耕代种。该村村民王金善和家人一起代种了十多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这两天,栽种的玉米全部归仓,他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我们家自己种了七八亩地,代种了十几亩,今年收获玉米6000多斤、黄豆菜籽近3000斤、稻谷2000多斤,纯收入上万元不成问题。”王金善喜滋滋地说。玉米丰收  让每一寸土地应种尽种。如今,不论是土壤肥沃的河谷平地,还是丘陵山坡,在荞鱼村都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当地不断调整农业产业规划,引进新型农机具,引进专业大户、专合社等市场主体。截至今年8月底,全村农业生产机械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75%,全村粮食总产量300余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村集体经济资产达到108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0.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  近年来,利州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积极探索农村土地高效利用新路径,多措并举推进闲置土地代耕代种,推动荒地变良田,让“沉睡”的土地再焕生机,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源”动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24
刘旭 王馨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李全民10月21日,平均海拔1400米的大尖山村已有寒意,驻村第一书记苟亮忙着到赤松茸种植基地里查看赤松茸生长情况。“第一次在大棚里尝试种植赤松茸,难免担心!”说话间,苟亮就已经走进了大棚。大尖山村位于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自2021年以来,该村立足林地资源丰富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并不断扩大规模,探索发展大棚种植,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村民种植赤松茸 王馨 摄壮规模  产业发展“蘑”力无限 走进赤松茸大棚,一片片白花花的菌丝“镶嵌”在黄土地里,蓄势待发。“再过半个多月,一枚枚红红的大球盖菇就会从土壤里探出头来。”苟亮介绍,这种菌菇叫“赤松茸”,个头大概7—9厘米、柄粗3—4厘米,吃起来肉质滑嫩、食味清香。据了解,赤松茸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有“素中之荤”的美誉。经测算,亩产量可达6000斤左右,亩产值3万余元。大尖山村因其海拔位置、地理环境等优势,一直都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近年来,该村采取“公司+联合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赤松茸林下种植。目前,种植赤松茸面积达60亩。为了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该村又积极发展大棚种植。“林下种植,一亩林地可以产出4000斤左右赤松茸,如果是大棚种植,一亩土地的产量可达6000斤左右。”苟亮算了一笔账,“相比林下种植,棚内种植赤松茸集约化高、温湿度可控,能实现赤松茸的错峰上市,卖个好价钱。”产业规模的壮大,带动了当地群众发展。“通过村集体带动,我自己也种了20亩左右,去年毛收入近3万元,效益还是相当可观的。”种植大户徐茂琳深有感触地说。强技术  多方指导“菇”舞人心种植赤松茸,技术是关键。“基料配方要合适、发酵要到位,播种时基料厚度要控制在18公分左右,点播的菌种和覆土的厚度也是关键,尤其是在冬天,要做好保暖……”说起种植技术,从什么都不懂到已是种植专家的徐茂琳说得头头是道。徐茂琳的技术成长,得益于专家的指导和培训。为提高赤松茸种植技术水平,大尖山村党总支组织种植大户们外出到贵阳、成都、眉山等地学习。定点帮扶单位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积极对接省农科院,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全方位线上线下把脉、指导、开方,让群众发展产业无后顾之忧。让苟亮记忆深刻的是前几天晚上,他路过大棚的时候去顺便查看赤松茸生长情况,发现大棚温度比平时稍微高点,他就立即与省农科院的专家联系。“省农科院专家考虑到大尖山村的温度、通风等实际情况,就线上远程指导我们在大棚侧边开了几个通风口。”在苟亮看来,虽然是一点小事,但是对于群众而言,却是技术的强有力支撑。“近两年,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积累了不少种植经验。我还准备尝试种猴头菇、榆黄菇等多个品种。”徐茂琳介绍。扩销路  群众增收“钱”景可期“运输成本高,卖不出好价钱。”说起以前赤松茸销售状况,大尖山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韩金安头疼不已。为帮助种植户解决销路问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积极与成都两家企业对接,直接上门收购,实现“订单式”销售,既解决了销路问题,又保障了赤松茸的新鲜度。技术和销路问题解决了,群众发展产业信心更足了。“今年,我们新增了大棚种植,亩产量有望更高,加之运输成本降低,预计今年赤松茸产业可实现产值150余万元。”韩金安信心满满地说。小菌菇,大“钱”景。据了解,大尖山村通过集体经济发展赤松茸种植,不仅盘活了闲置林地资源,还增加了老百姓流转收入和村集体收入。三年多来,已累计带动100余人在“家门口”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1.1万余元,真正实现了“一地生多金”。“去年,从赤松茸下种到采收,我一直在基地里干活,100元一天,一年下来,少说也要挣个一万多元,还能就近照顾家里,非常满意。”村民杨开智对家门口的赤松茸产业充满了期待,“自己也准备种植一点,增加一些收入。”深秋的大尖山层林尽染,远远望去,一个个赤松茸大棚错落有致,镶嵌在起起伏伏的山坡上,孕育着收获的希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3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隆昌市石燕桥镇龙潭村的油茶园区,满山飘香的油茶果迎来丰收季。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在油茶林中穿梭采摘果实,确保油茶“硕果归仓”。采摘油茶果在采摘油茶果的同时,工人们忙着对茶树进行修枝剪叶。“这片都是百年油茶林,油茶林过密或过稀都不能达到丰产。我们就需要通过剪枝来调节油茶树上中下各部枝叶的疏密比例,使各部分都能得到合理生长,从而提高产量的目的。”投资打造油茶园区的云汉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国卿告诉记者。油茶果循着阵阵茶油香,记者走进云汉农业有限公司的热风烘干房,机器轰鸣,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经过烘干、脱壳、分拣等工序后,油茶果在此处完成茶油初加工。油茶果传送至烘干设备目前,该公司正大力拓展油茶的精深加工产业链,助力打造隆昌山茶油品牌。石国卿表示:“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设备,便可以比常规冷榨法多提取15%-20%山茶油,真正做到山茶油萃取无残留,使得山茶油品质更高,能充分发挥油茶的价值。”据悉,石燕桥镇现已发展油茶示范基地2.8万亩,其中油茶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1.6万亩,形成以净土村、四方井村为核心的0.8万亩集中连片油茶示范片。此外,该镇与川农大签订协议共建油茶科创农庄,指导成立油茶联合社1个,培育“盛世棠”“森艺”“金田”等油茶专合社、家庭农场25家,形成了一条集“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记者从隆昌市有关部门获悉,隆昌市现有油茶基地面积3.7万亩,隆昌市油茶现代林业园区2022年成功创建省级现代林业园区。2023年全市油茶籽产量1136吨,年产茶油400吨,产值约6570万元。下一步,隆昌市将以促进农民增收、振兴乡村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目标,重点开展油茶混交林和低质低效油茶纯林改造建设,巩固提升油茶园区基础设施。基本形成链条完整、产品多元、竞争有力、市场有量的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沙马金姑 文/图  硕果挂枝头,满园果飘香。近日,在凉山州美姑县巴普镇埂则村苹果园内,一颗颗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果香。村民们穿梭于果园间,忙着采摘、装箱,满园呈现出一片秋日丰收景象。  红红的苹果“结出”了种植户的好日子。今年52岁的吉克拉支是埂则村的村民,每到苹果收获季,他就吆喝上乡亲们去果园采摘苹果。有他们在的地方,处处充盈着欢声笑语。村民采收苹果  吉克拉支说:“我们埂则村种植苹果多年,以前品质不是特别好,去年新来的第一书记邀请了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来这里进行技术指导,品质和产量都好起来了,第一书记还帮我们宣传。口碑好了,不少顾客自己开车来买,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据埂则村驻村第一书记曲比学林介绍,该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苹果种植。目前,当地苹果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和品质也在逐步提升,通过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采取多种方式拓展销售渠道,解决了苹果卖不出去的问题。下一步,村里将继续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苹果的品质和产量,打造埂则苹果的知名度。  近年来,巴普镇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鼓励果农扩大种植规模,同步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实现了苹果种植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果香”致富路。  如今,苹果树已经成为当地村民们的“摇钱树”“金饭碗”和“绿色银行”。火红的苹果产业,照亮了村民增收路和乡村振兴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23
 (郭侨 刘润红 记者 常艰)10月18日,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前往眉山市仁寿县板桥镇团圆社区,两侧皆是郁郁葱葱的果园,处处都种满了柑橘,来往的车辆络绎不绝,将一车车新鲜的柑橘运往山外。在团圆社区19组居民王学文的果园里,忙碌的采收画面映入眼帘。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有的采摘、有的挑运、有的装箱……一上午的时间,2亩地的爱媛便全部采摘完毕。“今天的收果价是每斤2元6角,一共摘了8000多斤。”王学文一边计算收入一边说,自己今年已经61岁了,外出务工很难找到心仪的“活路”,在家里种好自己的6亩柑橘,一年的收入也够家里人生活了。“一般散户的柑橘卖完后,大户才开始售卖。”团圆社区党委书记伍帅介绍,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柑橘,柑橘种植总面积达到5000余亩,种植品种包括爱媛、不知火、春见、清见等。连日来,2024年的第一批爱媛刚刚成熟,进入采收季,不少客商自发前来收购,每天都有一定的销售量,小小柑橘真正成为了当地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昔日的荒山变成增收的柑橘产业(潘建勇 摄)团圆社区柑橘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板桥镇的“一张蓝图绘到底”。作为一个典型的丘陵农业乡镇,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板桥镇的柑橘具有果大无核、酸甜适度、脆嫩可口等特点,风味好、品质优,是中国优质柑橘“不知火”之乡。从2007年,该镇开始大力发展柑橘产业以来,目前种植面积达1.8万余亩。为了持续做优做精“万亩柑橘产业”,板桥镇鼓励新型职业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鼓励种植户自主加入合作社共谋发展,促进柑橘产业规模经营。通过兴办采摘节、品鉴会、美食文化活动等方式吸引游客现场采摘、品尝,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品牌规模。加强与科研机构和相关院校的合作,配齐、配强农业技术人员,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向种植户传授柑橘种植技术知识,为柑橘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制定运输机械化、土壤改良深翻熟化、排灌系统化、种植规范化、监测智能化的建设目标,突出抓好套袋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机肥施用等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确保柑橘品质再上新台阶。在仁寿县板桥镇团圆社区,果农们正在采摘晚熟柑橘(潘建勇 摄)板桥镇柑橘产业的发展只是仁寿县柑橘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仁寿县作为全国晚熟柑橘生产最适宜区、全国最大的杂柑生产基地,以大产业带动跨越发展、以大项目推进融合发展、以大规划引领集群发展,共种植晚熟柑橘32万亩,从当年9月到次年5月都有柑橘鲜果收获。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拓宽柑橘的销售渠道,增加销售收入,仁寿县还建成了西南最大的智慧化、共享化仓储基地——川果智慧冷链物流中心,中心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有效保障了水果的新鲜及质量溯源,提高了水果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同时,积极组织柑橘生产经营龙头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商贸活动,将“仁寿果”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鹏春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  当前正值秋冬蔬菜种植的最佳时节,长宁县梅白镇洪谟村处处呈现出一派忙碌的秋播秋种景象。  10月18日,走进洪谟村蔬菜育苗基地,一株株绿油油的芥菜苗长势喜人。长宁县力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良银同村民们一起,松土、拉线、挖沟、取苗、栽种,各项工序紧密配合,大家分工明确,忙得不可开交却又乐在其中。村民移栽蔬菜  胡良银作为乡村振兴的积极践行者,在梅白镇大胆流转了大量土地。近年来,长宁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打破了原有农田地块、沟渠、道路之间的界限,实现了既能排水又能灌溉,耕地质量大幅提升,作物产量也逐步提高。这让胡良银的种植积极性高涨。  “去年我种了2800多亩,收益很乐观。今年又增加了流转土地量,共有3000多亩。”胡良银表示,上半年种了2000多亩红粱,有400多万元的收益,还种了几百亩麦子、油菜、水稻,算下来收益不错。  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是现代农业振兴。特色蔬菜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步增收的重要途径。梅白镇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适宜芥菜种植。芥菜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种植技术简单。  “目前我们正在种芥菜,准备种1000亩,现在已栽种100亩,预计在10月底全面结束栽种。”胡良银说,今年下半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除了增加了芥菜的种植外,还要种800亩麦子,700亩油菜。  各类作物的种植不仅让胡良银的荷包鼓了起来,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满意得很。空闲时候在家门口就能务工,一年还能挣两万多元。”洪谟村村民叶正元高兴地说,他们家的土地流转给胡良银后,有空就来做活,既能领到土地流转资金,又能参与农业种植,实现了打工、顾家“两不误”。  近年来,长宁县通过大力发展“粮食+”种植模式,积极探索“吨粮田万元钱”新模式,重点推广“稻菜”“稻菌”“稻油”等粮经轮作模式和“稻虾”“粮菜”等综合种养模式,打造“公司+大户+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原料本地化、大户连农带农产业化,农户本地就近就业化,多渠道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灵 李永 文/图  10月16日,笔者来到屏山县中都镇五指山看见,漫山遍野的竹林叠翠,几场秋雨过后,一棵棵方竹笋破土而出。竹农们穿着雨衣,戴着手套,灵活穿梭在竹林间,对着刚冒头不久的嫩笋,一撇一收一放,不一会儿就装满一口袋,用勤劳鼓圆增收的腰包。采笋旺季,竹农人均每天能采600余斤竹笋,收入近2000元。  “今年的竹笋产量喜人,我们天不亮就要进山采笋,要挑选长度在35厘米以下,没有腐烂、虫眼的优质方竹笋,现在带壳笋的收购价在3元左右,一个人一天能采600余斤竹笋,平均一天能收入近2000元。”竹农唐桂英说。  方竹笋又名“石竹笋”,生长在海拔1400米以上山区,其质嫩肉厚、色美味鲜、营养丰富,深受广大食客青睐。每年九月到十月,是屏山方竹笋生长旺季,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忙着采收新鲜竹笋,而山里的加工厂则忙着将鲜笋加工成各种笋类食品。  “现在我们公司每天都有60多名员工在岗,采用‘无硫保鲜’‘罐头加工保鲜’等技术,将鲜笋加工成清水笋罐头、笋干、笋酱等多个品类,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等地。”当地一家竹笋公司的负责人陈楠说。该公司每天能加工鲜笋10吨左右,每年竹笋产量约600余吨,产值达1200余万元。  因当地的竹笋产业逐步壮大,还带来连锁效应,当地群众除了帮助采摘、运输鲜笋外,还有部分村民进入加工厂,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我在竹笋公司干了五六年了,一天收入有200多元,一年下来能挣到五六万元,都不用外出打工了!”村民徐世燕高兴地说。  据了解,屏山县林竹资源丰富,竹林面积达32.21万亩,其中,笋用竹林面积约10万亩,预计2024年带壳竹笋产量可达3.5万吨,综合产值达8.3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22
(张苗 徐竞瑜 记者 李全民)近年来,四川省苍溪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发展和推广大棚蔬菜种植,丰富群众“菜篮子”,鼓起村民“钱袋子”。走进陵江镇红军渡社区的鸿运果蔬家庭农场,只见一个个现代化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棚内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农场负责人冯文兴正和家人忙着采摘成熟的黄瓜、豆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冯文兴告诉记者,今年他的蔬菜长势很好,黄瓜一斤可以卖到3元,豆角一斤可以卖到5元,每两天采摘一次,每次采摘黄瓜、豆角共计1000斤左右,主要运往县城内的各大商超进行售卖。同样,在不远处的蔬菜大棚内,社区居民冯文平也手持锄头,和家人一起铲除园中杂草,对西红柿枝条进行绕藤,确保高产增收。“以前我们就是凭着经验种蔬菜,自从社区推广了种植大棚蔬菜之后,我就跟着学习了科学化种植,种了6个大棚,8亩多面积。”冯文平表示,目前正在对蔬菜进行管护,确保蔬菜有个良好的收成据悉,陵江镇红军渡社区今年共种植大棚蔬菜17亩,主要种植豆角、黄瓜,西兰花等蔬菜,每亩年均纯收入达15000元。此外,该社区还辐射带动周边10余户居民种植大棚蔬菜,实现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红军渡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燕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把抓好蔬菜和特色农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畅通销售渠道,加大政策指导与技术指导,引导农民转观念、调结构,实现种有定向、销有方向,持续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产业振兴,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近年来,苍溪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技术服务保障,重点推动城市周边蔬菜基地建设,进一步丰富市民“菜篮子”, 鼓起群众“钱袋子”。(苍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1
(记者 袁弘)今年受高温天气影响,桂花树处于休眠状态,导致桂花临近十月才悄然开放。最近,都江堰市满城桂花竞相绽放,花农也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他们因桂花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路。“靠花吃花”市场需求量增大 外地客商纷纷上门桂花可以加工成食品,制作成桂花茶、桂花酒、桂花糕、桂花酱等,还可以提取桂花香料、制作桂花精油。今年,通过花农在多个社交媒体上开通账号进行宣传,都江堰的桂花香引来了八方来客。昨日上午,记者在石羊镇工业大道桂花交易市场看到,花农开着私家车、小拖车陆续前来送花,来自省内外的客商正在验货、收货等,现场一派忙碌的景象。来自乐山的胡女士经营一家茶企,制作桂花红茶需要大量的原料。为了扩大宣传效应,她带着团队前来现场拍摄收花、筛选等流程,只为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感。广西桂林的客商阳金成带着冷链车等在厂房外,他告诉记者:“最近广西桂林下雨,导致花量减少。我是从网上搜索到德裕农业,知道都江堰有个桂花交易市场的,这次我准备收10万斤货。”“去年桂花红茶非常火,所以今年市场需求量增大不少,外地客商纷纷上门。今天收花约5万斤,所以需加班加点进行初加工。”都江堰德裕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程佳介绍。花农+公司群众增收 公司做大都江堰桂花的主产区集中在石羊、安龙、柳街一带,其主要品种为八月金桂和丹桂。今年收花价格为8元/斤。为了抢抓花期以增加收入,众多花农纷纷早起采摘桂花。青城山镇官田社区居民朱立果家有3亩桂花树,在为期20多天的集中打花、收花期间,他能获得2万元左右的收入。此外,他还与公司签订了供货协议,负责收花并集中供货。朱立果口中的“公司”,就是都江堰德裕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花卉、苗木、水果、蔬菜的销售是其业务之一。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今年9月,该公司搬进了3000平方米的新厂房,购置了价值近百万元的新设备。“今年桂花开花三茬,花期约一个月,收花将持续至10月底,预计可收花80吨。去年,公司桂花产值约400万元,今年花期虽晚,但产量稳定,预计收入与去年持平。” 程佳表示,接下来,他将拓宽宣传渠道,进一步拓展桂花产业链,把都江堰桂花这块“蛋糕”做大做强,从而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都江堰供图)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10-21
(新华社记者 袁波 胥冰洁)入秋以来,在攀枝花市仁和区,漫山遍野的芒果挂满枝头。芒果树下,果农们忙着摘果、装筐、背运,不一会儿,小货车就装满了一筐筐芒果,沿着产业小道驶下山去……  攀枝花是我国重要的晚熟芒果基地。攀枝花芒果近年来更是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金果果”。小芒果何以成为大产业?这离不开当地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果农在采摘芒果。  仁和区亿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云国说:“这些年,我们贷款用于修建水池、购买农资、滴灌系统。如今合作社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共有2000亩芒果树,年产量达3000吨。”  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攀枝花当地企业着力提升加工水平,开发出芒果原浆、芒果干、芒果冻干等产品。  在仁和区布德镇创客公司的加工车间,削皮、浸泡、热烘、冷烘、打包,一颗颗芒果经过几道工序后,被分装成一袋袋果干。该公司负责人冯飞说:“最开始只有一条生产线,后面又添置了冻库、两套烘干设备。今后计划引进芒果果酱、果汁等精深加工生产线,丰富产品门类。” 
新华社 | 分享: 2024-10-18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元讯(通讯员 向小利)近年来,苍溪县东青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中药材——白芨产业,持续开启了群众致富增收的金“药”匙。一是“走出去+请进来”提升种植技能。组织有种植条件的村(社区)干部、种植户走出去参观考察,围绕白芨种植及初深加工等进行交流学习,对购销渠道进行一定的了解;同时请进市县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田间现场指导等方式,解决白芨种植技术难题。今年以来,共组织外出考察2次,开展白芨种植、管理技术培训6场/次,培训人数达300余人,解决种植技术难题8个。 二是“基地+农户”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依托佳诚家庭农场、润丰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白芨种植示范基地,并采取送种子、包回收、保底价的方式以及完善渠系、生产作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户种植白芨。今年以来,打造白芨种植示范片2个320亩,通过以点带面带动43户农户种植130亩,全镇种植总面积达450亩,总产量675吨(活药),总产值1620万元。三是“加工+服务”延伸产业链条。扶持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共同成立白芨加工基地1个,基地总投资170万元,建设包含粗加工车间300平米、仓储库房200平米,冷库80平米,晾晒场400平米,并配套购置淘洗、蒸、烘干、筛选、切片、冷藏设备等。自九月份以来,已加工白芨170吨,通过加工环节,1公斤白芨的经济效益可以提升40%—50%左右。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10-17
 (周灵 李永 记者 侯云春 文/图)10月16日,在宜宾市屏山县中都镇五指山,漫山遍野的竹林叠翠,几场秋雨过后,一棵棵方竹笋破土而出。竹农们穿着雨衣,戴着手套,灵活穿梭在竹林间,对着刚冒头不久的嫩笋,一撇一收一放,不一会儿就装满一口袋,用勤劳鼓圆增收的腰包。村民采方竹笋“今年的竹笋产量喜人,我们天不亮就要进山采笋,要挑选长度在35cm以下,没有腐烂、虫眼的优质方竹笋,现在带壳笋的收购价在3元左右,一个人一天能采600余斤竹笋,平均一天能收入近2000元。”竹农唐桂英说。每年九、十月,是屏山方竹笋生长旺季,每到这个时候,当地村民都会忙着采收新鲜竹笋,而山里的加工厂则忙着将鲜笋加工成各种笋类食品。“现在我们公司每天都有60多名员工在岗,采用‘无硫保鲜’‘罐头加工保鲜’等技术,将鲜笋加工成清水笋罐头、笋干、笋酱等多个品类,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等地。”就在当地,一家负责加工生产竹笋的公司的负责人陈楠说。该公司每天能加工鲜笋10吨左右,每年竹笋产量600余吨,产值达1200余万元。因当地的竹笋产业逐步壮大,还带来连锁效应,当地群众除了帮助采摘、运输鲜笋外,还有部分村民进入加工厂,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我在这家公司干了五六年了,一天的收入也有200多元,一年下来也能挣到五六万元,都不用外出打工了。”该公司工作人员徐世燕高兴地说。据了解,屏山县竹林资源丰富,竹林面积达32.21万亩,其中,笋用竹林面积约10万亩,预计2024年带壳竹笋产量可达3.5万吨,综合产值达8.3亿元。而方竹笋,又名“石竹笋”,生长在海拔1400米以上,其质嫩肉厚、色美味鲜、营养丰富,深受广大食客青睐。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7
 (冉金鹭 记者 侯东 文/图)“这个菌袋上的菇脚要挖出来,不然会影响后面出菇。”“最近香菇长得很快,每天都要采摘。”……10月14日,在广元市朝天区大滩镇捍红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温润的空气夹杂着馥郁的菌香扑面而来,10多名务工群众正在大棚里忙着采摘香菇。菌袋上,一簇簇、一朵朵香菇饱满圆润、长势喜人。“我种植的香菇品种是1930,具有朵形圆整、花纹自然、芳香肉厚,味道浓郁等特点。”基地负责人赵思贵介绍,该基地共有17个大棚,占地约2000平方米,时下正值香菇丰产期,平均每天能采收香菇1000多斤。烘干房里一片忙碌“为了保证香菇的品质,方便储存、运输,我们每天都会将采摘下来的香菇烘干,后期将销往陕西、成都等地。”跟着赵思贵的脚步进入基地旁边的烘干房,只见10多名群众正分工协作,有的拿着不锈钢剪刀,将刚采收的香菇进行清整,剪去柄基,放入塑料筐内;有的根据菇盖的大小、厚度分类,摊放在竹筛上准备烘干,还有的群众戴着隔热手套,将烘干的香菇从机器中端出来……一派繁忙的景象。据了解,捍红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今年种植香菇2500余袋,平均一袋可采收2斤鲜香菇,一年可采摘三茬,年生产4000多斤干香菇。产业是就业的保障,就业是产业的支撑。自从村里有了香菇基地,许多周边农户在家门口当起了“上班族”,成了香菇基地的“产业工人”,村民周红珍就是其中一员。“我在这里务工,每天工资80元,还包一日三餐。”周红珍一边忙活一边说:“不仅上班时间灵活自由,还能学到不少香菇种植的知识,排气、破袋、注水、采摘、烘干……我都会,可算是一举多得了。”近年来,大滩镇在捍红、凤凰等村积极发展香菇种植产业,逐步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让当地的老百姓通过就近务工、流转土地、资源入股分红等方式,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目前,全镇共发展香菇50余万袋(椴),年产量50余吨,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就业。”大滩镇党委副书记刘小军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香菇种植规模,引进香菇深加工项目,不断完善、延伸产业链,扩大销售渠道,为乡村振兴、产业富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徐咏秋 王韬  近日,在苍溪县五龙镇嘉龙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来自400公里外的首批四川山地乌骨鸡顺利经过育雏期。当天,合作社工作人员为农户讲解了养鸡苗注意事项和疫病防治的技术知识,组织大家到全自动恒温育雏基地门口,依次为村民发放鸡雏,并做好登记。  “泸州帮扶单位对我们很关心,给我发了100只鸡,还为我们提供了技术,回去养殖会更容易,感谢帮扶单位对我们的支持!”脱贫户张图文诚恳地说。  自泸州市结对帮扶苍溪县以来,始终按照“苍溪所需、泸州所能”帮扶理念,把特色产业培育作为托底性帮扶工作重点,发挥帮受两地优势资源,量身打造以乌骨鸡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苍溪县五龙镇气候干燥,海拔在800米左右,是种植猕猴桃、苍溪雪梨的大镇,林下循环生态养殖业发展潜力巨大。“经过我们的考察,发现苍溪果园非常多,有几十万亩成熟的梨园、猕猴桃园,非常适合发展林下经济,并且当地群众也有养殖鸡、鸭的习惯,这也是我们投资发展土鸡养殖的好地方,在泸州市帮扶工作组的推荐下,我们被当地政府引进到这里发展!”泸州市乌蒙山供销合作社总经理苏懿介绍。  泸州市结对帮扶苍溪县工作队找准帮扶路径,引进全省首家市级城市供销合作社——泸州市乌蒙山供销合作社,与嘉龙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签订共建协议及“六统一”乌鸡订单生产协议,待农户养殖6个月乌鸡成熟后,将进行保底回购销售。  “我们按照‘公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其中,泸州市乌蒙山供销合作社将在发放和回收时,按照一只鸡1元的价格返给村集体经济组织,今天预计发放2000只鸡苗,这笔资金将用于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苍溪县五龙镇嘉龙村村党总支书记牟勇军说。  预计2024年底,本批次44户(脱贫户、监测户)养殖4500只,农户将实现收入超20万元,带动44户农户参与养殖或就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9000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项目围绕苍溪优势,一期投资50万元在嘉龙村建设了育雏基地,发展山地乌鸡养殖,下一步,我们将争取更多资金,扩大育雏基地,提高育雏能力,全力将乌鸡养殖打造为山区群众的致富样板。”苍溪县五龙镇副镇长陈学军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功臣 李帅  入秋以来,随着雨季的来临,沐川县的秋笋迎来采收季。在该县永福镇,山上山下,十里八村,田间地头,到处竹笋飘香,笋农们采到了笋,卖到了钱,笑开了颜。  笔者在位于沐川县永福镇张村村的五指山竹笋产业园区内看到,成片的竹林里,一根根嫩绿的小竹笋破土而出,长势喜人,村民们穿梭其间,抓紧采摘鲜笋。在园区道路旁,随处可见笋农收集整理竹笋的身影。村民袁付刚和家人一道,正忙着把剥好的鲜笋打包装袋,运往当地的竹笋加工厂进行售卖,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每天早上六七点上山,一个人能采四五百斤竹笋,家里承包了 100 多亩山林,一年有八九万元的收入,很满意。”袁付刚说。  山上采笋忙,工厂加工旺。走进五指山竹笋加工厂,成捆的秋笋映入眼帘,四处弥漫着竹笋的清香。工人们正分工协作,剥壳、装框、称重、清洗、浸泡、包装……整个车间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喜气洋洋的忙碌景象。“我们从9月初开始收秋笋,每天收毛笋40吨左右,有100多个工人加工,每天出成品 20 吨左右。”五指山竹笋加工厂负责人代彩霞介绍。  据了解,永福镇张村村位于五指山脉,平均海拔近千米。这里出产的竹笋个头粗、品质好、口感佳,深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我们的鲜笋主要销往成都、重庆以及沿海地区,这个季度秋笋产值2000万左右。”代彩霞说。  作为沐川县的林竹大镇,近年来,永福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足“竹”文章,以园区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竹产业,不仅绿了荒山,也为当地及周边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我的家就在附近,业余时间来挣钱,工资还可以,一天一两百块钱,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挣点零用钱,非常好。”张村村民曾道环开心地说。  沐川县素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美誉,据统计,全县已发展笋用林面积22万亩,笋农2万余人。预计今年全县竹笋产量6.5万吨,产值5亿元以上,笋农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1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