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7月12日,“非常梦想”——四川省第四届暨川渝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新闻通气会在成都举行。本次大赛由四川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决定联合举办,是川渝首次携手,为川渝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和川渝户籍农民工打造一方“梦想舞台”。  本次大赛共设置文学、美术和音乐三大类九个项目。其中,文学类包括诗歌、散文(含杂文、随笔)、小说(短篇)和儿童文学四个项目。美术类包括美术(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版画等绘画作品)、书法(条幅、中堂、扇面和斗方等形式)和摄影三个项目。音乐类包括歌词和歌曲两个项目。大赛时间为 2021 年 6月—10 月,共分为四个阶段,目前为第二阶段(6 月20日—8月20日):发布征稿启事阶段,开通征集渠道,开展作品征集活动。本次大赛采取网络征集和组织征集方式进行,投稿截止时间为8月20日。  评奖方面,本次大赛将于9月组织专家开展优秀作品评选活动,评选将以专家评审和网络展示人气指数相结合的方式评定。  本次大赛将在网络征集、组织征集和网上展览的基础上,评选优秀作品,集中举办“非常梦想”——四川省第四届暨川渝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优秀作品展,并编辑出版《“非常梦想”——四川省第四届暨川渝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优秀作品集》。  四川省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是国内唯一 一个专门为农民工举办的文艺大赛,自2012年起,已连续举办了三届,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获得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农民工办充分肯定,受到广大农民工热烈欢迎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3
(江琪  记者  侯东)近年来,青川县立足本地资源特色,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下好文旅融合这盘“棋”,切实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青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青川,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森林覆盖率高达74.01%,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大熊猫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唐家河、青溪古城、白龙湖、县城等核心景区和阴平村、张家村、幸福岛等特色旅游村落,是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青川县境内唐家河是首批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基地之一,该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做靓大熊猫国家公园金字招牌。如何做靓做好这块金字招牌?青川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在品牌营销上再做文章,也要在配套设施提升、旅游业态丰富等方面再下功夫,持续增强唐家河旅游虹吸效应,让“休闲度假到青川、清凉一夏到青川、看遍熊猫到青川”成为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同时,大力倡导“旅游+”理念,全县上下要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按照旅游的标准来做农业、搞交通、建水利。围绕青溪古城和唐家河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集中用力,聚力“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提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打造文旅精品,形成优势品牌,强化产品营销,持续提升青川文旅发展的影响力。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12
(朱映江 记者 李全民)近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四川省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议名单,广元市昭化区1个镇和3个村拟入选。其中,昭化镇拟入选四川省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元坝镇拣银岩村、昭化镇朝阳村、柏林沟镇向阳村拟入选四川省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资料图片近年来,广元市昭化区围绕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把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全区文旅产业的重要抓手,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基层导向、利民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推进全区乡村旅游发展,实现规划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品供给更加丰富、管理服务更加规范、人才队伍更加壮大。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全区共接待游客458.73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16.13 %;旅游综合收入36.96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8.39 %。其中,乡村旅游人数153.539万人次,总收入14.786亿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9
(记者 余萍)7月8日,记者从广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广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华蓥山旅游文化节,将于7月28日至30日在广安市华蓥市举行。发布会现场据介绍,2021华蓥山旅游文化节主题为“红岩故里·山水华蓥”。节会期间,将举行《红岩魂》首演、华蓥山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分享交流会、巴风蜀韵·非遗展演、特色文旅商品展、“激情夏日·畅游华蓥”等六大主题活动,“幸福华蓥·相约有梨”采摘节、“忆革命岁月·游红色华蓥”建党100周年主题活动、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采摘活动、“引领健康生活·共建美好华蓥”体育赛事等四大配套活动。节会前期,华蓥市精心组织开展了华蓥山“俏幺妹”选拔、“追光华蓥”作品征集2项预热活动。目前,华蓥山“俏幺妹”选拔正如火如荼进行,“追光华蓥”已完成摄影采风。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09
(杨全春)一幅幅主题墙绘、干净整洁的柏油路,小溪穿过村庄,让旅游小村更显得气韵生动。阿坝州马尔康市毛木初村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确定了“做大畜牧养殖,做优阿坝中蜂,做精乡村旅游”三大产业发展思路。  毛木初村一角该村大力发展养殖牛、羊、猪、鸡为主的传统畜牧,全年存栏牲畜约3400头。坚持一村一品发展,积极打造毛木初村阿坝中蜂品牌,成立中蜂养殖社,目前22户村民养殖阿坝中蜂270余箱,平均年产蜂蜜8000斤。以农造景、以景带旅、以旅兴农的理念做精乡村旅游。目前,毛木初村已形成了户户有产业,户户有固定收取渠道的产业体系,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各户正转变传统增收产业,积极向乡村旅游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毛木初村实施了文化元素打造、污水管网工程、生猪集中养殖工程,村容村貌提升工程、新建饮水工程、大水沟泥石流治理、垃圾分类收集及清运设施设备等7项工程。提升村容村貌、特色塑造融合民族团结、农产品推广为主题,建设蜂蜜造型、村情及全村姓氏介绍、墙画、孝善和俭广场、基层党建及法治展板、农产品销售厅、花卉绿化、水元素塑造、村内垃圾收集点。全村墙画以民族团结、毛木初山水、美丽乡村等主题生动有趣地展示毛木初村民族团结景象、农家生活缩影、四季景色掠影等内容。该村统一建设生猪养殖点一处,建成42间生猪饲养房,同时配套饲养设施、污水排放、家畜粪便收集处理等设施。项目建成后拆除现有寨内房边地中的猪圈旱厕10座,将生猪统一迁至饲养点统一饲养,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改变以往的臭气熏天,大力提升人居环境。安装了垃圾分类回收箱30个,每户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一个,在村口集中设置垃圾回收及处理点一处,形成了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设备齐全,卫生保洁制度严格执行、保洁人员履职尽责的村内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在村两委的引领下,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对自家庭院进行了梳理打造,修建花台种植花卉,对房前屋后杂物进行清理。2020年3月,毛木初村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8
武诗洁 蔡琳 (图片由古蔺县委宣传部提供)6月10日,全省首条“四渡赤水”红色旅游公交专线在泸州市古蔺县正式开通。这条专线宛若一条醒目的红色丝带,将沿线60公里的青山绿水、红色景点串成璀璨的珠链。  近年来,古蔺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生态田园、红色古蔺、郎酒源地”总体定位,深入实施“酒业强县、农旅富民”发展战略,不断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加速释放文旅、酒旅、农旅融合发展活力,力求让“绿水青山”成为载满梦想的“金山银山”。古蔺县黄荆镇三连滩瀑布。升级内核 做强“红色”旅游品牌  “四渡赤水”红色旅游公交专线途经四渡赤水红色广场、岩桑沟(中央红军入川第一桥)、太平渡渡口、二郎滩渡口等红色景点。太平渡渡口站点位于被誉为“赤水明珠”的太平古镇,在这里见证了红军四渡赤水的壮举,成就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  “呦喂,在太平渡,四渡赤水出奇兵,赤水河是光荣的河,赤水河是革命的河……”赤水悠悠,号子声声,古香古色的吊脚楼建筑群中,一排排听众围坐在当地居民胡敬华身边,听这位古稀老人唱响粗犷悠扬的船工号子,讲述战火硝烟中的动人故事。“2020年以前,平均每年讲述红色故事近200场。今年3月到现在,我就讲了上百场,来太平古镇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解四渡赤水历史的人也越来越多。”  2017年5月26日,古蔺县在太平渡挂牌成立四渡赤水干部学院,各地党员干部来到这里,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四渡赤水干部学院太平渡教学点从2017年成立到现在,开班近600期,已经有2.5万多人次前来观摩培训。目前,我们已开发《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简史》《四渡赤水在古蔺》等教材读本,其余四个教学点正在加紧完善中。”太平渡教学点负责人黄启明说。  红色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促进了全县红色旅游快速发展。自2017年太平渡教学点开办以来,到2020年,全县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7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80亿元。古蔺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罗琳说,“四渡赤水红色旅游专线途经太平渡渡口、红军入川第一桥等主要红色景点,既方便了沿线15万居民的出行,又成为流动的红色文化展览馆,将沿途红色文化遗迹串珠成链,更方便游客前来打卡古蔺红色旅游新地标。”郎酒庄园山谷灯光秀。做大“蛋糕”构建“快进慢游”旅游新格局  悠悠赤水河,蜿蜒而下,这是革命的河,见证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的美酒河,孕育了享誉世界的郎乡美酒。以酒兴旅、以旅促酒,中国酱酒之乡古蔺倾力打造“酱酒+旅游”观光旅游新业态。  只要游客来到郎酒庄园,就会发现这里俨然成为集观光、度假、品鉴于一体的白酒爱好者胜地,这里拥有大型天然窖藏溶洞、高山储酒峡谷、露天陶坛酒库等白酒文化旅游体验项目;48万平方米的山谷光影秀;“产学研游”旅游综合体,让游客走进车间,见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酒传统酿造技艺……据了解,郎酒庄园建成后,每年至少吸  引10万名游客来到郎酒生产基地,品味中国诗酒文化。  目前,古蔺县正在实施“红色经典游线+骨干道路”联通工程,将红色旅游线路、骨干道路串联打造成红色经典游线,增加直达主要景区的交通专线,解决了景区连接线“最后一公里”问题。已形成以叙古高速为大动脉,蔺郎路、省道309线等多条干线为主通道,2000多公里通村硬化路为连接线的四渡赤水经典游线,正加快推进成贵高速古金段(古蔺至贵州金沙)、古仁高速(古蔺至贵州仁怀)建设工作,构建更加畅通便捷的交通体系,全面融入川南黔北旅游大环线,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新格局。党员干部在太平渡渡口重温入党誓词。推陈出新生态古蔺步入旅游快车道  “红色资源聚人气,绿色产业聚财气。”古蔺县黄荆镇定位明确,依托“红色资源”吸引游客,依托“绿水青山”助推产业,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我们单位有100多人来参观学习,方便食宿吗?”近日,一位来自成都的游客到黄荆镇香楠村村史纪念馆咨询。馆长徐永香给予肯定回答,并将该游客团队的接待餐交给附近的农户潘刚。潘刚前几年借着村里发展旅游的东风,开起了农家乐,依靠当地红色旅游,一家人去年收入10万余元。  位居北纬28度的古蔺黄荆原始森林,拥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景区等名片。这片原始森林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0万个,被誉为“天然氧吧”“避暑天堂”。  今年端午小长假,来自重庆、贵州等地的万余名游客,走进了黄荆原始森林度假区,在凉爽宜人的环境中体验汽车露营,打卡四渡赤水第一峰,参观红军村——香楠村村史纪念馆等。据了解,端午小长假期间,黄荆景区仅门票收入就有32.6万元。2021年一季度,古蔺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3亿元,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四渡赤水”红色旅游公交专线。  展望“十四五”,古蔺县明确提出努力建成四川省天府旅游名县的目标,全县将聚焦“红色教育、酱酒体验、生态康养”三大文旅品牌,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全域发展,力争实现5A级景区“零突破”。积极参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打造品牌景区,建成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古蔺校区,努力创建四渡赤水5A级景区。奋力推动黄荆老林整体开发,建成西部森林康养小镇,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依托郎酒庄园,高品质高标准打造中国郎特色小镇,建设世界著名酱酒文化旅游目的地、酱酒之乡·赤水河生态旅游带。加快开发研学旅行、康养度假、旅游地产、酱酒品鉴等特色旅游产品,推动景区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实施企业“四个一批”培育工程,努力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服务品质化、治理规范化,创建成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达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要求,全面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成西部重要旅游目的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文/图  红棕色的盖顶、鹅卵石质感的墙砌、欧式纹路的复古门槛、别致的欧式庭院……今年“七一”前夕,记者来到位于南充市高坪区“上新”不久的乡村网红打卡地——江陵镇江陵坝村,这座曾经偏僻的传统村庄如今化身欧式特色风情街区,让人眼前一亮。游客们或拍照留影、或背靠摇椅小憩,流水从威尼斯式拱桥下潺潺而过,浪漫法式异域风情扑面而来。江陵坝村闲置农房统一规划改造成欧洲庭院式情景街区。  江陵坝村位于江陵镇西部,在扶贫工作开展前,因地处偏僻,基础设施落后,当地村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随着扶贫工作的持续推进,江陵镇外联内引,成功招引投资商进行综合开发,按照法式花园风格,对江陵坝村200余户闲置农房统一规划改造,与元宝山村上百座川东北民居新村连片,打造出长3公里的欧洲庭院式情景街区。  随着特色民宿酒店、咖啡馆、农家乐等商家入驻,江陵坝村由一个偏僻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特色旅游打卡地,在旅游旺季接待游客达到上万人次,让村民真正受益。“我把自家房子租出去,让别人去打理,我就收 点 租 金 ,真 正 增 加 了 收入,很感激这个项目。”村民黄进喜说。  据介绍,江陵坝村目前已有近200户村民住进欧洲庭院式情景街区,另有村民通过合资、入股、扩规模等方式自己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因地制宜发展景观式庭院经济,人均年增收4000元左右,生活越过越好。  “随着交通条件的大改善、产业融合大带动,我们还将继续推进项目的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周边乡村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让越来越多人吃上‘旅游饭’。”高坪区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8
  (记者 燕巧)6月23日,侯元福的儿子和媳妇登上南京回广元的火车,准备回到曾家山上。离侯元福家不远的鲜文福也给在外打工的儿女打电话:天热了,搞快回来。  每年6月,是广元市朝天区曾家山景区及相邻的李家镇一年一度的“候鸟”归家时间,李家镇永乐村每个家里的年轻人都必须回家。回家干什么?——收拾房间,准备迎接避暑客人。曾家山 朝天区委宣传部供图  “夏天必须回来,在外面打工一年也不抵这个收入。”今年81岁的侯元福见证了曾家山从贫困山区变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亲历了旅游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的全过程。  位于秦岭南麓的曾家山平均海拔1400米,夏季平均温度为23℃,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十多年前,朝天区启动新农村建设,位于曾家山上的李家镇永乐村开始发展农家乐。  侯元福在永乐村开了一家农家乐。2010年,侯元福在广元城区认识了当时的退休人员老韩,就邀请老韩来山上玩,因为山上气候适宜,老韩就住了二十几天。  此后的5年,每年夏天老韩都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带上,到侯元福家避暑,客人逐渐多了起来,住不下,侯元福就介绍给邻居。“客人多得很,一到七八月,到处都在打电话。”就这样,永乐村尝到旅游生意甜头的人越来越多。  立足曾家山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朝天区启动曾家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培育乡村旅游多种要素,全力建设多彩曾家山,在2011年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  去年,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侯元福把小院的院坝腾出来,铺上草坪砖,做了停车场,侯家大院的牌子也挂在了路旁。“一个月时间就可收入8万余元。所以到夏天,儿女必须回来。”  现在,在侯元福等人的带动下,李家镇永乐村注册的农家乐已有60多家。  随着曾家山知名度越来越高,2017年,李家镇永乐村5组的村民赵牺平返乡创业,背靠家附近的望远山,利用网络平台,赵牺平将望远山附近的景点和路线轨迹录入平台形成电子地图,给游客作“导航”并提供住宿,开起了“白云农庄”。  “现在年收入有60万元。”赵牺平说。放眼永乐村,平日老人留守,夏天成了最热闹的时候,大批来自成都、重庆、甘肃等地的客人纷纷涌入,曾家山上夏季“一房难求”。数据显示,2020年,朝天区全年旅游人数仍达到779.36万人次,旅游收入53.31亿元,全区7万余人参与旅游产业,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  2014年,投资8000余万元以滑雪为主项目的广元曾家山滑雪场国际度假区正式营业,成为川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滑雪场;2018年,重庆坤伍集团投资70亿元规划建设的荣乐养生谷生态康养旅游基地落户曾家山……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春赏花、夏避暑、秋赏叶、冬戏雪”曾家山唱响全域旅游“四季歌”,“蜀道亚高原·康养曾家山”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2020年8月,曾家山167家成员单位组建了生态康养旅游联盟,形成了抱团发展态势,不断提升曾家山生态康养旅游品质,促进康养旅游不断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乡村和女团结合,会发生什么样的奇妙反应?“乡村振兴+女团”会引发什么样的爆点?  为了创新推动乡村振兴,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就有这样一群小姐姐,敢于在乡野大地上乘风破浪,组建“乡村女团”,出圈拍摄短视频,参演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  短视频取名“我们乡村女团巧巧美女带大家逛逛大竹县月华镇的现代农业园区”。视频中,月华镇“乡村女团”巧巧一袭花裙,走在当地的现代农业园区栈道中,登上观景台远眺,当地的万亩良田美景尽收眼底。  女团+乡村风光的新颖组合,引来众多网友围观。截至目前,月华镇“乡村女团”系列短视频已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多个短视频平台上斩获10万+的阅读量。月华镇“乡村女团”    “女团”创想    源于一条朋友圈评论  “月华镇是‘中国糯米之乡’,近年来荣获了‘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四川省民间艺术文化之乡’‘四川省百强镇建设试点镇’‘省级第三批特色小镇(醪糟小镇)’等多项荣誉称号。”6月29日,介绍起月华镇的历史和发展,月华镇党委委员陈璨如数家珍。  “可是‘酒香也怕巷子深’。”陈璨告诉记者,刚开始她们也拍摄了一些乡镇“大片”,但这些只有风光景象、时长达好几分钟的视频发出去后,并没有引来更多关注。陈璨决定调整思路,让景物”活“起来,以吸引受众观看下去。  “用‘女团’的形式介绍家乡,源于朋友圈的朋友留言。”陈璨说,大赛启动之后他们一直在关注进展,也一直在思考月华镇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到其中。“不久前我拍了一张同事们和油菜花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有朋友留言‘你们这么多美女,是‘女团’出来采风嘛?’,这句话提醒了我。”  “于是,我们决定组建女团,以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为契机,以‘一村一品一代言’的方式,用一句最简单的语言,短平快地介绍家乡的特色亮点。”“乡村女团”就此诞生,陈璨也“进阶”成了“乡村女团”召集人。    打造“女团”    驻村女干部各显神通  月华镇下辖9个村(社区),每个村(社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井岗村有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天星村有香椿基地、河心村有省级现代农业园、九银村有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等。  “成员就是从各村的驻村干部中挑选出来的,目前已有5人。”陈璨介绍,自己就是“女团”中的一员,其余成员分别是镇畜牧专员张琳巧、镇社保协理员包琳匀、镇财政所工作人员杨莉萍和贺柳。  “‘乡村女团’的每一个成员就像打开所驻村(社区)的一把钥匙。”张琳巧介绍,“乡村女团”成员中有歌声担当、舞蹈担当、主持担当、非遗担当等,以不同角色为村(社区)代言。  系列视频中,包琳匀一袭白纱古装,脚踏百年石板路,推开玉皇庙村醪糟文化博物馆的木质红门,配以慢镜头的呈现,厚重的历史感迎面扑来。“我比较擅长唱歌,点子也比较多,是‘女团’里的‘创意担当’,这次的拍摄主题就是我想出来的。”包琳匀说。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让群众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对于“乡村女团”下一步的打造,陈璨表示,接下来“乡村女团”将以拍摄乡村主题短视频为主,挖掘好月华镇故事,让“乡村女团”的短视频更接地气也更有趣味性,从而吸引到更多的流量和关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6
    (游青 邱海鹰)在川东革命老区、“红岩”故里华蓥市,近期又一座红色地标“毕占云将军生平展陈馆”建成,刚投入使用便成为网红打卡地。“开馆两个多月,平均每天到展陈馆来参观的游客上千人。”华蓥市禄市镇政府工作人员周娟说,“今年‘五一’开始,开国中将毕占云生平展陈馆建成开放,我和4名同事就成了业余讲解员,短短两个月,已经接待游客3万余人。”  为追寻红色足迹,唤醒红色记忆,华蓥市在已有的华蓥山武装起义纪念馆、华蓥山游击队革命烈士纪念碑、华蓥山游击队群雕等一批红色地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盘活本地红色资源,在禄市镇凉水井村“花海人家”毕占云将军生活过的地方,将保存完好的土瓦房,经修缮打造成“毕占云将军生平展陈馆”。游客在凉水井村毕占云生平事迹展陈馆参观。  “在几个月前,这里还只是村里的一个普通农家院落。”禄市镇凉水井村党委书记李清洪介绍,从建设到开放,毕占云将军生平展陈馆仅仅用了45天。  “这个展陈馆的建设,最初缘于市委的一次调研。”李清洪说,今年3月,华蓥市委书记王山到凉水井村调研产业发展,发现了村里的这栋两层楼的土瓦房。得知这不仅是村里唯一保存完整的老房屋,而且开国中将毕占云儿时曾和曾祖母在这附近生活过。此前一直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融合本土红色资源的王山,有了一个新的谋划。  “因地制宜打造毕占云生平展陈,使之成为华蓥乃至广安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调研结束后,王山在查阅大量资料和求证后,思路变得更加明晰:就地利用凉水井村这座保存完好的土瓦房,多方搜集毕占云生平事迹资料和相关实物,将其作为深度融合本地以红岩精神为主体的红色文化,践行华蓥市委提出的打造以“传承红岩基因、发扬红色传统、永葆红心向党”为内容的“三红”党建品牌的具体体现。这个提议,得到了华蓥市委常委和党史专家的支持。  “我们还到海南、北京、河南等毕占云将军战斗或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挨个走访,搜集资料。”禄市镇镇长刘政说,在全面梳理历史档案资料和典籍中关于毕占云将军先进事迹和精神要义基础上,通过走访毕占云将军亲属、身边工作人员、生平事迹研究人员等,深挖毕占云将军历史事迹隐含故事、精神要义,力争做到故事化表达、细节化呈现,向观众展现丰满立体、生动鲜活、有温情、有质感的毕占云将军形象。  走进毕占云将军生平展陈,内容不简单。展陈既有毕占云在华蓥生活的场景,又有其同时期的物品,包括搜集到的军大衣、毕占云老宅照片、手榴弹套、望远镜等。  “这个展陈馆也是有‘镇馆文物’的!”李清洪说,由毕占云的大儿媳捐赠的一个望远镜,是毕占云在抗日战争时期带领部队与日军作战中缴获,后来他一直带在身边,多次在作战中使用。  据了解,整个展陈包括了20余件历史资料、30余件各类实物和100余幅(组)珍贵图片资料等内容,分毕占云将军生平简介、率部起义(汤湖起义)、井冈山时期、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家国情怀等篇章。除此之外,在展陈的院落中,还修建了毕占云塑像等。  除此之外,坐落在花海中,是毕占云将军生平展陈馆的又一大特色。据悉,华蓥市将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紧扣“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增添红色元素,推动毕占云生平展陈与凉水井村村史馆、花海人家旅游景点等结合起来,连点成线、串线成面,打造精品路线,让游客在重温毕占云“崇高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勤俭纯朴的家风家教”的同时,还可以乐享美丽的乡村风光。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05
    (王敏子 记者 常坚)近年来,洪雅县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十四五”开局之年,该县立下目标:要在全省率先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实现生态保护同资源开发的有机统一,并加快建成现代化成都都市圈“两山”转化示范县,让生态环境的质量更优,让人民群众的腰包更鼓。    高位谋划  争创“两山”转化示范县    为做好新时代的“两山”转化探索,争创“两山”转化示范县,洪雅县打破传统规划思路,站在更高的位置,用更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来谋划部署,重构生态产业格局。    高站位谋划,洪雅提出做强一个洪柳新区,做精瓦屋山和洪雅半山七里坪,做特有机茶叶、林竹和藤椒三大绿色产业示范片的思路。    洪雅首先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创新性地启动了洪柳新区策划,将从县城至柳江镇区域内的6个传统农业镇纳入新区策划,避开了对瓦屋山等传统景区的过度开发。    在高站位做好全域布局的基础上,洪雅还坚持高标准规划产业。    位于洪雅的瓦屋山是享誉全国的知名景点,为了让景区在生态保护和开发中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洪雅邀请到了世界顶尖设计公司瑞士施泰内尔公司等,对瓦屋山区域旅游进行策划设计,确定了整体打造“瓦屋山·中瑞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坚持高标准建设,洪雅拿出40多亿元,实施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建设,将洪雅的知名景点同峨眉山等名山大川景点串联成线,形成了旅游环线。    强势开局  做好生态产业大文章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需要产业支撑,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洪雅瞄定文旅服务产业、绿色生态工业和绿色有机农业三大板块发力,做好生态产业文章的开篇。    打好绿色生态工业这张牌,洪雅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坚持工业优先、环保优先的原则,拒绝引进污染性项目,严格把好项目入驻关,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并聚力做大做强生态食品等环境友好型工业,引进了一批绿色生态工业,初步构筑起生态的工业体系,培育出了“竹钢”等一众知名工业产品。    做大绿色有机农业这个传统产业,洪雅高起点布局茶叶、藤椒等产业,并在全省率先启动零碳农业行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今年1-3月,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24亿元,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58元,增长16.3%。    推动“两山”转化强势开局,做好生态产业大文章,今年洪雅文旅产业克服了疫情影响,迎来井喷。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县累计接待游客453.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73亿元,两项指标均恢复到了疫情前的同期水平。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郭桂花  一壶烧酒,一碟花生米,外加几个切磋山歌的老乡邻……入夏以来,每当闹热一天的自家院子安静下来,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的杨秀林,便开始享受最惬意的时光。  “以前穷得响叮当,吃洋芋果,烤疙瘩火,十户九家把门锁;现在收入节节高,石头和草都是宝,媳妇不愁找不到……”7月1日,说起生活变化,今年58岁的杨秀林满脸皱纹笑成一朵花——开民宿,种菜,传承月坝山歌,当知客,夫妻俩一年进账10多万元。资料图片  月坝村因四面环山、形似满月而得名“月坝”。这里平均海拔1000余米,宜人的气候与秀丽独特的风景常吸引城市的游客前来“吸氧”,但沼泽地、空心村、无产业等问题,也一度难倒月坝人。  穷,因为山;改变,得靠山。2015年,白朝乡申报建设四川首个省级高山湿地保护小区。之后,位于湿地核心区的月坝村被纳入“康养旅游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扶贫路连通了大山内外,沼泽地修复成清澈湖面,巍巍青山飞回了久违的候鸟,3000余亩的沼泽地迎来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春天”。  没钱咋发展?村民集体商议,先搞个试点做示范:按照“国有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由区上的国投公司统一规划、改造闲置农房,打造乡村民宿,农户每年可得30元/平方米的房租,并可到合作社务工。  动力不足咋办?引青年人才返村、扶本地人才留村、聘农业专家进村、招优秀企业下村、育职业农民兴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第一次在这个小山村得到创新整合。  4户,8户,52户,122户……从最初吼破喉咙发展乡村旅游示范户,到如今大家争相入股旅游专业合作社,从无产业的“空心村”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最美森林小镇100例”“中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短短几年,月坝村靠山吃山实现了华丽转身。茂林修竹环抱的老街,百鸟啁啾,泉水私语,水车低吟,打开客栈每一扇木质的窗子,眼前都是一片治愈人心的青葱。在满是乡愁的“悦来客栈”,作为返乡创业的第一批旅游示范户,村民吴光成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投资60万元开民宿,早赚回本钱了,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好风景成了好‘钱景’!”  目前,月坝村已发展农家乐、民宿35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余名,累计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旅游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人均增收6000余元,带动当地就业800余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5
    四川三农新闻网乐山讯(通讯员 崔前东 费定才)红旗招展,龙腾狮舞,6月29日,沐川县高笋乡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汇演,全乡党员干部和群众欢聚一堂,载歌载舞,重温党的百年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伟大成就,激励全乡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谋发展,携手奋进新时代。文艺汇演现场    在诤诤的入党誓词中,文艺汇演拉开帷幕,演出分为“百年回眸”、“百年造梦”“百年风华”“百年争流”四个篇章,融合舞蹈、大合唱、独唱、配乐诗朗诵以及舞龙舞狮等艺术表演形式。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舞蹈《再唱山歌给党听》、花扇舞《祖国你好》、独唱《国家》、幼儿舞蹈《红心闪闪》、诗歌朗诵《可爱的中国》等形式多样的节目轮番上演,一曲曲悠扬的旋律、一首首嘹亮的歌声、一支支动感的舞蹈,讴歌党的光辉历史,诠释党的初心使命,表达对党和祖国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艺汇演现场    据了解,参加演出的文艺爱好者来自乡机关、村(社区)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他们自编自演,在舞台上热情洋溢,尽情抒发对党的感恩和崇敬之情。颁奖现场    近年来,高笋乡以党建引领,创新“1+1+N”党建工作法,助力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着力高笋富硒茶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已建成茶园1.7万亩,黄金梨、樱红李、柑橘5000亩,引进业主进行产业提档升级,打造集种植、精深加工、采摘体验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幸福美丽新高笋。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罗敏 袁宇君    “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听到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自贡市贡井区艾叶镇文化站站长李培元激动万分,“我发自内心地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的李培元深知全面小康的来之不易。“我有兄弟姐妹7人、母亲多病。能被聘用到艾叶乡政府从事文化工作,对于一个农村青年来说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我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勤奋工作,踏实做人,好好珍惜!”  在组织的教育培养下,李培元认真做事,积极进取,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1984年,李培元牵头组建了艾叶龙灯队,亲自制作龙灯道具、编排表演套路,坚持对乡里乡亲和学校学生进行培训,让龙灯舞动不息。    “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用文化滋养乡村是文化站的本职工作。”李培元坚持创作小品、快板等文艺作品,并注重培养文艺骨干,让各村社形成“带不走”的文艺队,大码头社区、六房村、骑龙村等开展起了自己的群众文化活动。  李培元说,曾经不止一人问起:“你干了几十年,钱也没有挣到啥子,好不值哟!”对此,李培元表示:“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己所能为基层服好务、为群众服好务才是我的初心。我为有今天的工作感到知足!为能一直从事自己喜爱的文化事业感到庆幸!为能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国家——中国感到自豪!更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感到幸福!”李培元说,身处这个美好时代,他将继续传承好伟大的建党精神,推动群众文化活动遍及艾叶镇的每个角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2
    (记者 兰珍)“自然和人文的双重惊喜,舍不得和甘孜说再见。”“农村旧貌换新颜,老百姓对未来有期盼”……  6月22日,由甘孜州委州政府主办,甘孜州委网信办承办的“献礼建党100周年幸福甘孜大咖行”活动落下帷幕,20余名来自全国各主流媒体的记者,跨越1000多公里,完成了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采访。  在历时7天的时间里,记者跟随活动走访了甘孜州德格县、白玉县、甘孜县、炉霍县、道孚县、海螺沟磨西镇等地,见证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文化旅游等方方面面的新变化。炉霍县雅德乡交纳村集体打造的“最美藏家庭院”。益西摄    农旅产业融合 开启农牧民新生活  炉霍县雅德乡交纳村,被外界称为“诗和远方”。  “交纳全村有36户、147人。虽然毗邻317国道,但之前因村小、人少,积贫积弱。”该村离任党支部书记九呷回忆,“我们以前的家老旧又堆满杂物,房子破败,村容村貌更是不尽如人意。”三年前,交纳村开始集体打造“最美藏家庭院”,通过庭院改造,种树、种花、种菜,家家有特色,户户有看点,村民庭院焕然一新。  泽仁益呷一家9人,曾经贫困的家庭让女儿的婚姻都成问题。在各方的帮扶下,泽仁益呷家经过升级改造,从去年开始接待游客,“接待的大部分是摄影爱好者。目前,泽仁益呷和老伴在家经营民宿,女儿、女婿在外工作、做生意,全家人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道孚县麻孜乡沟尔普村发生着同样的变化。该村位于国道旁,几年前,村上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植树种花修路,改造湖泊、修建花园山庄……成为道孚城边的一道风景线。  2017年,沟尔普村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创办起第一家“一家亲”藏家乐,陆续发展起藏家乐12家。  彭措扎西家的藏家乐装饰华丽、民族风格突出、价格亲民,是村上最受欢迎的民宿。“2020年,民宿收入约6万元。”以前靠务农为生的彭措扎西,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民宿上,他还计划发展休闲农业,让游客走进田间地头种菜、施肥、采摘,让“游客能有更多更好的体验”。  下一步,甘孜州的2181个村落,将立足乡村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特征,分类推进康养休闲型村庄、聚集提升型村庄、城镇郊区型村庄、文旅融合型村庄、农牧体验型村庄、搬迁撤并型村庄建设,推进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乡村振兴。    现代科技助力 农业园区升级  5000余亩莴笋,一年产出3批,6000多万元收入,拉动周边近700人务工就业。这是道孚县泰宁镇美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串喜人的数据。  “从今年开始,我们逐步转变种植方式,大力促进莴笋品质提升,提高销售价格。首先,改变用肥,将普通肥料转为有机肥料;其次,自主培育幼苗,增强初期风险抵抗力。”美德园区管委会主任余小波带着记者走进刚投入使用的育苗大棚,1000平方米的大棚内,莴笋幼苗整齐排列,几位工人正将幼苗从小方盘中取出,装箱送出。据介绍,该大棚一次性可培育150万株莴笋苗,可以不间断满足园区莴笋种植需求。“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广高原有机莴笋种植,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合作社加入‘莴笋圈’。”余小波说。  近年来,甘孜州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着力构建“1+8+18+ N”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甘孜全州整合财政16.4亿元、撬动金融资本2.1亿元、吸引社会资本7.24亿元,建设差异化、特色化现代农业园区40个,覆盖18个县(市)70余个乡镇,带动受益农民32万多人;成功创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州级现代农业园区15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  在白玉县白玉藏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智慧农业”正在推进——物联网实时环境数据采集,自动化水肥灌溉、远程手机终端24小时监控生产;大小农机70余台套,成立农机服务队,为当地合作社及种植大户提供农机服务,并依托服务推广银灰地膜、节水灌溉等新型农业技术,免费为4个合作社耕作630余亩土地;现有植保无人机2台,为合作社施肥作业面积300余亩……    教育均衡发展 让孩子“上好学”  “要当全年级第一,一定要认真做好预习、复习。”6月18日下午,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六年级2班学生其拉正在上课,仔细做着笔记。若是在几年前,6月份正是其拉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她会离开学校帮着父母去山上挖虫草。“现在我更喜欢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我要上大学。”  在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有1716名学生和其拉一样,来自县域内边远牧区。“距离学校最远的学生家有200多公里,回家一次需要半天时间。”育才学校校长黄国军说。  2017年,甘孜县投资1.2亿元,在县城新城区建设一所高品质全日制的现代化公办小学,解决边远农牧区留守儿童上学远、学生季节性流失、教学环境差、教学质量常年低下的问题。  10岁的呷绒呷瓦今年上三年级,来自离县城最远、最偏僻的娘蒙多村小学。“新学校又大又漂亮,现在能全心全意在学校认真学习。”呷绒呷瓦感受最深的是,“老师们像爸妈一样照顾我。”  据甘孜县教育和体育局负责人介绍,育才学校建成使用,让边远牧区在校学生巩固率从不到50%提高到了近百分之百。  目前,甘孜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77所,在校生22.64万人,建成规模集中办学学校105所,集中学生12.88万人,31.68万人(次)贫困家庭学生获得资(救)助资金5.09亿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6-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谢佳蕾   “端午节那几天,我们就挣了好几百块钱呢!”6月26日,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村民杨昌英,一边把手里的凉粉递给游客,一边接过钱,脸上乐开了花。   经历3次搬迁,60岁的杨昌英见证了整个月坝的变迁,“以前住在深山老林里,交通特别不方便,是全区最穷的一个村。前几年打造月坝高山湿地保护小区,我们统一搬迁安置到这里,房子越换越好,日子越过越美!”   近年来,月坝村抢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好机遇,依托良好的生态康养旅游资源,探索出了“两建一带”(即因地制宜建景区、组建专合社统一管理,带动群众致富)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主推康养度假休闲、游山玩水舒心、农特产品采购、民俗风情体验、神奇月坝研学五大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游客来了,村民致富的门路也多了。村里通过“专合社+农户+分红+就业”利益联结机制,组建了月坝富民专合社,强化对村子的运营管理。同时将政府集体经济扶持等项目资金形成的各类旅游资产,村集体闲置资金、土地、学校房屋、村委会场地等资产资源入股,将集体资产做大做强。不少村民租赁集体经济景区屋,卖起了三只耳、灵芝茶、孢之粉、石斛等农特产品。月坝村先后获得全国最美森林小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十大乡建优秀探索奖、四川百强名村、四川十佳生态宜居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   “月坝样本”只是利州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加快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核心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利州区将旅游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形成“一心(全市文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一带(环中心城区文旅休闲带)、四区(西南部生态康养度假区、西北部山水生态休闲区、南部康养度假旅游区、东部工业遗址文旅休闲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实现了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华丽的转身。截至2020年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8.6亿元,其中生态康养旅游综合收入103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仲夏渠县,瓜果飘香。6月25日,以“党旗引领·乡村振兴·相逢渠县·‘李’献四方”为主题的渠县首届蜂糖李采摘节活动在新市镇启动。预计活动将持续到7月20日。  当天,与会嘉宾及游人兴致勃勃地体验了果园现场采摘蜂糖李的乐趣。会上还成功签约产供销合作项目80个、签约金额3.5亿元。目前,渠县新市、中滩、万寿等14个乡镇蜂糖李栽种面积达5万亩,投产面积2万亩,产量1万吨,年产值达12亿元,带动全县近4万人增收。  据了解,为进一步将蜂糖李培育成为特色富民优势产业,渠县蜂糖李将规划发展到10万亩,力争在2023年申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打造“中国蜂糖李之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8
(记者 李洋)近日,川渝古镇古村落保护发展论坛在成都新会展中心6号馆举行。作为首届川渝住博会重要活动之一,本次论坛以“弘扬巴蜀特色历史文化 创新古镇古村保护发展路径”为主题,邀请来自住建、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通过深入分析川渝两地古镇古村落保护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共同研讨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方式,推动两地村镇建设工作进一步取长补短、协同发展。论坛上,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作了题为《发展让历史村镇走向未来》的主旨演讲。方明提出,发展让历史村镇走向未来,要转变传统村落为了保护而保护的思路,积极探索顺应需求的发展路径,诸如集中连片发展传统村镇,大胆重构创新民居建筑,传承历史村镇的乡土智慧,放开传统民居的产权交易等。四川省政府参事、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一级巡视员邱建作了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省古镇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主旨演讲。邱建指出,四川古村镇拥有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民族特色浓郁、建筑形态丰富的特点,在保护和发展中要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当地村落特有的四川路径。他还提到顺应与融合强化空间格局特色的色龙村,保护和传承嘉绒藏族传统建筑、将遗产活化利用的丹巴罕额庄园以及产镇融合丰富古镇发展途径的平乐古镇,都是保护古村镇不错的案例。此外,论坛现场还签约了三个涉及传统古镇古村落保护发展的项目,投资金额共计25亿元。分别是汶川的水磨江山·主动健康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理县桃坪的云端增头民俗文化旅游度假项目和巴中市南江县百坪村白芍规模化种植项目。据悉,川渝两地目前共有443个村落(川333个、渝110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54个镇(川31个、渝23个)、7个村(川6、渝1个)分别被认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两地分别建立省、市级传统村落名录,1087个村落(川1046、渝41个)被认定为省市级传统村落,并全部挂牌保护。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川渝两地共投入资金17.13亿元实施了一批古镇古村保护发展项目。其中,四川成都邛崃市花楸村、甘孜州桃坪羌寨、达州市宣汉县龙潭河村,重庆荣昌万灵镇、潼南双江镇、合川涞滩二佛村等一批古镇古村落,通过保护发展项目建设,促进文农旅融合发展,当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互为促进的路子。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6-25
    (唐云峰 记者 张宇)日前,记者从绵阳市发改委了解到,绵阳3个小镇入围四川特色小镇榜单,其中游仙电梯智造特色小镇为“四川省特色小镇”,安州温泉康养特色小镇、北川通航特色小镇为四川省特色小镇创建对象。    游仙电梯智造特色小镇位于绵阳市游仙区石马镇,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主导产业是电梯智能制造。小镇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培育模式,做大做强电梯产业龙头企业,吸引产业配套关联企业,构建电梯产业发展完整链条,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计划到2035年,5平方公里规划区基本建成,常住人口达到3万人,GDP突破1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4亿元。    安州温泉康养特色小镇位于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以温泉康养产业为导向,以“古海洋温泉”为核心特色,打通温泉康养全方位产业链条。小镇致力于将 “罗浮山文化精髓” 和 “温泉特色链条”融合汇聚,让游客享受 “一站式”温泉康养生活新体验,并完善创意旅游商业服务和休闲度假服务,构建主题化、体验化、沉浸化的360°康养业态。计划到2035年,温泉康养特色小镇旅游总收入达到40亿元,带动就业50000余人。    北川通航特色小镇位于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以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民族特色为基调,依托“绵阳飞行职业学院”和“绵阳泛美飞行职业技术学校”,围绕飞行、教育、娱乐、活动、环境五大元素,发展通航运营、航空制造、文化科创、休闲配套四大主题。计划到2035年,通航特色小镇绵阳泛美飞行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达2万人,通航特色小镇内实现通航产业产值40亿元,通航产业链就业3000人。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6-25
今年4月28日启动的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为四川文旅资源丰富的乡镇搭建线上展示平台,一批文旅乡镇争相通过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直播平台加话题“十里八乡 蜀你最牛”和“我爱我家我代言”参与竞演。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