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刘传福 李悦 文/图)“致富路终于通了,以后盘龙山上的竹子再也不愁卖了。”6月14日,抚摸着一株株拔节成长的竹子,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红洞桥村8社的老人曾德兵露出了久违的微笑。曾德兵和老伴苦苦盼了几十年,水泥路终于修到了栽满竹子的大山上。盘龙山上历来被荒废的万亩竹林,如今,重新焕发生机,燃起农民致富的希望。叙永县大石镇专门为大山上的竹子修的路致富梦想破灭 老板变身打工仔大石镇,地处叙永县东北部,这里种竹历史悠久,不少农民都靠种竹为生。龙井村的李锦校,和其他村民一样,看着盘龙山上的万亩竹子,心里自然怀揣着强烈的致富梦想。然而,盘龙山上并没有公路,靠肩挑背磨卖竹子,除去人工工钱,农民收入所剩无几。慢慢地,山上的竹子没人砍伐,甚至烂掉,后来基本上全部荒废了。作为该村村长,2002年,李锦校曾带头集资修路,然而因资金有限,仅仅打通了沿线竹林较多的三河坝到房生坳6公里的毛路。让人遗憾的是,这条毛路两年多便被雨水冲坏了。2004年,李锦校的致富梦想依旧不减,在他看来,“山上有这么多竹子,相信总有一天路会通的。”随后,他还拿出开酒厂的积蓄,承包437亩荒林栽种竹子,掰起拇指算着收入,“当时,一吨竹子料场收价200元,亩产量5吨,预计毛利润年达60万元。”然而,到了2007年,眼看着竹子到了砍伐变卖期,道路还是不通,一吨竹子仅人工运费就达130元,还没有算上砍竹子的人工费,这让李锦校彻底失望了,坐在“金窝窝”里却吃不上饭。“而且竹子多年不砍就会烂根,整株都会死,这座山上90%以上的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好把竹子送给别人砍。”龙井村1社的李勋禄,将家里的100亩竹林无偿送人,还差点没人要。看着收入无门,无奈之下,曾经的酒厂老板李锦校早已是两手空空,也只好背上行囊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叙永县大石镇专门为大山上的竹子修路后,发展起了养鱼产业为竹子修路 一口气打通120公里直至到了2019年,盘龙山迎着脱贫攻坚的“春风”,一切才有了转机。“要致富,必须为山上的竹子修条路。”2019年,大石镇引进泸州市霜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定以“村资公司+企业+农户”的模式,流转盘龙山上1.5万亩竹林,以党建为引领,由龙头企业带动,全面打通盘龙山上的路,依托便宜的交通条件,有效盘活全部林竹资源。然而,要将路全部贯通盘龙山,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条路的路线,完全是我们用脚探出来的,探路的过程中,枯枝败叶太多,一不小心就踩滑从山上滚下去,遇到蛇虫鼠蚁更是家常便饭,最危险的一次,一个同伴的脚差点被尖竹枝戳穿。”回想起探路的艰辛,公司管理人员王梅还心有余悸。据了解,自2019年修路以来,公司安排五人一组出去探路,设计合理的修路路线,年人均走500多公里,三年来,竟然走了8000多公里。“山上石头太多,破石需要时间,还要提防石头滚落,有些坡度太大,挖机行动也不便。”谈起修路的艰辛,公司总经理曾霜无奈地说。“一般1公里毛路打通需要2万元,10天左右就能完成,其中里面的一段路1公里花了6万元,整整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打通。”为了修路,公司特地雇了3台挖机,昼夜兼程挖掘,三年挖了2700个工期。修好的路,日常维护是关键。三年来,5名维护工全心呵护,仅仅生活上就吃掉了八头大肥猪。如今,放眼望去,盘龙山上翠绿青青,竹林深处,一条条如带的水泥路蜿蜒穿梭其间,三三两两的车辆缓缓驶过,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修路很难,但是为了以后的发展,我们还是规划了3.5米宽的主道和2米宽的支路。”曾霜介绍,截至目前,在公司的投资以及该镇财政的支持下,盘龙山上已打通毛路120公里,其中硬化了4公里,“未来的目标,就是把70公里主路全部完成硬化,将山上的竹子全部运出去。”叙永县大石镇专门为大山上的竹子修的路与路共生 山上产业“多点开花”“现在路通了,竹林复活了,不仅可以卖竹子,还可以卖笋子。”如今,看着满山的竹林,李锦校笑了。路通了,外出打工的李锦校和其他村民陆续回来了。“现在承包费加上自己的工资,年收入应该在10万元以上。”返乡后,李锦校将自己原本有的100亩竹林,加上早年承包的437亩竹林,全部流转给企业,一年流转费收入53700元,并帮公司有偿管理3000亩林区。路通了,盘龙山“复活”了。不仅竹子“搭上”了汽车,沿路还兴起各类产业。“现在家门口修了鱼塘,想吃的时候就地取材,多了直接拿去卖,很方便,又多了一笔小收入。”接受采访时,红洞桥村8社、帮公司管理中药草基地的村民赖华贵喜滋滋地说。在主营林竹资源的同时,公司沿路拓展各类配套产业,先后流转农户的荒地、荒山300多亩,连片打造中草药、禽畜散养、生态蔬菜等多种试点试验基地,成功带动当地200人就业。依托山上的条条“毛细血管”,昔日荒废的盘龙山,如今,变身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目前已成效凸显,曾霜初步估算,山上的竹子加上其他沿路产业,一年产值超500万元。“下一步,我们还准备建设林区道路100余公里,争取竹林抚育5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竹旅游业;同时,建设竹产业精深加工园区,引进竹产业加工企业,实现竹类建材、竹纤维、工艺品的规模化发展,持续促进农民增收,真正助力乡村振兴。”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大石镇党委书记王剑表示。采访手记 修路,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然而,专门为竹子修路,在笔者看来却很新鲜。历来,叙永山区盘龙山上林竹资源丰富,却因为缺路,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如何盘活现有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大石镇党委政府以党建为引领,找准“瓶颈”,千方百计引进社会资本,带领干群发扬人定胜天的精神,推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最终实现“愚公移山”,不愧是个务实之举。相信在我国资源丰富的广大农村,只要党委政府找准“症结”,带领干群敢拼敢闯,大有可为就一定有所作为,乡村振兴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