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文/图 “稻田怎么节水?能省多少水?”7月26日,在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崔宁博团队联合成都市新都区农业农村局主办的农田节水减灾提效技术培训现场,授课专家、河海大学教授徐俊增连续抛出两个问题,吸引了在场农业技术人员、种植大户代表的注意力。 在传统生产模式下,水稻种植普遍采用大水淹灌,除分蘖后期排水晒田外,其余生育期田面水层厚度长期保持5厘米以上。然而,培训现场专家们提出的“水稻无需时刻泡在水里,偶尔也要透透气”这一理念,打破了大家的常规认知。新都稻菜现代农业园区里,用于测量陆气界面水热碳通量的设备。 “传统淹灌相对粗放,弊端也明显。它不仅会导致土壤缺氧,降低根系养分吸收能力,还易加剧甲烷排放和水肥流失。”四川大学陈曦博士介绍,多种不利因素叠加下,传统淹灌大幅降低了水肥利用效率,加大了面源污染和碳排放风险。 合理的灌溉策略是提高农业用水用肥效率、实现水稻稳产提质的重要方式。当天培训现场的重头戏,是专家团队探索的稻田节水减灾增效技术。 该技术根据水稻需水规律实施分阶段供水,通常在返青期田面保持薄水层,以后各生育阶段根据土壤含水量或水层厚度控制灌溉上下限。与传统淹灌模式相比,使用控制灌溉、间歇灌溉、浅湿灌溉等主流的水稻节水灌溉方式,至少可节水30%,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20%以上,产量增幅可达10%左右。 节水状态下,为何还能实现水稻增产? 以间歇灌溉为例,该方式仅在水稻返青和抽穗开花等需水关键期保持2-3厘米浅水层,其余阶段进行间歇湿润管理,保持前水不见后水,不仅能增加土壤透气性和含氧量、根系吸水吸肥能力,也会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和重金属积累,降低水稻纹枯病、稻飞虱发生率。“同时,调控水稻的水分适应性相当于对水稻进行‘干旱锻炼’,有利于提高植株抗逆性,从而实现节水抗旱目标。”陈曦补充道。传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大水淹灌 四川流航农业创始人李卓恒首次系统学习稻田节水减灾增效技术,对徐俊增教授介绍的“全渠道自动化排灌(肥)一体化控制”尤为关注。据介绍,该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自动匹配分阶段灌溉策略,能实现稻田节水的智能精准调控。 李卓恒的公司在新都稻菜现代农业园区运营着“一碗鲜米”绿色种植基地。“如果这项技术能实现智能精准补水,提升水肥利用效率,那就能帮助基地实现降本增效与生态效益双赢。”他表示,后续还需与团队成员深入研讨技术细节,探索落地应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