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周金泉 初秋时节,德阳市罗江区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里,成片的制种水稻已陆续收割入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也是四川省启动制种基地大提升三年攻坚行动的第二年,罗江作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和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取得了什么新成效?近日,记者带着问题展开了走访。罗江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 罗江区委宣传部供图扩面增值 压实制种“基本盘” 罗江发展水稻、油菜制种产业已有40余年,是四川最大的油菜制种基地,年产油菜种子约占全国油菜用种量的20%,油菜制种亩均单产位列四川第一,水稻制种亩均单产位居全省前列。 在该区调元镇顺河村,两台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驶入水稻制种田,你追我赶,上演了一场稻田丰收“大片”。 “这片地基础条件比较好,地势平坦,背靠秀水河,能实现自流灌溉,周边的浅丘又是一道天然屏障,今年才发展成制种田。”调元镇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办主任曾龙介绍,2022年当地开始发展制种产业,现已建有4000余亩制种基地,制种区域从团堆村逐步扩大至顺河村、百花村、文星村,共4个片区。 调元镇的变化是罗江积极推进制种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确保制种稳面扩面、提质增效是近年来四川种业振兴的基本目标之一,罗江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创新推广“水稻·油菜双季制种”发展模式,促进制种产业转型提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全区已发展双季制种9000亩,水稻、油菜制种面积由5.2万亩增加至5.5万亩。”罗江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夏红介绍,同一块田采取大春水稻制种、小春油菜制种轮作,不仅能大幅提升制种收益,也有助于增加制种面积,固化制种土地,形成制种专属区域。 略坪镇长玉村从2002年开始探索制种发展之路,如今全村发展制种4400余亩,是罗江制种产业核心区,也是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所在地。“正常情况下,我们村里制种水稻、油菜亩产分别在250~300公斤、140~200公斤。按照去年市价,双季制种亩均净收益能达到3500元。”长玉村党委书记丁洪生告诉记者,去年,部分经验丰富的村民制种水稻亩产突破了350公斤,净收益更高。 据悉,为压紧压实制种面积,罗江已建立区本级制种数据库,率先完成种子生产基地及制种区域“上图入库”。同时,构建起“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制种机制,吸引30家制种企业入驻。延链增产 提高制种“附加值” 马路笔直,纵向延伸至基地边缘;水渠通畅,带着碎秸秆流向远处……走进罗江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深处,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的农田面貌让人眼前一亮。 烈日当空,只见机手们熟练地操作割台,将制种水稻收割、脱粒、入仓;村民们默契分工,用三轮车将水稻转运至不远处的烘干加工中心。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罗江以“五化”标准实施田块归并、田型调整,配套集中育秧、种子加工等功能服务,全面提升制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去年9月,罗江区种子加工中心正式投产。该中心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配备种子干燥机、清选机、除尘等设备8台(套),构建低温循环式多功能种子烘干生产线3条,水稻、小麦、油菜籽等种子日均烘干、粗加工能力达到80吨。 “以前要把种子拉到其他乡镇烘干,麻烦,风险也大。”丁洪生告诉记者,加工中心不仅可以解决种子就近烘干、仓储问题,保证种子品质,还可实现种子初选、分级、精选、包装,当地制种产业链已基本完整。 2021年,罗江编制了《国家粮油制种示范农业园》发展蓝图,规划建设国家制种基地50平方千米,覆盖7镇35村,惠及5500户农户。该农业园以略坪镇、调元镇为核心,规划建设种业运营中心、制种观光工厂、稻米文化研学中心等功能区,将粮油制种与旅游、体育、文创、研学等深度融合,旨在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增加制种产业附加值。 “去年6月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包括道路提升改造、种业博物馆和观景平台打造等,硬件设施基本齐备。”罗江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祥华介绍,今后将围绕补足基础设施短板、稳增制种面积、吸引制种优势企业入驻等方面,持续提升制种产业优势,为实现种业振兴贡献罗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