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核心数据:年均供水量:17.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500万亩惠及人口:754万人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2月6日,川南宜宾,寒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汽扑面而来。上午10时20分许,向家坝北总干渠岷江江底隧洞闸门缓缓升起,一股股清冽的金沙江水如银龙般奔腾而出,水声轰鸣震耳。岸边,欢呼声与浪涛声交织成一片。“村里的许多老人盼了半辈子,终于等到这股‘希望水’!”宜宾市翠屏区思坡镇心宁村村民王莉心情激动,她所在的村种植水稻常年因缺水减产,如今这种局面终有望改变。 金沙江水破浪来。破浪的背后,不仅标志着向家坝灌区一期一步工程正式投用,更书写了川南地区“水困”历史的终章。作为四川省“六横六纵”骨干水网的“关键一横”,这项工程将彻底改写川南4市21县及云南水富市的水资源版图——未来,17.8亿立方米的年均供水量将滋养500万亩农田,惠及754万人口。向家坝灌区一期一步工程大地湾渡槽。王铁松 摄“千河之省”的“缺水之困”川南地区面临发展瓶颈 四川有着“千河之省”的美誉。四川拥有大小河流8000余条,还有8000多座水库发挥蓄水作用。这些河流、水库如毛细血管分布全省各地。 乍一看,四川并不缺水,甚至可以说是“水资源大户”。 那么,四川为何耗资数百亿元,全力以赴建设向家坝灌区工程? “四川不缺水,缺的是留住水的能力。”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坦言,尽管四川年均水资源总量256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二位,但川南丘陵区却长期面临“缺水”困局。其背后原因主要有三:河流流经里程较短,缺乏大型湖泊和水库,降水分布不均。 具体来看,川南地区虽然拥有长江、金沙江、岷江和沱江等大江大河,但这些河流在川南的流经里程较短,且境内缺乏大型湖泊和水库。夏季强降雨后,洪峰迅速过境,大量水资源汇入长江后流失,且川南多丘陵、盆地,地表径流容易流失,本地水资源难以储存利用。加之近年来川南经济区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地对水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加剧了川南水资源供需矛盾。 以缺水严重的内江为例: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和全省的16%。部分村庄甚至需要“借鱼塘水灌溉”。2022年夏,记者曾走访内江市东兴区,亲眼目睹了缺水的场景:龟裂的稻田深处裂缝有几指宽,有的农户为了保证庄稼生产迫不得已向鱼塘借水灌溉庄稼。 这种情况在自贡同样存在。作为全国50个缺水最严重城市之一,自贡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5。水,成为制约川南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从蓝图到清流的攻坚之路“水上长城”造福川南百姓 记者从四川省水利厅获悉,四川早有向家坝灌区工程的建设构想,但从前由于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原因,这一构想始终未能实现。出于川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四川水利、发改、财政等多个部门共同努力,向家坝灌区工程终于获得国家部委批复,实现引金沙江水造福川南。2018年12月,向家坝灌区工程一期一步主体工程正式动工。 从数据来看,向家坝灌区仅是一期工程就涉及川南经济区的宜宾、自贡、内江、泸州4市11县(市、区),总投资157亿元。一期工程整体建成后,多年平均供水量8.47亿立方米,将极大解决川南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有效保障254万人生产生活用水和198万亩耕地灌溉用水,助力川南经济区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一期工程又分为一期一步工程、一期二步工程实施。 从建设难度看,这条“水上长城”工程需穿越川南丘陵地带,为施工带来不小挑战。“岷江江底1350米隧洞施工中,我们首次在四川水利工程中采用盾构法,隧道顶部距江底最浅仅11米,既保障通航安全,又避免生态破坏。”四川省水利发展集团向家坝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石科介绍说。 另外,向家坝灌区一期一步工程瓦房头渡槽以 45 米单跨刷新全国简支预应力梁渡槽纪录,其设计可抵御8级地震;建设期间,向家坝灌区利用BIM技术全程模拟施工,93项科技创新成果中,12项发明专利、40项新型工法让输水损耗率降至5%以下。 建设高峰期,5000余名工人昼夜奋战。工程技术人员还记得2023年冬季抢攻隧洞的场景:“零下3摄氏度的江风中,液压机械因低温频频罢工,我们裹着棉被给设备保温,硬是靠人力完成3个关键节点。” 如今,他们的努力有了成果。首先实现通水的向家坝一期一步工程,新建干支渠及供水管线147.8公里,为宜宾、自贡、内3市7县(区)年均供水3.74亿立方米,可实现让140万人喝上金沙江水。在自贡市沿滩区,种粮大户刘明兴奋地说:“有了这水,我承包的500亩地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向家坝灌溉工程的意义不止于农业范畴。从前,在宜宾市翠屏区李庄古镇经营民宿生意的老板陈晓霞经常被游客抱怨洗澡水压不足。今后供水将逐步稳定,这个问题终于有望解决。 随着川南经济区锂电、白酒等特色产业扩张,向家坝灌区工程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水资源保障。更重要的是,它构建起跨省水资源调配的示范样本——未来二期工程建成后,云南水富市30万群众将告别“守着金沙江却缺水”的窘境。这些,正是向家坝灌区工程立项的最强注脚。灌区农业涅槃新生水利助力“天府粮仓”建设 向家坝一期一步工程通水次日,宜宾市屏山县水稻种植大户汪进已经来到田间整理土地,为春耕育秧做好准备。他算了一笔账:2000亩新增灌溉的耕地可使水稻亩产提高15%以上,按照亩产400公斤计算,将增加12万公斤左右。 专业人士测算:向家坝一期一步工程达产后,当地耕地灌溉保证率将显著提升,预计主要粮食作物年增产0.63亿公斤,平均每亩增产粮食34公斤;经济作物平均年增产1.82亿公斤,平均每亩产量增产100公斤。粮安天下,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向家坝灌区工程引水入川南,将直接为川南农业生产带来实打实的好处,进一步凸显川南地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作用。 站在岷江岸畔,四川省水利发展集团负责人望向正在施工的向家坝灌区一期二步工程:“到2028年,向家坝灌溉工程将再增上百万亩灌溉面积。”此刻,金沙江水正通过密布地下的管网,悄然改写这片土地的未来。 不止向家坝灌区工程,根据我省西北高东南低的自然地理特征、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的特点,四川构建了“六横六纵”骨干水网,这12条“输水大动脉”,将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截至目前,“六横六纵”中的都江堰灌区、武都引水、升钟灌区3个重大工程已建成,向家坝灌区、亭子口灌区、大桥灌区3个重大工程正加快建设,目前全省共建成127万处水利工程,形成蓄引提水能力35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491万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2%。 根据规划,到2030年,四川全省骨干水网总体架构基本完成,到2035年形成骨干水网有力支撑、大中小微协调配套、国省市县充分衔接的现代水网体系,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记者手记 水,生命之源,农业的命脉,当清流漫过干涸的田地,改变的不仅是土地的颜色,更是一个区域的“命运轨迹”。向家坝灌区的故事,是四川水利为川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雪中送炭的故事,更是中国治水智慧在新时代的璀璨绽放,我们期待更多的精彩华章在巴蜀大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