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2022年6月12-14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美姑服务团肉羊、绒毛肉羊产业组专家团协同赴美姑县开展乡村振兴产业帮扶行动。专家团由肉羊产业组组长、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周爱民和绒毛用羊产业组组长、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西昌综合试验站站长俄木曲者以及团队成员四川肉羊创新团队岗位专家杨世忠、四川饲草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张晓晖组成,特邀原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西昌综合试验站站长木乃尔什二级推广研究员作技术指导。美姑县农村鑫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场调研指导专家团分别走访了洛俄依甘乡依甘村美姑县农村鑫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九口乡瓦乌村美姑山羊原种场和井叶特西乡普千依惹村井叶特西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对美姑县肉羊养殖生产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指导,并针对美姑山羊保种选育与新品系培育、高山绵羊高效生产、青贮饲料加工与利用、优质牧草品种筛选及种植、空置圈舍等基础设施高效恢复利用以及肉羊短期育肥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现场指导,通过“传帮带”的服务形式,提高了本土人才培养的帮扶成效。美姑山羊原种场现场调研指导6月13日下午在美姑县农业农村局,召开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美姑县)科技特派团座谈会。在会上,专家团指出美姑山羊应以原种场为核心,对美姑山羊开展选育提高和提纯复壮,以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和屠宰性能为核心进行系统测定。针对美姑县肉羊产业发展与技术体系建设,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建立优化产业布局。从全产业链角度,因地制宜,夯实产业基础,进一步提升饲草料均衡供应水平,分区域布局绵羊、美姑山羊等产业,健全基础技术体系;二是加强良繁体系构建。建立“原种场+扩繁场+适度规模养殖户”的繁育体系,突破美姑山羊抗病力弱、生长速度慢等关键性能缺点,提升综合生产性能,扩大种群规模;三是注重技术人才培育。加强对本地技术人才的培训,建立“传帮带”“师带徒”有效机制,通过“走进来+带出去”等方式,提升本土养殖人才技术水平;四是注重品牌建设,开拓创新市场。延伸屠宰加工和销售产业链、消费文化和消费市场的培育,用市场需求拉动的发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美姑县)科技特派团座谈会在听取与会人员的积极发言后,美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瓦西一布强调,美姑山羊具有一定的品牌基础,覆盖面广、资源好、繁殖率高,要因地制宜做好美姑各类羊种的规划发展,打造美姑特色。一是摸底数,建立目标。开展全县产业类数据摸底,进行汇总分析,为做好全县产业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主动融入、开拓市场,让美姑山羊品牌走出凉山。二是把病脉,对症下药。美姑山羊养殖重在产业技术发展不成熟,要在做好山羊疫病防控技术研究,提高山羊疫病防控技术的水平,完善基础设施设备。三是夯基础,选育良种。目前饲草料基本以外输为主、饲草料价格贵、运输成本高,围绕饲草料品牌做好筛选,引进成活率高、易种植等饲草料良种,培育本土化、闭环运行自产自销的饲草料。美姑县县委农办副主任叶青云、美姑山羊产业办副组长欧其拉一及相关业务工作人员一同参加了座谈。美姑山羊原种场青贮饲料制作现场指导井叶特西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场指导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6-16
四川三农新闻网眉山6月15讯(雷煜 通讯员 刘敬宗  )“这个是一代二化螟造成的枯鞘。”6月15日,高级农艺师曹继华,对丹棱县张场镇峨山村3组村民刘永才如是说。实践经验十分丰富的曹继华是该县农业农村局的退休职工,他说:山区气温低,螟虫的生长发育也要慢些,对于防治不彻底,枯鞘过于严重的局部地方,可以适当补治一下,以尽量压低虫源基数。随后,他又从田中寻找主穗,一层层剥开,检查了幼穗分化情况。“刚刚进入幼穗分化第二期,这个时候,田间不能缺水,也不能缺肥,因为幼穗分化四期以前是形成大穗的关键时期。”曹继华对前来围观的村民特别强调。    曹继华(左二)在观察一代二化螟造成的枯鞘老有所为,退而不休。为响应市委老干部局“眉州霞光”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号召,丹棱县委老干部局,县农业农村局以“两新三大”为契机,结合实际积极打造“大雅霞光”特色党建品牌,广泛动员离退休党员、干部组建离退休党员服务队,参与到基层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中。近日,丹棱县农业农村局退休党支部,组织首批志愿者退休高级农艺师曹继华等人积极参加送技下乡,深入乡村指导水稻后期田间管理的工作,为当地群众解决具体问题,受到干部群众好评。          曹继华(左一)在观察水稻幼穗分化情况农业农村局退休党支部负责人说:下一步,还将组织身体健康,志愿参加的退休老党员、老科技工作者,根据农时季节特点,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以充分发挥余热,服务群众、服务乡村、服务基层。将党的建设贯穿工作始终,以党建引领,促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结合实际、力求实效的原则,做到有声有色、有形有效、务实管用。      蹲下去,仔细看    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6-15
(甘茜倩 记者 侯东)“哒哒哒哒……”,6月13日,走在朝天区朝天镇金堆村的乡间小道上,道路两旁绿茵茵的植被随着微风轻轻摇曳,远处时不时传来阵阵马达轰鸣声,记者循声望去,原来是金堆村四组组长侯有平正驾驶着旋耕机在地里忙碌着。金堆村位于朝天镇西南部3公里处,全村耕地1212亩,因多年来大量劳动力外出,导致不少土地撂荒。为全面摸清撂荒地底数,做好复耕复种工作,金堆村村组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摸排查清撂荒地户主、地块面积、承包关系、撂荒程度、空间位置、撂荒原因等基本情况,共摸排出公路沿线撂荒面积100余亩。撂荒地整治底数清了,有地无人种的问题如何解决?金堆村经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后,决定对整户外出、无劳力、土地耕种条件差以及因土地效益低不愿耕种的,在征求农户意见后,由村集体进行复耕复种、统筹盘活。说干就干,随着挖掘机在土地间穿梭,一片片撂荒的土地被摊平、翻新,昔日杂草丛生的撂荒地瞬间变成了保障粮食生产的“希望田”。经过数天奋战,金堆村顺利完成了撂荒地整治100余亩。整治后的撂荒地“像我这样上了年纪无法从事重体力活的,想自己耕田都比较困难。王书记不仅把村里的撂荒田整治了,还顺带帮我把地也耕了,这可真是帮了大忙。”六组村民王全贵介绍,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目前金堆村已经在整治的百余亩土地上相继种上了玉米、大豆,而早些时候播种下去的玉米已经破土而出,原来的撂荒地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全部换了新颜。看着这片沉寂多年的撂荒地被“唤醒”,焕发出了孕育果实的新活力,王朝东感慨地说:“袋中有粮、遇事不慌,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真正让老百姓的粮袋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吃上放心粮。”金堆村撂荒地复耕复种只是朝天镇推进撂荒地整治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现状,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朝天镇深入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通过入户走访、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验等方式,全面开展撂荒地调查摸底统计工作,形成撂荒地花名册和统计台账,让撂荒地“底子清、情况明、数据准”,共摸排出25个村(社)可整治的撂荒地2200余亩。“我们镇当前主要采取三种模式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朝天镇分管农业副镇长王齐龙介绍称,针对复耕条件较好的土地,采用扣减地力补贴、上门宣传动员等方式,积极营造浓厚的农业生产氛围,发动在家的农户自行复耕复种;对于长期外出务工、家中无劳动力的农户,通过提供种子和补贴,委托村“两委”“代耕代种”,按照200元每亩的补贴标准,由村“两委”代种小麦、玉米、大豆;另外,镇上还指导村“两委”整合村内撂荒地,连片流转给辖区内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据了解,截至目前,朝天镇已经整治撂荒土地500余亩,结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部种上玉米、大豆。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15
(黄琴 记者 唐子晴)6月6日,米易县撒莲镇安全村稻菜轮作产业园里,排排秧苗在田间铺展开来,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今年我们早宣传、早安排、早落实,现在各村的水稻基本都已移栽完毕。”撒莲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谢志坤说。米易县撒莲镇安全村稻菜轮作产业园里,村民正在劳作。(米易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撒莲镇是米易农业大镇。近年来,该县立足这一区域多措并举狠抓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一方面广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大力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目前,该镇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7%以上。  另一方面,在全镇稻菜轮作核心区探索“蔬菜季农户自种增收、水稻季公司统种增产”模式,已流转200亩土地开展水稻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今年番茄卖完,我家就把4亩地全部改种成水稻。”安全村村民张远华说,现在种田有补贴,有技术人员指导,“政策好种粮更有信心。”  此外,米易还从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水、路、沟渠、防洪堤坝等基础设施短板。截至目前,撒莲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余亩。  随着米易县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撒莲片区项目的实施推进,这里的高标准农田范围还将继续扩大。该项目于2021年12月开始施工,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0.72万亩,新建管道47260米。目前已完成总体工程的80%,其中土壤改良4000亩任务已完成。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6月10日,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大沟头村四川天兆猪业股份有限公司核心育种场内,一头头种猪在优哉游哉地吃饲料。据了解,目前这里的种猪和仔猪总存栏量达3000头。  “大沟头育种场一线饲养员仅20名,在数字农业和智慧化养猪设备加持下,育种场 3000 头种猪、仔猪被管理得井井有条,否则需要的人手至少要增加一倍以上。”育种场生产部经理张尚卫说。电子饲喂站。 嘉陵区农业农村局 供图养猪环境好吗?听大数据怎么说  据了解,这里采用的是天兆猪业“余氏5.0版”楼房养猪模式,每头猪“住楼房”“吹空调”“带耳钉”,既省地,又便于精准管控,生猪处于最舒适的生长环境。  临近中午,几名饲养员出现在3楼生猪产房,这是育种场的例行巡检,看到猪只的生长状态良好,饲养员们点开手机进行了几番操作,很快就退了出去。  怎么确保喂养的饲料、营造的室内环境是最受这些猪儿欢迎的,莫非凭养殖人员的主观判断?“我们凭的是大数据分析。”育种场工作人员袁章介绍说。  只见他点开了猪场的“天兆云智能管理养猪管理系统”,育种场的生产环境、生产设备、生产管理均实现了“数字化”,换言之,通过前端设备数据获取,每只猪每天的生长环境、采食量、数量变化情况等自动生成一组组数据,并汇总形成养殖管理、精准饲喂、疾病监测、育种管理等数据库,再通过与天兆猪业每年15至20万繁殖、系谱数据,10年17万生长性能数据比对,实现数字分析、数字决策、数字说话,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智能化养猪成功秘诀看过来  在物联网、设施畜牧业、智慧畜牧等信息化新技术基础上,天兆猪业成功搭建了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起智能管理数字化养猪模式,那么,这一模式有哪些成功秘诀?  首先是配备了完备的前端采集设备。每只猪刚一出生,便戴上了电子耳标,还有自己的名字,身份信息录入生猪繁殖育种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了独立的身份档案,随后的整个选育过程都会“记录在案”。类似的智能化数据采集设备还有:精准环境控制传感器、控制箱、报警网关,母猪自动饲喂站,疾病控制实验室仪器,背膘测定仪,精液采集罐装分析设备等。  当然,除了前端设备自动获取的数据,也有一部分数据需要人工记录存档,育种场给每位饲养员都配备一台手机,随时记录生猪数据,并上传至数据库、存档。  其次,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是制胜的另一个“法宝”。天兆猪业将数据应用在自动精准环境控制系统、数字化精准饲喂管理系统、畜禽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繁殖育种数字化管理系统、养殖管理系统上,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制定个性化的育种方案。  “通过大数据比对,我们甚至能够准确知道一头种猪吃了多少,吃的什么,产仔如何,当天吃得过多还是过少。”张尚卫介绍,“同时也能够科学研判哪些杂交组合的猪更有养殖‘前途’,降低选育成本。”  目前,这套管理平台在天兆猪业嘉陵区大通、大观等乡镇的龙池猪场、大观猪场等均得以应用,同时,通过全公司联网的“综合安防管理平台”,甚至远在重庆的总部,都能通过大屏幕随时观察猪场的情况。  “大数据赋能,生猪养殖更加科学、高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嘉陵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育种属于生猪产业链的上游,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曾祖代纯种猪,每一头都有标准血统和基因测序,正是大数据支持下,曾祖代不仅存活率高,而且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在地方农业农村部门项目资金支持下,天兆猪业不仅构建起智能管理数字化养猪模式,而且在负一楼设立环保处理中心,采用干清粪工艺,使粪污、废水日清日结,粪污、废水通过发酵床、立页增氧、厌氧好氧发酵等工艺最终达到零排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15
(王菲菲 记者 侯东)收割、粉碎、打捆、装车……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排排油菜被卷入收割机,油菜自动脱粒后与秸秆分割开来。连日来,广元市昭化区各地抢抓晴好天气,抢收油菜、小麦秸秆,肉牛羊养殖企业及养殖户再通过复合氨化、微贮等方式将油菜、小麦秸秆“变废为宝”,推进饲料化利用,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机欢人忙的丰收景象。近年来,昭化区为充分发掘农作物秸秆资源优势,有效破解全区肉牛羊产业发展干草短缺的问题,建立健全了秸秆饲料化利用体系,为全区肉牛羊产业突破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以种促养,围绕园区建设布局牛羊产业。该区优先选择在秸秆资源丰富、秸秆饲料化利用基础条件好的现代粮油园区发展肉牛羊产业,并鼓励养殖户利用草山草坡和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农副作物秸秆资源作为养殖饲料,在王家贡米园区新投资建设的5000头肉牛养殖场,有效实现了“农牧互补、草畜互动”,推动种养循环协调发展。此外,昭化区进一步发挥政策杠杆的撬动作用,不断健全收运储加工体系。“昭化先后在柏林沟镇双龙村、射箭镇潼梓村等肉牛羊养殖集中区域建成秸秆收储中心8个,并在王家镇新建5万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采用‘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社)+种养场(户)’的模式收购秸秆,开发生产牛羊TMR饲料及全混合颗粒饲料产品,辐射带动周边7个镇。”昭化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秸秆饲料不仅成本低、疾病少,还有助于牛羊快速增肥上膘。”卫子镇鑫煜农业限公司饲养员一边给肉牛添加饲料一边感叹。鑫煜农业有圈舍8栋,共2万平方米,现存栏能繁母牛700余头,育肥牛360余头。“我们全部实施秸秆饲料化养殖,去年收购农作物秸秆饲料1万多吨,解决了本地4万亩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既节省粮食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促进了三产融合,实现了种养两端绿色协调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该养殖场负责人赵志明介绍说。为最大化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昭化区依托省畜科院、省草业中心、川农大等科研院所,组建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技术专家服务团,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配套装备的示范推广,在全区建立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回收加工利用试点示范样板,大力推广秸秆氨化、青贮、微贮等生产技术,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我每年都把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秸秆销售给周边肉牛羊养殖场或者秸秆加工基地,每亩至少增收400块。”卫子镇种植户张金明赞叹道,“如今秸秆‘变废为宝’,既挣钱又没得污染,一举两得。”多年来,昭化区引进和扶持波记农业、邱扬牧业等大型肉牛羊养殖企业7家,扶持中小型肉牛羊养殖企业50余家,带动肉牛羊养殖农户570余户,年利用农作物秸秆12万余吨,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60%以上,推动肉牛羊产业突破性高质量发展。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区存栏肉牛3.17万头、肉羊5.86万只,预计全年可出栏肉牛1.1万头、肉羊8万只,实现肉牛羊产值3.95亿元,带动全区3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14
(赵怡 记者 庄媛)记者从阿坝州农业农村局获悉,马尔康“6.10”地震发生后,阿坝州农业农村局按照省、州要求,全力以赴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全局112名党员和干部职工成立抗震救灾党员突击队和便民服务中心,服务周边避险群众。同时,该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世林及各班子成员分别带领农牧技术人员、党员服务队队员奔赴震中草登乡及各受灾县,实地查看农业基础设施、农作物、养殖场受灾情况,统计灾损,了解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并就养殖场灾后疫情防控、农作物田间管理、农户灾后自救开展现场指导。同时,农牧技术人员还对地震灾害区域开展畜禽伤亡情况排查,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深埋处理,对地震灾害区域畜禽圈舍及周边环境进行严格消毒灭源,防止灾后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和蔓延。根据作物受灾情况,技术人员现场对村民开展了农作物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指导,及时安排做好补种用种子及其他农资调运,并开展受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指导。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6-14
(杨俊 张海波 记者 李国富)眼下,正是高粱播种的好时节。6月13日,在南充市嘉陵区金宝镇柿子沟村高粱播种现场,傲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卫正驾驶着904拖拉机配套6行播种机在田间忙碌着,只见施肥、播种、覆土等工序一次性完成,一幅农业现代化的“耕”新美景图在嘉陵大地徐徐展开。“今年,金宝镇计划种植优质高粱14000亩,目前已完成13000亩高粱播种,引进播种机播种,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有利于高粱生长。”金宝镇副镇长林俊名介绍,机械播种高粱,不仅播种深度均匀、出芽整齐、出芽率高,而且高度比较均匀,能进一步减少高粱籽的损失率和含杂率,对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该镇与本地企业签订订单农业,实行订单种植,确保高粱产业发展稳得住、能致富。据悉,正在机播高粱的这片田地,正是金宝镇今年刚整治复耕的撂荒地,经过整治后的土地大块而平整,最大的土块面积达10多亩,十分适合机械化作业。而机械播种的推广,为嘉陵区10万亩优质高粱种植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9.5万亩高粱播种,预计本月将完成全部播种。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6-14
(丁文君 徐振宇 记者 陈家明)“大家依次排好队,按照登记好的数量来领取大豆种子。”6月10日,在自贡市荣县双石镇黄家村村委会,农户们正排队领取大豆种子,一旁的技术人员则对农户进行大豆播种培训,做好及时播种。“现在政策好,不仅给我们免费提供豆种,还有奖补政策。”前来领取豆种的黄家村6组大豆种植户陈德明告诉记者,去年他家大豆产量近1万斤,卖了3万多元,种植大豆的经济效益好。为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荣县定下了今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暨扩种面积达4万亩的任务。记者从荣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服务中心获悉,为了充分调动农民扩种大豆的积极性,荣县采购了100吨大豆种子免费发放到全县21个镇(街道),并因地制宜推广经济林、大豆“经粮间作”,中药材、大豆“药豆套种”模式,助力大豆扩面提产,打造大豆复合种植绿色高质量发展样板。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6-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盛夏时节,大邑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绿油油的秧苗迎风轻摆,生机勃勃。“秧苗已经全部栽插完毕,这两天要注意补施肥和除草。”园区内成都市耕读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凤娟说。  马凤娟的公司种植水稻2000亩,“基本不下田,对农业种植确实也不太懂。”马凤娟并不遮掩自己对农业种植的“外行”,并爽快地道出了她的“秘密武器”——“吉时雨”手机App。“查看App上的数据和分析,就能清晰、全面地掌握自家田里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土壤墒情、空气湿度、温度、风向等一目了然,最终达到减肥减药、增产增效……”  在大邑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近500户粮食种植大户都用上了数字化种田。大邑县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已编制完成了数字乡村建设规划,建成了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150个数字农场和全省首个“无人农场”。数字技术成为种田“金锄头”  6月6日,芒种时节。马凤娟流转的2000亩地已经完成了水稻栽插,坐在办公室里,她拿出手机打开种田App测量田块,“这个软件连接了物联网平台,我能够核实到今年到底种植了多少水稻。”  不仅如此,如今的种田App 从作物栽种到施肥除草,成熟收割到销售,包括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服务,都能手机下单,实现一条龙服务。“田里发生病虫害还能收到预警,跟着导航,可以精准定位到病虫害发生位置。”马凤娟说。  马凤娟口中的App来自四川润地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李宗滨介绍,“润地吉时雨”数字农业服务平台综合5G、多光谱、近地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农作物生长模型、测土配方模型、产量预测模型、农作物长势模型等,实现对农作物的精细化管理。  “在个人用户端,平台为农民种田提供‘管农场’‘管农资’‘管作业’‘管金融’‘管销售’的粮食生产全链条、一站式的数字化服务;在政府端,为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在农政监管和决策上提供数据支撑;在商家端,我们能够为农业服务商提供订单和交易服务。”李宗滨表示,通过服务,把数字技术下沉贯穿到粮食耕种收的生产全过程和产供销的经营全链条,一是能够帮助农民在生产上节本增收,二是帮助农民在经营上能够对接大市场,三是帮助农民在生产方式上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同时也能助力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无人农机农业生产“机器换人”5月中旬,位于大邑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我省首个“无人农场”喜获丰收,现场工作人员按下遥控器上的启动键,一台无人驾驶收获机就沿着规划好的路径开进了无人农场的麦田,并自主收割小麦。  无人农场,即在人工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或通过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自主作业,完成所有农场生产、管理任务的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  “在这个农场,我们从旋耕作业到小麦播种,从田管到收割都采用了无人化机械作业。300亩的示范区,只需要2-3名管理人员,在电脑或者手机平台进行智能控制,偶尔进行田间视察、设备维护和能源补给工作。”西华大学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教授王霜介绍。  大邑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农业装备加快普及,一些技术产品应用成本逐渐下降,使无人化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成为可能。“以数字、数据为基础,未来农业生产‘机器换人’将是必然,应用领域也将逐渐扩大,并且可以实现在无人的环境下精准、高效作业,从而解决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精准度要求高、安全风险防范难的有关问题。”  据了解,未来,大邑县还将在农资数字化、农业作业数字化、农业金融数字化、农业营销数字化等方面大做文章,努力建成四川数字化农业“标杆”。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14
(彭杰 记者 李国富)“你这片脆李基地总体不错,但土地肥力欠缺了一点,建议尽快施普通高钾肥……”近日,全国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董文斌在南充市营山县清水乡银鸽村脆李种植基地,认真“把脉问诊”后,对技术工人就剪枝、施肥等日常管理技术进行了现场教学。“县就业服务管理局想创业者所想,急创业者所急,不仅组织我们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走出去学习果树种植技术,还主动邀请专家到李子基地开展巡诊活动,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真是太贴心了。”清水乡银鸽村脆李种植基地业主廖万顺激动地说。这是营山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开展专家“巡诊”助创业的一个缩影。当天,该局邀请董文斌来到营山的多个李子种植基地,察看果树长势、病虫害防治、果子生长情况等,认真查找日常管理、施肥等存在的问题,并开出“药方”,确保李子丰收。据介绍,今年该局常态化组织开展专家“巡诊”活动,邀请专家进行实地“把脉问诊”,破解桎梏油橄榄、花椒、李子等农业产业发展难题,助农增收。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6-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贵芳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从事水果种植,就得开动脑筋。只要采准了市场节拍,同一个水果品种做到早、中、晚结合且采用生态种植和自采,就能多赚钱。这不,我不到10亩地的枇杷从4月下旬卖到6月中旬,就没有为销售犯愁,而且收入还稳定。”6月5日,在泸州市纳溪区东升街道柑湾村,返乡农民唐世川一边采摘晚熟枇杷,一边介绍说。唐世川在管理葡萄。  唐世川自2014年返乡后,他就流转了周边乡邻近100亩土地发展了四季水果种植,枇杷就是其中之一。  为确保种植出高品质的枇杷,唐世川积极引进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严格按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操作规程规范组织枇杷生产,不使用违禁投入品,建立健全生产操作记录和产品质量追溯记录体系。  就在唐世川果园毗邻的方山村,同样有个来自泸州的山羊养殖大户,每年出栏山羊都在300只以上,这些山羊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羊粪便。虽然枇杷园仅有10来亩,但所要消耗的有机肥多达数吨,光肥料一项花费就 达2000多元。这个山羊养殖大户落户方水村后,唐世川就与其达成合作协议,羊场所产生的羊粪免费交给唐世川消化处理,一来解决了唐世川枇杷园有机肥供应的问题,二来也帮助这家羊场解决了粪污处理的难题,实现了两家业主共同发展,也探索出了一条“羊粪—枇杷”的循环发展新模式。  在唐世川的枇杷园内,一个粪污发酵池藏在林中,发酵后用于浇灌枇杷树。枇杷树上,一张张粘蚊贴有序挂放,林里还分布着几盏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唐世川说,枇杷园在病虫害防治上,坚持预防为主,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方法,让枇杷实现绿色健康生长。以往枇杷园主要施用化肥,但化肥的使用不利于土地培养,也不利于枇杷品质的提升。羊粪发酵肥的使用能防止土地板结,利于枇杷的品质、口感提升,由于肥效期更长减少了肥料的使用量。  特别是这两年,唐世川还在枇杷林里放养了一定数量的土鸡。土鸡啄食地上的枇杷落果、枇杷叶、花、草籽、虫子等天然食物,减少了枇杷树的病虫害,而鸡粪又成为枇杷树的有机肥料,形成了小小的生态链。  走进唐世川10余亩郁郁葱葱的枇杷林中,笔者发现,在林中,分区域伫立其中写着“早熟”“中熟”“晚熟”字样的牌子格外醒目。“这两年我的枇杷林发展早、中、晚熟品种枇杷,就是为枇杷上了一道增收‘安全险’,让我的枇杷基本没有受到市场上价格的冲击。”唐世川说。  为避免枇杷集中上市走入价贱怪圈,近几年,唐世川不断引进更新枇杷新品种。如今,历经8年的不断引进更新,他已成功更新引种了“长白”“解放钟”“早钟六号”等近10个枇杷品种,采收时间从4月下旬至6 月中旬,实现了错峰销售。今年,他的10余亩枇杷产量在1万余斤,实现收入达8万余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13
(弓大雄 何英  记者 侯东)近日,艳阳高照下的七佛乡新坪村猕猴桃种植园,绿油油的枝条环绕在藤架上,硕果累累,农户们正在高兴地为猕猴桃青果套袋“穿新衣”。“我家种了10亩猕猴桃,近期温度升高,蚊虫多,需要及时套袋,保护好猕猴桃的质量,才能卖出好价钱。”种植户袁国建说道,“今天在场帮忙的农户都是‘土专家’,近几年种植农户多,都增长了经验。”袁定美高兴地说: “我最开始种猕猴桃是想着自己吃着方便,没想到去年收成好,还卖了接近5000元,加之这两年的管护技术我也基本学到了,今年又新栽了100株,且套种了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可实现双丰收。”七佛乡农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全乡“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结合该村地理位置和土地性质,多次请技术人员来地块指导,也带该村两委班子和农户代表外出考察后,因地制宜落实的猕猴桃产业发展。目前该村每家都有猕猴桃产业“明白人”“土专家”,常见的管护问题,都是农户相互间传经送宝,在村内化解。“我们村石盘山一带地势陡峭,林区覆盖面大,土地贫瘠,耕种效益低,通过‘猕猴桃+’的套种模式发展猕猴桃产业,不仅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难题,每年还促进农户增收不低于2000元,老百姓包包鼓了,幸福指数提升了,生活也更有劲儿了。”新坪村党支部书记袁兴碧表示,下一步,七佛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走访统计全乡其他村(社区),了解农户种植猕猴桃意愿,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契机,邀请新坪村“土专家”为全乡老百姓发展猕猴桃“传经送宝”,为七佛乡猕猴桃产业发展“穿金戴银”,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10
 (王菲菲 记者 侯东)近日,广元市昭化区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培训班在杭州乡村振兴学院开班。昭化区委组织部、区乡村振兴局、区委党校相关负责同志以及44名参训学员参加开班仪式,此次培训将持续至6月13日。培训期间,学员们借助东西部协作契机,勤学善思,学习东部先进经验,围绕产业协作、人才交流、社会帮扶、项目建设和劳务协作等方面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纵深开展,确保在今年的东西部协作考核中再次取得“好”的等次,在“四城新区”建设中砥砺奋进、担当作为,为昭化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此次培训采取“专题教学+现场教学”的形式开展,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发展等专题进行全面阐述和深入解读,并通过参观鲁家村、余村、黄杜村、瓜山社区等示范点,深度学习集体经济与智慧乡村、美丽乡村与基层党建、民宿经济与运营推广、数智社区与社区党建等内容。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6-10
(刘文佳 王鑫 记者 徐中成)6月8日上午,阿坝州金川县勒乌镇安顺村唐家坪,在浙江农业技术专家钱义荣的指导下,村民小心翼翼修剪刚种下的茶树。“这批茶树苗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捐赠的首批15万株‘白叶1号’茶苗中的一部分。”金川县科农畜局局长泽郎说。  种上茶树的不仅有安顺村,在安宁镇安宁村的一处高山田地里,安吉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也在指导村民试种茶苗。  谈到引进“白叶1号”茶苗的缘由,钱义荣打开了话匣子:“此前,广元青川成功引种,让大家信心倍增。如果茶树在高海拔地区试种成功,不仅能促进当地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还具有科研和生态等诸多价值。”  在高原首次试种“白叶1号”,安吉县和金川县相关部门前期做了充分准备。经过多次实地踏勘,分析气候、土壤等生长环境,经过大量的走访和研判,最终才确定试种地点。钱义荣说,之后,技术团队也将时刻关注试种情况,持续提供技术指导,努力确保茶苗成活成长,为当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培育新的特色产业。  据介绍,金川县接下来会统筹两地的农技人员、乡镇专职人员,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两种方式开展种植、茶园管理、采摘加工等培训,多举措推行规范化种植,让安吉白茶在金川生根发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芒种后,仲夏至。忙有所得,这是农人为之耕耘一生的信条。芒种也称为“忙种”,被认为是一年中最忙的节气。此时正值“三夏”时节的高潮,“双抢”之际,“栽秧割麦两头忙”。此时的天府之国四川,刚刚结束油菜收晒,小麦收割进入尾声,水稻栽插也在争分夺秒“关秧门”。  正是这份忙,让芒种成了一年中第一个收获的节气,也是唯一一个既有播种、又有收获的节气。“芒”便是指有芒的谷物,“种”则是种子、播种之意。小麦、油菜刚获丰收,又插下秧苗,开始酝酿金秋时节的收成……果实和种子,收获和希望,都在这一时刻交汇。  人生海海,四时有序。一“种”一“收”,有所“忙”且有所“得”,这是一个节气独特的内涵,也是人生最朴实的道理。  芒种时节,巴蜀大地都在忙些什么?这一节气期间有什么物候特征?近期农事生产上有什么需要注意?春夏之交,让我们一起从芒种中,品味又一年的辛勤与收获。在崇州市道明镇新华村,收割机在麦浪里来回穿梭收割小麦。忙丰收 小春作物颗粒归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说的就是芒种前后麦收时节的乡村图景。  “今年粮油价格好,我们村集体经济第一季收成就达到17万元。”6月刚刚开始,简阳市镇金镇南山坳村第一书记杨泽坤对这个成绩又惊又喜。  这是南山坳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去年以来,南山坳村立足打造片区高标准粮油基地,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流转了群众不愿意种的土地及产值低下的土地300亩。芒种节前,第一季油菜和蚕豆喜获丰收,通过机械化采收和积极对接销售,丰收的喜悦立马变成了现金收益。  “种了9年小麦,这是产量最高的一次。”5月底,在德阳市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种 粮 大 户 冷 辑 龙 收 割 完1000亩小麦,平均亩产超过了500公斤。而就在半个多月前,该村的百亩规模小麦测得亩产突破600公斤,创下西南麦区新纪录。  “全省油菜平均亩产为160多公斤,今年多地产量均高于这个水平。”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天府菜油”行动,强化产业发展科技保障,推动油菜提质增效,多个优质品种平均亩产均达到200公斤以上,增产15%以上。  芒种至,丰收时。眼下,四川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收割进入尾声。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省小春丰收已成定局,多地粮油单产创新高。  除了产量高,稳中有进的粮价则让种植户更加真切地尝到了丰收的甜蜜滋味。“最近小麦卖到1.55元一斤,一斤比去年要多卖两毛多,每亩就多卖100多元。”眉山市东坡区种粮大户李相德说道。忙播种 大春播下绿色希望  一头连着收,一头接着种,收获金色的小麦,种下青绿的稻苗。进入芒种之后,随着夏日的到来,万物蓬勃生长,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时节悄然而至。  “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农时不可误,来不及过多地休憩,勤劳的农人又开始为下半年的秋收埋下种子。  芒种当天,在成都崇州市万亩粮食高产综合示范基地里,一台台智能插秧机穿梭在田间,为秧田织上绿色的外衣。“这是最后一批秧子,今天就全部完成栽秧了。”据崇州市红桥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汪国彬介绍,芒种节气是水稻栽插时间的重要分界线,一旦错过芒种,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产量就会受到影响。  在德阳市中江县,随着6月5日下午最后一株秧苗栽下,当地也成功实现在芒种前“关秧门”。  中江县位于都江堰灌区的“尾灌区”,过去受春灌用水时节人民渠上下游“打挤”、下游输水量不足的影响,常年都要在6月中旬才能“关秧门”,只能无奈错过水稻的最佳栽插时间。今年都江堰灌区一体化改革后,经过统一管理、统一调度,解决了春灌用水难题,实现提前7天“关秧门”的目标任务,为稳粮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近日,在南充市高坪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进入尾声,部分田块已经吐露新芽,正式进入田间管理期。智慧的农民充分利用丘陵地区自然条件,通过一季玉米大豆套种与一季油菜或小麦的衔接,让土地利用效率达到了最大,实现了增产增收。芒种物候 “梅天风雨凉”  古人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卵因气温变化而破壳生出小螳螂,与稻苗等农作物一同成长,一路为农作物去虫除害;“鵙始鸣”则是指鵙鸟即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开始鸣叫;“反舌无声”是指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气候的变化而停止鸣叫。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以这些自然现象为标志,芒种时节的天气也有着明显的特征。据气象专家介绍,芒种在小满和夏至之间,是处在初夏—盛夏转折期的一个节气,太阳将逐日靠近它在北半球运行轨迹的最北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日子也就要到了。芒种节气期间,西南地区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便是“水国郁蒸不可处,时炎道远无行车”的景象,高原地区的冰雹天气也开始增多。  时至芒种,农时生产上有何需要注意的呢?这时,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芒种养生小贴士  古人云:“麦黄梅熟,仲夏已至。”芒种期间气温升高、雨量充沛、湿热夹杂,大众应该如何“吃、睡、动”,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芒种期间如何“吃”?   进入芒种节气,心阳旺盛,要适当地晒太阳,以助阳气的生发。同时要小心心阳过盛,以免形成心火,出现焦虑、焦躁的情绪。可以适当地食用一些有清利心火作用的瓜果蔬菜,尤其是一些有苦味的例如苦瓜、地丁等蔬菜。  此外,当前暑湿之邪容易伤害脾胃,一定要注意避暑祛湿,大家可以食用一些健脾胃的食物,例如山药、薏米、莲子等。  芒种期间如何“睡”?   芒种期间进入“夏三月”温度偏高,入睡变难,建议“夜卧早起”,作息起居要规律。可以适当地晚睡早起,但晚上睡觉时间不应超过23:00,同时建议大家在中午的时候午休0.5-1小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子午觉’。  芒种期间如何“动”?   在运动方面,芒种时节虽然还不到最炎热难耐的“三伏天”,但气温已经逐渐升高,尤其是正午时分十分炎热。对于爱运动的人,建议在气温较为凉爽的早晨或者傍晚适当运动,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等低强度运动为好。此外,当人体大量出汗后,不要马上喝过量的白开水或糖水,可喝些果汁或糖盐水,防止血液中钾离子过分降低。据央广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10
 (蒋玉鹰 记者 陈家明)近日,由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辽宁教授带队的博士团一行来到荣县,先后到吴玉章陈列展、农民漫画馆、荣县军政府旧址、王大爷说事工作室等地就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有效利用开展实地调研。据悉,此次调研,是双方就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两方面的又一次深度合作。荣县加快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校(院)地合作、校(院)企合作,通过区域协同、校地合作、项目研发、校企共训等多种合作发展模式,充分吸纳先进地区和高校院所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技术优势,深化高层次人才战略合作,加速产业升级城市蝶变积蓄“人才动能”。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提升校地合作质效。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研发推广荣县柑橘新品种、新技术,合作共建350亩的杂交稻全程机械化高产示范区和300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区;与省畜科院合作,设立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学院黑山羊育种中心。与清华大学合作在共研“富锶盐”的基础上,围绕延伸盐产业链,新增“富锶水”等3个科研项目。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达成“重庆畜牧科学院——荣县分院”共建协议。聚焦校地合作的多元化,主动搭建、优化校地合作平台。持续推动与清华大学共建“清华大学—荣县乡村振兴工作站”。引进中科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AEDAS建筑设计公司,高水平完成一期工程施工建设图纸设计、项目概算,即将启动项目施工。与中国人民大学建立高层互访机制,实现校地合作常态长效。聚集高校人才资源,刚柔并济引人才。出台《柔性引才实施办法》,突破刚性引才定势思维。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刘仲华等为荣县茶产业发展顾问,聘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国强等11人为县委党校兼职指导名师,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共建果树蔬菜(荣县)博士工作站工作,柔性引进四川农业大学郑阳霞等博士专家提供技术指导。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6-09
(记者 史晓露)记者从四川农业大学获悉,该校水稻遗传研究团队近日成功克隆了调控水稻每日开花时间的新基因EMF1,这项成果能够改良水稻的开花习性,有望大幅提高杂交水稻的制种产量。该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已在植物学领域知名期刊发表。  据了解,杂交制种中,需要让水稻母本材料(不育系)接受外来的父本材料(恢复系)的花粉,只有当双亲的开花时间相遇,完成受精结实,才能高效地生产出杂交水稻种子。不过,在大多数杂交组合中,母本的平均开花时间通常比父本开花晚,因此极大地限制了杂交水稻制种效率。如当前我省大面积使用的优质水稻品种“宜香优2115”,其以水稻材料“宜香1A”作母本、“雅恢2115”作父本杂交而成,但母本扬花期每天的开花时间比父本要晚一两个小时,从而影响制种产量,提高了生产成本。  为了让“宜香1A”开花时间提前到与父本花期一致,进而大大提高制种效率,川农大水稻遗传研究团队启动本项研究,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省科技厅育种攻关等项目资助。在经过2年多的寻找发现早开花水稻材料后,团队又用了5年时间,依靠基因组测序、遗传作图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最终找到并克隆了影响水稻早开花的新基因EMF1,让“宜香1A”每日的开花时间成果提早约2.5小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今年粮油价格好,我们村集体经济第一季收成就达到17万元。”6月6日,简阳市镇金镇南山坳村第一书记杨泽坤告诉了记者这个令人欣喜的消息。  连日来,南山坳村集体经营的200亩油菜陆续进入收割季,金灿灿的油菜低垂着头。收割机如同几只“铁牛”在田间来回穿梭,油菜割荚、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一大片成熟的油菜转眼间被“吃”掉一半。南山坳村插秧机栽种现场。 受访者供图  “机器一小时可以收割5亩,而同等工作量用人工需要10个人同时收割1天才能完成。”南山坳村党总支书记李力心介绍,通过与本镇的农机专合社合作,3台收割机用时2天便完成了村上200余亩油菜的收割,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正如其名,南山坳村以浅丘地貌为主,土地多为坡地,相对分散,因此过去耕作机械化程度较低,经济效益一般,于是一些农户选择外出打工,致使部分土地闲置或利用率不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从2021年以来,南山坳村立足打造片区高标准粮油基地,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流转了群众不愿意种的土地及产值低下的土地300亩,用于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蚕豆等特色粮油蔬菜,进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  通过土地流转,盘活了闲置土地,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今年,南山坳村集体种植的油菜、蚕豆在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方式下,产量相较于往年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油菜产量达4万余斤、蚕豆达8万斤。在村“两委”成员与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提前对接商家找好订单,销售菜籽、蚕豆等初级农产品及深加工菜籽油等多种方式,村集体经济实现销售收入17万元。  “我种了几十年的地,如今干不动了哦。现在土地流转了,每年有租金,村集体需要人工的时候,我还可以去帮一哈忙,还有劳务费,不用像以前自己种地时那么操心了。”向村集体流转了5亩地的南山坳村村民毛淑芳说道。  刚刚收完油菜,人们又在南山坳村的田地里忙着插下秧苗。插秧机奔驰而过,翠绿的秧苗就被整齐地插入田间,省时省力的耕作方式引得大家纷纷称赞。  “我们的商标已经在申请中,南山坳村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农特产品品牌。”据杨泽坤介绍,接下来南山坳村还将流转更多的土地,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等产业,推广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同时,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实施商标助农品牌战略,创建以“南山坳”品牌为核心的系列农产生鲜品牌,将“产品”变“商品”,提升该村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9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一、防治思路  以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为主线,以间(套)作期两种作物主要病虫害协调防控为重点,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防控措施,实施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切实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病虫危害损失。  二、防治重点  (一)西南间(套)作种植模式区  大豆:炭疽病、根腐病、病毒病、锈病、斜纹夜蛾、蚜虫、豆荚螟、地下害虫、高隆象等;玉米:纹枯病、大斑病、灰斑病、穗腐病、草地贪夜蛾、玉米螟、二代和三代粘虫、地下害虫等。  (二)西北间作模式区  大豆:病毒病、根腐病、蚜虫、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地下害虫等;玉米:大斑病、茎腐病、灰斑病、粘虫(二代、三代)、玉米螟、红蜘蛛、地下害虫等。  (三)黄淮间作模式区  大豆:根腐病、拟茎点种腐病、霜霉病、点蜂缘蝽、蚜虫、斜纹夜蛾、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玉米:南方锈病、茎腐病、穗腐病、褐斑病、小斑病、粗缩病、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粘虫(二代、三代)、玉米蚜虫、二点委夜蛾等。  三、全程综合防控技术  加强调查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在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采用植保无人机、高杆喷雾机等喷施高效低风险农药,提高防控效果,控制病虫发生为害。  (一)播种期  在确定适应的复合种植模式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当地的耐密、耐阴抗病虫品种,合理密植,做好种子处理,预防病虫为害。种子处理以防治大豆根腐病、拟茎点种腐病、丝黑穗等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草地贪夜蛾、蚜虫等苗期害虫为主,选择含有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双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  (二)苗期—玉米抽雄期(大豆分枝期)  重点防治玉米螟、桃蛀螟、蚜虫、烟粉虱、红蜘蛛、叶斑病、大豆锈病等。一是采取理化诱控措施,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害虫;二是针对棉铃虫、斜纹夜蛾、金龟子(蛴螬成虫)等害虫,自田间出现开始,采用生物防治措施进行喷施防治;三是在田间棉铃虫、斜纹夜蛾、桃蛀螟、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发生密度较大时,于幼虫发生初期,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等杀虫剂喷雾防治。  (三)开花—成熟期  此期是大豆保荚、玉米保穗的关键时期。在前期防控的基础上,根据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锈病、褐斑病、钻蛀性害虫,大豆锈病、叶斑病、斜纹夜蛾等发生情况,针对性选用枯草芽孢杆菌、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和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或者含有噻虫嗪成分的杀虫剂喷施,兼治玉米、大豆病虫害。根据玉米生长后期植株高大的情况,宜利用高杆喷雾机或植保无人机进行防治。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6-0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