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刘佳 杨勇 “如果再引进一家工厂化栽培企业,那整个食用菌产业链就盘活了。”3月24日,孙洛步履匆匆地走进会议室,确认正在推进中的项目进展。 随着园区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三期完工在即,作为金堂县天府菌都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天府菌都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洛一直忙着刷新招商引资“进度条”,力图通过引进一家工厂化栽培龙头企业,完成“满园”拼图。 这份紧迫感背后,是金堂食用菌产业亟待弥合的产业链断层。瞄准“中国菌业中心”建设目标,金堂食用菌产业正通过“立园满园”行动,整合全产业链资源,加速补链强链,推动食用菌产业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产业集群升级转型。百亩羊肚菌种植大棚。 受访者供图集中制袋降风险 菇农步入现代化生产轨道 “菌丝发育得差不多了,尽快把菇棚收拾出来。”3月17日,确认恒温发菌房内榆黄菇菌包的发育情况后,金堂县然通家庭农场负责人朱勇拨通了菇农肖月的电话,确认菌包移棚时间。 今年开春,肖月一口气在然通家庭农场订购了40多万袋榆黄菇菌包。“比自己做的菌包成活率高,风险降低了不少,我只操心后期管理和市场行情。”集中制袋这一新模式重燃了肖月种菇的信心。 金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如今食用菌种植总规模达5.4亿袋,从事食用菌生产、销售的菇农有万余户。在当地食用菌核心区赵家镇长大的肖月,自然而然成了菇农。 2006年,肖月自制10万袋白菇菌包,结果有一半菌丝不萌发,损失惨重,他因此黯然转行。让肖月重启种菇事业的契机,出现在2023年。这一年,在省级星级园区奖补项目支持下,朱勇投入重金建设的食用菌标准集中制袋中心正式投产。 该中心占地9亩,包含全自动流水线装袋机、全自动接种室、恒温发菌房等基础设备,日产量达5万袋,以“集中制袋+分户种植”模式,让普通菇农低门槛参与到食用菌种植中。 拌料、装袋、杀菌、接种……在然通家庭农场里,以往需要大量人工参与制作的菌包已改为流水线生产,仅需十来个工人转运菌包。 “一袋菌包售价在2-3.5元之间,和菇农自己做的成本基本持平。但是菇农拿到的是长好菌丝的菌包,不仅种植周期短了,且菌包成活率高。”朱勇透露,去年生产的1000多万袋菌包中,约60%供应给金堂及成都周边的种植户。 在金堂,食用菌种植主体大多为种植户和家庭农场。他们长期自主制作菌包,存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杂菌污染率不稳定、菌丝不萌发或发育不充分等情况。 “与传统制袋方式相比,集中制袋更加节本增效,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金堂县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站副站长王媛媛说,“集中制袋+分户种植”模式把金堂传统农法栽培食用菌的种植户拉进现代化生产轨道,竹篙镇、赵家镇等主产区正大力推广该模式。食用菌智能种植方舱种植的榆黄菇。 苏杭摄工厂栽培提能级 全面打通产业链上下游 3月的成都平原仍是春寒料峭,但然通家庭农场里本应五六月出菇的中偏高温型食用菌秀珍菇,早已完成第一批采收。 “三个‘方舱’采了大概6吨,双A级出菇率达90%以上,产量、品质都比大棚有明显提升。”朱勇妻子张春蓉口中的“方舱”全名为“食用菌智能种植方舱”,配备的智控系统可控制内部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在不同季节为食用菌创造最佳生长环境。 虽然单个方舱造价在6.5万元以上,但去年夫妻俩仍大手笔引进了12个。“生产周期比大棚栽培短,且不受季节影响,可实现周年化生产。”张春蓉打算等资金充裕后,启动智能方舱第二期建设,实现秀珍菇和滑菇两个主打产品全年稳定供应。 作为当地有名的“种菇导师”,朱勇夫妻俩一直走在探索食用菌生产新模式、新技术的前沿。小作坊式生产菌包,耗时耗力,成活率得不到保证,那就引进智能制袋生产线;大棚种植产品上市时间不均衡、品质稳定性难以把控,那就引进方舱……然通家庭农场正作为示范,带动金堂无数种植户奔向食用菌产业的新未来。 但站在天府菌都产业园“构建食用菌全产业链体系,打造服务川渝、走向全国的‘中国菌业中心’”这一远景目标,和2025年园区食用菌生产规模从18万吨提升至20万吨以上的短期规划来看,金堂食用菌产业仍迫切需要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 “目前,园区还未完全整合食用菌全产业链,尤其在工厂化栽培环节仍是空白。”孙洛表示,今年园区正着力从种植端突破,引进业内工厂化栽培龙头企业,彻底打通产业链上下游。 “我们每天要消耗各类鲜食用菌原料约6吨。这需要常年大量、稳定且标准化的食用菌供应,普通种植户或者家庭农场是满足不了的。”园区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成都雅乐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乐鲜”)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的大部分原料仍需从成都周边乃至云南、贵州等地采购,园区内目前没有符合他们需求的供应商。 工厂化栽培以工业化手段调节食用菌生长环境条件,可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反季节周年栽培,是放大食用菌规模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当前园区正在推进与两家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企业的合作。“主要是羊肚菌层架式覆土栽培和菇类袋栽,还在设计初步合作方案。”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斐介绍,企业引进后,园区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升,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能力将显著增强。工人正在整理“方舱”中的菌袋。 刘佳摄精深加工创价值 冲向银发经济蓝海 工业化生产模式下,如何得到一锅浓香四溢的菌汤?“95克菌浆包加入1.5升水,放入干菌菇煮3分钟。”雅乐鲜品控总监彭宏庆一语道出“秘诀”。 3月24日,戴上鞋套和工作帽,穿好工作服,再到消毒室等待约20秒后,记者跟随彭宏庆进入雅乐鲜(成都)野生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园热加工车间。一推开门,只觉得热气腾腾,香气扑面而来。 “这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包括熬制、提取、浓缩等几道工序,处理好的菌菇会在这里被做成菌汤,送到隔壁车间包装,再销往全国各地的连锁火锅店、超市。”彭宏庆介绍,雅乐鲜以松茸、松露、羊肚菌、牛肝菌四大品种为主,研发了熬制型菌汤底料、野生菌复合调味品等7大类产品。 精深加工,让季节性强的鲜食用菌成为市场上随时可购、可尝的美味,也实现了其从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工业品的转化。 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一期、二期为核心,天府菌都产业园吸引了雅乐鲜、新雅轩等30余家食品加工企业入驻。据统计,园区内食用菌初加工率达到100%,开发出菌油、菌汤包等调味类食品和方便调理类食品精深产品300余种。 随着三期园区建成投产,百年李记食品等企业投资建设食品研发生产基地,天府菌都产业园食用菌产业“含金量”还有持续增长的空间。而食用菌具有的低热量、高蛋白、高膳食纤维、多营养要素等健康价值,也让园区找到了今后的发力方向。 “正在计划围绕银发群体健康食品需求,研发符合老年人需要的食用菌功能营养产品。”孙洛透露,在三期园区企业招引工作中,会特别注重筛选银发经济赛道企业。“我们会和园区成立四川省林下食用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食用菌‘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围绕食用菌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都市现代农业与信息研究所菌类资源研究室主任、四川省食用菌创新团队岗位专家李昕竺说。据悉,园区内相关企业已经抢先一步和专家团队对接,共同探讨食用菌及其提取物功能性价值开发的可行性。 记者了解到,成都种业集团也将在金堂建设菌种研发中心,助推金堂和成都周边品种培育升级、新特优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标准研制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对话金堂县天府菌都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孙洛:三大特色产业协同冲刺“双百”园区目标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刘佳 杨勇 金堂县天府菌都农业产业园虽以“菌都”命名,却并非只有“菌”。它是成都农业园区“立园满园”行动中,唯一以三个特色农业产业(即食用菌、油橄榄和畜禽)立园的园区。 立足三大产业特色和发展优势,金堂将如何打造天府菌都农业产业园,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带着问题,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金堂县天府菌都农业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洛。 记者:在成都实施“立园满园”行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金堂对天府菌都农业产业园有怎样的规划和布局? 孙洛:金堂食用菌常年种植规模5.4亿袋、总产量40万吨,主要分布于竹篙、官仓、赵家、福兴等区域;以淮口、竹篙为核心,发展出近8万亩种植规模的油橄榄产业;又是成都市生猪供应的重要保障基地和成都市优质黑山羊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又新、竹篙两镇。这三大产业纵贯全县,形成了一条特色鲜明、规模庞大、带动性强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对全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具有引领作用。 以三大产业为支撑,金堂规划面积100.56平方公里,成立金堂县天府菌都农业产业园,作为产业集群提能级攻坚、引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未来,园区将实施食用菌提标扩面、油橄榄提质增效、畜禽提档升级三大行动,推动特色优势立园、龙头企业兴园、农业科技强园、招商引资满园,力求2025年综合产值突破65亿元、2027年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2029年建成面积100平方公里、产值超100亿的“双百”园区。 针对三大产业的不同特点,园区将分领域、划重点进行突破: 食用菌是园区的主导产业,将聚焦研发种植、精深加工、销售等重点领域,依托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羊肚菌交易中心等载体,构建食用菌全产业链体系,打造服务川渝、走向全国的“中国菌业中心”。 油橄榄方面,遵循“一山多丘”发展布局,加快龙泉山脉沿线油橄榄核心产业区建设,倾力打造全国丘区油橄榄金堂样板,争创国家级林业产业示范园区。 畜禽方面,强化黑山羊、又新麻鸡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升养殖生产现代化水平。 同时,也要注重规划、机制、要素、利益协同,围绕发展精深加工、创响区域品牌、扩大市场规模、巩固良好发展势头等目标,集中新建、储备、策划一批项目,推动园区长期高效建设。 记者:结合天府菌都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与目标,今年将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孙洛:2024年,园区生产食用菌18万吨以上,油橄榄鲜果1.2万吨、橄榄油0.12万吨,生猪、黑山羊分别达57万头、15万只,实现综合产值55亿元;提升2个油橄榄种苗繁育场,推广2个油橄榄适生品种,为壮大生产供应链,提高油橄榄附加值打下基础;又新麻鸡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现场核验,对打造又新种业强镇具有重要意义。 但从园区长足发展的实际来看,还面临产业基地薄弱、集群效应不足、产业协同不完善等问题。为此,今年园区将围绕夯实发展基底、综合产值突破65亿元的总体目标,力争提升食用菌产量至20万吨以上,培育1—2个“镇园之宝”,新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各1家。 园区将依托食用菌交易集散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三期、“天府森林粮库”、畜禽电商营销中心等17个在建项目,初步建成竹篙食用菌种质资源创新及加工、赵家食用菌交易集散、淮口油橄榄三产融合、又新畜禽种业等“四大核心”功能区和展示区。 同时,规划拟建26个项目,招引精深加工项目尽快落地,完善种业科研、精深加工、集散贸易等产业核心链条;力争食用菌产业“三链同构”全链发展、赵家镇产业强镇等18个储备项目纳入明年省市财政预算。 记者:您刚刚提到,食用菌是园区的主导产业。目前该产业发展如何?加快转型升级亟需解决什么问题,园区有哪些谋划? 孙洛:金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食用菌产业,培育羊肚菌、姬菇、秀珍菇等10余个品种,姬菇产量产值全国第一,羊肚菌年交易量占全国的90%。 但目前种植主体大部分为家庭农场、个体户,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工厂化栽培模式尚未形成,规模小,产能有限。加上没有整合种质资源开发保护、菌材供应、菌棒生产、菌种培育、菌类生产销售及精深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发展格局还未形成。 当前,园区已具备良好的精深加工能力,但要进一步做优做精食用菌产业,必须抓住产业链中游,即打通工厂化栽培这一关键环节。若能引进一家从事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龙头企业,整个产业链将被全面激活。 今年4月,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三期将建成投产。园区正积极接洽国内从事食用菌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龙头企业,力争早日实现项目落地,为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