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王菲菲 记者  侯东)蔚蓝天空下,广元市昭化区“王家贡米”水稻试验田里,一阵秋风吹过,金黄色的稻浪翻滚着,在远处青山绿水的辉映下,一幅浓墨重彩的乡村盛景图映入眼帘。“试验田里的早稻已经可以收割,晚稻还要等几天……”连日来,昭化区特优粮油首席专家陈定全每天都会到试验田观察水稻长势,并先将主茎穗采收了留作种子,其他分蘖穗也随时做好收割准备。近年来,昭化区以卫子“王家贡米”主题公园和清水现代粮油园区建设为抓手,优先在主产区规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绿色种养循环等项目,加快推进“王家贡米”产业示范带建设,打造王-磨、柏-清2个万亩示范片,扩面建成“王家贡米”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我们成立了‘王家贡米’产业技术研究所,组建了科研育种攻关团队,在卫子镇新荣村建成水稻育种基地100亩,与西南科技大学、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8家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品种选育,从种源上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昭化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王家贡米”种子搭乘长征5号航天飞船进入太空诱变育种,2021年自主选育的水稻品种通过省级审定1个、进入省级区域试验2个。据了解,目前,昭化在全区全面推行统一供种育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收购、分户经营管理“五统一分”生产模式,大力推广以稻渔综合种养、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为主的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建成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4.8万亩,认定富硒、富锌有机水稻种植基地0.5万亩,“王家贡米”先后斩获“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粮油地标品牌”“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评比金奖”“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十余项国家级荣誉。种粮兼致富。为了进一步激活“粮经济”,该区充分利用水田资源,做好稻田“文章”,变单一种植为种养结合,积极推广稻鱼(鸭)特色产业,实现一水两用、鱼(鸭)米双收,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由村集体组织将农户零星耕种的土地集中统一流转,反租倒包给村种植大户和专合社,累计流转土地1350亩,年收益达40余万元。依托农业劳务专业合作社,以购买社会化服务的形式,清水粮油园区已实现“耕、种、防、收”全程托管,在大幅提升生产作业效益的同时,实现生产综合成本亩均降低120元,粮食亩均增产150斤,综合效益亩均增加300元;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500个,生产务工收入预计可达到40余万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24
(向朝伦 燕巧 记者 侯东)苍溪县是世界红心猕猴桃发源地、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全国最大的红心猕猴桃生产基地。8月底,该县的红心猕猴桃将迎来大规模采摘季,连日来,面对持续旱情,苍溪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发动群众抗旱保果,努力稳定产量提升产值,预计今年鲜果产量7万吨,综合产值46亿元。8月21日23时许,在苍溪县亭子镇大营村的果园里很多地方都闪烁着一束束亮光。原来是村民趁着夜里给猕猴桃展开“夜灌”。“白天水烫地热,热上加热,猕猴桃树哪受得了,‘夜灌’最合适。”村民罗杰一边对记者说,一边在果园里仔细检查各处浇灌状态,时不时停下脚步,从包里拿出镊子挑开果袋看看果子,眼里满是对丰收的渴望。苍溪县10万余亩猕猴桃是当地富民增收的“一号产业”,但6月以来旱情持续,县委、县政府派出防汛抗旱督导组、技术指导组、专业技术员在各乡镇、园区、村组巡回走动、指导生产。苍溪县委主要领导表示,全县上下全力以赴拼经济,确保猕猴桃等特色产业稳产丰收。近日,一辆中巴车从苍溪县城开出,一路穿村过镇,在一处处猕猴桃园停下。在高坡镇珍子村村民杨勇清的猕猴桃园边,几位客商下车走进果园,轻轻挑开泥黄色的果袋查看果子长势。一番讨价还价后,杨勇清开心地笑了:“每斤比去年贵了两三元,待到8月下旬果子下树,老板派车上门来收。”高品质带来高价值。苍溪县猕猴桃产业技术研究所副主任张文杰,这段时间巡回在乡镇做技术和抗旱指导,他预估今年持续旱情可能使全县猕猴桃产量下降10%,但良好的品质有望稳住年初预定的产值目标。他指着眼前一大片猕猴桃园说,今年大中型产业园普遍采用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用水用肥,同时大力推广生态育苗种植、遮阳大棚、避雨大棚和发酵牛羊粪等有机肥,有机猕猴桃品质好。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24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元讯(通讯员 向小利)连续多日的高温少雨,对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苍溪县东青镇将抗旱救灾列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全力抗旱自救,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是全面核查灾情。召开抗旱工作专题会议,明确镇领导班子成员包联系村,驻村镇干部包组、村组干部包户包地块的“三包”责任制,要求全体干部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深入田间地头,对全镇灾情、水利设施和需要改种晚秋作物的面积进行调查摸底,并如实填写灾情摸底表、水利设施调查表、种植结构调整表。全镇共排查出因旱饮水困难的1369人,饮水困难的牲畜3060头,水稻、花生等农作物受灾面积709.9亩,其中绝收391.5亩,为科学制定抗旱救灾措施提供了依据。二是强化用水管理。紧盯人畜安全饮水,对各村饮水工程水源现状进行监测,采取增加水源、分时段供水、启动备用水源等措施,保障正常生活用水。同时在合理利用现有水源的情况下,发动群众修水渠、打深水井。目前,全镇共投资2万余元,为离场镇较近的青山观村一组铺设供水管网2000米安装自来水。引导苍红村罗树德等农户打深水井,届时可解决296户、1369人的饮水困难。三是开展生产自救。及时做好秋粮作物抗旱增收,运用引水、提水、运水等一切有效措施,确保完成抗旱保收,并引导群众对已经成熟的农作物加快抢收,对已经抢收的地块和绝收的地块,提早计划安排,协助保障种子、肥料等供应;同时对急需解决的抗旱水利设施,利用村民自筹资金、应急救灾资金等多种渠道加强水利设施维修整治。目前全镇已清理整治山坪塘5口,维修能够灌溉500多亩的提灌站2座,维修渠系210公里。并投资3万余元购买了水管、水泵、发电机等抗旱物资设备,保障了部分干旱农田的“解渴”问题。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3
(刘旭 李全民) 8月22日,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花千谷园区花海成片、香气四溢,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园区占地400亩,有荷兰进口百合、大丽花等15个种类,游客既可以欣赏花海,也可以挖出来买走。”花千谷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朝天区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特色的农业资源、美丽的乡村元素,坚持产区景区融合、节会交流融合、产品多元融合等途径,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互融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区景区融合 促进全域乡村旅游处于高山深处的花千谷,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赏花、买花,还可以游玩高空秋千、网红甩桥、声纳喷泉等特色项目;而配套完善的农家乐、住宿等,更是让游客旅游“全程无忧”。“景区不仅有丰富的农业产业,还有很多游玩项目。”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军连连称赞这里的乡村旅游很安逸。对于一直在大城市生活的李军而言,在朝天享受的闲适、惬意乡村旅游生活,无不体现出该区在产区、景区融合发展的努力。近年来,该区以核桃、蔬菜、食用菌、蚕桑、畜牧五大农业特色产业为主导、曾家山旅游景区为重点、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农旅融合发展主题,深入挖掘乡村旅游元素,实现产业基地与旅游景区全域覆盖、相互依存、融合发展。目前,该区建成十大万亩现代农业(融合)示范园区,3个农业主题公园,打造五大乡村旅游环线、5条百里花卉观光走廊;打造10余个集农业观光、农耕文化、采摘体验、星级农家乐或精品民宿为一体的农旅融合综合体,开展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民俗文化、民宿体验等休闲项目;累计建成5条幸福美丽新村走廊和4个幸福美丽新村示范片。节会交流融合 提升品牌影响力度“甜瓜口感很好,带有浓郁的瓜香味。”“李子果肉饱满,十分清脆”“圣女果品种很多,口感各异。”近日,两河口镇蔡家嘴蔬菜产业园区里,一场爽透味蕾的果蔬评选活动了吸引众多游客,大家一边品尝各种果蔬、一边体验采摘乐趣。“品尝了各种瓜果蔬菜,味道都很不错,没想到来曾家山旅游,还能享受采摘的乐趣,品尝生态有机的水果,体验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十分安逸。我今天采摘了很多瓜果蔬菜,准备带回去,送给家人和朋友们。”游客郭秀英一边采摘一边高兴地展示采摘“成果”。像这样的活动,在朝天区比比皆是。近年来,该区以产业为基础、节会活动为平台,成功举办中国农业公园与休闲旅游康养发展论坛、美丽中国田园博览会、中国生食蔬菜品鉴节、四川生态旅游博览会、中国·朝天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朝天核桃文化旅游节、沙河樱桃节、雪溪脆李节等系列活动。“农业产业方面的节会举办,吸引了众多游客到朝天旅游,促进了朝天全域旅游的大发展。”朝天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节会活动,交流研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成果,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新途径,极大地提升了朝天的知名度。产品多元融合 增加产业综合效益时下,正是朝天核桃的采收季节。在中子镇宣河村核桃产业园里,一颗颗饱满的核桃挂满枝头,满眼皆是丰收的景象。核桃种植大户魏照荣正忙着和家人采收核桃。“这些核桃将会卖到核桃专合社或是月饼厂,制作成为核桃旅游产品。”魏照荣告诉记者。朝天是中国核桃之乡,目前发展核桃产业50万亩。为了延长产业链,提高核桃经济附加值,该区利用本地核桃制作成“中子月饼”、核桃饼、核桃特色菜等产品,备受游客喜爱。在朝天区相关负责人看来,产品的多元融合,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还增加了产业的综合效益,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多年来,朝天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品牌,增加绿色有机农产品有效供给,“朝天造”农特产品品牌显著,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8个,有机或有机转换产品认证75个,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4个。同时,该区还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好“山货”文章,就地将“朝天造”农特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引进和培育加工企业30余家,增加精深加工等中高端产品供给,打造农土特加工产品、手工艺术品等100余种,开发生态养生菜品200余道,培育曾家山菜系特色餐饮店50余家,出口产品20余个,解决就业3万余人,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3
(王菲菲 李全民)日前,广元市昭化区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培训班在杭州乡村振兴学院开班。培训期间,学员们借助东西部协作契机,勤学善思,学习先进经验,围绕产业协作、人才交流、社会帮扶、项目建设和劳务协作等方面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纵深开展,确保在今年的东西部协作考核中再次取得“好”的等次,在“四城新区”建设中砥砺奋进、担当作为,为昭化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此次培训采取“专题教学+现场教学”的形式开展,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发展等专题进行全面阐述和深入解读,并通过参观鲁家村、余村、黄杜村、瓜山社区等示范点,深度学习集体经济与智慧乡村、美丽乡村与基层党建、民宿经济与运营推广、数智社区与社区党建等内容。学员们纷纷表示,将通过此次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切实在做好东西部协作各项工作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担当主力、勇挑大梁。带着问题去学习,多看多听多问,既要开拓自己的眼界思维,又要解放思想、学到“真经”,真正把这次学习的成果落实到今后的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奋力推动东西部协作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据了解,昭化区委组织部、区乡村振兴局、区委党校相关负责同志以及44名参训学员参加开班仪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3
(杨黎明 李全民)“目前出现日灼严重的植株多数是受去年涝害影响。若高温天气继续持续,要进一步加强田间管理工作,保持好田间水分,还要防范高温之后可能会出现的极端暴雨天气……”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园艺所研究员涂美艳走进广元市昭化区猕猴桃产业园,现场进行猕猴桃专题培训。为进一步科学有效应对今年6月下旬以来持续高温、干旱等极端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全力以赴切实做好当前抗旱保苗工作,8月17日,广元市昭化区召开了2022年猕猴桃抗旱减灾暨夏秋管理现场会。区农业农村局、区水务局、区乡村振兴局、重点基地镇分管领导及猕猴桃技术员、行业协会和部分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代表等共计60余人参加现场会。现场会上,与会人员先后深入紫云园区、滨湖园区、双凤园区等产业园区进行实地观摩,各现场参观点位负责人就田间管理、避雨栽培、抗旱保苗、生草覆盖、科学应对高温干旱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3
(李恒惠 李全民)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广元市苍溪县白桥镇龙江村后面20000立方米的山平塘从修建以来首次出现干涸,土壤裂成了大小不一的豆腐块状。该村一组二组稻田里的部分禾苗开始泛黄,500余亩“望天田”急需抽水灌溉电源。了解情况后,国网广元供电公司迅速为龙江村提灌站架设了200多米抗旱专线、安装一台125千伏安变压器。8月22日,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广元苍溪)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王韬、张泽远为该村提灌站安装了抽水表计,并对提灌站水泵、线路等进行隐患排查,确保灌溉用电万无一失。合上抽水电闸后,在抽水泵的带动下,清澈的水流从落差137米的过路塘源源不断地流入干涸的堰塘,预计5天抽满山平塘,水源将流入下游干涸的稻田,让稻田重获生机,田间地头绿意重现,确保秋收颗粒归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3
(向朝伦 燕巧 记者 侯东)苍溪县是世界红心猕猴桃发源地、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全国最大的红心猕猴桃生产基地。本月底,该县的红心猕猴桃将迎来大规模采摘季。为迎接采摘季,连日来,面对持续旱情,苍溪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发动群众抗旱保果,努力稳定产量提升产值,预计今年鲜果产量7万吨,综合产值46亿元。拼产量,果农“夜灌”忙不停8月21日23时许,在苍溪县亭子镇大营村的果园里很多地方都闪烁着一束束亮光。原来是村民趁着夜里给猕猴桃展开“夜灌”。白天光线好视野好,为什么要深夜灌水?“白天水烫地热,热上加热,猕猴桃树哪受得了,‘夜灌’最合适。”村民罗杰一边对记者说,一边在果园里仔细检查各处浇灌状态,时不时停下脚步,从包里拿出镊子挑开果袋看看果子,眼里满是对丰收的渴望。苍溪县10万余亩猕猴桃是当地富民增收的“一号产业”,但6月以来旱情持续,县委县政府派出防汛抗旱督导组、技术指导组、专业技术员在各乡镇、园区、村组巡回走动、指导生产。苍溪县委主要领导表示,全县上下全力以赴拼经济,确保猕猴桃等特色产业稳产丰收。驻足罗杰果园所在的半山坡,可看见远远近近光影晃动,能听见不同功率的水泵在堰塘边突突响,村民“夜灌”忙不停。拼产值 科技助力长出“科技果”这个夏天阳光充足,让猕猴桃有了高品质。苍溪县猕猴桃产业技术研究所的实测显示,今年苍溪红心猕猴桃果肉更香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普遍在19%以上。果商闻香而动。近日,一辆中巴车从苍溪县城开出,一路穿村过镇,在一处处猕猴桃园停下。在高坡镇珍子村村民杨勇清的猕猴桃园边,几位客商下车走进果园,轻轻挑开泥黄色的果袋查看果子长势。一番讨价还价后,杨勇清开心地笑了:“每斤比去年贵了两三元,待到8月下旬果子下树,老板派车上门来收。”高品质带来高价值。苍溪县猕猴桃产业技术研究所副主任张文杰,这段时间巡回在乡镇做技术和抗旱指导,他预估今年持续旱情可能使全县猕猴桃产量下降10%,但良好的品质有望稳住年初预定的产值目标。他指着眼前一大片猕猴桃园说,今年大中型产业园普遍采用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用水用肥,同时大力推广生态育苗种植、遮阳大棚、避雨大棚和发酵牛羊粪等有机肥,有机猕猴桃品质好。苍溪日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亭子镇租用200亩土地建起有机猕猴桃产业园,产业园边3处顶着太阳能电池板的场所很是显眼。公司负责人张强介绍,分别是物联网数据终端、虫害防控系统、天气预报系统,随时监控探测方圆1平方公里范围内果园土壤湿度温度、虫害类别、天气情况。这样长出的“科技果”十分畅销,“我们的猕猴桃10月才采摘,但早已被海外商家预订,单价每斤超过15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冉金鹭  8月16日,走进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石烛村李子产业园,一垄垄李子树间种植的甘蓝,一颗颗浑圆饱满。“前段时间已经售卖完李子树下套种的辣椒,再过几天,甘蓝也可以售卖了。”石烛村党支部书记孙会平指着产业园告诉笔者:“年初才栽种的李子树还要两年才挂果,林下种植的甘蓝露天生长,光照时间长,品质好,十分畅销。”  今年年初,石烛村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流转土地,引进相关企业,全村共种植李子树300余亩。  当问起孙会平怎么想到在李子树下套种蔬菜时,他笑着说:别小看这林下套种,它能将土地收益最大化。”孙会平算了一笔账,辣椒收获以后,甘蓝也进入丰产期,等辣椒和甘蓝售卖结束,利用空闲时间翻耕土壤,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也减少了李子树除草、松土、施肥等营养成本。套种的辣椒已经卖了3万元左右,甘蓝月底就可以售卖,预计产量能达到1200吨。  “李子树间隙大,不种点农作物既容易长草,又有点浪费土地资源,而且李子树挂果需要三年时间,期间人力、肥力、财力等各项投入比较大。”孙会平说,套种辣椒、甘蓝等农作物不但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促进树苗尽快生长,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实现以短养长。  据悉,今年仅甘蓝一项,就可以带动100多名群众,人均增收2500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3
(陈相岐 李全民)“天干导致我们整个村组水管经常爆裂,有水井的农户也无法蓄水,还好有苍溪县消防救援大队这些天来的连续送水,解决了我们用水问题。”8月18日,在苍溪县陵江镇金斗村送水点,一组组长张子波激动地说,“现在老百姓每天只需准备好接水容器,坐在家门口等待就是了。非常感谢!”七月份以来,受持续高温干旱影响,苍溪县多个乡镇长时间开始出现生活生产用水困难。得知情况后,县消防救援大队及时成立三支工作专班,分别为陵江、歧坪、黄猫垭三个片区群众送水,确保群众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在保证执勤备战的情况下,我们这一组保障了歧坪镇、月山乡、河地镇、白驿镇等地的百姓安全用水需求,只要有需要,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歧坪专职消防队队长李明说。在歧坪片区部分村组陆续出现老百姓断缺饮用水问题后,苍溪县消防救援大队当即指派歧坪专职消防队率先成立第一个工作专班,每日晨起而出、日落而归,奔驰在乡村小路,将饮用水一家一户的送达至家门口,并帮助弱势群体蓄满家里的水缸、水井及大小容器。随着全县旱情持续,受旱区域不断增多,陵江、百利、东青、白桥等辖区老百姓也出现断水情况,县消防救援大队又紧急组建第二支工作组全力保障百姓用上放心水。“我们这一组主要保障陵江镇辖区9个村社的安全饮水问题,直到帮助百姓度过干旱季节。”消防救援人员刘其瑞说。久旱无雨导致正在加快建设的苍溪县黄猫垭镇高台村“红色美丽村庄”项目的10个项目点始终无法正常推进,严重影响工程进度。经过协调,苍溪县消防救援大队派出1车3人驻扎在黄猫垭镇,每天为工地送去10趟50吨建设用水,有效保障了高台村红色美丽村庄项目建设施工。 “红色美丽村庄”项目负责人说,“与县消防救援大队沟通协调后,他们每天都会准时来把我们的施工用水池子注满,相信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一定会如期完成任务。”截至目前,苍溪县消防救援大队已累计为全县9个乡镇送达生活生产用水2000余吨。“接下来,我们将在保证执勤备战的前提下,根据全县旱情情况为村镇送水,只要有需要,我们就会坚持下去,全力保障百姓用上放心水。”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何中华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2
(赵宁 张学通 李全民)当前,正值黄金梨成熟的季节,8月18日,一场爱心助农公益直播推广活动在苍溪县鸳溪镇发荣家庭农场举行,不少网红齐聚现场,进行线上直播,带动黄金梨销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今天政府帮助我们,请了网络达人在田园搞直播、卖梨子,我们感到非常暖心。”农场业主曹发荣介绍,自己承包了120亩土地发展黄金梨,虽然今年旱情严重,但到位的管护使得黄金梨长势好,农场喜迎丰收。受疫情影响,销路成了曹发荣头疼的难题,为了帮助像曹发荣一样的农户解决销路问题,苍溪县开展爱心助农公益直播活动,请来网络达人到田间地头直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梨农尽快“出货”,得到真真切切的收益。在直播现场,网络达人们通过抖音销售平台,不断介绍推广黄金梨,香甜美味的黄金梨一上镜,就吸引了粉丝的目光,订单数也不断上涨。据了解,直播仅开播两小时,就吸引了近两万人观看,累计成果交易200单,售卖2000斤。本次爱心助农公益直播活动不仅带动了黄金梨的销售,也有效提升了黄金梨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今后,我镇将持续抓好梨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网上销售、网红带货、网上直销等农村电子商务,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产销对接,保证老百姓增收。”鸳溪镇党委委员、组织统战委员向浠茼说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2
(何扬 李全民)建新村千亩茶园茶叶飘香,青城社区易地安置点美丽如画……来到青川县曲河乡,一幅乡兴民富的生动画卷在眼前铺开。近年来,该乡坚持“党建引领,围绕生态立乡、农业强乡、文旅活乡、文明兴乡”发展思路,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园区强力发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在实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群众既鼓了口袋,又富了脑袋,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程家坪易地搬迁安置点,让农村居民也有了“城里范”消除“后顾之忧”,提升群众幸福感在青城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乡干部与鞠发明、程登席两位花甲老人坐在窗明几净的新房舍内开心地聊着:“易地搬迁后,你们是否享受到诸如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等后续扶持政策?”“现在的政策好啊,我们搬到新房子里,不用担心吃水问题,也不用担心用电问题,新房子用水、煮饭都很方便,感谢政府的关怀,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据统计,全乡坚持“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目标,实现易地搬迁115户341人,新建、购房107户313人。“幸亏有政府帮忙,两个娃娃才没有辍学。”脱贫困户姚永军说。如今,其大女儿通过助学贷款已大学毕业已回报社会,读高中的二女正受惠助学政策继续学业。“住院治疗2次,医疗费近7万元,我自费才3000余元。”5月22日,在乡分管农业领导黄家敏同志围绕乡村振兴、群众问题反馈等民生事项,主动下沉走访村户时,原王家村贫困户程厚良对他们说道。前几年,程厚良家因妻子犯病致贫。因为有了贫困户农村医疗保险政府代购等惠民政策,程厚良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据该乡纪委书记王金萍介绍,自实施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来,乡纪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座谈访问、实地查看等方式对全乡5个村(社区)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等不定期抽查检查,及时发现责任落实打折扣、帮扶工作不扎实、群众政策知晓率还不够高等问题。近年来,特别是今年新班子成立以来,曲河乡在大力开展干部纪律作风整顿的同时,有序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掉边吊角搬迁、道路硬化、完善公共设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切实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建新村茶叶产业园已成规模,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打产业“造血强身”兴产业乡村振兴“拔穷根”“去年10月,政府帮忙栽了3亩茶叶,加上以前栽种的,我家可发展12亩,盛产期每年能增收10余万元。”已有15亩茶园的建新村民程翠蓉如是说。据曲河乡乡长吴博介绍,全乡正大力实施“造血强身”产业发展模式,比如在“建新石滚坪”发展产业强乡富民工程。政府投资40万元助力建新村茶叶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群众栽植茶叶400余亩,完善生产基础条件,实现产业园区化发展。同时,通过建加工厂、成立专合社,形成“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保障机制,惠及468户1539人,每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其中贫困户109户342人。“6年前,乡上开展技术培训,我无意间去听了听,结果就听到了‘致富经’。”青龙湖村贫困户曹兴贵说,走上种植食用菌发家致富道路,多亏了政府组织开展的农业技术培训。种植了20亩羊肚菌的脱贫户马军明今年也喜获丰收,她说:“可实现20余万元的收入。”几年前,马军明家因交通条件落后致贫,当地政府通过担保贷款、技术支持、沟通厂家保障销售,积极扶持马军明种植香菇,现在她已成为左邻右舍致富的“领头羊”。如今,全乡建成茶叶、核桃、山珍、生态养殖等标准化种养殖基地、村特色产业示范园12个,户办小庭园68个,致富百姓865户3980人,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大户12户。曲河乡已成为茶叶之乡。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2
(冉金鹭 李全民)推进高山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8月18日,四川蔬菜创新团队高山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现场会暨四川蔬菜创新团队中期总结会在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召开,与会人员看基地、进园区、尝瓜果,为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共商高山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初秋时节的两河口镇,连绵成片的甘蓝、辣椒等高山蔬菜长势喜人,翠色欲滴。与会人员先后走进该镇吉庆社区高山蔬菜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川东北山地蔬菜专家大院和两河村蔡家嘴高山露地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实地探访了解朝天区高山露地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吉庆社区高山蔬菜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投资300万元,占地120亩,设有蔬菜新品种试验区、新技术研发区、新模式集成区、科技成果示范区、冷藏保鲜区5大功能区;引进甘蓝、番茄、辣椒等适销对路新品种110余种;集成蔬菜集约化育苗、嫁接育苗、高产高效栽培、绿色综合防控等新技术6项;创新辣椒+玉米、辣椒+向日葵、魔芋+玉米、甘蓝+辣椒新模式4项;建有小型气象站、快速预冷库各1个……”推动高山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山区菜农增收致富。两河口镇蔬菜产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带来的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赢得了与会人员的交口称赞。在川东北山地蔬菜专家大院,与会人员围绕山地蔬菜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蔬菜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创新集成与示范推广、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链条式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干净整洁的培训室,高效运行的“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以及技术专家服务团队的研究成果,让与会人员感叹不已,“筛选推广山地蔬菜主推品种,创新集成一系列高产高效新技术、新模式,辐射推广到川东北类似生态区,切实解决了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骄阳如火,两河村蔡家嘴高山露地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内热闹非凡,众多游客正在品尝各种果蔬,体验采摘乐趣。“金红瑞外皮金黄,白色的果肉细嫩多汁,香甜可口。”“外皮白绿条纹相间的甜瓜就是博洋9号,口感酥脆。”“基地培育的圣女果颜色各异,绿色的清甜香脆,黄色的肉质细腻,深红的酸甜可口……”基地内蔬菜成果展示区的桌子上依次摆放着20余种瓜果蔬菜,工作人员细致地为与会人员讲解每一种可生食果蔬的特点并邀请大家品尝。蓝天白云下,温室大棚一字儿排开,铺陈于高山之间,蔚为壮观。大棚内,一颗颗金黄色的甜瓜挂满了藤蔓,让人垂涎欲滴;一串串绿的、黄的、红的圣女果缀满枝头;博洋9号、绿翠玉、雪域F1等品种丰富的瓜果蔬菜香气四溢……“筛选优良品种、集约化育苗、机械化生产运输、从产品生产到产品出口,打通产业环节,全链条建设,实现了高山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些经验值得推广学习。”与会人员一路看,一路听,由衷的点赞、中肯的建议、热烈的探讨,交织成推进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走向纵深的集体智慧。现场会上,专家团队还就“优质甜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高山蔬菜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四川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概况及发展策略”“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绿色防控技术”等专业知识进行了学术交流及技术培训。近年来,朝天区按照“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的发展思路,着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重融合,加快促进蔬菜全产业链发展。2021年,全区蔬菜总面积30.2万亩,总产量达94.1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蔬菜收入5000元以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2
(李全民 唐福升 袁伟 )今年入伏以来,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持续高温天气,缺少有效降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严重旱情给当地20余万亩茶园造成严重影响,为了缓解旱情对茶树的影响,当地多措并举,给20余万亩茶树“止渴解暑”。在旺苍县木门镇茶树种质资源圃,晴热高温天气已经导致部分茶树开始出现叶片发黄、焦枯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茶苗的生长。茶农们赶紧将提前布铺设好的喷灌设备打开,进行茶园浇灌。但是部分高山茶园缺水情况比较明显,由于持续干旱,当地修建的防旱池早已见底,眼看着茶苗一颗颗倒下,当地茶农也是很着急。旺苍县木门镇茶农张立国告诉记者,今年旱情相当严重,周边水池、水源都见了底了,我们承包的茶园成活率并不高。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高度重视,紧急协调干部深入旱情一线,为当地茶农送去抗旱机具、引水管道等,充分利用现有水库等周边河湖可用水资源,保障好茶农的基本灌溉需求,当地不少农户也自发安装防晒网,为作物穿上“防晒衣”,利用附近防旱池实施浇灌,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旺苍县木门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高级农艺师李荣章向记者介绍,旱情发生以来,木门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安排部署乡镇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为老百姓寻找一切可用水源,同时利用抽水泵、发电机等抗旱机具抽取防旱池、周边河湖等可用水源,解决好群众燃眉之急。旺苍县农业灌溉主要依靠水库、山塘等自然降雨蓄水。由于连续干旱,山塘、水库蓄水告急。面对严峻的旱情形势,旺苍县将抗旱保苗作为当前最大的民生实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组织干群抽水灌溉,同时安排部署农技人员,分批次下到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分类施策,改变田间小气候,降低旱情造成的损失。旺苍县茶产业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石宝旭告诉记者,针对当前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县茶叶研究所在7月中旬就制定了高温干旱天气下的夏秋茶园管理技术措施,千方百计动用一切水源,进行茶园灌溉;采取遮阴防晒,有条件的可以采取遮阳网进行遮阴,同时在茶叶行间用作物秸秆进行遮阴;在高温干旱天气下,不进行茶叶采摘、茶树修剪等,县茶叶研究所指导全县茶农业主的夏秋茶园管理。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及时协调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的分析会商,强化苗情、水情、高温热害和病虫情监测,增加监测范围和监测频率,密切关注高温热害和旱情发展动态,及时完善相关措施,为茶园后期抗旱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旺苍县茶产业技术研究所所长鲜勇表示,下一步,各种茶乡镇和农业技术部门将继续科学统筹力量,千方百计寻找水源,协助茶农及茶叶经营主体及时进行灌溉,力保茶树度过酷暑季节。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2
(张文良 李全民)补水供水站、送水偏远村、开辟新水源……连日来,广元市利州区全民总动员,打好抗旱“组合拳”。今年1-7月,利州区累计平均降雨量520.50mm。特别是主汛期以来降雨量301mm,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8.26%。长时间大范围连续高温天气,不仅造成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大量减产,部分高山区域还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利州大旱的背后,一场举全区之力的抗旱行动正在展开。做足“水文章”,人畜饮水有保障“今年大旱,天曌山下水沟水源点枯竭断流了,我们吃水都困难。”河西街道学工村7组村民彭兴松说。为解决因水源断流而导致的河西街道学工村170户750余人吃水难,该村自发组织党员干部用拖拉机每天运送10余吨生活用水到村民家中。同时,村支两委正积极筹建集水井、增设供水管网等方式从天池湖接通自来水,从根源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保证受旱农田能及时“喝上水”。 “莫得哪年有今年这么旱啊!山塘水干了,几百头牛莫水喝。我给政府反映了,他们就协调每天给我农场送两车水。不然的话,这个成本我真的难以承受!”8月18日,看到送水车,荣山镇高坑村瑞星仁和家庭农场主李瑞,直呼这送来的简直就是“金水”“救命水”。该农场主要以养西门塔尔牛和夏洛莱牛以及培育西门塔尔牛和夏洛莱的新品种为主,现在有肉牛140头、母牛90多头。连续高温干旱,养牛场用水告急。就在李瑞一筹莫展之际,政府协调送水保生产,解了他的燃眉之急。集中供水站补水、高远山区送水、延伸管网给水;开挖水渠、架设水泵、新打机井……连日来,利州区多措并举,做足“水文章”,全力保障人畜饮水安全,确保全区群众生产生活正常用水。截至目前,全区调拨饮水管网延伸水源33.6公里,投入抗旱抽水设备53台套,解决饮水困难13817人,解决饮水困难牲畜11263头,新建水源地19处,拉水送水305车次,救助8050人,各级投入抗旱资金480余万元。抽水保灌,坚决守住“粮袋子”19日,烈日炎炎,酷暑难耐。天气预报显示,当日利州区的最高温度达到41.5℃。正午时分,利州区龙潭乡桃园村4组,62岁的雷必阳老汉正蹲在路边闷着头抽烟,他的身后是一片无精打采的稻田。“哎!老雷,水来了,快来牵管子哦!”听到吆喝,雷老汉起身一个箭步就冲了过去。当前,利州各地水稻正处于孕穗至抽穗扬花期,也进入需水关键期,连日来的持续晴热高温天气,让农业干旱气象风险等级升至中到较高风险。据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截止目前,全区农作物受灾面积3288.59公顷,成灾1969.26公顷,绝收540.27公顷。面对持续不断的严峻旱情,利州区全力落实“抗大旱、降损失、保民生”要求,制定农作物抗旱减灾十措施,坚决守住“粮袋子”。主要通过在就近的河、塘、库、渠堰引(抽)水灌溉,坚持能浇尽浇、能灌尽灌,将旱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同时,抓紧修复改造老化失修机井、提灌站、水坝和排灌渠等灌溉设施,恢复抗旱能力。“能把水抽上来,正在抽穗扬花的水稻有救了!”雷必阳看着汩汩清水流入稻田,脸上乐开了花。笑声的背后是龙潭乡全力抗旱保灌,寻找水源、引水补给,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连日来,利州区农业农村局成立的15个农作物抗旱减灾组88人,分赴14个乡镇(街道),冒着酷暑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灾情,指导群众,科学抗旱。截至目前,全区抽水保灌水稻2.3万余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福升 记者 刘佳  8月10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官网发布了《关于2022四川现代农业十亿元镇、现代农业亿元村、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十强村和十大杰出村官评选结果的公示》。其中,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成功入围“现代农业十亿元镇”名单。  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是米仓山茶百亿产业集群建设的核心区及该县六大茶叶主产区之一。2019年被评为四川省黄茶清馨小镇,2021年度荣获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镇,是省乡村旅游示范镇、省级第二批百镇试点建设镇、全国重点镇,镇内三合村是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谁能想到,拥有如此多的“荣誉称号”的木门镇,过去是个“一穷二白”“闭塞落后”的穷乡。木门镇三合村  近日,在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三合现代农业园区,宽阔整洁的乡间小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楼、茶园里长势喜人的茶树,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游玩拍照……所见之处皆美景,所望之处皆笑脸,茶山(茶园)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处处充满乡村振兴的气息。  木门镇三合村何渡,2008年年满33岁的他不再远赴广东打工,而是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方家长梁最年轻的茶农。开荒、改土、管护……从村上承包110亩老茶园后,何渡的“茶叶情缘”也由此展开。  何渡告诉记者,2017年他栽种了20亩黄茶。2020年初投产后,他家茶园亩产黄茶鲜叶超过15公斤,每公斤价格700元,单项收入21万余元。看到黄茶收益高,市场前景好,最近两年他又新栽了60多亩黄茶。  木门镇副镇长张川认为,木门镇的蜕变得益于近年来紧抓乡村振兴政策机遇,带动了茶产业等主导产业发展、村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来,随着旺苍县木门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茶企落地生根,茶品高位问世,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茶产业、蔬菜及食用菌、中药材已经成为木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镇美民富的“十亿元镇”。202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60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60.3%。  木门镇党委书记向欣告诉记者,该镇始终坚持把要素服务作为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来抓,始终坚持走茶叶“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坚持以深化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充分集聚生产要素,多元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突出“育主体、调结构、建基地、促融合、搞加工、创品牌”等六个关键环节,培引龙头企业,带动经营领域上下游产业链全面提档升级,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集中“聚变”,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新型经营主体的多元集中示范引领新格局。  据介绍,下一步,该镇将持续加大品牌整合、宣传力度,不断完善“区域公共品牌+核心企业品牌+标志性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构建“技术规范、包装标识、品牌营销、监督管理、宣传推介”“五统一”格局。深度挖掘“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驰名商标、广元黄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四张名片,充分利用茶博会、采茶节和新闻媒体等推介宣传米仓山茶,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努力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相信村民将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2
(李全民 唐福升 樊陈)“米仓山茶”是川茶“三山一早”重要区域品牌。近年来,旺苍县在大力推进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按照“突破性发展黄茶、巩固提升绿茶、大力发展有机茶、全面开发利用夏秋茶”的思路,持续推进茶产业发展,今年,依托浙川协作,旺苍县更是在夏秋茶创新生产合作模式,让绿色产业释放长效“红利”。这几天,在旺苍县五权镇兰泽茶叶有限公司的园区内,500亩的茶园内,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茶叶,和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夏秋茶采摘用上了采茶机,高效的作业方式让整个采茶量成倍增长。一天就能采摘五六千斤的鲜叶,不仅让夏秋茶能够得到及时采摘,也为当地提供了不少的务工岗位。 而在兰泽茶叶有限公司的加工厂内,刚刚采收回来的夏秋茶鲜叶堆成了小山,工人们忙着对夏秋茶鲜叶进行晾晒、杀青、揉捻、烘干,一片片鲜叶经过近十道工序后,才能包装售卖。 今年当地夏秋茶生产的红红火火,得益于旺苍县创新夏秋茶生产合作模式,与浙江开农贸易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全县茶园原业主合理足额采摘春茶基础上,由该公司实施夏秋季茶园科学管护,与本地企业合作加工夏秋茶产品,并按比分配夏秋茶收益。据了解,旺苍县夏秋茶开发利用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与全县10余家龙头企业分批次合作开发5万亩标准化现代绿色有机茶园,通过高标准管护、机械化采摘、清洁化加工等项目实施,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延长茶叶的生产周期,有效提高鲜叶下树率,夏秋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实现茶园增产、茶企增效、茶农增收。经初步估算,5万亩标准化现代绿色有机茶园有望实现茶园亩产值达9000万元以上,实现出口创汇和外贸自营“零突破”,销售收入4.5亿元左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9
(李全民 唐福升  樊陈 何浩东)在广元市旺苍县三江镇厚坝村中福葡萄种植园里,一串串葡萄早已挂满枝头,长势喜人。果农彭中福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2017年前,彭中福回乡创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设起中福葡萄种植园。如今,他靠着种植葡萄摇身一变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不仅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发展,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采摘。据了解,旺苍县三江镇因地制宜种植了草莓、葡萄、脆红李等多个特色水果品种,发展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51个,通过产业助力,让当地老百姓走上了增收致富路。旺苍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县将扛牢政治责任,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加快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保护,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不断提升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和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9
(梁辉 杨黎明 李全民)广元市昭化区红岩镇红江村是“第五届四川省文明村镇”。近年来,该村以“建设新环境,打造新文化,倡导新风尚,促进新发展,培育新农民”为目标,广泛组织开展“家规家训进万家”、“十星级文明户”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提振乡村“精气神”,涵养文明新风。培育文明新风,提升人文品位是关键。今年上半年,红江村通过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评选出一大批“文明家庭”,村民刘芝学一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他看来,在农户之间评优秀、树典型,实质上是“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能进一步提高大家的文明素质。“能被评为‘文明家庭’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以后我们将好好遵守村规民约,给周边邻居做好榜样,一起把红江村建设的更加文明和谐美好。”刘芝学高兴的说。美丽新村建设,“颜值”和“气质”都缺一不可,红江村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定期在全村范围内开展卫生环境整治,通过组建村级志愿服务队,引导群众自发参与等方式,对全村近16公里的道路、巷道等两侧的杂草、垃圾进行清理,改善环境,促进乡村面貌蝶变。清杂草、扫地面、清沟渠……连日来,红岩镇红江村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带着镰刀、锄头对村道两旁的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如今的红江村正以日新月异的乡村美景和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勾勒出一幅浓淡相宜的美丽画卷。同时,该村还将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幸福美丽新村这一主题,持续加快经济发展,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思想文化素质,推动全村各项工作深入开展,让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9
(唐福升 樊陈 何浩东 记者 侯东)立秋以来,广元市旺苍县多种农特产品相继进入丰收期,这不,当地的臭黄荆叶也到了采摘的黄金时期,为了保证黄荆叶的质量,村民们早已忙碌在房前屋后的黄荆地里。一走进旺苍县白水镇勇敢村臭黄荆种植基地,一股臭黄荆特有的“怪味”就扑鼻而来。村民们背着背篓,穿梭在臭黄荆林中,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大家的脸上。勇敢村发展臭黄荆叶产业,迄今为止有300余亩,包括村集体有50亩左右,大户有100多亩,还有部分是老百姓分户种植,有多有少,从目前臭黄荆叶种植的效益来看,一年大概能采摘4次,每株采摘3、4斤,一亩栽种500株,两块钱一斤,收益可以达到1.6万元左右,效益大概是种粮食的10倍左右。 村民们正在采摘臭黄荆叶任燕是当地的一名臭黄荆种植大户,2016年就开始在自己家乡种起了臭黄荆,经过多年的坚持,如今她自己种植的臭黄荆已有130亩的面积,她的成功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还将村里的撂荒地利用了起来,村民们在这里务工,一个月下来也能挣上好几千元。去年,整个产业收入达到20余万,同时带动了50多名老百姓共同发展。并且自加工厂房建成后,从臭黄荆叶粉质,到可以直接用于凉粉的加工,和进行对外协作加工的臭黄荆叶粉条和面条,进一步开发它的附加值,更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益和当地老百姓的收益。臭黄荆,树叶富含果胶,不仅可以做豆腐,还能做凉粉,味道更加香甜。当地抓住商机,大力发展臭黄荆产业,同时,当地的臭黄荆加工厂房也即将竣工,引进机械设备后,将臭黄荆叶磨成粉,再通过规模化生产,制作成各种食用产品,来带动老百姓的致富增收。一片片黄荆叶为当地铺上了一条绿色的致富路。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1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