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揭晓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20-01-08

    四川10项研究成果、2个研究团队入选

    四川农村日报讯 闻亚 记者 范莉 张立峰 阚莹莹

   农业领域最高级别的科技奖揭晓啦!近日,农业农村部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出炉——分别授予173项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41项、二等奖45项、三等奖52项,授予25个团队优秀创新团队奖,同时评选出了科学普及奖10项。我省科研院所牵头的10项研究成果获得科学研究类成果奖。此外,还有2个研究团队和一项科学普及项目获奖。
  我省获奖的10项科研成果中,涉及川粮油、川猪、川茶、川果以及现代农业种业等我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这些成果,在我省扶贫攻坚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均以亿元计。擦亮我省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这些农业科研成果作用非凡。“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是2006年1月经农业部、科技部批准设立的面向全国农业行业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是我国农业行业设立的唯一综合性科技成果奖。

image.png

李浩杰

    一等奖1
  四川油菜  总产跃居全国第一就靠它
  项目名称:优质、高产、宜机收川油系列新三系杂交种选育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主要完成人:李浩杰、张锦芳、蒋梁材、崔成、柴靓、蒋俊、薛晓斌、刘勇、王昌桃、廖大国、李卓,郑本川、何平、张谦、刘然金、敬树忠、黄驰、伍先敏、刘德银、左上歧
   “今年的油菜我还是用了川油系列的三个品种,现在长势很是喜人。”成都昌平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的总经理陈稻松站在一片绿油油的油菜地里这样说道。陈稻松说的川油系列就是省农科院近年来选育的新三系杂交油菜。据了解,目前川油系列油菜品种已占到四川油菜播种面积的30%以上,在全省种植面积600万亩,全省已有5个县(区)整体推行种植川油系列油菜品种。“今年以后,以整县整区区域推进川油系列油菜还要增加。”四川大美种业总经理敬树忠说。他的公司目前主推川油系列的油菜品种。
  据该项目第一完成人李浩杰介绍,项目团队通过创建“诱变+复合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小孢子培养+异地穿梭”为核心育种技术体系,其中新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体系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项目创造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宜机收等多目标性状聚合的优良新种质,培育了川油45、46、48等10个适宜西南复杂生态区的突破性新品种,平均较对照增产(油)10%以上,其中川油48等5个品种含油量45%以上,川油45、川油46、德民油5号3个品种被列为四川省主导品种。
  陈稻松从2014年开始与项目团队合作试种川油系列品种,“这个系列的油菜品种不仅抗病虫害、出油率高,而且非常适合机播机收,以前人工播种收菜籽,每亩成本起码也要400-500元,现在用机播机种每亩成本200多元。”陈稻松介绍道。
  说到川油系列油菜品种的出油率,成都红旗油脂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沈序清说:“这几年我们购进的川油系列油菜籽出油率可以达到40%以上,以前35%左右,而且芥酸和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双双降低,菜油品质更好,营养价值更高了。”
  该项目的实施为我国油菜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西南复杂生态区提供了品种支撑,为四川油菜产业十多年来逆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四川省油菜总产跃居全国第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明章

    一等奖2
  红肉猕猴桃 成就一个产业 富一方百姓
  项目名称:优质红肉猕猴桃品种创制与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四川省农业厅植物保护站、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四川苍溪猕猴桃研究所、苍溪县植物保护站、四川华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德阳市猕猴桃专家大院
  主要完成人:庄启国、尹勇、李明章、涂美艳、龚国淑、朱永清、秦文、何仕松、王明忠、王永志、陈华保、马利、李华佳、王丽华、谢玥、郑晓琴、崔永亮、王瑞玲、袁敏、张茜
  2019年12月中旬,联系到都江堰市小平家庭农场的主人伍小平时,他正在猕猴桃园子里修枝、施有机肥。这样的农活,伍小平已经连续做了整整9年。“我退伍回家乡前,父母一般是种点像水稻之类的大田作物,再打点零工,种的粮食只够自己吃,根本谈不上赚钱。”伍小平说,他2010年退伍回乡就开始种植红肉猕猴桃,最初只有6亩地,2013年开始挂果,他和父母三人每年能净赚七八万元。2017年,伍小平把果园面积发展到50多亩,他们家庭农场的年净利润也接近20万元。
  在全省,像伍小平这样通过种植红肉猕猴桃实现增收致富的农户数以万计。据统计,2018年以红阳为主的红肉猕猴桃在四川的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这也使四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生产基地。红肉猕猴桃也成为我省极具市场竞争优势和特色的水果之一。
  要知道,23年前,在世界上还没有人种植红肉猕猴桃,而现在人人都有机会品尝到红肉猕猴桃的美味,这都得益于《优质红肉猕猴桃品种创制与推广应用》这一科技成果。“项目组耗时几十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红肉品种红阳。”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的猕猴桃首席专家李明章研究员介绍,国内外授权的红肉猕猴桃品种以‘红阳’为母本材料育成的,‘红阳’已成为全球红肉猕猴桃育种的骨干亲本材料。项目组在国内外获得红肉猕猴桃品种权数量占世界授权红肉品种数量的70%以上,培育的红肉品种栽培面积占全球红肉猕猴桃栽培总面积的95%以上,奠定了我国原创核心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
  李明章介绍,红肉新品种在四川、贵州、重庆、云南、湖南、河南等15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应用,2018年,新品种全国栽培面积达130.2万亩,占中国猕猴桃总面积的35.3%。2017—2018年期间,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实现新增销售额129.45亿元、新增利润40.65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image.png

王继文

    一等奖3
    潜心笃志25年 这只鹅一飞冲天
  项目名称:肉鹅配套系培育与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四川省畜牧总站、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主要完成人:王继文、王志跃、李亮、徐琪、马敏、何大乾、韩春春、杨海明、康波、胡深强、刘贺贺、张扬、王万霞、胡继伟、何桦、许恒勇、夏露、张荣萍、宋陈玲、郑灿财
  2019年收官,乐山市棕桥家禽养殖有限公司经理童小洪给自己的肉鹅养殖打了一个总结,这七年他公司都养的天府肉鹅,2019年出栏10多万只天府肉鹅,比之前养的肉鹅节约成本100多万元。“这个鹅最大的优势就是耐粗饲料,我们在养殖场附近种植牧草来喂,一只出栏鹅7-8斤,可以卖70多元,饲草+鹅苗+人工也就50元左右,如果用精饲料喂成本至少都是60多元。”童小洪说。
  和童小洪一样,开江县宝源白鹅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魏代平这几年也选择了天府肉鹅,并应用了相关配套技术,种鹅年产蛋量提高10枚以上,全年每只种鹅新增销售收入151.1元。
  这样的增收效果得益于“肉鹅配套系培育与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应用”项目。
  据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王继文介绍,我国是世界养鹅大国,鹅年出栏量近6亿只,占全球94%以上。鹅属草食节粮型家禽,其肉、绒、肥肝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鹅养殖已成为家禽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朝阳产业。然而,鹅呈季节性繁殖,产蛋量低,良种缺乏,高效繁育和养殖技术落后等严重制约了鹅业规模化发展。
  历经25年,研发团队系统评鉴了我国地方鹅种与引进鹅种资源,创建了高效选育技术,突破了鹅繁殖率低的技术瓶颈,培育出我国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鹅配套系——天府肉鹅配套系,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天府肉鹅繁殖力强,且肉性能好。
  王继文总结了该成果的三大特点:“我们通过分子辅助育种,实现了高性能鹅种资源创新,多性状高效改良;首次建立起一套集遗传与生理机制解析、环境调控、表型选择为一体的提高种鹅繁殖力理论与技术体系,打破了种鹅季节性繁殖习性,实现了种鹅全年均衡高效繁殖;首次提出了‘低养分低容重’肉鹅饲料配制原则,形成肉鹅规模化节粮养殖关键技术,饲料成本降低150-200元/吨,每只鹅节省饲料约1.2公斤。”
  到目前为止,该项技术已先后在四川、安徽、河南、重庆等肉鹅主产区进行推广应用。2015年至2017年,项目累计推广天府肉鹅父母代208.5万只,生产商品肉鹅约2.16亿只(占全国肉鹅出栏量约10.36%),种鹅高效繁育和商品鹅高效生产配套技术已覆盖我国肉鹅主产区四川和江苏70%、其他区域40%以上的规模养殖企业,累计获经济效益47.06亿元,在提升鹅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水排放等方面效益显著。

image.png

王西瑶

    二等奖1
  种薯活力调控+5良配套
    马铃薯五年新增利润超百亿元
  项目名称: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

  主要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紫金都市农业有限公司、成都大学、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巴中市空山马铃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王西瑶、桑有顺、李立芹、陈涛、董红平、倪甦、淳俊、邹雪、冯焱、余显荣、崔阔澍、汤云川、任丹华、丁凡、夏江文
  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涉及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和四省藏区,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也是少数民族贫困人口集中区。但种薯活力差、品种混杂、栽培粗放和加工缺乏等关键技术落后,技术推广艰难,长期制约该区域马铃薯产业发展。
  项目组经过从2007年至2016年十年系统研究,在上述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性创新,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成果创新以调控种薯活力为核心的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与西南混作区马铃薯周年生产“多季节播种、多间套作模式”配套的“绿色轻简化种薯活力调控体系”。成果创建了适宜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马铃薯产业提升的“良种、良繁、良法、良品、良模”5良联动新模式。
  项目组选用马铃薯专用品种和推广应用高活力种薯等系列举措,在特困山区扶贫工作中收获了优异成效,使当地马铃薯面积、单产和总产逐步增加。譬如青薯9号2016年在越西县种植,农户加挖阿莫家的亩产达到2333.3公斤,比当地老品种马老壳洋芋增产56.6%。紫皮紫肉的特色新品种蓉紫芋5号在绵阳市平武县、巴中市通江县和阿坝州理县等地示范应用,其价格可达普通马铃薯的4倍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成果获得授权专利21项,育成品种2个,引种审定品种2个,制定标准3个,主推技术与品种4个。累计建成示范基地98个,技术培训25000人次。近五年累计推广面积1975.6万亩,新增利润125.17亿元。
  成果应用,增强了特困山区马铃薯抗逆丰产能力,提高了当地粮食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我国同类生态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经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评价,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马铃薯种薯活力调控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image.png

刘永红

    二等奖2
  破“十年九旱” 9000万亩农田增产百亿元
  项目名称:西南山地主要作物季节性干旱机制和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四川省气象台、西南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刘永红、刘定辉、王明田、杨勤、陈尚洪、孙永健、鄂文弟、王龙昌、邓家林、魏敏、雷宝坤、李勇、贺娟、牛素军、杨再强
  西南山地生态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保护区,这里常年种植水稻、玉米和伏季水果(桃和梨等)。但该区“十年九旱”,春、夏、伏秋旱发生时间和区域不确定,近20年,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3000万亩以上,一般减产10%~30%,年均损失总量超过100亿元。
  本项目自2002年起,聚集10余家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团队力量,采用定位试验和长期监测相结合、历史资料解析与实时动态监测相结合、单项技术突破与区域综合技术集成相结合的技术方案,重点围绕西南山地季节性干旱发生及其土壤-作物响应机制、旱灾监测预警技术及其配套新产品、降水就地高效利用防控旱灾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该项目首次构建了西南山地季节性干旱监测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西南山地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建立了干旱实时监测预警综合技术;系统揭示了西南山地土壤-作物干旱响应机制,探明了水稻、玉米、伏季水果关键生育期旱害及补偿生长机制,创新提出了以“秸秆覆盖还田增墒耕作、地膜(布)覆盖保墒栽培、密肥调控用墒栽培、多熟优化避旱种植、就地集雨补灌抗旱”为核心的“三墒两旱”防控关键技术;针对西南农业季节性干旱分区,分区建立了综合治理技术模式8套,通过创建农业、气象融合协同推广新机制加快了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经中国农学会组织相关专家评价,本项目在西南山地季节性干旱成灾机制、土壤墒情动态监测和干旱预警评估、土壤-作物干旱响应、防控关键技术和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与突破,成果总体居国际先进水平,在复杂地形气候背景下作物周年多熟防旱减灾高产高效生产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在西南山地确定30个重点示范县。据统计,2016-2018年成果累计应用9015万亩,减损增产337.43万吨,新增产值107.25亿元,经济效益91.03亿元。该项目提高了主要作物的降水利用效率和防旱减灾能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image.png

黄富

    二等奖3
    聚合20个优良基因 这个超级稻高产又高质
  项目名称:高抗优质超级稻恢复系雅恢2115的创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四川省种子站、四川绿丹至诚种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黄富、彭友良、李德强、钦鹏、江青山、杨 莉、曾波、毛双林、任万军、王文明、岳元文、赵文生、谭功燮、杨乾华、石军
  西南稻区寡照、高湿、昼夜温差小,稻瘟病、稻曲病危害严重,杂交稻垩白粒率、垩白度高、外观和食味品质差等问题突出。
  团队科研人员针对以上问题,历时20多年,从国内外3000余份种质资源中发掘出具有Pi2等抗瘟基因、兼具高抗稻瘟病、大粒和低垩白等优良特性的种质资源IRBN92-332。攻克了多个有利基因和多个优良性状聚合的难点,创制出高抗优质恢复系雅恢2115,聚合了6个抗瘟基因、5个大粒基因、4个优质基因、3个高肥效基因和2个抗倒伏基因,实现了抗稻瘟病和稻曲病、大粒优质、高配合力、高肥效和抗倒伏等多个优良性状的聚合,取得了抗病优质恢复系选育的重大突破。
  在以上基础上育成先锋杂交种宜香优2115,该品种在2010-2011年参加国家长江上游区试,两年平均亩产达603.9公斤,高产性能突出。而且宜香优2115是典型的氮高效品种,在180公斤/公顷施氮水平下,比我国生产上品种的平均氮素吸收利用率高7%-12%。
  2015年宜香优2115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成为西南稻区首个国标二级优质超级杂交稻品种。2016年,该品种成为西南稻区年度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至2017年累计推广800余万亩,创经济效益36亿多元。同时,该品种的推广还大幅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用量,生态效益显著。

    附: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榜单

    2018-2019年度(四川)科学研究类成果

  一等奖

   1、优质、高产、宜机收川油系列新三系杂交种选育及应用

  2、优质红肉猕猴桃品种创制与推广应用

  3、肉鹅配套系培育与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应用

  二等奖

   1、西南山地主要作物季节性干旱机制和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2、高抗优质超级稻恢复系雅恢2115的创制与应用

  3、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

  三等奖

   1、矮秆多抗小麦绵麦37及其衍生品种的培育与应用

  2、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及配套关键技术集成应用

  3、苦荞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

  4、川藏黑猪配套系培育及应用

    优秀创新团队奖获奖团队

  1、青藏高原草种质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

  2、水禽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团队

    科学普及奖获奖项目

  图解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系列丛书

  注:以上获奖项目(团队)以四川省科研单位为牵头单位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