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到位”点面结合,江阳区高标准推进改厕工作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红 杨金鑫 特约通讯员 王承伟
地面墙面贴瓷砖,头上吊顶装浴霸,热水器、淋浴花洒、冲水便池一应俱全……12月11日,笔者走进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村民王定邦家中,只见厕所焕然一新,他的家人满意地说:“苍蝇蚊子少了,方便舒心多了。”
近年来,江阳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仗,按照“政策到位、资金到位、指导到位”原则,点面结合,高标准推进改厕工作,成为该区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树立文明新风的重要发力点。项目资金精准到位江阳区制定了《江阳区农村户厕改造工作方案》,组建工作组,明确总体思路、任务目标、保障措施,采取“示范先行、逐步推广”的模式开展农村改厕工作。区农业农村局作为牵头单位,一方面抓好统筹调度,督促相关部门狠抓落实,同时做好工程验收工作。
资料图片
针对资金缺口,江阳区争取各级项目资金4500万元、镇街配套300万元、农户自筹1000万元,全区投入5800余万元对农村户厕、公厕进行改造。
“政府出一点、农户出一点”“农户自建、以奖代补”……针对贫困户、特殊群体、一般农户,江阳区分别制定相应奖补政策,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确保任务、项目、资金、方案精准到户。
有了政策、有了钱,还要有技术支持。专家蹲点监督指导,严格把关修建质量,拒绝涂涂抹抹的“面子”和敷衍塞责的“里子”,改造户数账账相符、用料账实相符、工序合理规范……环境美了心情好了
大多数村民家原本是旱厕,不仅空间狭小,卫生也不达标。现在改造成了冲水蹲厕,贴上了白色的瓷砖,干净且卫生。“我们还在户外修建了三格式化粪池,除去难闻的臭味,减少粪便对水体的污染。”据黄舣镇农技工作人员介绍,粪便污水经粪池无害化处理后,作为肥料进行资源化利用。
“刚开始有的村民并不理解,觉得花钱不实惠。但是第一户厕所改造完成后,大家看到了‘原来如厕也是一种享受’,现在都抢着进行改造。”黄舣镇罗湾村村主任肖元强用一句玩笑话道出了村民的满意度。
除了户厕,“厕所革命”还让农村有了漂亮的公厕。在分水岭镇董允坝农业示范区南区观景平台,有一座设计独特的公厕。公厕外设有4个洗手位,内部蹲位间设置约2米高的隔板,白净的瓷砖、敞亮的环境,让人使用起来格外舒心。“要我改”变为“我要改”
如今,厕所成了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改善厕所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健康和环境状况。
罗湾村胡运蓉家以前的厕所就是在猪圈里,上厕所的时候,人和猪只有一木板之隔,一不小心就被猪“亲热”一下。但她为了积攒农家肥,一直犹豫要不要改厕,怎么改厕。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一方面,要在硬件上改掉以往的旧厕,取而代之的是环境卫生的新厕,另一方面还要革掉陈规陋习,让科学合理的卫生习惯装进农民的头脑中。工作组成员主动上门,讲政策、看样图、做预算……老人顾虑终于被打消。改厕后,她满意地说:“宽敞的厕所干净、漂亮、现代化,人畜粪便直接进入化粪池,农家肥也不缺。”
在分水岭镇董允坝村晏石坝聚居点,变“要我改”为“我要改”的农户也不少。外出打工的王开明看到家乡的变化决定回乡发展,他主动申请改厕试点。
截至目前,江阳区已完成新建、改建农村户厕28000余户、公厕20座,全区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2.8%,整村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已完成8000余户,有公厕的行政村占比100%,把民生实事办到了农民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