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叙永县:扎染扶贫车间 重现苗族服饰文化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9-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吴平 文/图
  李艳是叙永县摩尼镇扶贫扎染车间的一名女工。日前她告诉记者,有6名少数民族女工和5名汉族女工在此工作,每天有80元工资。目前,一些布料等原料支出,还要靠帮扶人垫付。下一步,他们会提升产品品质,争取尽快实现自给自足。

李艳介绍扎染围巾制品。

    成立车间助力就业
  摩尼镇苗族、汉族混居,位于古蔺叙永两县交界处、乌蒙山区连片贫困区。去年底,省文化旅游厅牵头,为当地引进了扎染刺绣培训,成立了扶贫车间,希望带动当地妇女就业。
  确定此项目,是基于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沉淀。苗族服饰很有特色,蜡染和苗绣是当家招牌。其实,他们的特色从种植就开始了。
  李艳是汉族人,但从小就看到苗族村民种“苗麻”。通过刮、锤洗、纺等多道工序,最后织成的麻布很厚实,穿起来少了几分柔和、舒适。
  染布以蓝、黑为主,将多种草混在一起煮沸,提取染剂,草木灰作为一种常见的碱媒染剂,用得也很普遍。家里有零用钱的,可以买现成的黄色丝线,在衣服上绣出图案,增加美观度。
  大自然是天然的调色盘,身边不起眼的植物、矿物,其实都富含色彩,比如核桃、柿子、五倍子、黄栀子、板蓝根等。李艳回忆,小时候去采摘野生五倍子,作为家用的重要补贴来源。
  如今,苗族衣服很少亲手来做,苗绣只用在鞋垫、书包等小物件上。甚至以前资源很丰富的板蓝根、黄栀子也不如以往多了。扶贫车间的成立,某种程度也是赶在这些文化技艺完全消失之前,进行抢救性的恢复。

植物染料苏木。

    挖掘乡村美学元素
  “我们跟外界的接触有限,有客户订一些桌旗、茶旗、床旗等,我们脑海中没有概念,需要慢慢找感觉。”李艳说,接受培训时,有一些字不会写,不过可以用手机录下来,回去慢慢领会。有的学员在接受新事物上有些迟缓,但也有的“心灵手巧”让人赞叹不已。其中一位云南嫁过来的苗族大姐,看到新的鞋子设计样式,只要一眼,就能用毛线勾出来。
  总体来说,李艳认为他们需要加强原创能力。“如果只是比着人家的纹案,拿别人的练手,再怎么做,不像是自己的东西。”李艳说。
  苗族典型的图案有芦笙、牛头等,此外,李艳最想把家乡山水风景用扎染来呈现。他们甚至还发现墓碑上的花纹是一座“纹案富矿”,正在想办法用照相机拍下来然后放大,或者用拓印的方式,将花纹收集起来。民间的美学元素其实渗透在婚丧嫁娶、窗棂木雕门饰各个方面,只待有心人的挖掘、整理和重新利用。
  8月,李艳他们参加了峨眉山市的一场文创展,这是扎染车间成立以来,他们第一次走出家门。通过参展,他们发现扎染衣服在针线等细节处理上有待加强,但是围巾、零钱包等已经像模像样,其中一种售价28元的零钱包被一个顾客“一扫而光”,还说“捡到宝了”。
  其实,如今留在镇上的年轻人不多,李艳的丈夫一边养鸡,一边兼顾扎染车间的运营。好在镇上的学校将扎染纳入特色体验课程。扶贫车间的负责人李修会指出,希望通过扩大传播度、知晓度,动员起更广泛的美学教育,让当地人增强文化自信。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