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富民强村梦的“蜀乡演绎”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9-09-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金秋9月,秋高气爽。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聚焦村级发展的重要平台,本月9—10日,第三届四川村长论坛暨村社发展大会将在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举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四川乡村抢抓发展机遇,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发愤图强、锐意进取,孕育出了彭州宝山村、郫都战旗村等一大批名村、强村、特色村,让富民强村梦在蜀乡沃野茁壮生长。

image.png

资料图片

    谋长远全面推进村社发展

  村社,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位,也是我省开展“三农”工作的综合载体。我省共有4.5万余个行政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创新村级治理、推进村社发展环环相扣。

  为此,我省既着眼眼前,又谋划长远。早在2013年,省委即提出建设幸福美丽新村,锁定“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四大元素。去年,我省全面吹响乡村振兴号角,部署安排“五个振兴”,提出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

  产业振兴是基础。我省坚持质量兴农,力争四川农业由大图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2018年我省 第 一 产 业 实 现 增 加 值4426.66亿元,增长3.6%。

  我省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10+3”产业体系。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今年将从全省60个培育对象中评出35个省级星级园区。

  近年来,我省坚持将扶贫解困作为新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不落一户一人。为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我省“靶向发力”,各地针对性制定产业发展方案,实现一村一业、一户一策,贫困村踏上摘帽奔康快车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惠及了2400多个贫困村,直接带动42万户贫困户入园发展,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面向11501个贫困村(包括已退出村)共派出驻村农技员12720人,开展技术指导378.6万次……2016年至2018年,全省已有157.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依靠农业产业脱贫,占全省脱贫人口的49%。

  我省全域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坯房改造等,分类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2018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6765个。

    重改革 盘活农村资源要素

  今年年初,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从北京捧回了“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牌子。“我们一定会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高德敏信心十足。2015年,战旗村敲响了全省四川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2018年,战旗村集体经济总资产达57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8600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从战旗村看向全省,事关全省6000多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我省农村改革的突破口。至去年年底,全省已有过半村集体摸清家底,清产核资1300余亿元,确认1323万余成员。

  改革,激活发展动力。彭山区黄丰镇丰华村建起了村社集体果园、鱼塘、纯净水厂和农贸市场等,全村可年产柑橘2000万公斤,人均收入4万余元;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流转零散土地2000余亩,建起蔬菜大棚、优质水果基地、良种猪养殖场,土地收益提高了整整15倍;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通过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将全村可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3594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手中,让村民变“股民”,分红增收。

  我省持续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下深水、涉险滩,在蜀乡田野里做好“人地钱”这篇大文章。

  2018年年底,全省已有4个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的15项试验成果转化为中央相关文件的政策举措,转化数量居全国第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着力建设一只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加快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产业发展带头人;启动实施贫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计划,培养本土师范、卫生、农技等人才2500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近10万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近 4 万名,耕地流转率达39.5%,比2017年提高2.8个百分点,各种适度规模经营遍地开花。

    强治理 乡村治理迈向“良治”轨道

  “人还是那群人,乡还是那个乡,观念变了不一样,田园果园变公园,城里人争相来租房……”这是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农民诗人写的一段话。如今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星光村实现了“园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家园变公园”。

  不仅是星光村,放眼全省,坚持绿色发展、三产融合的例子比比皆是。青神县南城镇兰沟村,在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同时,以“竹”元素为核心,发展文化体验、康养休闲、生态旅游,实现年旅游收入5.5亿元;武胜县白坪乡高洞村积极打造生态宜居新村,并依托甜橙产业,打造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坚持“绿色、生态”理念,以保护促发展,2018年入选了“全国最美森林小镇100例”。

  除了立足生态宜居,我省坚定走乡村善治之路,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珙县上罗镇代家村,推行“党支部+专合社+科技园+服务组”服务方式,每年从苗木花卉销售收入中,提取2%用于全村公益事业,建成农民夜校、道德讲堂,健全困难救助、免费体检等机制,在全村形成了尊老爱幼、和睦互助好氛围;炉霍县宜木乡虾拉沱村,推行党员包片联户制,做到组组有党员联,户户有党员帮,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各地通过组织振兴,实现了善治有序。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