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近日公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民生经济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显示,四川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大省,70年来四川畜牧业产值始终位于全国前列,西部第一位;近年来,生猪出栏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肉类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左右,为全国畜禽产品供应作出了积极贡献。2018年,全省生猪、牛、羊、家禽的出栏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五、第六和第八位;肉类总产量及畜牧业总产值同时位居全国第三位。
资料图片
畜禽产量增长表现最突出
回顾四川畜牧业70年的发展成就,畜禽产量增长是最突出的表现。肉、蛋、奶等产品从原来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奢侈品”变为如今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家常菜”。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全省年人均肉产量不足3公斤。在物资紧缺的年代,居民只能凭票买肉买粮。到改革开放初期,全省畜牧业生产有所发展,全省年人均肉产量达到 15 公斤。从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市场经济带动下,全省畜牧业全面发展,产量大幅增长。到 2018年,全省人均肉产量达到 78公斤,是 1980 年的 4.5 倍;禽蛋产量17.8公斤,是1982年的6.1倍;人均牛奶产量7.7公斤,是1980年的5倍。畜禽产量的增长,促进了居民消费的增加,肉蛋奶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居民饮食结构不断改善,尤其是农村居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201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分别为41.17千克、1.25千克、9.48千克、8.36千克、8.27千克,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3倍、19.3倍、35.1倍、14.2倍、39.4倍。
养殖结构更加多元丰富
养殖结构调整,从“一猪独大”转向多畜种共同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前,猪肉产量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一直超过90%。1995年,全省提出“八龙兴牧”的畜牧业发展战略。按照这一战略,全省要分期分批建立猪、牛、羊、鸡、兔、鸭、鹅、蜂的产加销一体化、牧工贸一条龙的经营示范区,四川养殖结构开始从“一猪独大”向“共同繁荣”发展。到2018年,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下降至72.4%;牛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提高到5.2%;羊肉占比提高到4%;禽肉占比提高到15.1%。禽蛋、牛奶、蜂蜜产量均有明显上涨,养殖结构更加多元丰富。
技术进步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70年来四川畜禽养殖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以生猪为例,70年来出栏率、头平重、母猪产仔率等数据明显提高。1952年,全省生猪出栏率(年出栏量比存栏量)仅为0.42,到2018年,生猪出栏率提高到1.6,产仔率提高、仔猪死亡率降低,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量可达到20-25头,同时每头生猪平均养殖周期缩短至6个月左右、可提供70-80公斤猪肉,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生产方式转变,向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几十年来,四川本地陆续诞生了新希望、巨星等大型综合畜牧生产企业,全国如温氏、正邦等企业也纷纷入驻四川。近几年来,以生猪为主体的四川大型养殖企业数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饲养量也呈波动上升的趋势。
畜牧业地位提升。1949年,四川畜牧业产值仅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13%,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四川畜牧业呈现全面发展的态势。从1980年至2007年,四川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已经与种植业一起成为四川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