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亚莉 王晓霞
井研县竹园镇高石坎村,地处三县交界地带,地理位置偏僻。曾经的高石坎村以发展传统柑橘种植业为主,但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十分落后,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高石坎村一度成为“空壳村”。
2014年,高石坎村被列为“省定贫困村”,各种帮扶力量相继集结,贫困落后的面貌逐渐开始转变。到2017年,县政协牵头帮扶该村后,着力从党建发展、产业规划、风貌塑造、人文环境等方面对高石坎村进行全面打造提升,曾经的“空壳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高石坎村在县政协及各方力量的帮助下,通过产业示范带动发展的方式实现了整村脱贫。
高石坎村柑桔品改示范园
齐心协力“坎上”小路变通途
高石坎村因交通环境恶劣而得名,当地“路沿山峺走,人在坎上行”的俗语,生动描绘了高石坎村惨淡的交通环境。从前,进出高石坎村的9公里村道还是泥土路,通往各家各户的只有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村民们最大的梦想,就是坎坷变通途。
要致富,先修路。为了改变落后的交通条件,各方帮扶力量对准了直接制约高石坎村发展的“坎”,他们积极奔走,通过争取财政奖补、组织村民自筹、邀请成功人士捐助等多种形式,在县级相关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公路建设快速向前推进。
2017年,县政协牵头帮扶高石坎村后,再次多方筹资,对乡村道路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到2019年,高石坎村全面建成纵横全村的长9公里、宽4.5 米的标准村道,组道硬化达到100%,入户路硬化达到96%。一条条道路不仅通到各家各户,更通到高石坎人的心坎上。
修建好后的乡村道路
产业带动“坎上铺子”火起来
路通了,只是带领村民们走进了脱贫的“门坎”,如何实现致富,仍然困扰着帮扶干部。村里的传统柑橘产业种植,因品种老化,技术力量不足,显然无法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更无法带动村域经济发展。怎么办?县政协和其他帮扶部门都在思考着。
早谋划、强措施、促落实、保退出。2017年,县政协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到高石坎村实地调研,抓住“正确引领、示范带动”的关键环节,开启了“多层面”切入,“立体式”铺开的帮扶模式,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县政协一方面积极邀请市、县农技专家为高石坎村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结合高石坎村实际,以政协委员周春涛为产业带头人,建设“柑橘扶贫产业园”,发动党员领建“党员产业示范园”,引导贫困户建起“柑橘品改示范园”。
2018年5月,200亩“扶贫产业园”全部完成果苗种植,“党员产业示范园”已带动贫困户种植柑橘150亩,“柑橘品改示范园”完成100亩品改。今年,县政协倾力推进村集体产业发展,高标准建设“柑橘新品种示范园”,目前已完成园区第一期60亩10个新品种种植。不仅如此,县政协还积极发动群众,依托柑橘扶贫产业园、柑橘合作社,积极探索创新土地入股分红、产业扶持带动,培育持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产业。
在成功实现柑橘品改项目的同时,县政协还积极引导群众开发土鸡、土鸡蛋、土蜂蜜品牌,走特色发展之路。为了提升市场知名度,县政协于2018年5月申请“坎上铺子”品牌,6月正式在“益农社”“翼家小厨”电商平台启用。2018年全年线上销售土鸡蛋10万枚,优质杂柑6万斤,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坎上铺子”系列因凸显原汁原味特色,迅速在电商平台火了起来,购买的订单络绎不绝。通过线上线下成功销售,获得消费者广泛认同,也提升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带动了产业的振兴。
虽然高石坎村柑橘规模目前已达4000亩,但高石坎村的帮扶干部依然围绕“发展5000亩优质柑橘,实现人均柑橘收入达10000元”的目标在继续奋斗。
农旅融合“坎上”风光无限好
产业发展起来了,“坎上铺子”品牌打响了,小试牛刀的成功,让帮扶干部信心大增。但他们深知,物质上的富裕,不能让群众享受到完整的快乐,还要想办法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县政协紧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发展目标,组织群众种植木春菊、树桩玫瑰、百日草、三叶草等美化环境,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好家风,打造“坎上人家”新风貌,建立“坎上影院”传授好技术、共享“致富经”,进一步提升群众致富种养技术,让往来游客在这片乡土气息浓郁的土地上,找到久违的乡土原香。
为了高石坎村经济得到长足、可持续发展,县政协着力在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上找准突破口,结合高石坎村独特的“坎上”文化、“坎上”风光,以“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为引爆点,构建乡村文化旅游完整产业链,吸引八方游客前来休闲娱乐、观光体验,加快了高石坎村村民致富奔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