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
近年来,通江红色旅游发展迅速,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空山战役旧址等景点为核心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受到了诸多游客的青睐。
这其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有着1800亩核心墓区,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这里有着怎样的历史?8月12日,记者采访了该陵园纪念馆馆长薛元勋。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和王坪新村全貌
两万多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
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境内,有全国规模最大、安葬红军烈士最多的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年,很多游客利用暑假时间来到陵园祭拜烈士。
据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纪念馆馆长薛元勋介绍,陵园由核心陵园部分、烈士纪念馆、总医院旧址群、川陕苏区群众工作陈列馆、大城寨遗址、“赤化全川”石刻标语、王坪新村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核心墓区1800亩。2012年4月至今,陵园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慕名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群众超过600万人次。
在陵园,人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无名烈士纪念园。据薛元勋介绍,纪念园呈扇形分布。2012年经民政部批准,散葬于通江县内 23 个乡镇 50 处17225名红军烈士的遗骸集中迁葬于此,随后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省干部党校教育基地、四川省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等。
“除无名烈士纪念园外,还有一个红军烈士集墓。”薛元勋告诉记者,集墓共集中安葬红军烈士达7823余人,其中师、团职以上将领40余人。
红色旅游带动村民致富
如今的通江,红色旅游发展迅猛。当地许多村民借力红色旅游,主动改造了自家房屋,开起农家乐、吃上“旅游饭”。
这个暑假,远方的游客、城里的市民,都赶趟似地涌进通江,将通江银耳、罗村茶、青峪猪肉等特产大包小包地装进轿车后备箱中——这样的情景,成为通江县很多旅游新村的常态。
“老板,再来一碗,这味道真巴适。”8月12日中午,几名来自成都的游客坐在泥溪乡梨园坝村马胜勇家的农家乐里,吃着酸菜豆腐稀饭,啃着火烧馍,边吃边赞叹,“农家味十足,安逸!”
梨园坝村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也是通江县乡村旅游新热点。村民没想到,平时吃的土菜,城里人吃了还想带点回去,萝卜夹、干豇豆、土鸡等土特产成了供不应求的商品。近几年,梨园坝村已有9家农家乐,10余户贫困村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
乡村旅游发展活了经济富了百姓。通江的各个乡村旅游景点至少都有10余家农家乐,节假日家家生意火爆。“乡村旅游真是我们增收的好帮手。”民胜镇方山村开办农家乐的村民李福章说,每逢节假日都要接待10多桌客人,收入4000元以上。
除了梨园坝村,县内方山村、园顶村等还打造了生态观光果蔬带和四季花海,东郡村、渠江村成为休闲观光垂钓胜地,火天岗村、金山村打造休闲观光茶叶产业园,梓潼村、河坝场村借助银耳产业成为休闲观光景点……
不仅如此,通江县还坚持“全域景区化”“村庄景观化”的理念,引导农业围绕旅游布局和发展、“种”景观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发展,进一步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