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年时间,西昌葡萄产业欣欣向荣,设施大棚从2.7万亩直逼10万亩,种植户们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但面对激增的葡萄大棚,当地业界却有了新的烦恼——□本报记者 周金泉
如今,沿着高速公路进入西昌境内的安宁河谷地带,一个个一片片葡萄钢架大棚迎面扑来,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观。
种植葡萄效益凸现,带动了种植户自发建棚的积极性。据西昌市农业农村局上月最新统计,该市葡萄大棚已达9.5万亩,比2016年净增6.8万亩。
资料图片
葡萄效益好 大棚猛发展
7月盛夏,西昌安宁河谷坝区的乡镇,一个个葡萄大棚里,一串串正在成熟上色的葡萄散发出诱人的芳香。
“我原来在泸沽镇搭了80 亩钢架大棚,种克伦生葡萄,这两年都是老板直接来收购,批发价中等的每斤达到了8元,好点的每斤达到了12-13元。”7月11日,西昌市太和镇花树村农户刘朝英说,“所以,去年9月我又在花树村搭了36亩大棚,1亩大棚就要投入2万多元,还是种克伦生葡萄。”
据花树村村支书王志双介绍,2016 年该村仅有二三十亩葡萄大棚,今年已经达到 2500 亩,土地流转费每亩每年高达2200-3200元,很多种植户挣到钱以后又投入新建大棚。
“投产第一年,亩产量就能达到七八千斤,每斤卖8-9元,亩产值就可达六七万元。”王志双说,“至于成本,自己投劳,每亩每年最多3万多元,完全请人,接近4万元。”
在安宁镇五堡村,村支书马荣方介绍,该村农户自2014年以年大规模搭钢架大棚种植克伦生葡萄,至今已达3000多亩,全村还剩不到200亩土地,也将搭棚种葡萄。
“2008年之前,西昌的农户都是自发地种植巨峰、红地球等五花八门的品种,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最好的品种。”西昌市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站长张飒介绍,此后,农户自发引进克伦生葡萄,经过农技部门技术攻关、不断改进,使克伦生葡萄在西昌安宁河谷坝区的24个乡镇迅速走红,“2016年,全市搭葡萄钢架大棚2.7万亩;2017年、2018年,增加到5万亩;今年6月,据最新统计,全市已达9.5万亩,预计到年底还会迎来新一轮建棚高峰,到10万亩没有问题。这些大棚,90%都是种的克伦生。”
据了解,由于种克伦生葡萄效益好,种植户都积极搭建大棚,西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克伦生葡萄种植基地。
搭棚需控产 提质才增效
历经多年发展,葡萄已成为西昌种植规模最大的水果,去年西昌葡萄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为规避市场风险,促进西昌葡萄产业健康发展,去年,西昌市农牧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通过召开西昌葡萄产业发展交流大会,拟定出台《关于促进葡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争取中央、省、州级项目及市场资金配套葡萄后续冷链建设,示范引领产业发展。
到今年11月,西昌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搭建葡萄大棚高峰。对此,张飒深为忧虑。
“全市克伦生葡萄投产面积去年达到 3 万亩,今年投产将达6万亩,明年9.5万亩将全面投产。”张飒的忧虑既来自于大棚迅速增多带来的销售压力,同时,更有种植户一味追求克伦生葡萄的高产。
马荣方说:“在我们村,去年产量高的,亩产达到了八九千斤!大部分的亩产都能达到五六千斤。”
“我们估计克伦生葡萄亩产就在4000-5000斤,但农户的产量要比这个高得多。”张飒说。
“农户只图增产,但我们却要限制产量,我们的克伦生葡萄亩产限制在 4000-4500斤。”西昌通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罗勇说,“这是为了保障葡萄的品质,保持树势,让克伦生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
张飒说:“克伦生葡萄亩产一旦达到八九千斤,上色是很差的,而且果穗太紧密了,影响葡萄质量。尽管我们通过培训会一直在宣传,把产量降到四五千斤,降产增质,但大多数农户都接受不进去。仅有部分农户控制了产量并体会到了控产的好处,控产以后,果粉好、品质好、上色好,价格也起来了,每斤普遍达到了9-11元。”
张飒认为,要让当地广大农户接受限产的理念,还需接受一番市场的“洗礼”和示范引领。
马荣方说:“我们也担心今后的销售压力,就在去年,村集体与一家协会联合建起了5000吨库容的冻库,吸引商家大量收购农户葡萄贮存,村集体可通过出租冻库收租金,农户也可分红。”
为了延伸葡萄产业链条,应对今后大量葡萄投产的销售压力,通生农业公司去年还利用克伦生等鲜食葡萄品种试酿了甜白、桃红等味型的葡萄酒,取得了成功。该公司下一步还将建立葡萄酒庄。
“我们就是打算通过这家公司的试验示范,让其今后承接葡萄大量上市的压力,为种植户缓解市场风险。”张飒说。
据了解,为增强葡萄等农产品的贮销能力、缓解集中上市压力,今年西昌市还将扶持16个村集体、7个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建设冻库,采用先建后补方式,预计建设奖补设施81个,建成后将新增果蔬冷藏贮存能力6000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