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季夏,在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同盛村的广袤田野上,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泛起金波,数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精心管理的制种稻田里高效作业,切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与普通稻田不同的是,这里的每一粒稻穗,都承载着来年的“丰收密码”,它们都是珍贵的水稻种子。
“制种田收割,讲究‘快’‘准’‘狠’!”同盛村党委副书记、村里的制种带头人雷宇站在田埂上,紧盯着收割机的行进轨迹。“制种田收割窗口时间短,要严防混杂和机械损伤,严控割台高度、滚筒转速,最大限度减少破壳和稻粒损坏。”
不远处,种植户郭鹏飞的120亩制种田正在收割,“争取3天收完让稻种入仓”,据他介绍,制种田的水稻经济效益显著高于普通水稻,每亩可带来经济效益4000-5000元,是普通水稻收益的2倍以上。
高收益的背后,是更严格的审核、管理要求,以及科技与组织的双重保障。每逢制种田收获,河清镇的工作人员都会全程在田间指导,“我们根据每户制种田的品种、成熟度,精准排定收割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每一块田都在最佳时机收割,让农机‘无缝衔接’,让收割‘清单化’,既抢了农时,也保了质量。”
据了解,河清镇地势平坦、农业昌盛,是安州区的农业大镇,素有“安州粮仓、百里蔬乡”的美誉,全镇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6.3万亩以上,年产量超3.4万吨。
除高达2000亩的制种田外,河清镇还致力加强与川北现代粮经产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设立水稻新品种示范展示基地,来自省、市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重庆中一种业等11家单位的72个水稻新品种正在河清扎根。
看着一车车金黄的种子被运往仓库,河清镇镇党委书记王舒娅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同盛村的制种丰收,意义重大!是来年丰收希望的起点,是农业的‘芯片’。保障优质种源供给,就是守护粮食安全的命脉。”她俯身抓起一把刚收获的种子,颗粒饱满,“从精细化管理到清单化收获,从建设稻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到引进全市首个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民种得好、收益高,更要为国家种业安全贡献一份‘河清力量’。看着这些种子,我们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更足了!”(文/图:河清镇 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