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八月,晒经乡的山坡上挂满了一串串饱满鲜红的花椒,浓郁的麻香弥漫在田间地头。村民们穿梭在椒林中,指尖翻飞间,摘满了一篮又一篮的“红火”。
晒经村种植户代成国,这阵子几乎长在了他的花椒地里。从十年前第一次种下花椒苗开始,他就没把这当简单的农活干:春天跟着乡上派来的农技专家学修剪,哪些枝该留、哪些该剪,他都记在心上;夏天天旱时,凌晨就起来查看土壤干湿,算着日子浇水,既不能让树渴着,又怕水多了烂根;秋天更是天天蹲在树底下,捏着果子看颜色、闻香味,就为了找准最适合的采摘时机。
“今年气候好,光照足,雨水也匀乎。”代成国扒开一簇花椒仔细瞧着,“里面的颗粒比往年更饱满,指尖轻轻一捏,就能感觉到油分”。加上他这些年琢磨出来的管理门道,今年70亩地的花椒,光看品相就让人心里有底。
摘花椒这事儿,代成国比谁都较真。“早摘三天,麻味就差一截;晚摘三天,可能就掉果了,或者被鸟啄了。”他今年光观察采摘期就花了小半个月,每天早晚去地里转两圈,摸花椒的硬度、看表皮的油光,直到确定“火候”到了,便招呼工人开工。
每天天刚亮,二十多个工人就扛着竹篮来地里了,有附近村的,也有邻镇来的。大家分散在林间,指尖在枝条间翻飞,成熟的花椒被麻利地摘进篮里,不一会儿就堆起个“小山尖”。
“手快的一天能摘四十斤,慢点儿的也能摘三十斤,按4块钱一斤算,一天下来一两百块稳当。”务工的李淑兰大姐摘得正起劲,竹篮里的花椒红得发亮,“我年年都来这儿摘,这边的花椒种得细,品质好、摘起轻松。”
说起价格,代成国脸上的笑意更浓了:“今年行情真不错,能卖到12到13块每斤,老板都直接把车开到地里来收,汉源花椒名声在外,我们也要保证好口碑。”
据他估算,今年这70亩地能收五千到六千斤花椒,算下来是笔不小的收入。代成国一边盯着采摘进度,一边盘算着摘完后的活儿:“等收完了,得赶紧给树施点肥,冬天再好好修修枝,明年争取结得更多、更好。”
在晒经乡,像代成国这样靠花椒过日子的农户还有不少,他们侍弄着房前屋后的花椒树,看着红果挂满枝头,算着一年的收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一颗颗小小的红花椒,采摘下来,再经过晾晒、筛选,最终变成千家万户厨房里的香辛料,不仅串起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更串起了乡亲们对好日子的期盼——地里摘得越欢,钱包就越鼓,日子就越踏实。(供稿/供图:汉源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