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张晓东
7月29日清晨,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阆中市老观镇的青石板路上茶香氤氲。奉国楼下的街边摆开长桌,一场以“传承古镇文脉 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有事来协商”专题协商会在此举行。阆中市政协组织该市政协委员、
文史专家、乡贤代表、社区干部与职能部门代表20多人围坐品茗,以最接地气的“盖碗茶坝坝会”形式,共商这座千年古镇的保护与振兴之道。
“有事来协商”专题协商会在阆中市老观镇奉国楼下举行。 潘海洋 摄
活态传承:穿越千年的文化瑰宝
会前,与会者沿青石板路探访古镇肌理:奉国楼飞檐翘角诉说岁月沧桑,清代粮仓木构梁架依旧坚固,“苍溪县苏维埃保卫局旧址”斑驳墙面镌刻红色记忆,“川北灯戏窝子”古戏楼前,老艺人即兴哼唱的灯戏调腔,让“活态文化”的生命力扑面而来。
“老观古镇的保护完整性令人惊叹。”一位文史专家感慨。这座始建于秦汉的古镇,2003年、2005年先后获评省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川北灯戏发源地,2009年川北灯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幺儿幺女》《送丝蚕》等新创剧目巡演川北。耍龙灯、木石雕刻、竹编刺绣等民间技艺、儒释道合流的老君山伦常观景观,共同勾勒出多元文化交融的图景。
老观古镇1.5平方公里核心区内,“两场四街”格局清晰,老龙街与新凤街构成的明清商贸主轴至今完好。8000余平方米明清建筑群错落分布,139处传统风貌建筑融合唐宋至明清风格,8处市级文保单位与49处控制保护单位(含古墓、古井、寨门)星罗棋布,“山—水—田—林—镇”的有机格局鲜活如初。
作为川北有名的“旱码头”,老观的民俗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坨子肉的醇厚、戴氏桂花醪糟的甘甜,延续着百年技艺;古井堰塘组成的传统水利系统仍在灌溉良田,“鱼鳞坑”农耕智慧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古镇堪称“活态文化博物馆”。
群策群力:解码振兴路径
“在古城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这座距离阆中古城仅45公里的千年古镇却未‘活’起来、‘火’起来,是一种‘无人问津’的存在。”协商会上,阆中市政协环资委干部潘海洋的话直指关键。他坦言,尽管老观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古镇仍面临“资源开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数字化程度低、部门协同不紧”四大瓶颈。
乡贤代表杨勇刚细数困境:老观灯戏艺术团民间艺人多为银发老者,年轻人不愿接手;古蜀道(米仓道)遗址保护资金短缺,文旅产品开发几近空白。
“老观要振兴,关键在文化振兴。”潘海洋说,“老观古镇悠久的历史文脉,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资源禀赋。”
围绕“古镇保护法治化”“非遗品牌打造”“民间艺人培养”“居民参与保护传承”“乡贤资本引入”“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六大议题,与会者各抒己见,智慧在茶香中碰撞。
杨勇刚提出“乡贤三引擎”方案:激活文化演出,组织艺术团到周边乡镇巡演,用《亮花鞋》等特色剧目引流消费;构建“乡贤网络+特色产业链”,依托乡贤资源建设文创中心,推动老观大米、雪洞生姜、岳林垭柠檬等农产品品牌化,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完整链条;打造节庆IP,恢复灯戏艺术节、年货节等活动,盈利部分反哺古建维护与传承人培育。
民间艺人代表蒲永华聚焦民间艺人的传承问题:“我免费收徒弟,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来。”她建议启动民间艺人与非遗传承人摸排,依托网格化建立动态数据库,掌握木石雕刻、竹编、灯戏等领域人才状况;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与交流,以“老带新”“师带徒”模式培育传承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常态化开展灯戏、龙灯等民俗活动。
“老观镇是老观古镇和古蜀道(米仓道)肖家嘴遗址的重要连接点,要深挖保护古蜀道文化。”政协文史研究员柯敏翻出史料,建议将其纳入保护规划,复原部分路段场景,与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串联成线。
君山社区党委书记侯晓平分享基层实践:社区通过“老人口述历史”收集30余则古镇故事,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清洁古街”行动,发放保护法规手册500余份。“当居民意识到自家屋檐下的木雕是宝贝,保护就有了内生动力。”
“我建议老观镇适时组织古街区居民代表外出到成都洛带古镇、广元昭化古镇、宜宾李庄古镇等地学习考察保护传承经验;重点打造几个古院落,让古街有烟火气,活起来。”乡贤代表付勇说道。
政协委员赵丽则关注长效机制:强化法制保护与风貌管控,严格古建筑修缮规范,对新建建筑实行“风貌一票否决制”;依托“灯戏传习所”培养青年演员,推动灯戏数字化存档,活化“亮花鞋”“春倌说春”等民俗;建设老龙村VR数字博物馆,利用 3D 扫描技术,让年轻人“望得见古街,记得住乡愁”。
行动蓝图:让古镇焕发新生
“文化赋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老观古镇作为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应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阆中市政协副主席任益指出,要树牢保护意识,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保留延续古镇的原始风貌和历史肌理,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政绩的理念,建立长效机制,久久为功;要强化法治保障,确保古镇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建立联动机制,镇、村(居)要加强同市级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引导居民、企业、民间团体共保共享。
阆中市住建局副局长张可透露,对于老观古镇的保护,目前正加大投入对古街区和清代粮仓抢修排危,下一步将争取创建省级示范中心镇,重新编制保护规划。
老观镇党委书记蒲永杰亮出“近期三件事”:在核心区周边建2处集中停车场并实施交通管制;改造老龙街、新凤街商业设施,恢复“前店后坊”模式,引入非遗工坊、老字号;完成主街水、电、讯管线下地,消除“空中蜘蛛网”。
更长远的规划已然明晰:前期(至2030年)多渠道筹资修缮文保,力争完好率100%,启动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后期(至2035年)全面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完善旅游设施,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我们将采用‘财政投入+债券支持+社会资本’的模式,争取省级文保专项资金800万元,并引入文旅企业参与古镇保护和民宿改造。”蒲永杰说道。
“我们会当好‘老观故事的传播者’,联合乡贤中的文化名人、成功企业家、专家学者,共同担任老观古镇的推广大使!”杨勇刚的话道出众人心声。盖碗茶香袅袅中,这座千年古镇的振兴蓝图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