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勇 文/图
为助力革命老区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四川农业大学同秦巴山麓的巴中市通江县、广元市昭化区合作,成立四川通江梅花鸡科技小院、四川昭化肉牛羊科技小院,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深入研究并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产业的发展。
7月23日至24日,川农大副教授舒刚一行先后来到通江县杨柏镇、昭化区青牛镇,深入养殖场开展指导。
舒刚(左三)指导肉牛养殖
只出不进
打造梅花鸡特色小镇
位于通江县杨柏镇的四川通江梅花鸡科技小院,是山地梅花鸡核心产区,养殖存栏约两万多只。山地梅花鸡因羽形似梅花得名,属肉蛋兼用型地方鸡品种,体态优美,皮糯肉香,深受当地农户和消费者青睐。
十年磨一剑!2014年以来,在川农大教授赵小玲领衔的肉鸡育种团队的支持指导下,通江县顺利完成了山地梅花鸡的资源调查、种质评估、繁育扩群和系统保种工作。今年7月初,这一优质地方鸡种成功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鉴定和农业农村部公示,正式成为通江县一张“国字号”新名片。
山地梅花鸡的保种育苗工作,由通江放养森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具体承担。该公司作为认定的保种单位,有祖代鸡6000套、父母代规划36000套,全投产后每年可提供400万只出壳鸡苗、80万只脱温鸡苗。同时,公司在川农大专家指导下,已在杨柏镇新桥河村开展山地梅花鸡林下养殖示范,并计划顺应市场需求建立山地梅花鸡研学基地。
“杨柏镇要用好这张国家级名片,建议这里的鸡‘只出不进’,全域养殖山地梅花鸡,打造梅花鸡特色小镇。”舒刚建议,当地做好品种资源保护与提纯复壮,优化种群基因,避免杂交退化;重点推广林地、果园、山地散养模式,通过福利养殖提升肉质风味;开发土鸡蛋、卤制土鸡、真空包装鲜鸡肉等产品,提高附加值;同时拓展电商平台、社区团购、农旅融合等多元销售渠道。
提升管理
引进良种发展深加工
走进昭化区青牛镇莲池村三组华辉农业的肉牛养殖场,舒刚眼前一亮:“这种大圈散养的方式非常好,符合现在国际推广的福利养殖。”
业主冯朝辉带领大家参观养殖场几头体重过吨的肉牛。她介绍现在每头肉牛每天喂五斤酒糟,舒刚频频点头,“你们这样做是对了的,夏天酒糟喂多了容易引起酸中毒。”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不少体型高大健壮的肉牛在耍舌头,蹭痒别的牛引发冲突。“牛耍舌头是因为太无聊了,蹭痒别的牛是因为体内性激素水平较高。”舒刚提出改进意见,“热应激对反刍动物影响最大,棚内温度不能超过30℃。当前气温偏高,可在通道加装大风机和雾滴装置,单向送风快速降温;牛耍舌头易导致电解质流失,可悬挂舔砖;同时增加蹭痒按摩设施,播放轻松音乐,缓解牛的情绪。”
虽然当前牛价不高,但牛黄价格贵比黄金。冯朝辉计划同川农大开展人工生产牛黄的试验,川农大将为养殖场提供菌种、黄床、专业手术等方面的支持。
针对昭化区肉牛养殖种源、饲草、销售都依赖外部的现状,舒刚建议昭化区加快引进国内外肉牛优良品种与本地改良结合,解决无种源的问题;推广优质饲草种植,采用“鲜饲+青贮”模式,解决饲草不足的问题;引导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引进和培育屠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企业,发展订单农业,解决无屠宰深加工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