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叶启云)盛夏时节,乐山市沙湾区葫芦镇梁村稻蛙养殖基地,绿如翡翠的水稻抽穗扬花,田野弥漫着淡淡的稻花香。“呱呱、呱呱……”稻丛中,拳头般大小的黑斑蛙跳跃抢食,清脆悦耳的蛙鸣此起彼伏,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耕乐章在山村欢快奏响。
稻蛙养殖基地
“稻蛙基地面积50亩,养殖的黑斑蛙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这个品种是当前全省养殖规模最大的食用蛙品种,不仅市场需求量大,而且产业链完整,很有发展前景。经过探索,我们养出的蛙品质好,一经面市就被抢购一空。为实现共赢,我们与经销商签订了合同,不愁销路!”7月23日,看着稻、蛙长势良好,基地负责人熊建民欣慰地说。
2020年5月,国家全面放开黑斑蛙、棘胸蛙等品种的人工养殖以及销售、食用限制,这让在外务工的熊建民看到了人工养蛙的“钱”景。2023年10月,他回到家乡,流转土地数十亩,采用“稻+蛙”生态立体种养模式,进行黑斑蛙养殖和水稻种植,开启了稻蛙共舞的事业。
“稻蛙共作,是1+1>2 的高效共生模式。”葫芦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水稻与黑斑蛙共作有诸多优势:一方面,黑斑蛙可通过捕食害虫减少农药用量,提升水稻品质;另一方面,其排泄物作为有机肥料,能提高水稻产量。此外,水稻生长形成的遮荫环境,为黑斑蛙提供了良好的栖居场所,是一种很好的共作模式。
“稻蛙共作经济效益可观!”熊建民高兴地算账:黑斑蛙批发价稳定在每公斤24元左右,基地每年产蛙6万公斤,总收入150万元以上;产优质水稻2万多公斤,收入5万元以上,比单纯种稻或养蛙强多了,也比在外务工收入高许多。
为实现效益最大化,今年起,基地还新增4亩中华蟾蜍养殖区。这些身披“黄金甲”的小家伙全身都是宝。它们不仅是害虫的天敌,其身上提取的蟾酥、蟾衣等更是名贵药材,预计年内可新增收益5万元以上。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人致富才是我回乡创业的目的!”熊建民说,基地将持续扩大稻蛙共作规模,在解决当地20多名村民务工基础上,带动有意愿的村民开展稻蛙共作和蟾蜍养殖,与大家共同奔富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沙湾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稻蛙共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