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蜂”起就业新思路
小蜜蜂引出乡村就业新方向,融合蜂学与传统疗法,蜂疗师成新兴职业。
●“蜂”疗神奇显成效
在慢性病管理和康复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能够有效补充基层医疗资源。
●“蜂”情公益守初心
不少蜂疗师进行蜂疗都是公益性质的,仅收蜜蜂成本费,为养蜂人增收。
(李冰倩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小小的蜜蜂,如今正带来乡村就业的新思路,蜂疗师便是其中之一。
蜂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农学类本科专业,其课程体系涵盖蜜蜂生物学、蜂群饲养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核心领域。蜂疗师这一职业,则是把蜂学和传统针灸疗法、中西医制药等专业融合起来后,形成的交叉学科新职业。
“如今,在川内各地,活跃着越来越多的蜂疗师。”7月盛夏,四川省蜂疗学术研讨暨技术培训会在都江堰举行。会上,四川省蜂业学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四川蜂疗师的工作现状如何?蜂疗行业会不会成为农学学子的职业“新风口”?7月18日,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成都、自贡、中江4位蜂疗工作从业者,倾听了他们从业以来的酸甜苦辣。
陈苗(左)在进行公益蜂疗。
疗效“神奇” 体验者变从业者
几位接受采访的蜂疗师中,资历最深的是中医药文化蜂疗传承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勇刚。他出生于1987年,师承北京至阳燎原中医技术研究院原院长林军庭,已从业12年。年龄最小的是四川省高新技术蜜蜂研究所(下称“蜂研所”)蜂疗师助理鲜雪梅,出生于1992年,从事蜂疗4年。此外,还有中江县凯江镇烽童济食品经营部负责人童新芝和蜂研所自贡科普分站负责人陈苗。
除王勇刚外,其他几位蜂疗师都是在亲身体验到蜂疗的“神奇疗效”后,自愿学习蜂疗技术的。
“6年前,我姐夫背上长了个脂肪瘤,而且越来越大。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需要做手术,但他特别害怕开刀。”陈苗回忆道,后来经人介绍,姐夫通过一段时间的蜂疗施针,没开刀就逐渐祛除了病灶,这让她直呼神奇。
这位成都医学院药学专业2012级本科毕业生,主动拜师学艺、参加多处培训,在掌握针灸技术的同时,陆续取得了医师资格证、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等证书。
童新芝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此前一直从事蜂产品销售工作,比普通人更容易接触到蜂疗。结婚生子后,她腰部患上骨质增生,时常疼痛难忍。一次偶然机会,她遇到一位蜂疗师,对方为她做了连续三天的蜂尾针灸,疼痛得到了很大改善。
“确实很神奇。从那以后,我就四处寻访名师,学习蜂疗技术。”童新芝说,一 开始她只是在家人、乡邻有小病小痛时,简单扎几针,渐渐地,十里八乡很多人都知道她会做蜂疗,来找她的人越来越多。
开箱取蜂
误解待消 公益初心下的坚守
记者了解到,除王勇刚外,其余几个蜂疗师,都并非以蜂疗为主业。她们为老乡进行蜂疗,都是公益性质的,并未收取费用,通常只按照30-50元一只蜜蜂收取成本费,而这笔钱也是直接给到养蜂人,这也为养蜂人增加了收入。
实际上,这几位蜂疗师的收入,大部分来自蜂蜜、蜂花粉、蜂胶等蜂产品的销售,还有部分来自蜜蜂相关农文旅研学科普活动,每月收入区间在3500-8000元。几位从业者直言,做蜂疗是在“为爱发电”。
“我老家在偏远山村,看病很不方便。”鲜雪梅曾见证赤脚蜂疗医师用几只小蜜蜂,就根治了她祖母多年的腿部肌肉痉挛。她学蜂疗,就是为了帮助更多村里的爷爷奶奶,“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肩周炎、静脉曲张,这些病很多老年人都有,而蜂疗对这些病都能起到缓解作用。”
但有时,遇上不了解蜂针原理、难以忍受蜂毒疼痛的患者责备,也会让蜂疗师们感到些许寒心。“被蜜蜂蜇了,红肿痒痛是正常的、暂时的。但有的大爷大妈会觉得病痛也没给治好,还让他更难受了。”王勇刚、童新芝和陈苗都曾在工作中感到过委屈。
不过,随着从业时间变长,他们也不把这点委屈放在心上。陈苗说:“被误会是常有的事情,解释清楚就好。时间久了,红肿淡了、病痛减轻,大家也会明白的。”
未来可期 产业沃土育新机
四川特色经济作物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明显透露,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统计,我国常年保有700万群蜜蜂,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山地、牧地,以蜂疗开展农民、牧民防病治病的人员遍布各地,约有10万人。
“川渝两地的蜜蜂保有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综合产值有100多亿元,是全国蜂业发展优势区域,是蜂疗产业发展的沃土。”省蜂研所所长何卓洲告诉记者,蜂疗产业通过“养殖-加工-服务”链条延伸,形成独特的经济增长极。
此外,蜂疗产业的发展催生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乡村劳动力提供了技能提升与就业转型的机会。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更促进了乡村就业结构的优化;同时,蜂疗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慢性病管理和康复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能够有效补充基层医疗资源。
以重庆市武隆区为例,当地通过培训基层医疗人员掌握蜂疗技术,将蜂疗中心打造成西南地区首个专业蜂疗机构,年接待患者超万人次,带动当地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四川起步稍晚,但正在追赶。”何卓洲提到,近年来,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蜂业学会支持下,成都市蜂疗协会、四川省蜂疗专委会相继成立,“我们呼吁更多年轻人进入蜂疗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