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盛夏时节,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龙蟠村靠天吃饭的100余亩“望天田”和整治后的撂荒地绿意盎然,旱地优质稻长势喜人。这片曾经被认为“不宜种稻”的旱地上,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近几年来,以产竹木为主的龙蟠村,面对村里十年九旱的望天田等,积极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良种筑基、良法增效、示范引领“三箭齐发”,破解高山岩区村旱地种稻难题。
“确实没有想到,旱地里真能长出水稻、吃上大米。”龙蟠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李文海说。2024年,李文海联合谢关珍等村民,利用10余亩望天田和村里复垦的30多亩撂荒地试种“旱优73”旱稻品种。在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管理后,亩均收获稻谷产量达900斤。曾经的望天田和撂荒地摇身一变成为了“希望田”“丰收地”。今年,全村旱稻种植面积已扩大了近100亩。
首年试种旱稻就获得了成功,让旱地有了“稻花香”,这让李文海和村民都激动不已。李文海介绍:“成功离不开村里一大型养猪场干湿分离后排出的废水。”
村里几年前引进一家年出栏上万头的养猪场。为了解决废水排放难题,养猪场投入20多万元安装了直达村民田地的污水管道。因为年年缺水,家家户户为了蓄留这些废水,都建了一口甚至两口囤水池,以缓解每年干旱到来时庄稼用水之需。2024年李文海等试种“旱优73”后,为了确保试种获得成功,他们严格按旱稻的种植要求精管细作,为了便于除草和增加土壤的湿度,每两行秧苗间种一行红苕,在减少劳力的同时,使旱稻从种到收都是人工除草。因为是旱地,稻子不生虫子,也不用打虫药,保障品质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大米口感,而旱稻的出米率还达到了7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有了用于囤废水的池子,在旱稻扬花灌浆必须浇灌一次水的节点上,这些废水派上了大用场,为旱稻亩均产量达到 900 斤提供了保障。据悉,按市价计算,亩均900斤旱稻收益可达2000元,是传统玉米种植收益的2倍。
“接下来,村上还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导更多村民因地制宜将自家的望天田和撂荒地利用起来种旱稻,壮大旱稻种植规模,让龙蟠村成为纳溪区高山村旱地的‘新粮仓’。”李文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