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马诗雨)7月14日,走进位于眉山市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的四川果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500亩种植基地内,只见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令人惊奇的是,如此规模的基地仅有十余名工人在劳作。办公室里,一名基地负责人正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这套系统就像给葡萄装上了‘智能管家’,不仅节省了90%的人工成本,还能让葡萄‘喝’得刚刚好。”该负责人介绍说。
基地内,智能温控系统24小时守护着葡萄生长,当传感器监测到棚内温度超过40℃时,棚顶“天膜”自动卷起通风,地面喷头随即旋转喷出水雾降温,确保葡萄在最舒适的环境中生长。
这种科技种植模式正在彭山区被广泛推广。在公义镇公义场社区,种植户廖磊流转土地种植了50余亩葡萄。与过去全家上阵浇水的场景不同,现在他只需在手机上简单操作,就能完成整个果园的灌溉工作。“而且结出的葡萄品质更好了。”廖磊笑着说,在当地政策资金和技术辅导员的帮扶下,他家的葡萄实现了从粗放种植到精耕细作。
目前,全区葡萄种植面积达 2.3 万余亩,年产量 3.4 万吨,培育出巨峰、蓝宝石、夏黑、阳光玫瑰等48个优质品种,产品多次在全国葡萄评比中斩获金奖。
其实,与新疆和云南等葡萄产地相比,地处四川盆地中部的彭山区高温多湿寡日照,并非葡萄的生长适宜区,但这里种出的葡萄可以凭品质走向全国,靠的就是科学的种植方式。
“大概在2007年,彭山区就开始推广避雨栽培技术,因为葡萄的病虫害主要是通过雨水传播,避雨栽培就避免了每次下雨后给葡萄打药。”彭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同时,因为光照不够,园区给葡萄铺上了地膜。使用地膜具有不用除草、保湿等好处,最重要的是地膜反光,从而增加了葡萄的光照量,弥补了彭山种植葡萄的“先天不足”。
而这两项栽培技术的运用,大大地提升了彭山葡萄的品质。同时,为了提升品质,还要控制产量。葡萄每串控制在1.5斤到2斤左右,产量控制了,葡萄的品质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