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苗 魏文进 记者 李全民)盛夏的苍溪县浙水乡山水村,千亩猕猴桃园里一片繁忙。果农们手持架钩穿梭在藤蔓间,灵巧地进行抹芽、绑枝作业。翠绿的猕猴桃藤与挺拔的玉米秆交织生长,构成独特的立体农业景观。"绑枝是为塑造树形结构,抹芽能让主干充分吸收营养。"乡约家庭农场负责人吴小娟抹去额头的汗水介绍,她家30亩果园正进行关键夏管。
生态套种显智慧。在吴小娟的果园里,玉米与猕猴桃的共生模式引发关注。"猕猴桃是'怕晒'的果树。"她指着头顶浓密的玉米叶解释,高大的玉米植株形成天然遮阳棚,避免强光灼伤猕猴桃。更妙的是,秋收后的玉米秸秆铺在果园,既能保温保湿,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这种"一地双收"模式,既提升土地利用率,又为果农增收开辟新路径。
技术专班到田头。浙水乡的猕猴桃种植已有30余年历史,当前全乡猕猴桃种植面积超千亩。为突破产业瓶颈,今年乡里组建4个技术专班,采取"田间课堂+手把手教学"模式。农业服务中心干部杨滨儒正指导果农喷施生物农药:"我们每月开展2次专题培训,重点推广秸秆覆盖、科学绑枝等12项技术。"截至目前,全乡已开展技术指导20余次,发放管护手册2000余份。
智慧农业启新篇。站在观景台上俯瞰,连片的猕猴桃园蔚为壮观。副乡长赵永红透露,乡里即将引入物联网监测系统:"未来将在果园部署传感器,实时监控温湿度、土壤肥力。"更令人期待的是农文旅融合规划——猕猴桃主题研学、田园摄影基地和文创产品开发已提上日程。
从人工绑枝到科技赋能,从单一种植到"果粮共生",浙水乡的绿色产业正焕发新生机。当金秋时节果香满园,这根植于秦巴山区的"致富果",将沿着智慧农业的轨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苍溪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