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有效衔接供给需求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5-07-07

熊运高)当前,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既具有丰富的供给,又面临强劲的需求,把各种潜在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动能,是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重大考验和现实选择。

分析

供需存在的三个矛盾
  近年来,四川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巴蜀文化影响力及四川旅游吸引力、文化旅游供给力、文旅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但客观上还存在供给与需求不适配不衔接不对接的情况。
  四川丰厚的文旅资源供给,需要适配增强文化自信所形成的时代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三星堆遗址、稻城皮洛遗址、资阳濛溪河遗址,需要深入发掘阐释,为中华文明及巴蜀文明源远流长提供重要验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包容互鉴,需要展示新的时代价值,汇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当代画卷。四川无论自然地貌、山川形胜,历史风物、文化积淀,还是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等,在全国都具重要地位。作为名副其实的文旅资源大省,理应在崇文重旅中担当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出具有四川特征的时代回答,为增强文化自信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新科技革命迸发出的创新供给,需要衔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因应的人文需求。纵观古今,巴蜀创新光彩始终耀目于中华文明史,钻井制盐、栽桑濯锦、种茶烹茗、施漆制器、雕版印刷等走在世界前列。及至今日,四川创新要素集聚,创造活力迸发,《哪吒之魔童闹海》现象级成功、《玉盘》唱响总台春晚、李子柒等网络短视频创作者火遍大江南北……我们需要深思如何把这些亮点引导成势、更好服务大众需求。对文化和旅游的追求,是当下中国人民迈向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重要象征,无论是传统的创造还是当代的创新,都需要具象化产业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旅市场井喷式发展形成的市场供给,需要对接持续扩大的面向国际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四川文旅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对 GDP 的贡献率达11.97%,截至2024年底,四川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2997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890.3亿元,旅游热、考古热、演唱会热、体育热、博物馆热等持续涌现。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加之近年来持续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四川已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旅游市场持续扩大。2022年至2024年,四川文旅融合持续提速,国内游客接待量从6.36亿人次增至11.19亿人次,成都更是频频登上热门旅游城市榜单。建设世界级文旅地标,既有广阔空间,也面临较大压力,四川需要形成更多世界级IP、全球性地标,提升市场主体国际化水平。

建议

搭建桥梁形成良性互动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既需要诗和远方的双向奔赴,也需要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要搭建桥梁,调适数量、质量、时间、空间方面的矛盾,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良性互动。
  扩大有效供给,刺激需求增长。涵养创新生态,把着力点放在供给侧增量提质上,吸附更多生产要素,催生更多市场主体,以文旅供给的固定性、有限性和相对稳定性,适应文旅需求的流动性、随机性和不稳定性。顺应“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新趋势,重点支持新技术与智慧旅游线上服务的结合,工业旅游、专业赛事等新场景的开拓,主要节点城市低空飞行游、过境免签游等新线路的开发,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的发展,推进产业链接、资源重组与有机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着力提炼巴蜀文化的独特内涵,让更多的人在文旅消费中探索和体验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政策支持宜活,资金支持宜准,环境支持宜宽,人才支持宜强。
  激发需求活力,带动供给升级。文旅产业具有显著的消费性。扩大文旅市场消费,需要综合施策,实现更高收入、更长时间、更多人次、更高文史鉴赏能力。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大收入调节力度。文旅消费既要有钱,也要有闲,要进一步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持续优化参与文旅消费的人员结构。巨大人口基数孕育超大规模市场,要把强化硬设施与优化软服务结合起来,提高消费便利度。加大对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并嵌入文旅消费场景,把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四川开放型经济已有良好基础,应进一步提升全球视野,持续在基础设施、产业链接、人文合作、投资环境等方面着力,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支持文旅企业参与国际文旅开发项目。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供需效益。四川文旅资源丰富,其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社会活力。对于游戏、动漫、民宿、乡村旅游、民间文博、数字产品开发等一般性资源,应发挥民营经济市场敏锐、运作灵活、善于创新的优势,强调品牌化运营,培育高能级市场主体,带动资源整合、行业规范、串链发展。对于不可再生或者前期投资大、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的重要文旅资源,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到长线投入、示范引领、带动放大。对于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重大考古遗址及周边开发、重要河道古道沿线开发、重大赛事等重要资源,应坚持规模化运营,整合提升,使其成为文旅发展的基本盘、主骨架。对设立管委会的地方,宜分解好行政、经济、考古(保护、创作)职能,该提级的提级,该下放的下放,尽量在一个层面上履行职能,实现协调互促、三位一体运作。推动国有企业承担主力军责任,在自觉扛起文旅振兴的历史使命中做大做强。
  坚持问题导向,打通理论与实践堵点。加强理论创新,搭建更多学术研讨平台,培育壮大综合性研究机构,让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文化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野予以解析,把握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引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搭建更多业务交流平台,让规划者、出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碰撞思想,聚合优势。(作者系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