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文县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六大行动”为统领,以粮油、林竹、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建圈强链”为主线,创新探索“粮经复合”高效种植与“农业规模化经营”双轨并行的发展模式,让有限的土地倍增效益,一场关乎土地效益与农民增收的农业变革正在这里蓬勃展开。
面对“散、弱”的丘陵耕地,兴文县创新采用“集中流转——土地整理——规模经营”模式,以县属国有企业为主体、镇级公司为纽带、村资公司为支撑,国企前端统一摸底、集中流转,因地制宜整治土地。如今,机耕道纵横田间,水渠环绕地块,“巴掌田”聚成“整片田”,为规模经营奠定坚实根基。
土地问题解决后,兴文县立足地形现状,积极探索多种复合经营模式。在共乐镇平坝地区,稻虾产业蓬勃发展。当下水稻正处在拔节孕穗期,八、九月水稻收获后,新一轮小龙虾养殖工作又将开启。兴文县共乐镇稻虾养殖户周先华感慨道:“以前单纯种水稻一亩能收到1200斤产量,再加上300斤左右的再生稻。现在发展稻虾产业后,水稻产量跟以前差不多,小龙虾一亩能做到300斤左右产量,产值基本在7000多元,加上水稻的一千多元,我们基本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为助推稻虾产业良性发展,当地创新“抱团发展 + 统购统销”模式,为虾农提供全链条服务。四川省某农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川虾公司由10多家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组成,主要业务是统一采购、收购、销售,不管体量大小的养殖户都应收尽收。早虾时节基本24小时运营,今年单日最多收了5万斤左右。”目前,兴文县稻渔种养面积达6.8万亩,综合产值突破9亿元,带动虾农户均增收约2万元。
视线转向浅丘地带,粮药套种模式也在大力推广。在大坝苗族乡既威中药材公司粮药套种基地,“2行玉米 + 4行淫羊藿”的种植模式成效显著。大坝苗族乡柏坳林村党支部书记尹书强表示:“通过集中流转农户土地种植淫羊藿,提升了土地经济效益,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采用“以大带小 + 全链发展”模式,带动周边6个村发展粮药套种2000多亩,构建起从种苗培育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吸纳5.9万人次务工,带动村民人均增收约6200元。兴文县旅韵种养殖专合社负责人说:“原来农户就是种植玉米,现在把土地流转给我们以后,农户有土地租金收入,还能到基地务工,专合社成员每年还有分红。”
作为省级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县,兴文县拥有55万亩竹林。在僰王山镇连片的楠竹林里,当地引进宁兴林业,搭建起“企业 + 村资公司 + 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整合4个村421户农户的7000余亩闲散竹林,林下规模化发展中药材产业,实施竹林立体复合经营。兴文县宁兴林业开发中心负责人吴文祥介绍:“我们在竹林下种植淡竹叶,三年后丰产,每一亩能收到干淡竹叶800至1000斤,能有6000元以上的销售收入,再加上竹林高产培育后,竹笋竹材有4000元收入,亩均竹林产值可达1万元以上。”2024年,通过开展竹林经营管护,带动务工7.1万人次,发放竹农工资570万元。
目前,兴文县已建成24.15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量的49%。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粮经复合”模式,土地产出效益实现倍数增长。平坝区的“稻虾轮作”使亩均产值从1800元跃升至1.1万元;浅丘地带的“玉米 + 淫羊藿”套作,让农户收益提高30% - 50%;山地林区的“竹林 + 中药材 + 食用菌”立体经营,实现多元增值。在经营主体培育方面,兴文县采用了“外招 + 内育”的方式,自2024年以来成功招引了68家农业经营主体,并新认定了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粮经复合”与“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已然成为兴文县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正引领着当地农民迈向更加富足美好的新生活。(供稿:兴文县融媒体中心 余刚 谭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