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继)近日,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发布,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四方面10条政策举措。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民生实事,把民生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需要各地各部门下足真功夫,始终与群众同频。
摸清群众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涉及千头万绪的工作,要有一个轻重缓急,要摸准摸实群众想法与急切需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调研,主动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小区院落,深入企业工厂,看看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看看群众当前最急需要解决的事情是哪些,从就业到就医,从养老到托幼,从城市更新到老旧院落改造,从交通到住房,从产业发展到增收致富等,各地各部门要结合群众实际需要,制定各项民生实事清单,把群众当前最急切解决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切忌自说自话,站在个人立场和角度去安排民生实事。尤其是少数领导干部,不能从个人喜好去安排民生实事,结果只能是牛头不对马面,又费马达又费电,不仅未把民生实事办好,反而引发群众的吐槽和埋怨。显然,这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做到问诊把脉,从群众需求出发,才能事半功倍。
做到群众心头。摸清需求是前提,抓好落实是关键。各地各部门不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久而久之,群众就会认为政府在走过场、做形式。既然明确了要做的民生实事,就要拿出务实举措,拿出应急预案,统筹谋划实施,不能一遇到矛盾问题就推躲绕,不能挑肥拣瘦,不能只是做一些短平快的民生实事,而是要善于啃硬头,敢于破题破局。尤其是在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因为有压力和阻力就泄气,不能因为存在部门踢皮球就自暴自弃,而是要分析问题根源,找到问题症结,一锤一锤地敲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落实。在推进民生实事项目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部门协调,需要各地各部门真抓实干,要舍得投入,调动和激发各方面的力量,打好攻坚战。唯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才能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头,才能让群众有感。
提升群众感受。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把握重点关键,从群众关心关注的各种急难愁盼问题着手,也要注重民生保障的普惠性,既要关注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体,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也要从面上进行整体推进。有些民生实事工作涉及时间长,在短时间内难以见效,有些的民生实事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各地各部门要注重长短结合,事关长远的民生实事要持续用力,拿出务实举措,注重时间节点,确保形象进度;事关眼前的民生实事,要雷厉风行,立说立行,立竿见影,不能拖泥带水,而是要让群众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到民生实惠。在推进民生实事项目过程中,各地各部门要主动与群众交流谈心,切实化解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该调整的要及时调整,该修正要坚决修正,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要突出群众感受,不断提升群众对民生实事的满意度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