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兴俊)近年来,无人机在农村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从农田测绘、农药喷洒到农产品运输,其身影愈发常见。然而,要让广大农民切实从无人机应用中受益,还需多方发力。
技术培训是关键。许多农民对无人机这一新兴技术缺乏了解,操作技能更是空白。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联合开展针对性培训,深入农村基层,通过现场演示、手把手教学等方式,让农民掌握无人机基本操作、维护保养等知识。
降低成本是保障。无人机购置和使用的成本对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政府可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对购买农用无人机的农民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降低购买门槛。同时,鼓励企业研发性价比高、适合农村使用的无人机产品,优化售后服务,减少农民在使用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拓展应用场景是动力。除了常见的植保作业,无人机在农村还有更多潜力可挖。比如,利用无人机进行农田监测,及时掌握农作物生长状况、土壤墒情等信息,为科学种植提供依据;在农产品运输方面,对于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村,无人机可开辟新的运输通道,解决农产品“最后一公里”运输难题。
此外,应建立合作共赢机制。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与农业企业合作,共同使用无人机设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样既能提高无人机的使用效率,又能降低单个农民的使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