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颖昳 袁洁
从农田到餐桌的数字化管理,到企业与农民的深度合作,这片土地上,数字技术不再是悬浮的概念,而是扎根泥土的生产力;农旅融合不再是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传统农业的基因重组。
近日,《四川农村日报》对话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付永慧,探讨园区如何在“数字+农业”战略的引领下,通过创新驱动,助力大邑县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跨越式发展。
付永慧
规划破题
从传统农业大县到数字农旅标杆的定位逻辑
问:作为成都“立园满园”行动的重点点位,园区如何在传统农业大县基础上确立“数字农旅”融合方向?
付永慧:大邑有三张“底牌”——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省绿色种养循环试点第一。我们抓住成都市推进园区现代化的机遇,在2024年底明确“3+2”产业方向:以绿色种养、数字农事服务、休闲农业为主导,工厂化种养、畜禽种业为特色。这不是简单的“农业+旅游”,而是以数字技术重构生产链,以农旅融合延伸价值链,让传统农业具备科技感与体验性。
问:87.27平方公里覆盖5个镇街,如何避免“大而散”,实现差异化协同?
付永慧:我们画了一张“一轴两区四组团”的产业地图。天新大快速路是“主动脉”,串联平坝和浅丘两大产业区。平坝区侧重数字农事和农旅融合,浅丘区聚焦畜禽保供和绿色种养,四个组团各有“妙招”,每个板块都有独特技术壁垒,又通过物流链、数据链串联成整体。
技术破圈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生产革命
问:园区如何响应国家数字乡村政策?“吉时雨”平台为何能复制到12省26市?
付永慧:我们的核心是构建“三监五管两提供”的数字底座。以“吉时雨”平台为例,它不是单一的监控系统,而是打通生产全链条的“农业操作系统”。比如在大邑,农户用平台下单无人机植保,农机队迅速接单作业,作业结束后数据直接同步到金融机构,作为贷款授信依据。这种“生产-服务-金融”闭环模式,解决了传统农业效率低、融资难的痛点,所以在吉林、新疆等地推广时,当地农户说“就像给农田装了‘智慧大脑’”。
问:工厂化种养在哪些农产品中应用最广泛?
付永慧:不仅仅在粮食种植,园区正以数字突破重塑生产边界。例如,我们引进四川如珍食用菌有限公司,在出菇车间,20万袋杏鲍菇在LED光源下整齐生长,摆脱了气候制约,实现了全年连续种植。在数字化的管理下,工厂日产杏鲍菇达70吨。
未来破局
从“园区示范”到“模式输出”的跨越思考
问: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付永慧:一是绿色种养的技术集成,我们的粪污处理模式、光伏农田等已形成专利矩阵;二是数字农业的系统能力,“吉时雨”平台服务600万亩耕地的经验,具备全国复制潜力;三是三产融合的场景创新,从田间课堂到农产品区块链溯源,每个环节都在创造新消费点。接下来,要把这些能力打包成“大邑模式”,让园区从单一生产单元升级为产业服务平台。
问:当前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破解?
付永慧:人才和资金是两大瓶颈。农业数字化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农事的“新农人”,但年轻人还是更愿意去城市;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单靠县级财政压力大。我们正在探索“高校+园区+合作社”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以“财政+金融+专项债”融资模式拓宽资金渠道,支持农旅重点产业加速发展,用金融活水激活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