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宜)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作为成都平原西部的“天府粮仓”核心区,大邑县以“良田、良种、良法”为笔,以“数字、绿色、融合”为墨,在40.5万亩耕地上绘就出一幅“天府粮仓”的壮美画卷。
2025年5月,大邑小麦千亩高产展示片亩产突破610公斤,大邑小麦单产再创新高;智慧农业综合平台服务覆盖12省600余万亩耕地,数字技术让传统农田变身“超级大脑”。当传统农耕遇见现代科技,当绿色发展融入生产肌理,大邑正成为“天府粮仓”建设的县域样本。
俯拍大邑县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
良田沃土育良种
筑牢粮食生产“压舱石”
5 月中旬,安仁镇种粮大户陈海军站在金灿灿的麦田边,看着联合收割机穿梭作业。“过去田块零散、排灌不畅,机械下田得绕着走,现在高标准农田让‘吨粮田’成了现实。” 他脚下的试验田,刚测出小麦亩产 650.2公斤,刷新了种植小麦以来的产量纪录。
作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县,大邑近年来累计投入5.2亿元,建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28.79万亩,配套智能灌溉系统和物联网监测设备,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在王泗镇,2024年新建的4.3万亩高标准农田引入“稻田海绵体”设计,通过生态沟渠净化面源污染,每亩节水30%以上。
四川农业大学樊高琼教授团队扎根大邑8年,针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的“茬口紧、湿害重”难题,量身定制“适期晚播+智能精量机播+分段施肥”技术体系。以“蜀麦1963”为例,该品种生育期缩短7天,配合无人机分次追肥,有效穗数提升至40万/亩。在旭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示范田里,“品种-机具-农艺”三位一体模式使小麦亩产从400公斤跃升至610公斤,辐射带动全县14.8万亩小麦实现 100%优质品种覆盖。
安仁镇的专家大院里,樊高琼团队研发的“稻茬小麦抗湿高产智能化生产技术”已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流程。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作业占比达95%,履带式开沟机解决湿田作业难题,智能精量播种机实现每亩用种量误差小于0.5公斤。这种“实验室+田间”的产学研模式,让大邑成为全省小麦单产提升的“试验田”。
数据显示,今年大邑全县小麦种植面积达14.8万亩,平均产量为380公斤/亩,总产量达5.6万吨以上。
宏吉博润农业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
数字引擎驱动
开启智慧农业“新范式”
在安仁镇智慧农业产业园的万亩稻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正按照预设航线精准喷洒作业,地面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农户通过手机App查看水稻秧苗长势数据——这一幕,正是大邑县以数字技术重塑现代农业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大邑县打造的“吉时雨”智慧农业平台已升级为成都市智慧粮油服务系统,覆盖全县21.06万亩粮油作物。平台集成“管农场、管农资、管作业、管金融、管销售”五大功能,农户通过手机即可完成农事全流程管理。
“以前查看墒情要蹲在田里挖土测湿度,现在打开 App就能看实时数据。”种粮大户钟艳萍滑动屏幕,土壤pH 值、电导率等12项指标清晰呈现,最下方的“农事建议”栏里,系统正提示她“当前水稻处于拔节期,建议 3日内追施穗肥”。
作为全省首个实现“政用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App,“吉时雨”集成了数据监测、智能决策、订单农业等18项功能。北斗定位的无人机植保可预约到村,土壤墒情低于20%时自动触发灌溉提醒,甚至连稻谷烘干后的销售渠道都能在平台上对接。
在旭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示范田里,搭载“吉时雨”数据模块的播种机正在作业。北斗导航系统将播种深度误差控制在0.5厘米以内,每亩用种量较人工播种节省1.5公斤。“我们给每台农机安装了智能终端,作业数据实时回传平台,相当于给机械装了‘大脑’。”合作社技术人员吕忠桥指着仪表盘上的App界面,耕整地、播种、植保等环节的作业质量都能在线追溯,这种标准化管理让合作社的小麦单产连续三年突破500公斤。
田野上,极飞农业无人机编队正在进行变量施肥作业。作为全省农业无人机应用最广的地区,大邑已配备120 余台植保无人机,实现40.5万亩粮油作物全周期智慧管理。在青霞街道的试验田里,多光谱无人机通过分析作物光谱数据,精准识别病虫害区域,指导植保无人机实施靶向施药,防治效果提升30%以上。这种“天基监测+空域巡航+地面传感”的三维体系,让大邑农业插上“云端生产力”的翅膀。
绿色循环赋能
守护天府粮仓“生态链”
在王泗镇的宏吉博润农业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巨大的发酵罐正昼夜运转,将500吨畜禽粪污转化为生物天然气和沼液肥。厂区外,一条30公里长的沼液输送管道蜿蜒伸向田间,将有机肥直接送到种植户的地头。
“以前猪场污水横流,现在粪污变成‘ 液体黄金’。”悦来镇养殖户王强指着输送管道说。通过“养殖户+处理中心+种植户”模式,大邑将125家规模化养殖场与32万亩耕地紧密联结。粪污经中温厌氧发酵后,年产沼气500万立方米、沼液肥26万吨,相当于替代化肥5000吨。
为确保粪肥还田质量,大邑启用了绿色种养循环追溯平台。每辆粪污运输车都安装定位系统和计重设备,运输轨迹、施用数量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在王泗镇的示范基地,工作人员通过微信小程序拍照上传还田现场,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质量可监控”。
将视角转向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工厂化种植养殖”项目正在颠覆传统种养模式。192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内,5万尾笋壳鱼与芹菜、小番茄共生共长——鱼粪经微生物分解为蔬菜提供养分,净化后的水体回流鱼池循环利用,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肥”。这种零排放模式使鱼类养殖密度提高10倍,蔬菜产量提升40%,预计年综合产值超500万元。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大邑县的实践印证了: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不仅是产量的提升,更是生产方式的变革、生态理念的升华。这片浸润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着“天府粮仓”的崭新篇章。(大邑县农业农村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