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蕾)涪江之畔,沃野千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绵阳市涪城区正以科技创新为强劲引擎,以产业发展为坚实支撑,全力书写新时代“天府粮仓”建设的壮丽篇章。从智慧农业的蓬勃兴起,到特色产业的集群发展,再到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绵阳市涪城区南片区桑蚕现代农业园区
智慧农业
机械轰鸣绘丰收 科技赋能“千斤粮”
五月的涪城大地,麦浪翻滚,油菜飘香。在吴家镇石洞河村的千亩粮油高产示范片里,金灿灿的麦田里,4台收割机来回穿梭,麦浪滚滚,机器轰鸣,麦秸飞扬,成熟的小麦颗粒饱满,粒粒金黄,种植户喜上眉梢。
“以前收麦子,全家老小齐上阵,忙得脚不沾地。现在全靠机械,省时又省力!”种粮大户熊朝林站在地头,难掩喜悦,“稻麦轮作让土地‘歇人不歇地’,产量上去了,收入也跟着涨!”
作为“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的先行区,涪城区2024年建成4个粮油千亩高产片,其中吴家镇石洞河村通过“稻麦轮作+全程机械化”模式,比上年度全区亩产增产25%。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21.36万亩,总产量8.9万吨,油菜播种面积10.48万亩,主要作物的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9.64%。全区已建成10.21万亩高标准农田,5508处水利设施保障灌溉,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61%。下一步,将加快农机新技术推广,建设更多粮油千亩高产示范片,为全省“天府粮仓”建设贡献涪城力量。
植保无人机施药
产业升级
链式发展强根基 集群成势促振兴
在省五星级涪城区南片区蚕桑现代农业园区,蚕房内一排排蚕床上铺满了三龄期蚕宝宝。技术员周老师将刚采摘回来的桑叶用切桑机切碎后,利落地撒向蚕宝宝。“以前一亩桑园全年只能养2张左右的蚕,现在园区开展规模化桑园、标准化养蚕棚建设、推广小蚕集中共育后,一亩桑园全年可以养蚕3.5张!”他说。这里3.5万亩桑园延伸出10余种深加工产品,年销售额超1亿元。
丰谷猪菜循环园区构建起生态闭环,猪粪转化为有机肥滋养1.2万亩蔬菜,化肥使用量减 少 30% ,蔬 菜 售 价 提 高20%。全区18万亩蔬菜,其中大棚蔬菜凭借精细化管理,培育出“涪城芦笋”等畅销品牌。44家龙头企业、130家合作社、220家家庭农场协同发展,川西北最大的高农司、西部冷都批发市场,将涪城农产品销往全国20余省市,产业集群占全区耕地超80%。
吴家镇惠科小院
改革创新
激活乡村新动能 共绘振兴新图景
走进吴家镇三清观村,曾经闲置的农房变身特色民宿和乡村工坊。该村党支部书记余华荣兴奋地说:“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和住宅,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30%,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涪城区规范农村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延期等工作。省级“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成效显著,“绵州农房增信贷”等金融产品落地,累计授信2.45亿元。目前,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97万元。
从智慧农业的创新实践,到特色产业的集群发展,再到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涪城正以实干与创新,书写“天府粮仓”建设的时代答卷,为乡村振兴贡献强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