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潘建勇 潘帅 文/图)近年来,仁寿县以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为目的,不断创新推广“种粮技”,力求实现“美田弥望、稻谷飘香、物阜民丰、幸福和乐”的美好愿景。
在仁寿县富加镇育秧基地,工作人员正在管理秧苗。
全自动育秧生产线投用
提高水稻种植整体水平
水稻工厂化育供秧是促进粮食生产产业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一直以来,仁寿县大力推动机械化育秧工作,已在珠嘉镇、富加镇、方家镇建成4个集中育秧中心。
富加镇育秧中心于今年首次投用。4月下旬,水稻育秧期间,笔者在富加镇育秧中心看到,一条全自动育秧生产线改变了传统的育秧模式。只见工人将秧盘摆上传送带后,随着机器的快速运转,育秧盘相继在流水线上完成铺基质土、洒水、播种、覆土等工序,不到1分钟就制作好了 10 余盘秧盘。流水线末端,一台橙色的育秧机器人挥舞机械臂,快速抓取秧盘,稳稳放入指定位置。秧盘叠到一定高度后,再由叉车运送至暗化室催芽。
马力全开的高速育秧生产线每小时能够完成1200盘撒播或者 800 盘精量条播的任务。与传统育秧方式相比,这里的种子出苗情况更为稳定,出苗率提高8%至20%,育秧时间提前2至3天。
“我们采用定向定位播种,更加均匀,每亩还可以节约种子成本25元。”据仁寿县联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涛介绍,第一批出苗率达到了95%。
在仁寿县珠嘉镇粮食园区,工作人员正在病虫害监测场采集虫情、墒情等信息。
和许多育秧中心不同的是,秧盘在经过暗化室催芽后,通过传送带输送至露天秧母田里进一步育秧,这里均匀布置了全自动水肥一体喷淋设备,喷头喷洒出均匀、细密的水雾,将水分和营养输送给各个秧盘。25天后,秧苗即可栽种。
为何会选择传统的室外露天秧母田育秧?杨涛介绍,一是可以大大节约成本,二是严格追求生态可持续的种植场景。露天秧母田育秧环境和秧苗插播后的生长环境一样,自然的光合作用,秧苗植株会更健壮,抗逆性更强,机插后,秧苗返青快,产量更高。
作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育秧中心的智能化育秧流水线具备年服务1.5万亩水稻种植的产能规模,通过集约化育苗技术,可实现亩均产量提升5%至10%。同时,育秧中心还可为村民提供“定制育秧”服务,并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村民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提高水稻种植的整体水平。
今年,育秧中心对外大量供应优质秧苗,满足超过6万亩稻田的种植需求,为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在仁寿县富加镇育秧基地,自动浇水设备给水稻秧苗浇水。
探索推广新模式
搭建现代农业体系
以智慧农业为驱动,仁寿县不断探索创新更多“种粮技”,构建起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
推动种业振兴。完成升级改造粮油园区“两院两站一厅四中心”(专家大院、中科农技协科技小院、博士工作站、市级专家工作站、科技展厅、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农事服务中心、仓储中心)。建成珠嘉镇棚村村、方家镇水池村等5处1700亩水稻、麦玉豆、油菜高产攻坚田,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筛选出符合仁寿墒情的粮油主导品种。依托“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在17个乡镇(街道)打造30个粮油千亩高产片、15个百亩超高产攻关田。目前,全县已建成400亩80个品种的粮油品种选育基地;珠嘉镇复制推广巨型稻蛙立体种植500亩;青岗乡试点种植花期较长的油菜品种800亩,拉长花期60天;慈航镇试点种植富硒水稻50亩、降糖水稻80亩。
推广节水技术。探索仁寿“节水降本、增产增收”的农业生产模式,按照“1+4+ N”推进步骤,率先在一核四基地适度规模经营区域开展试点示范。目前,已在方家镇水池村腾赢量基地山顶和满井镇元正社区村集体610亩成片撂荒坡地,按照微灌技术要求,规划建设整套灌溉设施(以管代渠、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在试验区栽种旱地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三种粮食作物,亩均增产40公斤。
推动创新示范。依托川农大“专家大院”,建设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构建“院士工作站+产业技术研究院+农技推广站”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双高产”,创下玉米单产655.8公斤/亩的全国纪录。推广“五良融合”配套,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攻关同比提高 32.5%(121.06 公斤/亩)。目前,仁寿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已建成“四基地四中心”,1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基地、1000亩标准化红薯基地、1000亩马铃薯基地、500 亩种养循环示范基地、1400亩高产攻坚田,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和仓储中心,培育高素质农民1986人,职业经理人6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