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江良文 文/图)在川西平原腹地,行走在永丰片区“天府粮仓”核心区万亩稻田之间,绿浪翻涌的稻穗与智能化农机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天府粮仓”的现代化图景。
作为中国优质稻米之乡,近年来,眉山市东坡区始终坚定扛起粮食生产政治责任,围绕粮食“扩面增产”目标,全力提升耕地保护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强管理、促增收”,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用现代农业科技书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高铁与稻田同框,现代智慧农业书写永丰新篇章。
高标准农田里 新农人用上“黑科技”
随着气温持续回升,东坡这片满含希望的田野上,丰收的旋律已悄然奏响。在“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推进下,田间地头,东坡新农人们纷纷用上“黑科技”,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助力下育好秧育壮秧。
在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农田里,村民们正忙着摆设水稻育秧盘。“以前育秧摆盘环节需要三十多人通过双手传递秧盘,费时费力;如今有了轨道运输机,在机器的帮助下,现在摆盘环节只需十余人,非常高效,也是我们水稻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一步。”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表示。
太和镇永丰村是四川省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之一,永丰村与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深入合作,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基地里的一套水稻精准条播育秧流水线马力全开,不停地生产出一个又一个育秧盘。“今年我们采用了精准条播、暗化育秧、轨道运输等技术,省时省力,出苗更整齐,也有利于我们水稻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同时,精准条播和传统育秧方式相比,可以节约25%的用种量,也就减少了 25%的种子成本投入”王元威表示,使用精准条播育秧技术,目前每亩水稻可以减少20元的用种成本。
笔者了解到,普通流水线生产的育秧盘都是蜂窝式排种,种子排列无序。在机插秧环节,机器一把抓下去,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而精准条播技术生产的育秧盘,种子有序排列成行,机器就可以对准一条一条地播下去,使用种量达到很精准的程度,播种均匀度也更好。
永丰村00后新农人王海聪操作植保无人机
育好秧、育壮秧后,五月初,智能插秧农机与植保无人机开始在永丰片区登台亮相。凭借精准、高效、智能、无人的作业方式,永丰片区进一步提升插秧效率与质量优势,大幅节省人力与时间成本,为农作物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在永丰村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通过小面积的人工精细栽培,这里每年都在示范推广水稻新品种新技术。2025年,永丰片区示范推广61个水稻新品种,包括“品香优秱珍”“宜香优 2115”“川种优 3607”等,这些水稻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病耐逆等优点,对“天府粮仓”粮食稳面增产有着重要意义。永丰片区通过推动“天府良机”三年行动落地见效,用高科技赋能农业新设备,用农业新机具打造更多应用场景,不断提升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粮农种植效益。
永丰村整齐划一的高标准育秧田
农文旅融合发展 老百姓生活越来越美好
近年来,永丰村一面深耕细作,一面以崭新的视角,通过农业生产农技创新,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永丰文化传承,提升片区乡村旅游知名度,推广本地优质农产品,在市民游客心中,留下一幅幅白墙黛瓦、水清稻香、美田弥望的乡村全面振兴图。
永丰村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构建起以“永丰大米”为核心的“永丰八宝”产品体系,打造农耕研学、丰收藕塘、共享田园等特色品牌,“米+”系列产品年销售收入实现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达11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至3.12万元,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2025年,东坡区将锚定“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核心区”目标,坚持“粮仓筑基、产业强农、全域振兴”工作路径,深耕首提地战略定位,推进永丰、岳营、岷东三大粮食功能区战略布局,提速3.6万亩高标准农田,9个粮油千亩高产示范片建设,稳好57.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30.5万吨产量基本盘,持续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向好发展,力争全年一产增加值增长3.6%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进一步夯实“三农”高质量发展根基,奋力书写新时代鱼米之乡的东坡答卷。